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循环经济发展动力与前瞻
时间:2022-06-27 04:16:25
导语:谈论循环经济发展动力与前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循环经济的发展动力
经过近年来国内实践,特别是经过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开展了循环经济的诸多试点,总结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从不同层面展开:国家发改委分别委托专门机构进行研究,总结全国推进循环经济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模式;不少研究机构或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也发表文章或年度报告,介绍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和经验。总体上看,我国初步形成了有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技术路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
1.1对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我国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用词上也经历了一个由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的演变过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界定,循环经济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原则)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资源战略,这从许多文件中有“减量化”优先的提法可以得到佐证,目的在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以较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完成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减量化包括源头减少原料投入和末端减少废物排放两个方面。实际上是要用同样的资源能源投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生产同样的产品消耗更少的资源能源。当然,减量化也有一个“度”,否则就不是循环经济。如偷工减料,建大楼时偷工减料就会造出危险的建筑物,不仅不能鼓励还要坚决反对,不仅不是循环经济,出了问题还应追究刑事责任。广义地看,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的经济增长将地球看成为无穷大的资源库和排污场,经济系统的一端从地球大量开采资源生产产品,另一端向环境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和废渣,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形式,是一种线性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按“物质代谢”、“过程耦合”和“资源共享”关系延伸产业链,以“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是一种集约的增长模式;或者说从重视增长的数量向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转变,从依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增长转变为依赖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增长,实现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说到底,发展循环经济应该而且必须落到具体产业上,因为没有产业支撑的经济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典型的循环经济产业包括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等。只有将污染治理与资源综合利用有机衔接,才能更好地解决污染物问题。因为,污染治理只能将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如水处理将液体污染转化为淤泥的固体污染,而资源综合利用可以“变废为宝”,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2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成为循环经济发展“倒逼”机制
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不断升级、监督检查不断严格的情况下,企业如果不能在工艺改造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中培育出新的增长点、获得新生,就将被淘汰或破产。这是在各地调研中发现和听到较多的“故事”。淘汰落后,是“十一五”以来国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从国家的角度看,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十一五”期间我国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万kW,炼铁产能超过1亿t,水泥产能超过2.6亿t等,节能约1.3亿t标准煤。从企业角度看,如果不被相关标准或法规淘汰就要寻求新生的门路和途径,就要找到新的增长点。从某种意义上,企业原来排放的一些废弃物其实是可以用作原料的资源,这正是“废物变原料”的循环经济的核心,也是循环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在对企业循环经济案例的调研过程中,还发现另外一些问题:有些企业循环经济做得有声有色,但由于种种原因,总结性文章十分“官样”,读了不知道他们做了什么或者压根什么也没有做;有些企业循环经济的做法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文章使人读起来却感觉做出了很多创新性工作;还有一些企业打着“循环经济”的旗号干着污染环境的勾当……这从某个层面反映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建设,迫切需要摆到应有位置。
1.3技术的应用或突破支撑了产业链的延伸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在技术上实现“废物变原料”的产业链延伸;物质的循环利用需要技术的支撑,需要“金刚钻”。将易拉罐回收熔化做蜡烛台式的低值利用,不是循环经济追求的方向,而要追求利用价值最大化。资源供应的有限性和环境污染的现实,迫切需要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资源开发利用的支撑。人类开发资源总是由易到难的,随着技术进步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种类越来越多,但开发利用的资源品位却在下降,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在不断上升。从某种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把自然资源从地下开采出来,生产产品并被消费的过程,就是能源从有用转变为无用的过程,就是把物质从低熵转变为高熵的过程。已有试点案例研究表明,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和方法主要有清洁生产、物质流分析、环境管理等。通过试点和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一批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已经得到开发和推广应用;通过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解决了一些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开展了重点行业的绿色制造、再制造、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的技术研究,特别是研究一批具有带动性的重大替代性技术,促进了落后生产能力、设备和工艺的淘汰;研究了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之间的链接技术、生态产业园的优化设计等,部分企业和园区建立了共生网络和生态工业集成系统,提高了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及深度资源化支撑技术、城市矿山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也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支持建立了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并开展了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活动。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仍有进一步加强之必要,也有很大的空间。
