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研究论文7篇
时间:2022-07-02 09:26:56
导语:循环经济研究论文7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循环经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一、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现状
(一)循环经济激励约束机制在制度引导与工程示范中不断优化
我国的循环经济激励约束机制是以市场优化配置为基础,以政策引导为重点,以工程示范为抓手,依据不同循环经济主体,建立多种激励手段和约束举措并存的循环经济机制框架。首先,我国出台多种经济引导政策,借助行政手段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政策主要体现在投资、财税金融、集约土地、节能环保、技术支撑、人才引进及社会宣传等方面。一是强化政策宣传和国际合作,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建立统计评价体系。多项循环经济相关国家标准,出台地方具体量化的循环经济指标。2013年1月我国出台《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同时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及相关配套单项法规,借助于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推动环境治理。通过专门立法或政府政令等多种政策形式强制推行或鼓励绿色政府采购,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目标。二是推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机制,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是否达标来考核地方政府领导班子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三是通过财税手段引导绿色生产、低碳消费。“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开展资源税改革试点,制定了鼓励生产和购买使用节能设备、绿色产品等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环保收费政策。出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1]推动和资助企业清洁生产、技改资金等向循环经济项目倾斜,通过税收减免和推动水电价等资源产品改革等方式扶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四是以不同主体差异化发展作为循环经济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前提,提高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准入,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在源头设计、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污染治理、“三废”循环利用等方面都出台相应的经济鼓励措施和制约机制,推动企业间、产业间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其次,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开展示范试点。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央政策倒逼下加紧循环经济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干部政绩考核,重点支持相关公益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能力建设、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示范及推广应用等。[2]许多城市及乡村积极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同时在生物发电等新能源、大宗工业废物资源化、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城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园区生态化改造等领域实施循环经济工程。通过重点工程带动,专项政策支持、财政资金拨款及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引导金融和投资机构投向循环经济重大工程,鼓励企业通过自有资本、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实施循环经济重大工程,发挥循环经济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工程项目有效进行,解决实际操作中的政策障碍。我国统一实施了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3]其中的“十”即指十大示范工程。
(二)循环经济激励与约束机制在制度创新与机制完善中发展迅速
我国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从循环经济实际状况出发,制度激励、政策约束并重,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改进循环经济激励约束机制的功能、效率。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专项规章制度及政策文件,配套实施相应资源环境制度和政策,使全社会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得到有效规范。许多地方政府把创新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中心环节,按照3R原则,围绕循环经济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从环保治理、生态补偿、城市矿产和碳交易市场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方式、完善机制。首先,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订实施一系列资源环境制度和相关配套政策,引导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大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多样化生态环境补偿方式,以生态补偿费实践强化资源高效利用,推动生态环境补偿市场化。其次,实行合同能源管理,以市场化方式开展环境保护治理。探索碳交易机制,开展碳减排交易试点和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试点。加快建设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污水处理市场化机制,加大污水治理投入力度,推行企业治污设施日常运营市场化。实践中可以主要采用排污费制度与可转让许可证制度,这二种方法都以社会最低成本实现预期目标。在一定条件下,许可证方法可能比税收制度更具优越性。最后,成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和城市矿产交易所,创新融资模式和抵押方式,构建信用、金融要素市场体系。逐步扩大农村综合产权和城市矿产开发交易规模,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使相关交易由政府推动向市场拉动方向转变。深化科技金融,股权激励、政府采购等创新试点,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信贷”,打造资本特区和人才特区,完善市场体系,构建公共平台,以市场化方式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和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
二、循环经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循环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缺乏统筹系统性。我国循环经济激励约束机制缺乏顶层设计和宏观设计,导致机制发展带有盲目性、不确定性,可操作性不强。循环经济激励约束机制的目标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等模糊不清,欠缺综合配套和统筹协调,国家层面的联动协调滞后。单项政策或法规只能在局部区域或某个领域单独进行,落实效果不尽人意。单项政策或法规与收入分配、财政税务、金融投资和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及其他关键环节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与国家经济政治、社会产业等息息相关,利益群体诉求多。顶层设计和宏观设计不到位。其次,资源环境与经济一体化的核算体系不健全。一是资源定价制度与资源核算制度有偏差。在资源开采利用方面,资源价格定价盲目,比价关系不够合理,要素价格等基础性、战略性价格亦存在制度性和政策性扭曲。由政府定价的资源价格和要素价格只体现资源开发成本,未涉及环境成本和安全生产成本,更未展现市场供求中的资源稀缺度,资源税过低,产品价格较高,不利于资源节约。二是我国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存在缺陷,资源利用与耗费、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还未完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体现循环经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制度亦未建立。第三,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一是现行法规中与循环经济相关联的行政指导法规较模糊。政府、企业和公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不明确,缺乏规范。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围绕循环经济建设的职责定位不够详细,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行政法规强制性不够。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不到位,违法经营专项整治效果疲软。循环目标和循环名录制度、生产者责任制度、消费者付费制度、污染者赔偿制度及循环经济执法和监管机制等法律规定均需进一步深化。已有法律法规抽象笼统,可操作性差,且主要针对污水、废气、噪音和废弃物等显性污染,解决隐性污染损害修复的法规较少。污染造成的财产损失及生态价值耗损较难核定,缺少相关定损法规,环境污染的强制保险法构建乏力。二是涉及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法规、知识产权保护法和信用法等法律体系不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立法较多,促进环境友好的优化设计、工艺改进及循环经济信息化、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法规仍有空白需要填补。基于循环经济的纠纷缺乏完善的法律仲裁和调节机制。第四,循环经济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缺乏可靠的保障体系。我国各地所推行的循环经济激励约束机制普遍存在的困扰是效率不高,机制探索偏重于政策制订和技术支持。保障体系疲软易导致激励约束机制所倡导的行为有潜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形成执行和监督措施难到位,约束主体权力易寻租、越位,管束对象滥用企业权利等问题。监管部门各自为政,跨部门、多手段的政策整合和共同监管不理想,难以形成合力。只有健全的保障体系才能从决策、执行、监督三方面提高机制效率。第五,循环经济发展主体缺乏动能。一是政府政绩考核中“重政绩、轻污染”现象依然存在。在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干部政绩考核过程中,考核标准难以量化,评估缺乏可行性,生态环保水平面临数字化管理难题,隐性环境污染被忽视等问题较常见,各级政府职员越位、缺位频繁。二是企业逐利意识远高于循环经济意识,社会责任感差,轻视环保。污染企业违规成本低,超标排放行为难遏制。一些企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低,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中还存在二次污染,潜在二次污染危险被不规范处置,隐性污染被忽视等问题。企业资源有效配置差,产业关联度较低,“三废”处理与废旧资源再利用未形成共享格局,企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动力不足。三是公众对循环经济生态学规律不熟悉,对循环经济技术难度、复杂经济活动及特有环境效益不了解,对循环经济激励约束机制的认知停留在政策观望及制度管理上,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公众参与率不高,公众集体智慧发挥有限。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公众参与的激励约束机制还未形成。
三、循环经济激励与约束机制优化途径
(一)建立常态化的循环经济法律保障机制
首先,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立法经验,完善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体系。尽快制订隐性污染损害修复法规,完善污染造成的财产损失及生态价值耗损评价法规;制定《循环经济税法》、《循环经济投资法》,出台环境法和资源法,完善循环经济的科技法规、知识产权保护法和信用法规;明确规定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主体基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义务和责任,明晰相关执法部门职责。同时,根据我国立法层次将法出多门的各类循环经济法规进行梳理整合,使循环经济的根本法、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项法协调一致。其次,加大循环经济法规执法力度,使“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法则及其他各项法规真正实施到位。完善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责任制,避免多头管理,强化责任追究。提高执法者素质和执法水平,严格贯彻循环经济相关的法规政策,使法律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执法规范化、服务人性化,建立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常态化法律运行机制。
