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理念下农业结构调整方位

时间:2022-05-31 11:50:00

导语:循环农业理念下农业结构调整方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循环农业理念下农业结构调整方位

目前,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和生态压力,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出发,遵循生态规律,以新的视角,调整农业结构。

一、农业结构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我国农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仍然偏大,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偏小。第二,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过大。2006年—2008年期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均超过68%。第三,农产品品种、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农产品大路货多,专用品种少,名优产品、特色产品比例低,农产品销售不畅。第四,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营销业、服务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比较效益低。农业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农业发展还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首先,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压力。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2008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0.094公顷,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化、城镇化的侵蚀,人均耕地减少的趋势仍将继续。我国人均水资源2007年为1916.3m3,约是世界平均水平1/4。一方面农业资源人均拥有量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利用率不高。从全国来看,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70%,但农用水有效率只有30%—40%,1m3水粮食生产率为1.0㎏,而发达国家的农用水利用率为70%—80%,1m3水粮食生产率为2.0㎏。[1]资源不足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其次,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污染和生态的压力。目前我国农业污染量已占到全国污染总量的1/3—1/2,农药、化肥、地膜的大量的不合理的使用,构成了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而禽畜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不当排放则加剧了这种污染和破坏。据统计,我国化肥年使用量呈递增趋势。2007年施用化肥总量5107.8万吨,2008年为5239.0万吨,2009年上升为5404.4万吨。[2]化肥的使用,一方面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另一方面长期的滥施污染了农业环境,破坏了生态,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我国单位面积氮肥施用量是美国的3倍,法国的1.5倍,而化肥的有效率不足50%,大部分流入了河流、湖泊,进入环境,污染了水质,增加了土壤中的硝酸盐含量,造成了土壤板结、酸化,有机质减少和地力下降。我国平均每公顷农田农药使用量13.4㎏,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多达0.13亿公顷。大量的使用农药,使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给食用安全性带来隐患。家庭新型燃具、燃料的使用,影响了秸秆的充分利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生产各类农作物秸秆约6.5亿吨,约1/3秸秆未很好地利用。大量的秸秆被弃置或露天燃烧,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影响了农村环境卫生。随着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畜禽养殖场。规模化养殖场每年生产出大量的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而大部分养殖场没有治污技术和设施,于是又造成了新的污染。

二、发展循环农业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和生态压力。调整农业结构必须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为基础。在循环农业理念指导下的农业结构调整是理性的选择。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循环农业倡导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农业资源可以在不断循环的经济体系中得到持久合理的利用。比如农林复合型发展模式。农林复合型发展模式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栽培作物(农作物、药用植物等),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组合。这种模式促进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效益。发展循环农业,可有效遏制环境恶化、生态破坏。按照循环农业的理念对农村土、水、肥、药等各种生产要素统筹考虑,深度利用农村种养业及加工产业产生的废弃物,可以将农村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有效遏制环境恶化、生态破坏。比如,“秸秆—牛—粪—沼—肥”循环农业模式。农村中大量的废弃不用的秸秆可通过生物发酵生产酒精,秸秆、酒糟可饲养黄牛,牛粪生产沼气,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肥沃土壤。这样就解决了农村中大量秸秆、牛粪等污染环境的问题。发展循环农业,推行清洁生产,可遏制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有效避免耕地污染,土质下降,恢复被破坏的农业生态,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循环农业倡导生产安全食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发展生态农业,可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循环农业理念下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1.农业结构调整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农业生态系统一方面受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生态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由于人类对生态系统施加的影响越来越大,农业生态系统遭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时必须重建农业生态系统,恢复农业生态系统内部被破坏的秩序。农业是以有机生命为基础的产业,它的整个生态系统建立在有生命的动植物基础之上;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通过食物的营养关系保持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相互依存关系。农业生产的这种特性决定了人类不能随心所欲的对农业生态施加影响,而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为自己服务。农业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现状及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了现代农业一定是生态农业,必须按照生态规律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

2.循环农业理念下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第一,遵循循环农业理念,由单一种植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综合利用转变。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农业结构还存在着种植业比重偏大,畜牧业比重偏小,农林牧渔业不能统筹考虑全面发展的状况。在调整农业结构的过程中,要注意利用生物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提高种植业与林、牧、渔的综合利用水平,探索各种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农林结合,农牧结合,牧渔结合,林牧结合,以实现各种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循环利用。第二,由单一农业向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转变,实现循环农业产业化经营。过去只注重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链条短,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偏低,粮食产品主要是粗加工,畜牧业加工产品仅占畜产品总量的5%。[3]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为3:1-4:1,而我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5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仅为0.8:1。[4]农业结构的不合理,使农业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生产与销售脱节,农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低迷,农业整体效益低。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让生产、加工、销售结合起来。能让生产、加工、销售结合起来的经营机制便是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连着市场,龙身连着加工和销售,龙尾连着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提高农产品质量、开展深度加工,拓宽销售市场的功能”。

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生态问题,农业产业化必须走循环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以循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式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循环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把绿色农产品生产作为一个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绿色龙头企业是循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循环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使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在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销售的情况下使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高效化。在循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着两条链,一条是“食物链”,它“可使各种有机物和废弃物得到多层次利用,提高利用效率”;另一条是“加工链”,它可加工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各类优质产品,并使产品“在多次加工中增值,从而实现较高的生产率与经济效益”,河南莲花集团是当地著名的绿色龙头企业。它在周口及周边地区建有原料生产和供应基地,和当地农民签订优质小麦购销合同。莲花集团的产品和产业链是:将收购上来的优质小麦加工成面粉、味精、氨基酸等,对生产废水、副产品进行生物技术加工,加工成优质饲料和复合肥,饲料用来养牛,肥用来还田。莲花集团还带动了当地养牛产业的发展。它和周围地区的农业形成了一个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衡发展的统一体。循环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了当地和周边地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销售业的发展,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