1.4政策导向和激励成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不二选择
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日臻完善,但在产业发展和项目选择上,绝大多数的企业仍会关注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政策导向,跨国公司也不例外。当然,国内外企业在做法上还是有不少差异的。例如,钻政策“空子”是每个企业都想做的,但成为“吃政策饭”的主要还是国内企业。由MIT编著、清华大学翻译出版的《产业生态学》对此有详细的讨论,所谓“政策”食利说的就是这类企业。从实际出发,这也是企业交易成本较低的选择。经济学常识告诉人们,市场经济也是一种纠错的经济,即市场有着天然的纠正偏差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务实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总结循环经济发展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再从制度上克服循环经济发展的桎梏。发展循环经济,从某种角度看是废物对原料的替代,其中价格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废物变原料”是在企业内部完成,还是由其他企业来实现,应该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企业之间的“链接”项目,或者园区中新增的“补链”项目,应按照价值规律在市场作用下自发形成,而不是“拉郎配”。说到底,市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价格经济。因此,充分发挥价格的作用,通过理顺价格体系,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理顺资源及加工链条中的价格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用“需求为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取代现行“成本+利润”的价格形成机制,仍然非常重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要重点理顺水价、电价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尤为迫切。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对限制类和淘汰类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并落实对超标准耗能实行加价的措施。认真贯彻有关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推进水价改革,逐步理顺城市供水价格。对工商企业和居民实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并适当加大各档水价间的价差。制定鼓励使用再生水的价格及相应配套措施,逐步提高水资源收费标准,也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
1.5社会回收体系的形成促进了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曾以“牙膏皮换牙膏”政策,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废旧物资回收系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原有的回收体系逐步调整;社会自发形成的回收体系逐步形成,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以企业或工业园区为龙头的回收体系中,经济利益是其主要驱动力。据有关研究,全国有各类回收企业5000~6000家,回收网点约15万个,每年约50万t废铝、40万t废铜、30万t废铅,由社会回收队伍回收。废弃物的回收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源头,而资源再生利用和循环利用大致有再利用和资源化两种途径。其中,再利用有4个层次:旧的东西直接利用,相当于二手货;修修补补再利用,与修旧利废大致相当;东西坏了,换一些零件再用,相当于中国工程院强调的再制造;旧东西中的零件还可以拆下来再利用。与前面讨论的减量化有个“度”一样,并不是所有的再利用都值得鼓励。例如“,黑心棉”、一次性注射器“、五大总成”的拼装车以及含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都是不能循环利用的。换句话说,再制造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等必须符合国家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否则就会出问题。所谓资源化,实质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对主要活动的解释中,资源化与再利用被放到了一起。事实上这两者有差别,再利用没有改变原来的物品形态,资源化则看不到原来的物品形态了。资源化也是有条件的,如果“霸王硬开弓”,单纯追求废弃物的资源化,就会出现有“循环”没“经济”的结果。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同质化竞争不利于减量化“,拆东墙补西墙”也不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即减量化应该是“错位竞争”,而不是“结构趋同”。这就需要更高一个层次的统筹规划,在这方面我国恰好是薄弱环节,尽管各地在循环经济项目投资或补助上相当积极。减量化要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我国有了很多成功的例子,仍有很大空间“。废物变原料”的本意是原料替代,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变废为宝、协同处理可以一举多得;分级利用的核心是利用价值最大化;建设园区以达到集约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存在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部分环节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一些跨行业的产业链接受到制约,需要国家在制度上理顺关系,扫清障碍,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2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新形势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新形势,正如“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的那样: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从总体上看,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国内发展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相对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有所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的态势。从总体上看,我国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包括:我国的经济增长还面临着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等任务;过去劳动力无限供应的局面消失,不少地方开始出现“招工难”的情形。