(二)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一体化的核算体系
首先,制订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目录。重点推进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政策,因地制宜地制订相关产业发展政策、行业标准及具体激励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坚决淘汰“三高”企业,鼓励、扶持结构合理、节能降耗、资源节约的循环经济产业。其次,明晰环境产权,改进绿色税收体系。一是完善征税体系,开征材料税、生态税、燃油税及环境税,征收消费税和绿色关税。适当提高污染税及其它类别环保税收,刺激企业运用环保技术。改革现行资源税,调整资源价格体系,利用差别税率强化资源保护管理;同时,适当扩大自然资源税收的征收范围,将水、森林、草地,不可再生资源和稀缺资源全部纳入征收范围,减少资源浪费。二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循环经济企业减免税收,运用多样化税收形式,如投资退税、投资抵免、税收豁免、税收饶让、税收信贷、延迟支付、优惠税率、加速折旧及税收返还等,为循环经济提供支持。再次,完善循环经济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我国财政政策要积极承担市场无力介入的投资领域及投资责任,使财政政策在促进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经济增长、优化结构中发挥主导作用,提高金融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政府及各级财政部门在循环经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及单个企业无力负担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加强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管理及审核。重点推动循环经济资金投入市场化操作,吸引民间资本、风险投资关注循环经济产业。借助绿色信贷等政策引导企业开展绿色生产经营活动,为循环经济发展扫清资金障碍。最后,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绿色GDP体系。政府应加快与国际绿色GDP核算体系接轨,对资源环境进行规范科学的核算。搜集整理循环经济活动对环境开发、利用和治理的成本收益数据,将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质量退化、环境污染损失计入发展成本,纳入考核范围,建立绿色GDP考核制度。重视循环经济相关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环境监督,坚决遏制“两高一资”项目。构建重视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质量、符合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三)建立动态化的市场调节机制
首先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调整资源、能源价格政策,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运用价格杠杆、供求关系抑制资源浪费。完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的定价有偿使用制度,对短缺资源和价格严重扭曲的资源要形成合理价格机制。建立反映资源稀缺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及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发挥价格的激励约束作用。健全再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激励机制,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扶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淘汰三高行业,加快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探索碳交易、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试点和城市矿产开发交易机制,加快循环经济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其次,建构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政府要保护生态环境权益,完善生产者责任制度和消费者付费制度,确立环保公共财政体制。针对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资源环境保护等建立客观公正的生态环境补偿标准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合理征收“生态税”,将退耕还林补偿政策、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政策、天然林保护工程落实到位,探索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评价体系,为实施生态环境补偿提供政策和法制保障,加快生态环境补偿市场化进程。
(四)建立制度化的信用管理监督机制
首先要建构政府信用体系,监管各级政府公信力。完善各级政府信用信息系统,落实政府信用责任制;健全各级政务公共信息平台,实施阳光政务,强化信用承诺,建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转变各级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审慎处理循环经济相关决策措施。建立政府重大决策公民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审查和集体决定制度。其次,建构企业及个人信用体系。依托网络、利用实名制分别建立企业及个人资信数据库,在全国实行统一联动的征信系统。将从事循环经济活动的企业、中介机构、社会团体、科技人员及其他人员的信用管理纳入到信用体系。打破信息壁垒,多部门、多组织联合加入征信行动,共同制约市场主体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失信行为,重点监管循环经济主体及相关机构等的信用。完善信用立法和执法,落实信用奖惩机制,推进信用法制化进程。
(五)建立扁平化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首先,制定循环经济统筹发展的整体规划,建立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库,搭建资源循环利用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政府有限管理和综合协调能力。各级政府须根据循环经济的资源条件、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区域比较优势科学制订规划、策略,逐步完善各区域政府之间围绕生态保护与补偿及循环经济产业布局所需要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加强国家战略、区域战略和企业战略的协调。加强资源环境管理部门、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与企业的沟通联系,采用多元灵活管理模式。其次,大力推进资源节约标准化工作,明确循环经济的国家、行业及地方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快制订各类循环经济标准,界定企业产品能耗限额,优化资源节约标准体系,完善绿色GDP体系。建立节能减排企业目标责任制、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机制,以节能减排或清洁生产是否达标作为地方各级政府领导成员和国企负责人的考核指标,改变单纯以GDP增长速度衡量经济发展成效和政绩的不良举措。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益,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加大资金投入,组织科技攻关,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项目大力扶持,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和财政监督作用。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加强政府引领示范、调控管理作用,为循环经济发展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六)建立信息化的公众参与机制
首先要培育公众循环经济理念,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建设,拓宽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方式和渠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相关知识法规,倡导绿色消费,弘扬节能减排,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其次,构筑社会中介组织及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信息平台,建立公众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公众介入的透明公正的民主协商机制。循环经济建设利益关联主体多,应向公众及全社会及时循环经济的规划信息和项目进度,建立公众参与重大建设项目决策机制,健全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运行体系和组织机制,使公众能全程参与、有效监督循环经济建设。最后,发挥社会中介组织联合政府和民众的沟通桥梁作用。借助民间环保团体或中介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引导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公共事务,依法开展环境维权活动,化解污染引发的社会矛盾。充分调动专家优势和全体公民的智慧资源,将公众杂乱无序的个体观点综合表达为理性的群体意愿,使循环经济的公众参与由个体自发到理性联合,由个别区域扩大到多区域联动。在循环经济实践活动中,不断推动公众由被动的末端参与向预案参与和过程参与转变,进一步发挥民间组织、大众传媒及公众作用。
作者:严炜工作单位: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第二篇: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分析
一、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
早在九十年代,联合国的环境和发展大会上,便提出了循环经济是以后实行可持续发展需要走的道路,在少数的发达国家,便开始采用了循环经济的模式,既在人与自然、科学技术中,在企业生产,资源投入以及产品的消费和废弃的过程中,尽最大的可能的增加资源的利用率,把传统上依赖于资源的消耗性的经济发展,转变成依靠生态型的循环资源利用的经济发展,这种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可以叫做:“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1]。
(二)循环经济应用的方法及标准
循环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经济形态。在全世界,尤其是如本或欧盟等国家,高度的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循环经济已经跨出了宣传示范的阶段,并建立起了机制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循环经济的“3R”原则,既:reduce(减量化原则),reuse(再使用原则),recycle(再循环原则)。由于我国在科技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上都与西方的国家有较大差距,在闭路循环的理论以及技术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无害化”便显的极为重要。因此,便需要我国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增加“无害化”这一点。在我国的社会环境下,“无害化、资源化、再利用”这三个原则高于减量化的原则[2]。根据日本、德国等其他国家的实践,和已经具有的研究成果中,得出物质流的分析和管理是调控经济活动的通量以及物质流动方式的核心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循环经济中核心内容是生态效率,他是贯穿经济、资源与环境的节点指标,所以,高生态效率就必须做到低污染排放、低资源投入和高经济产出。
二、区域环评的特点及主要任务
