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领域下产业构成调整路径
时间:2022-12-11 11:42:00
导语:循环经济领域下产业构成调整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产业结构是各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它动态地揭示了这种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各产业的替展规律,也静态地揭示出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和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可以说,产业结构的优劣与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增长质量的优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为此,要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优质增长,就必须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现在不合理、低效、不环保的产业进行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一、经济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不足
(一)忽视资源环境的禀赋性
传统的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资本有机构成和技术含量为主导,重视各产业的构成比例、强调产业梯次转换,往往采取改进区域内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生产联系和比例关系的方法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但对各区域间产业结构的生态性和资源环境的禀赋性重视不足。在经济发展初期,这些资源要素对该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增长;但当产业进一步发展时,知识和技术等需要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逐渐变得稀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出现资源瓶颈和环境制约现象,甚至出现恶性循环现象,影响产业发展。
(二)忽视产业结构性污染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工业生产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都具有趋同性。如大多数县区都有中小型的砖瓦厂、酒厂、肉联厂、食品加工厂、造纸厂、纺织厂、毛巾厂、印染厂等等。这种重复建设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重要根源,在水泥、化肥、钢材、玻璃、机床等行业尤其明显。这种产业发展状况必然造成该地区自然资源的相对紧张,片面追求产业外延扩大再生产,地区内旧有的产业结构矛盾尚未解决,又出现新的重复建设产业项目。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往往忽视对这种结构性污染的调整,导致各县区间相同产业间的低水平过度竞争,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资源利用的高消耗、技术改造的高成本和环境保护的高代价。
(三)忽视产业内部结构层次提升
在调整产业结构时,我们往往重视三次产业区域间和区域内结构比例的调整,而忽视各产业内部结构层次的提升,导致各企业生产对资源的高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无法实现产业内部生产循环式发展。主要表现在:其一,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层次低,还缺乏有序调整,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0%,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60%~80%,农业产业结构中的低科技利用率不利于产业内部资源消耗率的降低,容易破坏农业生态。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业污染在我国东部沿海和大中城市郊区出现。其二,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层次低,高能耗、重污染的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三废”排放又主要集中在高能耗部门。“目前中国8个主要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其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还不完善,许多知识型和科技型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滞后,例如信息咨询业、科技服务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服务业等都相对发展不足。
(四)忽视产业结构体系的完整性
从产业结构的整体性来看,我国产业结构体系中还有不完善之处,突出表现为环保产业发展不足、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规模太小、生态产业和绿色产业还未成规模。例如我国的环保产业,目前主要靠政府环保部门监督管理,还未形成大规模有影响力的环保产业,表现为环境保护设备制造业的成套化和高标准化还发展不足,对一些新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力不从心,处理环境污染的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还有待研究发明,特别是需要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设备制造业。就资源回收与再资源化产业而言,目前也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仅靠现有的一些废品回收公司和废物再资源化的中小企业,不能对各产业的资源进行大量回收和再利用。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03年消耗能源总量为174990万吨标准煤,回收再利用能源仅为2043万吨标准煤,回收率仅约为1.17%。2004年消耗能源总量为203227万吨标准煤,回收再利用能源仅为2508万吨标准煤,能源回收率仅约为1.23%。2005年消耗能源总量为223319万吨标准煤,回收再利用能源仅为2840万吨标准煤,能源回收率仅约为1.27%。
二、循环经济理念对产业结构的要求
(一)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坚持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是一系列的产业形态。“循环经济是企业通过对资源的再利用、循环使用或深度加工,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从而达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循环经济的最佳状态应该是污染物的少排放直到‘零排放’,即所有进入企业生产环节的原材料部能得到合理利用,成为本企业的产品或其他下游企业的生产原料。因此,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能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随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和绿色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环保型产业。与先进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资源再利用率低,不得不对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等进行治理,耗资很大。如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表明,2005年我国投资治理废水用了1337146.9万元,投资治理废气用了2123571.3万元,投资治理固体废物用了2123571.3万元,投资治理废气用了274181.3万元。投入如此多的资金治理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而且,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人口仍将继续增长,据估算,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亿至15亿,这势必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制,更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循环再利用废弃原料,形成强有力的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经济安全。这迫使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
(二)循环经济对产业结构的要求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构建新型产业结构系统。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安排经济活动,生态规律可概括为“整体、协调、循环、再生”。按照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内在要求,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构建新型产业结构系统,其核心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态化产业模式。这就要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在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运用反馈式、网络状动态联系,使物质能量流在系统内不同行业之间有序循环。第二,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出发,要求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过程,是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就是通过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行资源优化配制与再配置,来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由此看来,要求我们将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不仅要淘汰技术水平低、能耗高、效益差的产业,还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和再生资源产业。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产业结构调整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产业结构调整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积极发展地区资源特色产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根据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实条件,结合各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基础水平差异大的状况,要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就需要制定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发展具有地区资源特色的产业和产业集群。第一,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资源特色产业种类。在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制定前,需要科学估量、测算和分析本地区的资源储量及特色优势,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各种资源要素禀赋,分析社会对资源特色产业的需求结构,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资源特色产业的种类。第二,要在整合区域资源和发挥内外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展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有条件的还可以发展跨区域的龙头产业,实现区域内外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制,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第三,要以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内其他生产部门的综合发展,并形成具有地区资源特色的主导产业、配合资源循环利用的辅助产业及资源型基础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如有学者提出:“西部地区可以将旅游业作为全国性的特色优势产业来培育,使旅游业成为未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西部地区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有雪域高原、有丝绸之路、有黄河风情、有大漠雄风,具有极其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推出很多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应努力使旅游业成为西部区域的特色优势产业,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刺激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克服结构性污染
针对当前我国各地区产业发展的结构性污染问题,我们应当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性。第一,要合理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和基础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第三产业。
- 上一篇:税务干部年终个人工作报告
- 下一篇:物价局稳定物价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