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执行循环消费必要性以及运用方式

时间:2022-11-29 11:10:00

导语:国内执行循环消费必要性以及运用方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内执行循环消费必要性以及运用方式

当前,在西方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循环经济理论和循环消费观念深入人心。我国政府也把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决策的目标。循环生产和循环消费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本文重点论述实行循环消费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以推动消费方式的转变,促进循环消费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循环消费的内涵及其对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所谓循环消费是指在消费时走出“拼命消费、过度消费”的误区,提倡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消费过程中尽量延长消费品服务的时间强度,结束时考虑是否对他人还有实用价值,最后做好废弃物的资源化。也就是说当你认为某件物品没有使用价值,想将它扔掉时,应先想想它对其他人是否还有使用价值。如果有,就让他人再消费一次,直到这件消费品可能对任何人都没有价值时,才将其作为垃圾进行回收处理。

实施循环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行循环消费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各国采取了多种措施。而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但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生产环节上的循环,还要在消费环节上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减少资源的利用、延长产品服务的时间强度、做好废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因此,循环生产和循环消费,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应从生产与消费系统的协同与各自的均衡,建立循环经济有效支撑体系。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包括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以高消耗、大排放、重污染为特征的消费模式,实行循环消费,充分利用消费资源,不断提高消费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创造一个和谐、洁净的生存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同时也可以提高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的和谐,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农村。

第二,发展循环消费是促使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形成消费者合理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必然要求。

循环消费既是一种经济概念,也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价值观和美德。而消费者是商品包装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直接产生者和处置者,倡导循环消费,可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形成。在瑞典,回收公司发给每户的宣传单上写着:“你给我们1吨废纸,我们就少砍14颗树。”有效的宣传使大家都愿意每月定期把旧纸张放在家门口,超过89%的人把他们的废旧玻璃送回回收站。而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取向不够合理,消费方式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过度消费的趋势,但我国国情决定了西方“高收入、高消费、高消耗”的消费模式不适合我国状况,因此,改变我国目前的消费现状,选择一种从我国国情出发的消费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政府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倡导循环消费,提倡消费者主动选购环保产品,对物品重复使用,减少使用“用后即扔”的包装物,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回收,久而久之,循环消费的观念深入人心,消费者就会逐步放弃传统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使循环消费成为自觉的行动,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

第三,发展循环消费,可以促使企业生产绿色产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虽说建立循环经济,首先要求企业在生产方式上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提倡上一家的废物可以成为下一家的原料,组成一个闭合型的产业链条。但企业为追逐短期经济效益,往往不愿意花大量资金进行废物处理和循环利用。要促使企业转变生产方式,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除了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外,消费者的消费选择至关重要。市场是企业的指挥棒,如果消费者形成了循环消费的生活方式,都选择无污染的绿色商品,就会使那些与循环经济背道而驰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失去消费者,产品没有市场,企业自然会转向绿色生产,最终形成绿色消费市场,整个市场经济转向生态绿色经济,整个社会变为生态绿色社会,我国的产业结构就会得到优化。有资料表明,有82%德国人和62%荷兰人到超市购物时会考虑所选购的商品是否会污染环境;有60%的英国人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绿色商品;有77%的美国人表示企业的环保形象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而对中国的13亿消费者来说,这一比例还很小。如果广大消费者都去关注企业的商品对环境的影响,就可以有效的推动企业的清洁生产和产品回收,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实现以消费促进生产转向生态化、可循环化。

二、促进我国循环消费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一,充分重视消费环节的循环,加强宣传,使消费者转变观念、循环消费。

尽管在上世纪90年代,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循环消费的观念也以深入人心。但在我国尚属探索阶段,而广大消费者对“循环经济”、“循环消费”这些概念也缺乏了解和认识。因此,加强宣传,使消费者走出传统消费观念的误区,是提倡循环消费的首要任务。各级政府、新闻媒体、教育文化等机构应采取多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使消费者了解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现状,增强忧患意识,认识到实行循环消费的重要意义。具体做法是:提倡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优先选购简约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易于环保处理的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鼓励自带购物袋,对于可重复使用的包装和商品,多次利用,尽量不用一次性塑料袋、塑料盒、筷子、纸杯等;在消费过程结束后,自觉将包装废弃物、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不造成环境污染。总之,通过宣传,使“环保”、“循环经济”和“循环消费”从专业群体走出来,成为寻常百姓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第二,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尤其要明确消费者在循环消费中的责任;制订鼓励循环消费的经济政策,以经济杠杆激励和约束消费者的行为。

解决当前的环境危机、达到循环消费的目标,仅靠“道德”和“意识”的力量及人们的自觉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用法律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统一标准和尺度,改变人们的非持续性消费行为。为此,我国也必须建立完善的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明确消费者在垃圾分类、废弃物的处理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规定消费者应尽量购买绿色产品。另一方面,制定鼓励循环消费的经济政策,以经济杠杆激励和约束消费者的行为。如为了鼓励消费者循环消费,对消费者捐赠的可以继续使用的旧货,进行免税或者其他优惠;为了确保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可以对购物塑料袋征税、对饮料瓶收取押金等;为了延长家用电器、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时间,可以让消费者在购买时支付回收和再利用时的部分费用。只有法律和经济手段双管齐下,才能真正使消费者的消费模式被动或主动的转变到循环消费上来。

第三,建立量大面广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和再利用公司,为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为循环消费奠定物质基础。

在发展循环消费、建立循环型社会这一事业中,政府不仅扮演着宣传者、指挥者的角色,还应当是执行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广大消费者响应了政府的号召,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但是如果没有节约资源又环保的消费品、没有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和回收机构,就不可能实现循环消费,而这些公共产品和设施及机构的设立,一般情况下应由政府完成。葡萄牙政府5年前在各个大城市建立了分类垃圾回收站。这种垃圾回收站由3个大型和1个小型垃圾桶组成。绿色、黄色和蓝色的3个大桶分别盛玻璃制品、铝制品和硬纸,红色小桶则盛电池。在分类回收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垃圾再利用公司,使垃圾回收利用产业规模化。这一举措对城市垃圾的回收和处理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政府也应在公园街道居民小区及广大农村设分类垃圾箱,确保消费者对金属、有色玻璃、无色玻璃、报纸、硬纸壳、塑料等可以再利用的垃圾合理分类安置,建立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以有限资源的循环再生来满足人类的消费需要;同时采取措施促进企业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加强绿色产品的环保认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确保为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只有政府创造了循环消费的环境,居民消费观念转变,进行循环消费才具备了物质基础。

第四,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科学研究,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虽然政府有责任提供绿色消费品、对废旧电器、垃圾废弃物进行合理处理,但是这些工作技术要求很高,并不是简单的焚烧或填埋就可以解决的。例如废旧家用电器中就含有:铅、镉、汞、六价铬、聚氯乙烯塑料、溴化阻燃剂等6种有害物质;而每台电脑则含有300多种有害的化学物质。这就要求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尽快建立各种专业的、技术水平先进的垃圾处理厂;对促进消费模式转变的关键技术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和发展资源节约技术服务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技术服务。对于节约型产品和技术及时信息,通过组织现场会、举办展览、技术交流等方式,加以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加强科学研究,尽快找到减少垃圾排放和对各种有害物质无害化处理的新工艺、新技术,加强对关系循环消费发展的信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运输技术等的研究。同时鉴于循环消费涉及面广、领域众多,怎样才算做到了循环消费,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应该有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应包括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质量、废弃物回收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新技术应用程度等。有了政府的投资做基础、科学研究做支撑和综合指标体系做标准,循环消费就有了强有力的经济、技术保障和操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