区域开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主要特点:具有复杂性和广泛性、具有规划性和战略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价时间超前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区域环评的主要任务为:对拟议的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的综合论证和分析比较[3],例如:功能区划、发展规模、选址、产业结构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保设施等。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和监测计划,对区域规划提出完善的建议和对策,达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所以,在论证区域开采的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简化量、废弃物品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循环等等都是区域环评中最主要的任务。循环经济可以说是资源的节约及有效的利用,循环经济主要指社会中,科学技术中,生产、消费以及产生废物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可以做到资源的循环在利用。在循环经济中,主要是把传统经济中的资源、产品和污染排放单项流动方式,通过资源循环的利用把废弃的物品进行在使用,通过废弃物品的使用实现经济数量型的增长,在循环经济中,倡导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从生产、消费级产品流通的过程中,通过技术加工分解废弃物品,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资源并运用到生产中,再把废弃物品中无害的一部分,通过处理使其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物质通过自然环境进行处理。循环经济是使用生态学的规律进行应用的,而不是使用机械论的规律对人类的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在循环经济的应用中,要求了必须按照生态的规律以及利用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达到经济活动生态化转变的目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为了增加生态效率。生态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4]。循环经济的发展,就是为了不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问题。在生产中,对投入的能源和资源不是使用到了产品生产中,就是变为废弃物品被扔到环境中,从而影响了生活环境。所以实行循环经济就是为了保护环境不受到破坏,实现环境与经济可持续的发展。循环经济核心的内容是物质封闭的循环系统,在经济活动中,进行重组,实现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的资源循环模式,在经济活动中,实现能源与能源最大程度利用的目的,以及经济活动生态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经济的质量,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经济环境的应用,实现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双赢,所以,就需要在循环经济应用中,既要保护做到环境的保护,也需要提高人们的经济效益。
三、循环经济下区域环评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环评的重要性
区域规划的环评工作是确保区域规划可以根据循环经济模式进行的技术手段。环评工作是制定区域开发方案中需要考虑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在环评中使用循环经济理论对制定的方案进行论证,区域内污染排放的减量化、规划产业的生态化、环境累计影响最小化,并通过环评对区域规划进行调整。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尚不完善,区域环境的影响已经逐渐发展成了保证区域开发的过程,并且能够根据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得打环评界高度的重视。
(二)循环经济下环评工作存在的问题
(1)主观程度上过度依赖于法律进行事物的分析,缺乏在实际过程中对方案的有效性科学考究。(2)在规划生产的过程中规划的生产机构、完整的布局、合理性和生产效率都对生产链技术的应用缺少一定的分析。(3)从区域资源以及能源角度进行分析,缺少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性,并且对废品出现了减量化的现象。(4)过度重视区域环境的基础设施和达标的排放量及总量控制的问题,但是在进行区域开发的过程中,一些废物会产生资源化、循环化和无害化且没有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在区域开发中对环评工作的进行是具有一定的规划性和战略性,在开发中不确定的因素也给预测环境影响增大了技术的难度,同时在应用循环经济过程当中,物质的分析方法和生态工业园的设计以及循环经济指标有一定的难度,是为了达到提高区域产结构的资源、能源利用率和生态效率以及实现区内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目的,并进一步的完善、扩展区域环境影响的评价深度及广度,这样可以充分的表现出黄平工作的战略意识和规律性,从而将发展经济和完善区域定义为最重要的技术手段。
四、在环评中经济循环的应用
(一)产业区域的生态结构
很多人认为,循环的经济的核心内容是产业生态化。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其中最为主要的组织方式就是企业产业,是产业与企业的载体就是区域。在区域规划上,会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会提升产业生态的效率,提高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在区域环境评价影响过程当中,规划方案和分析产业重点都必然是为了能够达到规划行业和生产效率进行讨论的。所以说,分析产业结构上的物质、能量和流动的共享必将为区域环境的改善提供有说明力的依据。在进行生态链的构建过程中,最为基本的理论就是工业的代谢问题。通过对企业的核心分析对企业上下游的关系进行有效地分析,对环境友好要求和技术的可行度进行了有效的分析,绘制出了相关的信息要求和物流的要求,对能量的要求以及生态链接的要求进行分析和汇总,并且有效的规划出了产业布局的合理性以及生态结构的有效性,从而将生产和生态的产业链进行分析,有效的将其防毒到了产业的名录当中,并对相关连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及审批的工作。
(二)在对规划方案的环境累积影响最小化的论证时,使用物质代谢的分析手法
区域的开发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难的工作,区域开发是对人工系统的开发,在与自然界物质代谢进行对比后,得出,人工物质的代谢问题主要有:在以往的代谢过程中因为代谢过长或者是循环代谢机制过大的现象,导致了我国区域开发的人工系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从而使得我国的消耗以及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了环境影响在空间以及时间上所积累的问题。对区域开发规划的方案进行分析时,从物质代谢的途径着手,资源和能源以及废弃物排放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使得评价区域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影响了环境。在环境影响的评价横纵,主要的关注能源消费和废弃物以及直接物质的投入量,其中废弃物包裹了工业处理中的一些城市垃圾、气体的废弃物、废水等具有一定的污染性的废弃物品。针对不同的现象进行了不同的模拟,发现不同垃圾和不同场景的垃圾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其中能源消耗以及物质相同的地方,通过对不同的场景进行了模拟分析,发现废弃物的强度具有一定的高度,同时能够有效性的分析在环境当中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给与一定的措施解决。
(三)循环经济指标的应用
在现有区域进行规划环评时,制定环境管理的指标可以分为直接性和间接性两种指标,其中直接性的指标涵盖了污染物和总量控制指标,侧重保护环境污染问题。间接性的指标包含了和环境相关联的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区域指标,侧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增长问题。这两大类在侧重的方向不相同,其关联度也比较差。在进行区域规划的环评工作时,导入了循环经济的指标,同时也进行表征经济增长与资源的投入、污染物产出等分离性指标。例如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水资源的生产力等,可以更好的克服基于线性的经济基础,并侧重的关注经济结构的转变,有效性的微区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且在实际工作当中,这三项指标具有一定的做做性,及污染减量的排放指标,同时能够有效地使得资源循环利用指标,改善了资源传统的投入方式,将行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加强了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有效地实现污染最小化的目的。
(四)构建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框架
我国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的评价司长曾经说过,在一个区域中,首先需要制定合理可行的循环经济计划,并规定具体的措施,这样才能才能开发出区域的循环经济。在满足不了这个要求时,便不能达到区域环境的影响评价要求。在区域规划中,中重要的工具就是区域环境的影响评价,其中最为主要的功能就是依靠区域在开发上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配,并且在区域当中提出一定的框架,完善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计划。从我国的角度进行分析,会将循环性的经济划分到区域层面生态园区、企业层面清洁生产以及社会层面循环型的社会构建这三方面。所以需要根据这三方面构建出适合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框架。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循环经济正在不断的进步,对区域规划中应用的循环经济理论进行不断分析研究。在环境保护准入中核心决策手段为环境影响的评价,那么环境影响评价对我国建设循环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意义。但是我国循环经济在物质流分析法、循环经济的框架模式、经济指标、区域生态的产物链等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所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我国环评工作的难度,因此,需要环评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钟超工作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第三篇:循环经济管理学研究
一循环经济及其对我国现代管理学发展提出的要求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再生的过程当中实现经济的增长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本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人类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必须要融合进自然界物质能量的闭路循环的过程当中去。遵循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再生的规律,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是不同于以往的能量和物质单向流动的路径的。循环经济主要是由自然界当中的资源转化成为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产品,同时将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污染物和排放物转化成下一个生产经营周期所需要的能源和物质资料。这便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过程。
(二)循环经济对我国管理学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循环经济要求我国的管理学界提供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转型具有帮助意义的理论工具。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大多数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单纯依赖要素的大量追加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为了发展循环经济,并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这就成为了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在转型的过程当中,企业经济发展的效率要保证,而且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调整,而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便对企业管理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需要现代管理学家将自然环境因素囊括到自身的研究对象当中去。循环经济要实现物质资料的闭路循环,需要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转换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技术环节和运营过程。这要求现代管理理论突破以往以经济效益或人的行为为研究范畴的传统模式。最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推广和普及速度应当有所差别,这是我国目前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平衡的现状所决定的。从宏观角度如何协调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和转移,是发展循环经济所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管理学研究成果的缺位
