农村循环经济论文
时间:2022-04-29 09:03:13
导语:农村循环经济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与必要性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造福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它是通过将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并以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为基本原则。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与必要性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生态环境恶化严重、资源相对匮乏的形势,若要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健康发展这一目标,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逐渐增多。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对推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形势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如湖南、安徽等农业省长期以来因一些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资源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化肥、农药、重金属对地表水污染等影响,农村的发展基础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等问题,导致生态环境状况恶化,同时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发展循环经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承载了亿万农民的新期待,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长治久安,对打造“三个强省”及构建和谐美好和富强安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资源节约与循环能解决农业大省农村贫困的紧迫问题
安徽是典型的农业大省,根据2013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098元,低于全国8896元的平均水平,安徽省的农民居民纯收入排在第20位,处在中等偏下的收入水平。安徽省农业人口较多,是农民工输出大省,农民在省内就业难,据统计,2012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49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外出打工,而非在本地就业。若通过循环经济重新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改变农村的传统生产方式,既可以为本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村资源的利用效率,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而安徽省农村状况不容乐观,与浙江、江西、山东相比,差距较大,如高科技农产品开发水平相当落后。
(四)循环经济能加快减轻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
安徽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季风明显、夏雨集中。再加上安徽中南部地貌起伏不平、坡陡沟多,地表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易被流水冲刷。北部平原为河流冲积形成,加上降水集中,多暴雨,易流失。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矿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扩延,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深入推进,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过度开矿、修路,而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仍较严重。根据《安徽统计年鉴(2003—2012年)》中的相关数据发现,10年来,全省各类土地数量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农用地中,耕地净减少151265公顷,新增林地513231公顷。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了79038公顷,水利设施用地增加了4194公顷,交通用地面积减少154912公顷,未利用地减少1363693公顷[2]。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森林破坏、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原因导致洪涝、干旱和病虫草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得有限的农业资源变得更加短缺,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
(五)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出路在于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能源、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耕地、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以大量资源消耗为代价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难以维持,农业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潜能已接近极限。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合理利用农业能源资源,既是缓解农村能源资源供求矛盾的重要举措,也是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浪费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安徽省通过财政、政策、立法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但宏观来看,仍处在发展的初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农村能源利用水平低
安徽省农村能源在消费结构、利用效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下:第一,消费结构不合理。生产用能水平较低,生活用能中生物质能仍占有很大比重,薪柴、秸秆约占农村用能的32.5%,清洁能源消费量较小,农村用能设施的热效率较低,浪费严重。农牧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及其直接燃烧排放的有害气体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第二,能源利用率低。占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约50%的生物质能是直接燃烧的;全省仍有近60%农户炉灶未改造,热效率在20%以下;太阳能的利用率仍然较低,仅占总农户的23%;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普及面小,综合利用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安徽省沼气产业发展速度也较为缓慢。安徽省适宜发展沼气的农户约800万户,到目前也仅累计推广40万户,仅占5%,与其他省份推广力度(广西350万户、云南200万户、湖南140万户、贵州80万户)存在明显差距[4]。第三,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缺乏正确的指引。特别是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种植业与畜牧养殖未形成新的产业链,因使用化肥而导致土壤矿化,降低土壤增长潜力。
(二)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导致丘陵山区农田水利失护,水土严重流失,生态遭到破坏
为了摆脱贫困,改变农业收入低的状况,自80年代以来,大量中青年农民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致使农村土地荒芜、沟渠塘坝年久失修,土地荒漠化严重,如湖南、云南、江西、贵州、安徽等省,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由于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直接排放畜禽粪便造成农村水环境恶化。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指出,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化肥利用率仅为33%,农药利用率为35%左右,年使用地膜约130万吨,回收率不足60%,年产生畜禽粪污约38亿吨,有效处理率仅为42%;农业年均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2,低于发达国家约20个百分点。
(三)农民的循环经济意识比较薄弱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科技素质还不是很高,造成农民的循环经济意识薄弱。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只有老年人和儿童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在我们所调查的1000名农民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为18.5%,其中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为20.9%,其中30岁以上的妇女占7.9%;初中文化程度占45.8%,高中文化程度占14.2%,大专及以上占0.6%。受教育程度高、年轻人、能人中相当多的人长年在外打工或者已移居城市,留在农村本地的那些文化素质不高的劳动力,生产观念落后,循环经济意识薄弱,如任由当前生产生活方式延续下去,我国的粮食安全可能会受到严重威胁。
(四)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200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开始实施,这就确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制度和政策框架。但是,各个省、市县仍需要配套的适合于本地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以保证发展循环经济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安徽是全国较早开展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省份之一。安徽省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安徽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安徽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将解决农村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纳入政府的重点工作。但是,目前,我省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多采取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阶段,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难以满足安徽循环经济建设的战略需要。
(五)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高
科技是循环农业发展的支撑,而且循环链越长,所需的技术就越复杂、越精细。总体看,安徽、贵州及广东东部地区农业技术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而且推广应用效率低。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缺乏,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支持农业产业转型和应对未来农业发展的技术储备不足,农业应用基础研究薄弱;企业创新主体能力较弱,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较少,产、学、研脱节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县域科技能力薄弱,承接科技成果转化载体不强。