由于外需下滑、内需没能培育起来、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转向内需和技术创新驱动的格局还任重道远。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从世界资源供需形势看,由于需求刺激和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矿业市场高回报预期增大,矿业投资环境宽松,矿业企业并购重组力度加大,资源全球化竞争加剧。行业垄断特别是寡头对优势资源垄断加剧,跨国公司从垄断铁矿石,到谋求对钾盐等资源的垄断,资本操纵导致矿产品价格震荡走高。虽然发达经济体需求微量增长,新兴经济体正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家的工业化加速,世界资源市场价格总体上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将增加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资金成本。从环境角度看,发达国家已经解决了噪声污染、尘土等局部性环境问题,基本解决了大气污染、河流污染等区域性环境问题,日益关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臭氧层空洞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与此不同,我国过去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是以环境(包括土地,空气和水)恶化为代价的。中国工程院和环境保护部的研究表明,我国环境形势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环境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加重,污染风险加剧,污染危害加大,治理难度增加。城市空气环境质量退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总之,应当也必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解决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走出一条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务实推进循环经济的思路与重点
“十二五”规划纲要在第6篇23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节提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循环经济是中国特色,是中国引领了世界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已经作为中国典型案例写进里约环发大会20年的国际总结,而低碳经济则完全是“舶来品”,尽管也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应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深化,尤其是具有“一举多得”性质的循环型产业发展,不仅包括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倡导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更包括那些生产过程配套、工艺改造或资源共享型的“产业链延伸”。例如,利用煤炭中的瓦斯发电,不仅可以增加电力供应,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可以减少瓦斯爆炸对矿工安全的隐患。又如,利用水泥生产过程,协同焚烧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可燃物,既可以节省水泥生产需要的燃料,也可以处理垃圾,还可以减少新建垃圾处理设施的投入。从系统工程角度看,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节约资源,也节约资金,减少排放污染物或温室气体,是最优系统组合,因而也是需要在未来重点推进的循环型产业。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循环经济的务实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应在工业、农业和商贸服务等生产领域,加强产业上下游的联系、工艺革新和生产配套,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分级利用;应当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建设产业园区,并加强原有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共享资源,变废为宝,吃干榨净,发挥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和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快再制造产业发展和“城市矿产”基地建设;倡导文明、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减少一次性产品消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行业看,应该从原来强调的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领域,向构建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模式转变。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工业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探索出了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而有些行业则由于种种原因,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尚不熟悉,更谈不上具体做法或成功经验,即在行业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因此,在未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应重视不同行业之间的经验共享,构建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从环节看,应该从注重生产环节、推进清洁生产、物料平衡等措施入手发展循环经济,向注重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全覆盖转变。有研究发现,我国造船行业钢材利用率比国外低将近10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国外造船用的钢板是按造船企业的要求生产,而我国造船企业直接从钢厂拉回钢板自己再加工,虽然边角余料可以再利用,却增加了能源消耗,也增加了交通运输的压力。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从产业链入手减少生产过程,更能体现减量化优先的原则。从企业看,应该从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单一企业循环式生产,向产业链衔接和循环式集成集聚转变,从低端、分散、小规模的资源循环利用,向高值化、集中化和规模化转变。产品附加值提高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在企业层面的实现形式,专业化是经济学强调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形式。当然,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以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为例,分散、专业化的回收是一种好形式,所需的管理成本低,能满足回收多样性废旧物品的需求,政府需做的工作是规范回收行为;对于再生资源的加工利用则应当规模化,提高集约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总之,“十二五”期间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应从试点探索向全面推广提升,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文明水平。
- 上一篇:检察机关廉洁执法工作方案
- 下一篇:诉讼羁押审查工作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