在目前,管理学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缺位问题,首先表现在目前研究成果不能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较为成熟的理论成果和分析工具方面。我国管理学研究目前存在着诸多内在缺陷,从而决定了管理学研究难以适应循环经济对管理学理论发展的要求,从而形成管理学研究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缺位的问题。首先,我国的一些管理学研究成果往往难以在长时间的实践当中得到检验。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研究人员提供能够经得住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理论成果禁不住实践的考验而失效,这是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这种现象表现的尤为突出。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在管理学培训课程当中,普遍感到难以得到切实可行的理论工具,部分研究成果在短时间内能够对企业管理人员起到启示作用,但是这种基于经验总结性的研究成果,难以形成完整而全面的理论体系,从而在长期的实践当中难以发挥作用。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依赖短期的管理措施的调整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对整个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涉及到企业的财务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多个模块。如果某一理论不能够深入整个企业管理的全局和全过程,并最终通过企业利润的增加得到认可,那么就难以最终成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工具。其次,这种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目前我国管理学研究激励机制的缺陷。目前我国的管理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体现于管理学期刊论文等形式上。由于我国目前的学术研究评价体系以发表的文章数量为考核指标,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实践效能的关注程度较为低下,大量研究人员专注于发表应用大量数学工具的管理学论文,在形式上追求新颖而并未过多考虑理论本身对实践是否具有指导意义。由于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成果难以得到学术评审机构的青睐,从而形成了众多管理学者为了短期利益而脱离实际进行研究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研究成果,往往只能满足学术圈内的一种自我欣赏的需要,而不能达到对实践产生指导意义的目标。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的学术刊物可能会对相关的理论成果的登载并不抱以较大的热情,这也会形成对相关研究的一种遏制作用。然后,在我国管理学的研究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数学工具滥用的状况。滥用数学工具的结果使得管理学者普遍缺乏对某一问题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入探讨的积极性,而仅仅是简单的使用数学工具,从而形成一种形式上的深度而缺乏理论上的内涵的问题。甚至部分研究结果因果倒置,出现逻辑上的根本错误。而事实上,管理过程当中的众多现象难以通过实证检验的方式加以分析,因而这种分析工具滥用的趋势,将根本性地削弱我国管理学的应用价值和对现实经营管理工作的解释能力和指导意义。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兼顾的环境效益,在短时间内难以通过经济指标来加以计量,因此,我国管理学研究在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帮助作用,在这种研究方式的失范的前提下存在巨大的缺位问题。最后,这种研究成果上的缺位需要通过对我国学术研究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学术研究风尚的引导来加以解决。转变以往单纯依靠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进行学术研究评价的体制,注重管理学理论对实践产生的指导意义,这应当是这一改革过程的核心目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可能产生对以往的生产管理模式的巨大冲击,甚至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一种内生性的替代作用,这很可能触动以往的利益群体,如何协调这一关系,也应当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大课题。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缺位
目前的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理论支撑已呈现出一种囊括企业运营机制、社会组织行为和自然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等多方面内容的态势。在此方面,我国传统的管理学研究路径范式已经呈现出缺位状态。研究过程当中往往出发点相对单一,理论范式相互割裂,难以对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系统而全面的理论指导。首先,部分管理学者将研究的出发点定立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方面,从而形成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研究模式。自哈佛学派提出产业组织理论以来,研究企业之间乃至于产业链条内部的竞争和合作关系的研究模式,已经得到了众多西方管理学者的认同和采纳。这种研究范式,事实上以西方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均衡分析以及比较静态分析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当中,以数学模型为基础,以规范分析为方法,形成了比较严谨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相互融合的研究范式,但是这种研究的结果往往隐藏着西方经济学企业经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基本假设。人本身的主观因素被过度简化,企业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乃至于企业生产经营所具有的外部性因素,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的分析。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融合。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作为分析模式,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往往很容易被经济效益所挤占。并且,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在产业组织理论当中,乃至于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当中,往往被作为一种外生变量而存在。这就不可避免的将忽略自然环境的内在价值的潜在观念留存于研究成果当中,从自然界的物质资源到产品和废弃物、污染物的生产模式,在这种分析过程当中,不仅没有被提出,反而被作为一种既定的理论前提保留下来。由此可见这种分析范式不能够最终帮助企业构建起循环经济模式。其次,沿用行为科学的分析范式,以个人和团体的行为方式作为管理学研究的主要依据的研究范式,在我国的管理理论研究当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在这种分析范式当中,人的主观需要和动机是影响人行为的主导因素,利用人的主观需要和动机能够帮助管理者找到激励或者约束的管理手段和控制手段。这种研究范式并没有体现循环经济需要达到的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目标。因为在这种逻辑当中,人本身的主观需要乃至于由个体组成的团体的目标是形成管理基础的前提。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和能量的运行规律,不能够被相关的学者真正地重视起来,而人的主观观念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不会经过简单的教育,就能够形成一种关注自然的观念。因此,这种分析范式所做出的通过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管理人的模式,难于真正成为对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帮助的管理工具。然后,部分管理学家基于我国目前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事实,提出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复兴古典管理理论的主张。这种主张的出发点是我国目前依靠各种要素的不断追加以实现粗放式的经济发展的现状。古典管理理论本身在我国的适用性就体现在我国由于产业升级没有完成,大量传统产业依旧广泛存在而难以短时间内实现产业转移和产业替代,从而产生一种古典管理理论复兴的土壤。古典管理理论所依赖的那种早期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我国依旧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却同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并不能完全相容。我国长期以来以生产和出口劳动要素密集度较大的产品,以进行对外贸易活动,众多中小企业广泛存在,劳动要素大量追加是这种经营模式的特点。这种经营模式本身决定了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在我国众多行业当中广泛存在的客观事实。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带来的企业对市场价格没有控制力的问题,造成了企业之间只能通过不断降低成本的方式进行竞争的这一企业管理模式。因此,古典管理理论强调的通过对劳动的定额和时间的规范化控制,以压低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的管理手段便得到了众多企业的青睐。而循环经济发展所依赖的那种高技术、低能耗的运作模式同传统的竞争模式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巨大差异,因此,在长期而言,过度依赖古典管理论将会对循环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四我国管理学研究缺乏原创性造成的缺位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延伸。企业本身并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调节自身的产量和价格乃至于要素使用的规模。因此,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活动,尤其是适应中国国情管理学理论相对匮乏。在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大量引进西方的经济管理理论,已经成为了经济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这种趋势本身体现出我国国民经济更加融入世界分工体系的历史趋势,但是也存在着外来理论水土不服的客观问题。由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管理理论产生于完备而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当中,是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概括性反应,因而和我国的企业经营管理实际之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从而难以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广大企业管理人员也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表现出一种严重的不信服的态度。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多样化的问题就更加突出。部分地区的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源要素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具有直接发展具有高技术和高效率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的内在基础,而部分地区由于没有相应的技术储备,资本要素相对匮乏,甚至迫切需要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这种现象决定了我国的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投资管理理论要有新的突破,兼顾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选择有阶段的、多批次的推广循环经济技术的发展模式,应当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处理好不同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差异,协调好不同地区的利益,实现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和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当中管理学理论应当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其生产力水平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别并不如同我国一样悬殊。因而,其循环经济建设主要以对传统产业进行直接淘汰的方式加以进行,其提出的相关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发展状况。与此同时,管理学理论是根植于特定地区和特定文化氛围之下产生的一种社会行为模式。我国的社会转型正在进行过程当中,传统习惯和文化心理对我国的企业管理依旧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完全照搬西方管理理论是难以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的。
五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我国管理学研究相对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缺位,主要存在着现有成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管理学研究范式不能适应循环经济本身的内在特征,以及我国的管理学研究在突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方面较为欠缺等多个方面。这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学术评价机制的负面效应,以及我国管理学发展所遵循的理论范式等原因所共同促成的。我国管理学研究应当更多地考虑到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达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理论支撑的目标,从而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进步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作者:张引工作单位:保定学院