三、借鉴国外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经验,走中国式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达国家循环经济起步较早,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并取得了成功的实践,它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经验和启示。美国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1900年美国制定了有关有机食品的法规,明确规定有机食品的栽培条件为“收获前3年内农田不得使用化肥和农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普遍推广农业节水灌溉,目前整个灌溉面积中有50%的农业灌溉采用喷灌和滴灌方式,在采用多种节水灌溉方式的同时,又广泛应用土壤水分监测技术,农作物实行精量按需灌溉。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始终在保证农业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利用休闲轮作、残茬还田免耕法、覆盖作物轮作、农牧结合等手段保障土壤的肥力;通过天敌昆虫、污水回用工程有效解决了农业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的问题49-53。日本是循环经济发展较早且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循环农业是其农业的典型模式,也是循环经济在社会层面上的重要实践。日本的循环农业是将居民消费过程产生的有机垃圾进行发酵后变成农业生产所需的有机肥料,及时补充土壤养分,使农业能够生产出更加安全、美味的有机食品提供给普通的消费者。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宫崎县菱镇制定了《发展自然农业条例》,该条例对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做了明确的要求,从而有效地阻断了毒素向粮食作物传播的途径,保证了农产品的安全。日本注重对民众进行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社会的意识的培养。并通过教育、培训、宣传、推行环境友好产品标志和循环利用产品标志等方式,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知识的普及,鼓励居民实行生活垃圾的分类分拣,国家对没有利用价值而且危害性强的废弃物,进行有偿回收或对回收行为进行奖励。该模式既解决了工业有机固体废物和农业的家禽粪便问题,还有效地处理了下水道污泥,资源得到充分的再利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必须的肥料和能源,有效解决了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49-53。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德国从立法入手,先后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包装条例》《限制废车条例》《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高度,并建立了系统配套的法律体系;为了有效地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为综合型农业模式实施提供保障,德国政府还出台、规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为了有效贯彻上述政策措施,德国政府还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09年3次制定和修订《可再生能源法》,通过立法的形式禁止无机化肥施用过量,加强资源保护、加大处罚环境污染的力度。
四、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因地制宜,科学发展
由于安徽省省情、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地理特征等的差别,安徽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应当体现当地特色,避免“一刀切”,要综合当地地理情况、产业背景、资源储量等各方面综合考量。根据安徽省实际,淮北平原地区可以推广节水灌溉模式,积极发展节水工程,建设节水型生态循环农业基地。江淮之间的丘陵和沿江地区,要大力推进“四把一促”工程,即“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促进农民增收”。皖南山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较丰富,盛产茶产品和山珍产品,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借助这些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产业。
(二)综合规划,着眼长远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需要有长远规划,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它是一项涉及经济、技术、环境、社会等方面的系统工程。政府在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方面应当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作用,形成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共同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为农村提供循环链连接技术,要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和无害化处理等技术路线实现农村的循环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等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咨询、培训、推广等工作,形成实施农村循环经济协调、有效的宏观机制。
(三)构建合理有效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要以全省正在开展的“三线三边”环境整治活动为契机,积极构建合理有效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单位要素的产出率,要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做到废弃物的无害化排放。要同美好乡村建设结合,以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第一,探索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节约利用水、土地资源和能源等。如在不同作物间实现套种、立体种植等高效栽培技术,实现混养高效养殖技术,通过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来提高产出率。第二,珍惜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模式,加强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避免耕地资源的退化。通过推广普及测土配方、秸秆粉碎还田等技术手段,改良土壤肥力,减少秸秆燃烧对环境的污染。第三,加强对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大力开发农村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资源新用途等。加强畜禽饲料的无害化处理、疫情检验与防治;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土壤的农药毒素的积累。第四,恢复和发展传统手工业和特色加工业,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地方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如刺绣、编制、铁器、竹木等产品,以扩大外销商品,促进农村经济多向发展。
(四)制定、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模式,是造福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大都从抓法制建设入手,依法规范、保障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现行法律的一些规定可能难以适应新形势,甚至可能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当前,安徽省循环经济立法地方性约束性规范、法律责任方面规定却很少,应尽快制定和完善地方性配套法律法规,加快制定出台《安徽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建立发展循环经济长效机制;加快研究制定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垃圾分类处理等方面的管理条例,使循环经济发展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五)建立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持制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支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循环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短缺和解决环境问题,必须重视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制定高科技发展规划、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一系列举措,积极鼓励有实力的再生能源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发挥相关企业在技术研发与推广及应用方面的作用,如加快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煤的洁净燃烧和转化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等的应用,改变当前人类对电力的过度依赖情况,有效缓解能源紧张局势;建立公共财政扶持机制,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生态恢复补偿机制等,以相应的经济政策激励循环经济的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大循环经济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示范、推广力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和科技培训
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过程中,要把培养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依托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民开展农村循环经济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为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改善农民宜居环境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立足“三农”,抓好新形势下农村继续教育工作。把回乡农民工、科技示范户和专业户及村组党员干部作为重点培训的对象,采取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措施,突出培训重点,以发展现代循环经济技术培训为主,使他们真正成为农村循环经济技术的最先传授者和受益者、农村经济建设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农民脱贫致富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各级政府要积极主动地组织落实农民工培训规划,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就业、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养机制。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培训,立足本乡本土,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综合上述,面对农村能源利用水平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民对发展循环经济意识薄弱、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农业科技水平整体偏低等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实现农民富裕的美丽乡村梦的必然选择。通过实施因地制宜、综合规划、构建合理有效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持制度、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和科技培训等几项措施,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必将实现根本转变,这些举措将对今后农村实现经济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陶伟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 上一篇:党风廉政建设述职报告专题15篇
- 下一篇: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