第四篇:糖业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1从整体规划设计上推进广西糖业循环经济
1.1各地政府、企业应因地适宜编制自己的“糖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甘蔗糖业的进一步发展,广西对甘蔗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各地政府和企业应将农业体系和工业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糖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子,编制好自己的“糖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3年,《广西贵港市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规划》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的论证,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国糖业从此打开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大门。近年,《广西南宁市糖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广西崇左市蔗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被纳入了《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南宁—崇左经济带发展规划》。在这些《规划》中,均将以甘蔗为原料建立企业发展产业链,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纳入其中,充分贯彻了国家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使地方政府和企业明确了发展方向,对广西实施糖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发展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1.2推进企业结构调整
政府引导支持推进制糖企业结构调整,扩大产业优势,利于促进糖业可持续发展。截止至2011-2012榨季,广西糖业组成年产糖10万吨以上的企业15家(其产糖量占全区总产量90%以上)核心大型糖业集团[2],显著提升了广西糖业的竞争力,证实有利于产业持续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1.3扩大产业规模
糖业规模的扩大,大量的蔗渣、糖蜜、滤泥、蔗梢、蔗渣灰等副产品将成为循环经济中巨大的经济增量。以广西最近每个榨季总榨蔗量6000万吨为例:第一,每年能产生1400万吨左右的蔗渣,可替代750万吨左右的原煤作为燃烧使用,如作为造纸原料,则可生产189万吨左右的蔗渣浆,相当于945万立方米左右的原木纤维量;第二,每年能产出180万吨左右的糖蜜,可生产42万吨左右的酒精或酵母等产品;第三,每年能产出156万吨左右的亚硫酸法滤泥,与蔗渣灰、蔗糠及酒精废液混合可制成有机肥108万吨左右。
2从生产领域上推进广西糖业循环经济,坚持节能减排
2.1甘蔗种植方面,推广建立现代化的高产稳产糖料基地
甘蔗是糖厂最大最重要的原料。围绕现代化的高产稳产糖料基地的建设,要大力推广应用旱地甘蔗高产栽培的科技成果,发挥各级农业技术服务功能的作用,普及蔗农科学种蔗知识,特别是抓好重点户和专业户的技术培训。同时,以“吨糖田”建设为载体,因地制宜推广以新台糖系列为主的高产高糖新品种、蔗地机械深耕松技术、因土配方施肥技术、秋冬植蔗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及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治等多项实用技术,主攻提高单产和蔗糖分,全面推动广西糖料蔗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2坚持节能减排
节约能源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制糖工业能耗大,搞好节能工作是降低制糖成本的重要环节。甘蔗糖厂节能的措施很多:在压榨工段,一是减少压榨渗透水用量,二是适当降低压榨机的工作压力,三是采用高效率的动力设备。在澄清系统,主要是蔗汁的加热使用后效蒸发罐汁汽或汽凝水作热源,减少高温热源的消耗。在蒸发系统,主要是充分利用蒸发罐汁汽,特别是后效的汁汽,将进入冷凝器的汁汽量减到最低和提高糖浆浓度。在煮糖系统,一是采用低能耗的分蜜机,二是采用连续煮糖设备,三是尽可能减少煮糖的物料回煮。在动力与设备上,主要是采用压力较高和高效率的锅炉和发电机组。在生产管理方面,重点是保持均衡生产以及安全生产。通过这些节能措施,多数糖厂的标准煤耗对蔗比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约9%降低到目前的5%左右。在糖厂“三废”的排放和治理上,在生产端主要是实施清洁生产,终端实施综合回收利用,促进糖业循环经济,建立糖业生态园。具体来说,在减少固体污染物排放上,碳酸法澄清工艺改成亚硫酸法澄清工艺,采用滤泥和锅炉灰渣作为原料生产肥料,蔗渣作为生物质原料发电和造纸等措施;在减少液体污染物排放上,采用糖厂零取水零排放新技术,采用无滤布真空吸滤机替代滤布真空吸滤机和板框压滤机,废蜜集中作为生产酒精、食品添加剂等原料处理等措施;在减少气体污染物排放上,采用新型高效燃硫炉替代老式燃硫炉,二氧化碳回收做蔗汁碳酸饱冲工艺等措施。
2.3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对于产能落后的老糖厂,可通过挖潜改造、扩建、采用新技术新装备等手段改变其产能落后的局面,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糖厂的挖潜改造主要集中在对压榨机进行改进,其次是锅炉。对压榨机的改造上,加快压榨机线速,能力可提高20%;采用加喂料器、高位槽,并适当增加榨辊直径,换大减速机组合电机,采用藕简辊,对蔗刀机加以改进,提高破碎度等各方面的措施,使压榨机的能力比原设计提高1~2倍。糖厂的扩建,主要是以增加或更换压榨机来增加生产能力,其他设备相应进行局部调整、更换或补齐,并增加锅炉、汽轮发电机组。扩建能充分利用原有的劳动组织和技术力量,利用部分原有的公用设施,使建设项目能迅速竣工投产,在经济上较另建新厂节省投资20%~30%。不断地采用成熟、可靠、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新技术,企业才能永葆青春。为此,甘蔗糖厂宜采用大容量设备,如体积小、传动功率大的压榨传动行星齿轮箱,引进汤加式重型撕裂机,喷射、淋洒式冷凝器、真空泵(水环式)抽真空方案,自控糖浆上浮澄清器,120立方米结晶罐及其自动抽真空系统;引进连续煮糖系统、全自动离心分蜜机等;热电站趋向采用次高压(5.88兆帕,485℃)锅炉及高压大容量汽轮发电组;采用系统、全面的自控及信息化管理技术产品,如糖厂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压榨车间全过程自动控制(DCS)系统、制炼车间自动控制(DCS)系统,锅炉自动控制(DCS)系统,财务管理(ERP)系统。
2.4推广两步法制糖,提升产品档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砂糖的质量也逐步提高要求。除了必须满足国内广大人民的需要之外,砂糖还要对外贸易输出,这些方面,都要求有高品质的砂糖。精糖,亦称精制糖,一般是指纯度在99.85%以上,颜色洁白(色值在25IU以下)的高档制品。精糖的质量,比耕地白糖更好,可供较高的使用标准和制造高级糖果、饮料及医药工业之用。精糖的生产有榨蔗直接出精糖法和用原糖为原料的重结晶法(即两步法制糖)。根据我国糖业现状,我国制糖企业宜采用两步法制精糖。两步法制精糖大都以原糖为原料,经复筛将其表面残留的糖蜜洗去,溶解成为粗糖液,然后清净、过滤、脱色制成精糖浆,再进行煮糖、分蜜、干燥、筛分,得到高品质的精糖。煮制精糖一般采用四系、五系煮糖系统,才能使最终糖蜜的纯度降至规定的限度。中间制品如乙糖、丙糖、丁糖等,除部分做种子外,其余都回溶成糖浆,用来煮制较高的糖膏,最后一级糖如戊糖,可作为赤砂糖出厂,或回溶煮较高的糖。目前国内全部二部法生产精制糖的糖厂均由中国轻工业南宁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承担设计,实现了国内糖品换代,精制白砂糖质量达到世界水平。
3在发展壮大广西糖业循环经济圈上,做好“甘蔗”综合利用
3.1努力延伸以甘蔗为原料的糖业产业链
甘蔗和糖是典型的可再生资源和生物能源,关联度极广,涉及农业、养殖业、能源工业、造纸工业、食品工业、生物工程、制药和日用化工等,对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日前,广西产糖量占全国糖产量的60%左右,蔗糖深加工在某些项目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蔗糖深加工的品种少,产业化水平不高。在发展低聚果糖或糖的二次转化等生物、化工领域的开发利用方面,尚属空白或刚刚起步,例如蔗糖酯、甘露醇和山梨醇、三氯蔗糖、黄原胶、异麦芽酮糖、右旋糖酐等。经过多年的努力,广西糖业综合利用有较好的基础,酒精、纸浆、各种纸制品、复合肥等目前已成为制糖企业综合利用的主导产品。在这些主导产品形成规模生产的同时,正向多品种发展,重点发展固体蛋白饲料、酵母、味精、文化用纸、生物肥等。
3.2发展制糖企业蔗渣生物质发电技术改造
生物质发电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是国家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广西是我国最大的制糖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蔗渣资源基地。近几年,广西年产蔗渣1400万吨左右,除制浆造纸外,约有1000万吨可用于锅炉燃烧发电和供热。目前,广西103家糖厂发电总装机容量为117万千瓦,实际发电20亿千瓦时。经测算,通过开展锅炉和发电机组改造、淘汰落后技术设备、加强企业运行管理等措施,提高蔗渣发电效率,再以蔗叶、秸秆、木皮等作为原料补充,广西糖业可挖潜和新增装机容量102万千瓦时,每年向社会供电45亿千瓦时[2]。糖业榨季正直广西枯水季节,充分利用蔗渣和部分蔗叶及秸秆多发电,(2)每次锅炉点火起动之前,工作人员应当首先检查布风床是否具备点火条件,特别是检查风帽,并清理布风床上的杂物。其次是做好流化试验,确保布风床的布风均匀,并对照底料的流化条件以及厚度符合规定及标准,然后才能点火,避免由于超温而发生结焦。(3)控制锅炉点火时间不应过长或过短,即升温速度不应过慢或过快,否则均容易出现结焦现象。当料层的温度上升到规定的投煤时机时马上投煤,待燃烧趋于稳定时,逐渐退出点火燃烧器。另外,在运行事故中投入燃烧器后,也应根据燃烧情况果断将其退出,减少油和煤的混合燃烧时间,防止结焦。(4)对于燃用低发热量煤矸石(收到基低位发热量≤12550kJ/kg)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点火期间当床温升至550~600℃时,首先,应该投入挥发份为25%左右的柴煤做为“引子煤”,使床温继续稳步上升;其次,逐步启动各条给煤输送机,逐渐增加带速,以“脉冲”的方式给煤3~5次,当看到床温升高,同时烟道氧量有所减小时,证明煤已燃烧,此时即可改为较小的给煤量连续均匀给煤,期间必须同时配合调节风量,风量维持在稍高于临界流化状态即可;最后,当床温达到900℃以上且持续升高,才可逐步减少并停用“引子煤”,单独燃用煤矸石。所有的调节过程,均应以“先风后煤”和“少量多次”为原则。(5)关于返料系统,应该根据煤质的不同,控制返料温度为950℃左右,最高不能超过1000℃,否则容易造成返料器内部结焦。正式投入返料器之前,应该先放除积存在返料管内的冷灰,避免投入时床温波动太大造成调节困难。投入返料器时,也遵循从少到多的原则,逐步加大返料风量,如有需要可以适当减少给煤量。另外,为了避免由于出现返料故障,应当在返料系统投入的情况下及时检查返料的畅通情况,避免出现堵塞而导致结焦的形成。(6)建议启炉时应密切观察回料腿温度、压力的变化,如温度不变,则应用压缩空气进行吹扫流化,吹扫时应注意防止回料腿内的物料突然大量返回炉膛影响燃烧。(7)在锅炉正常运行中需要调节负荷时,必须保持适当的煤量和风量配比,也应遵循“先风后煤”和“少量多次”的原则。(8)更换了锅炉的风帽之后,要重新测量布风板的阻力特性,并让操作人员及时了解变化的情况。做好检查工作,确保风帽未发生堵塞。必须做好临界流化的风量试验,并记录好此时的风量,才能正式启动锅炉。在锅炉运行过程中,应当按照此风量来调整空气量,确保一次的风量大于等于此风量,确保其正常流化。(9)每次停炉后,均应检查锅炉内部的耐磨耐火层,防止出现点火及运行过程中,耐磨耐火层脱落、坍塌,造成局部流化不良而引起结焦事故。
4小结
综上所言,由于循环流化床锅炉出现结焦故障对其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提前做好预防锅炉结焦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必须确保锅炉工人具备相应的操作技术,从根本上降低锅炉结焦故障出现的几率;其次,必须严格按照锅炉操作的技术准则及要求进行,认真做好风量、煤量以及床温等方面的控制。在出现锅炉结焦时,应当及时找准结焦的原因,尽快处理好,避免对锅炉的运行产生更大的影响。
作者:韦霁杜立忠工作单位:中国轻工业南宁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第五篇:区域循环经济评价设计
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有不少。杨华峰[2]认为循环经济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多方面协调、综合发展的整体,故把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三个子目标。章波[3]以“3R”原则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资源减量投入、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再循环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5个方面来协调控制循环经济建设状况和发展水平。于丽英[4]以产业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人居环境体系和社会消费体系四大体系为设计基础,用经济发展指数(包括经济实力和经济效率)、绿色发展指数(包括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人文发展指数(包括人居环境和社会)来表征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李王峰[5]主张循环经济水平由资源要素、经济要素、生态环境要素和社会要素四个要素来表征。刘洪等[6]认为应从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四个方面来评价。刘云忠[7]从物质流的角度分析,提出了物质投入、物质排放、物质循环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五个方面的评价结构。樊元[8]等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成五个等级,即资源效率、污染减排、循环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从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来看,尽管各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不同,但所含指标大类差异并不是很明显,且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区别不大。区域可持续发展注重区域中人口、资源、经济、生态等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状况与发展趋势。为了更准确的反映区域循环经济的特征,需要建立可以区分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区域循环经济的建设内容分析
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设可分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硬件建设主要体现在具体项目的实施上,主要集中在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软件建设主要是法律法规政策支撑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
(一)硬件建设
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实现清洁生产,提高生态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水资源的重复利用,能源的高效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减少,都是企业层面建设的重点。而能源的梯级利用,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开发使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方向。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要运用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理论,以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为重点,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协同生产,从而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以绿色消费为目标。它包括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后的物质循环,以及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
(二)软件建设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由过去的“公共物品”角色向“生产要素”和“资本”角色转变过程中,必然会在使用、交易、定价和监管方面面临着大量的新问题。“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现象的客观存在要求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有效发挥政府的管制作用和引导作用。无论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还是引导绿色消费、发展环保产业,都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环境工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在这方面,政府应与企业合作,给企业以支持,对于重要关键技术领域,政府应提供资金及技术援助,或与企业联合攻关,实现技术突破。
三、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目标由若干个子目标构成。理论上讲,它们应该构成“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完备性指标体系,应该不仅准确、全面地反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目标,而且没有重复和交叉。而达到这些要求在选择具体指标时有很大难度。第一,很多指标目前还无法量化或者数据的可获得性差,如绿色GDP比GDP更能真实的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循环型社会的经济发展内涵更接近,但是由于绿色GDP的核算指标,很多是无法量化的,世界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名义绿色GDP结果[2]。第二,做到全面也很困难。指标体系是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化表示,而循环经济发展这个概念的边界界定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分指标的选择是在考虑循环经济发展内容全面性的情况下兼顾数据来源的难易程度和可靠程度,尽可能使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同时,重视经济和资源环境指标相结合、突出循环经济特征指标、兼顾软件建设指标的方针,选择一系列的具有代表性的分层指标。由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内容,从生产到流通、消费、垃圾处理等环节均应该得到体现,因此,政策法规制度的制定实施情况以及社会层面循环经济相关活动的开展等内容也要有相关的分指标来反映。从评价指标的类型看,既要有反映系统特征的量化指标,又要有反映其过程的动态指标;既要有增长指标,又要有效率指标。
(二)指标体系的设计
鉴于上述困难和设计,本文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重点性和一般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在上述对区域循环经济建设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把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分为经济发展指标、循环经济特征指标、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和组织与保障指标四大部分,用39个指标来表征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具体设计见表1:1.经济发展指标。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大量的人口及就业压力,决定了我国目前的第一要务依然是发展经济。本文把经济方面的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经济发展现状的指标,另一类是反映经济发展潜力的指标。2.循环经济特征指标。循环经济是全面分析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同时也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9]。循环经济的整个经济过程可分为入口端、中间端和出口端三个部分。从入口看,应尽量高效率地使用天然资源;从中间端看,应促进循环资源的循环使用;从出口看,将成为环境负荷的废弃物的最终填埋量降到最小。因此,循环经济特征指标可以分为三大类。入口以“资源生产率”为主要指标;循环以“循环利用率”为主要指标;出口以“最终填埋量”为主要指标。3.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循环经济是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循环经济发展的好坏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直接相关,故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也不可少。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指标有环境保护、环境绩效、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四个方面。4.组织与保障指标。循环型区域的建设难度要比循环型城市要大,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更为重要。法律和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可以有效地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是所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通过立法全面推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实施,是国际通行的做法[10]256-259,264-265。优惠的经济政策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鼓励绿色消费和绿色采购的政策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循环经济意识的建立则是所有循环经济工作开展的前提。因此,本文将这方面的指标也纳入了评价指标体系。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根据循环经济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可持续发展这个终极目标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与主要任务初步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了更好的反映循环经济的特征,下一步拟建立适合的评价模型,以改进和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何莉工作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第六篇:循环经济制度完善
一、我国循环经济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循环经济制度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循环经济作为一个舶来品,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它的理解可能并不彻底,甚至可以说,我们对于循环经济制度的认识还很局限,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于强调先污染后治理的环保老路子。先污染后治理这条道路是由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走出来的血路,这只是对于环境问题的处理机制,治标不治本,并且事后治理,不仅因为污染的时间长导致治理成本的加大,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末端治理使得企业习惯于按照环境法规规定的上限最大限度的污染环境,降低自身成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不是采用新的环保设备,从源头减少污染的出现。
2.对循环经济制度的认识存在局限性。简简单单地认为循环经济制度是为了保护环境而出现的,反而忽视了循环经济制度是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之下出现的全新经济形态,这不是一种一味追求环境效益的经济方式,本质上是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齐头并进的发展方式。
3.有些人认为我国并不具备建立循环经济制度的客观条件。很多人认为我国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经济发展才是整个社会的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追求发展循环经济可能会放慢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进而得不偿失,实际上,这是一种很片面的想法,只看到了循环经济制度与社会相对立的一面,却忽视了两个相互统一的一面,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片面单一静止的形而上学思维。循环经济制度正好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结合点。我们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循环经济制度。
4.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建立循环经济制度的条件不够成熟,或者说,他们认为那不是当前应该解决的事情,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对当今世界绿色文明迅猛发展了解不够的表现。当今,低碳环保的绿色理念在全球内盛行,人们普遍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我们需要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才不会被自己掘下的坟墓所掩埋。
(二)我国循环经济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循环经济制度的完善。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循环经济制度是需要依靠行政能力才能得以建立,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国家的宏观调控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宏观调控政策发挥其职能是有其自身局限的。在以往过于强调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下,由于所有的都是依靠国家的行政指令进行分配,宏观政策更容易产生不良的管理后果,管得过多过死从而造成自然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环境污染的产生。
(三)我国循环经济制度标准方面的问题
由于我国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起步比较晚,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对循环经济认识深度的限制,我国具体的环境标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来说:环境标准与经济技术条件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衔接;环境标准指导作用差强人意。环境标准的引导性更是不够;环境标准的社会性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环境标准以机关文件形式,形式比较单一,环境标准不为人所知,从而失去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四)我国循环经济制度下企业方面的问题
具体到企业这一重要的经济组织来说,企业的发展存在着一些短板,很多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过于依赖外国进口的高新设备,使得企业自身成本居高不下,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而分散;经济效益不佳,负债率偏高;科技基础薄弱,自主开发能力差,基础管理薄弱。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我国的中小企业不得不以污染环境来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求得生存。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与对策
(一)政府层面的努力
1.创新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
首先是要对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循环经济制度得以实施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律制度的保证,因此法律制度是与循环经济制度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的制度。法律制度的实施目的在于通过对循环经济中的消费者、企业和地方政府等进行约束和规范,来确保各参与主体对于义务和责任的履行,实现其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开展生产活动的具体行为的准确性。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综合性的、专项性的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涉及到循环经济发展内容并有促进作用的一些规定。当前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经济法律体系,例如德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此种法律的国家,曾经先后制定了包括《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包装法》、《垃圾法》等在内的涉及到社会众多领域的法律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为德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作用。从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应当明确,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制定,应当具体结合本国的国情来具体开展。
2.创新循环经济的产权制度
对循环经济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我国环境污染的最大原因就是环境产权的不确定性,环境资源与其他有形的资源不同,不具备明显的外在特征和排他性,因此无法采取比较具体的、具有切实执行性的手段实现对环境产权的划分,例如河流、大气等环境,是很难进行具体的产权分辨的。与这个问题相对性的,就是对于环境的治理同样存在模糊现象,这就使得循环经济的实际建立行为更加难以操作,对于我国而言,国有产权涉及的面很广,例如河流、土地、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尽管产权是归属国家所有,但个人和地方政府常常是各类资源的直接开采者和使用者,因此会存在各种过度浪费现象,并使环境承受了一定的压力。正是由于这种矛盾,决定了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产权的各种相关制度,实现环境资源的开发、使用和所有的一体化,确保使用环境产权的企业能够为循环经济的成本支出买单,使收益与成本支出相持衡。
3.创新循环经济的激励制度
对循环经济的激励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由于企业行为的根本目的在于对经济利益的不断追逐和最终获取,因此循环经济也必须在市场的操纵下才能运行,必须保证企业获取利润的可能性,因而实施各种激励制度更能起到实际作用。这些激励性的措施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是对税费制度进行优化和创新。具体地说,就是对资源使用过程中造成的废弃物排放,或是原料残渣等,要按照环境税的相关科目征收一定税率的费用,或是采用保证金制度等。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约束企业对环境的破坏行为,并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成本支出在企业内部进行消耗。当前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开始实际征收环境税,而且税率很高,具体包括农药使用税、化肥税、噪声税等。除此之外,对于开展实施循环经济的企业,如果确定其符合一定标准,可以实施所得税减免等优惠的税收政策等进行具有实效的支持和鼓励。第二是对财政和金融等制度的创新。可以在资金方面向环保、节能、新能源等项目进行倾向支持,制定各种贷款方面的优惠政策,还可以对可以循环企业的再生资源化设备提高折旧额度,对用于循环技术研究的费用实施减免,由政府对具有循环经济行为的企业给予相应的专项拨款,引导企业生产者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行为。这种财政金融方面的制度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促进循环经济的手段,例如美国就允许具有资源回收项目的企业享受财政专项拨款,而德国同样对于开放环保技术的企业给予专项资金支持,荷兰对于绿色能源设定了专门的税收科目和税率。第三是实施押金和退款制度的创新行为。即是对卖出的商品和货物,对其包装物或是消耗之后的废物等收取押金,如果消费者能够将所规定的物品送回,就能够将押金收回,这种方法同样可用于饮料和酒类等。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减少社会污染,同时能够实现对废弃物的二次使用,类似制度同样可实施于各类生产性企业之中。
(二)实行绿色设计制度,为完善循环经济制度奠定基础
实行绿色设计制度,可以为完善循环经济制度奠定基础。在完善循环经济制度的过程中,从企业角度来看,作为企业的基本活动———生产产品,企业在生产的源头伊始就应该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结合起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标准化,积极更新换代机器设备,改进技术手段,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也要使用有利环境的材料,尽可能地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使用绿色材料。把绿色设计的原则放在生产考虑的因素之中。还要把握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模式。设计中尽可能选择绿色材料;产品的可拆卸性,方便使用者;产品的可回收性,便于二次利用;绿色产品成本分析,尽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尽快建立专门的绿色产品设计数据库与知识库。
(三)构建节约型社会
节约型社会的构建是完善循环经济制度的必要一环,节约型社会简单来说就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主要环节,相应地采取一些技术和制度措施,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就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在这个过程中“节约”主要有两重含义。首先,就是我们日常理解的,相对浪费而言。其次,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地压缩能源的使用,在消费的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的回收。我们要加大对节约资源的重视,树立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节俭理念。当今社会,物质越来越丰裕,一部分人在享用物质的同时,并没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铺张浪费的现象随处可见。采取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从宏观层面上保证各种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同时政府也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在国家层面上不断完善循环经济发展制度。综上所述,建立健全的循环经济制度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提供整体性的思路,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作者:陶晓娟工作单位:合肥市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室
第七篇:矿业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1循环经济提出的背景与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过去那种高强度开采、高资源能源消耗、高废弃物排放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被反省,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上的资源,特别是能源、矿产资源等都是有限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或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实现绿色消费,应该被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被世界各国所认可,美国、日本、欧洲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当前,学界大多认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有2个:一是生态学,二是经济学。“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既是一种与地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涉及广泛的大文化现象,即广义的生态文化现象,既是实现经济绿色转型、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传统经济模式是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开环式、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高开采、高消耗、低利用、高排放,其结果是极大地破坏和浪费了自然资源,一方面导致资源快速消耗殆尽,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大量污染。循环经济模式是以可持续循环发展理论为基础,由传统的“开环式线性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反馈式、闭环式循环过程,是一种最大化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模式强调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互相和谐,在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与传统经济理念相比,循环经济的特征在于“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也有学者以“4个可”或“4R原则”概括,即“可回用(Reuse)、可循环(Recycle)、可回收(Re-covery)、可再生(Renewable)”,我国循环经济理论还坚持了减量化优先的原则。
2我国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在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过程当中,资源约束趋紧,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大宗、战略性矿产资源铁、锰、铬、钒、铜、铅、锌、铝、钾、镉等严重短缺,对外依存度很高。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从2000年的2.22亿t增长到2012年13.1亿t,进口铁矿石产量从2000年的0.6997亿t增长到2013年的8.19亿t。我国自产铁矿石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40%左右,铜精矿对外依存度高达80%,铅锌矿已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我国锰矿资源贫矿多、富矿少,大部分含铁、磷高,优质锰矿约占总储量6%,2012年我国锰矿进口量1349万t,比上年增长20%。钒、铬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及社会的发展,对钒、铬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2012年我国钒产量(折合V2O5)约为6.8万t,约占世界产量的52%。目前我国铬盐产能已达35万t/a,约占全世界的1/4,但我国铬矿资源极为紧缺,90%的铬资源依赖进口。我国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煤炭等战略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17%、28%、67%。金属矿产资源禀赋复杂,埋藏深、品位低,开发利用难度大。我国金属矿产资源赋存环境恶劣、复杂难处理,许多大型露天矿山逐渐进入极深部开采阶段,开采深度高达1000m。随着浅部资源的逐渐消耗和枯竭,我国已开始向地下深部获取资源。深部资源开采条件复杂,选矿难度大,导致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总回收率比世界先进国家低10~15个百分点。铁矿采选综合回收率不足60%,共伴生组分综合回收率不足35%,大量境界外矿、残留矿、驻留矿尚未被充分利用[2]。矿产资源的开发导致的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矿业开发产生的大量尾矿、废石及渣、尘、泥、灰等固体废物未得到有效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仅金属矿山堆存的尾矿就高达100余亿t,并以每年10亿t以上的排放量剧增。大量固体废物排放与堆存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并对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矿业固体废物污染生活用水的事件已屡见不鲜。大量矿业固体废物的排放也造成大量有价金属与非金属资源的流失,成为矿山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矿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而大部分建成于20世纪50—60年代、部分70—80年代的国有矿山多数面临着资源危机[3]。据不完全统计,有3/5的矿山因资源枯竭而接近尾声或已闭坑,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保障能力。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已有69个资源枯竭城市,由于自然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面临着经济转型和社会稳定的问题。我国矿业及其加工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少循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模式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但是,大量开发、大量消耗矿产资源,导致土地、空气、地下水等严重污染的事件频发。2010年我国资源产出率只及日本的1/7~1/5,2011年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不到10%,但能源消耗量却占全球的20%左右,主要工业产品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11.6%,但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日本的4.5倍、美国的2.9倍,主要工业产品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0%以上。我国矿业城市万元GDP碳排放强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至少20%[4]。因此,以循环经济为理念,在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通过节约资源和提高生态效率,推行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发展绿色矿山,推进矿业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是解决资源紧缺、能源紧张、污染加剧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我国矿业循环经济发展进展
坚持工业绿色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日益成为破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瓶颈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自20世纪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初,开始重视循环经济工作。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正式施行;2013年1月23日,国务院还颁发了《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了工业领域的各项任务。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十一五”时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物耗、水耗大幅度降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源产出率有所提高,初步扭转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上升的势头。“十一五”时期,我国矿业循环经济取得了较好进展,由表2可见能源的产出率提高了24个百分点,水资源产出率提高了59个百分点,工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也提高了13.2个百分点,主要再生有色金属(铜、铝、铅)产量占有色金属总产量的比率提高了7.4个百分点。在黑色、有色、黄金、煤炭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并涌现了一批典型。鲁中矿业有限公司在推进矿业循环经济的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5]。该公司对下辖小官庄铁矿表外矿进行回收,每年多回收原矿9万t,可选出TFe品位64%的铁精矿2.28万t,不仅提高了铁矿资源的利用率,而且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对下辖的张家洼铁矿残留矿体进行开采,每年增加铁矿石原矿产量15万t,采用细筛分级—强磁选—浮选—再磨—强磁选—重选工艺,以强磁选代替原来的重选作业,将尾矿品位由14.5%降低至11.79%,回收率由76%提高到80%以上,同时铁精矿品位也由63%提高到65%以上。原工艺选铁尾矿中丢弃了大量的铜、钴资源,为回收这部分铜、钴精矿,对选矿工艺流程进行了技术改造。改造后,按选矿厂年处理原矿230万t计算,铜精矿品位可提高至20%、回收率达到13.5%,钴精矿品位0.38%、回收率53.54%,每年可增加品位20%的铜精矿800t,钴精矿5.07万t。此外,还对矿山废水、浓缩池回水、尾矿库回水进行循环利用,节约了用水量,仅此1项,年取得直接经济效益400余万元。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是我国特大型国有工业企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先后经历了高开采、低产出、高排放—环保末端治理—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由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5个阶段。“十五”期间,该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3大挑战:一是资源严重短缺,到2003年,已有4座矿山因资源枯竭关闭停产;二是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以及国内先进矿山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三是环境问题,该企业是铜陵市大型企业,但污染贡献值也位于第一。在挑战面前,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将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向低碳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步入“主业内循环”、“改造提升现有系统与建设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相结合”的发展轨道。为了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公司利用下辖的冬瓜山铜矿矿石中蕴含有丰富的硫、铁等资源,新建了循环经济工业园项目,园区功能配置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延伸产业链,发展精细化工产业,使上游生产的副产品或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材料,利用产业间的代谢和共伴生关系,达到资源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的目的。园区综合回收利用伴生硫铁资源,相当于开发一座年产硫铁矿石150万t的大型矿山,利用余热每年发电约2.4亿kW;SiO2转化率提高到99.8%以上,每年可减排SiO21260t;水的循环利用率达到96.67%。循环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地处河南省中部的灵宝市,有着丰富的金、铜、铅、硫、铁等矿产资源,盛产黄金。但由于长期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和高度依赖,灵宝市也遇到了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产业单一、环境污染、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为了摆脱陷入的困境,当地政府和企业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地方政府鼓励企业继续加强黄金资源勘查的力度,增加矿产资源的储量,同时深化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的技术研究,对尾矿及贫矿资源的回收和利用加强技术攻关,对伴生金属的冶炼和副产品加强开发和利用的力度,使该市由单一的黄金采选业发展成为黄金采选—深加工—多金属回收综合利用的产业发展链条,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从而逐步扭转因黄金资源枯竭,黄金企业经营困难的不利局面。2010年,灵宝市又通过综合开发利用,拉长壮大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以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基地为平台,形成了四大矿业循环经济产业链[6]:黄金产业链、铅业产业链、硫铁化工产业链、铜产业链,形成了金、铜、铅、硫铁等矿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4我国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方式的转型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克服积重难返的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困难,挑战巨大,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这对于矿业而言,更具有针对性。我国矿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保障措施在于:
(1)紧紧围绕“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推进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为目标,贯彻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为重点,把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作为中心任务,高效开发、循环利用矿产资源,推动矿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2)立足我国国情及矿产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勘探程度低,贫矿多、富矿少、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的特点,把握资源勘查、采矿、选矿、烧结、冶炼产业链条工艺中的资源走向和能源利用。从源头做起,贫富兼采、综合回收、清洁生产、保护生态、循环利用,提高矿产资源采、选、冶综合回收率。积极实施矿产资源企业内部循环,使矿业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加强矿业企业自身延伸,延长产业链,构建矿业群体资源及利用、产业群体横向耦合生态工业型网络模式。
(3)以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相结合,积极营造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政策环境,努力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政府部门要创造有利于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外部条件,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的监督管理,促进矿山企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要在政策、税收上,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增强矿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吸引力,使之充满生机活力。同时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明确矿产资源的集约利用,在资源勘查、工艺流程设计、采矿、选矿、冶炼及深加工等各个环节,把绿色发展和综合利用落到实处。对于边角矿、残留矿、境界外遗资源、表外低品位资源、共伴生资源及长期未能开发利用的复杂难处理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尾矿、废石、冶炼废渣等矿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
(4)依靠科技进步,积极研究实现矿业绿色发展关键技术,研究新技术、应用新工艺、选用新设备和新材料,解决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扩大可工业利用的资源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利用矿产固体废物。按照“产业聚集、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的原则,加强矿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加强矿业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5)以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为核心,发展绿色矿业,积极开展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试点示范,研究并提出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瓶颈问题、关键科学技术和保障措施,实现矿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和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协调发展。
作者:常前发1,2工作单位:1.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2.国家金属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上一篇:依法行政及节能减排工作要点7篇
- 下一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