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驱动产业集群发展论文
时间:2022-05-14 10:31:00
导语:外资驱动产业集群发展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产业集群及其分类;外资驱动型产业集群现存问题;外资拉动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目前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内涵的新型产业政策框架的基础理论、民间自发形成的内生型产业集群、由于其构建性大于自发性,存在产业集群迁移的可能性、产业技术水平不高、产业利润较低、中介组织服务不到位、加强集群的环境建设,吸引和留住外资,实行“生根战略”、加大对集群技术创新的支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具体请详见。
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既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国外的产业集群理论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竞争优势、经济增长和产业集群的关系等方面。近些年,在我国的浙江、广东、江苏等地也都出现了大量产业集群。目前,国内经济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采用模式研究的方式,如温州模式、东莞模式等。本文阐述了外资驱动型产业集群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可使其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产业集群及其分类
美国的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目前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内涵的新型产业政策框架的基础理论。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波特在其研究当中极力强调地理群聚现象对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意义。但是产业集群概念从发达国家流传到发展中国家过程中,逐渐涵盖了很多似是而非的集群现象。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企业集聚现象并不具备创新性产业集群的特征,而产业集群的概念也逐步泛化。在发展中国家集群的研究中,主要是根据泛化的产业集群的概念。基于泛化的产业集群概念,我国目前各地区的产业集群根据其动力特征来分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内生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是内生的,其所需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首先在本地集聚,进而发展和扩散开来。它是依靠本地力量为主形成创新发展的模式,具有较强的活力。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分布着众多民间自发形成的内生型中小产业集群。浙江制造产业集群是内生型产业集群的一个典型,其独特的活力、影响力在我国众多产业集群中无出其右。该地区的中小企业围绕着各类小商品的加工、生产和销售,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区域。这种集群以私营企业、家庭工业为主,集制造、营销和配套服务于一体。它的特点是规模较小,但是十分专业,企业间的分工协作紧密。小企业集聚成群后,它们的竞争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另一种是外资驱动形成的产业集群。相对于内生型产业集群,这种外生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资本流动有关,主要依靠外来资本投入而形成。这种产业集群大多在近十年内,由外商以及我国台商等投资企业逐步发展而成。其基本模式是:在特定的领域中,几家大型跨国公司进入,利用在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发许多原来的或新的下游配套企业投资本地,从而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外商投资企业按产业价值链和产业配套的专业化分工规律进行区域集群的现象十分突出,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出现了众多的外资驱动型产业集群。
二、外资驱动型产业集群现存问题
从我国沿海各地区的实例可以看出,外资驱动型的产业集群虽然可以使区域经济在短期内快速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
第一,由于其构建性大于自发性,存在产业集群迁移的可能性。我国大部分的外资驱动型产业集群是抓住产业国际转移的机遇,通过外商直接投资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从外部直接加入到该地区的,而非该地区自己的肌体内自发生长的、与该地区本土的文化、经济有血肉联系的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群有一个天生特点:像游牧民族一样逐水草而居,哪里水草丰盛就去哪里,而且由于其“蒙古包”是组装式的,迁移起来也很方便容易。我国沿海地区外资驱动所形成的制造业集群虽然能迅速扩大地区的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但是具有可迁移性或可复制性。假如区位条件发生变化,则很容易迁徙。
第二,产业技术水平不高。我国各个地区制造业集群的产品种类繁多,部分产品的生产能力已居世界前茅。但是,在种类繁多的产品中,却较少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技术,企业本身只是从事OEA和OEM生产活动。各类企业的核心技术都由外资高层掌握,而地方分享的多是一般操作技术和组织技术。并且大多数的外资企业为了保护对先进技术的垄断,往往竭力避免核心技术过快外溢,将核心技术研发部门都设在母国。这样,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不明显,本地产业技术水平也无法提高。
第三,产业利润较低。为了占领市场,外资利用在技术上的主导地位和领导地位,更多地将中方的员工挤压在全球分工的最低层和价值增值最少的环节。例如,在IT制造业,这个全球分工最明显的产业中,美国厂商始终垄断着芯片和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取得了利润最丰厚的部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则分享了存储器、硬盘等带来的第二层利润,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IT制造业集群则处于这一产业的链条末端,只是从事简单的组装性生产,利润相当微薄。从国际竞争力角度来看,我国企业大部分都没有自主知名品牌,销售额虽高,但利润提升空间十分有限。
第四,中介组织服务不到位。在真正良好的产业集群中,制造业应与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业、现代金融等服务业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聚集效应。意大利产业集群成功因素之一,就是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建立了为集群内中小企业服务的公有机构。目前我国各地所形成的外资产业集群大部分只是颇具规模的制造业加工体系,集群区域内只局限在餐饮、零售、运输等相关服务业,以及部分十分初级的包装、印刷等产业,缺乏提供生产性支援服务体系,包括会计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等。
三、外资拉动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建议
第一,加强集群的环境建设,吸引和留住外资,实行“生根战略”。产业集群说到底是产业链、价值链上企业的空间聚集,这种聚集现象的发生必须要有适宜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作支撑,因为企业像生物的生存一样也需要自己的“栖息地”。故此,政府应该提供企业集聚的环境,吸引企业在一定空间地域内的聚集和扎堆。一方面要加强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大电力、信息、公共设施、生态环境等硬环境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提供相应的财税政策、提供优质的服务及其他方面的优惠条件建设良好的软环境,要通过加强环境的建设控制集群的迁移。
第二,加大对集群技术创新的支持。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是集群兴旺或衰退的关键。国际上成功的产业集群都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如硅谷产业群。1940年以前,硅谷还是以农牧业为主的方寸之地,而现在“硅谷”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代名词。政府应当以各种优惠政策条件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应鼓励和促进企业利用各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的优势,与大学合作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加强互动和合作,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
第三,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当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工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垂直性分工正向混合性分工转变,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并存的多层次的崭新格局。应该在促使外国公司对其先进生产技术转让的同时,力争在核心技术领域进行深层次合作,完成由从事底端技术的元件组装向高端技术过渡,尽可能参与中高技术领域中的研发。企业应从初级产品生产、下游生产中抽身出来,在生产环节中,逐步由下游生产向上游生产递进,提升分工地位和增值能力。
第四,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集群经济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专业化带来的低成本,灵活适应市场需求和快速供货。但能否持续地保持这些优势,取决于一些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如商会、行业协会以及一些准公共性组织,如营销协会、企业融资担保组织等。要想整体上提升集群企业的竞争力和实现产业升级,就要发挥一些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通过这些中介组织可以协调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关系,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例如意大利的蒙德拿贡的工业园区,为服务企业建立了营销、设计和出口服务中心,为企业在营销和市场信息获取等方面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大大推动了集群的发展。因此,重视并扶持中介组织的发展是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要素。
最后,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创新推动发展,知识创造财富。科技人才作为知识的载体,作为企业知识资源的主宰者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创新能力,最终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所以要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建设。一方面,进一步敞开大门,吸纳高级优秀人才,并创造条件使他们有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参与企业分配,对贡献大的科技人员,要加大期权、期股等形式的奖励力度。要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用人才来提升产业集群的发展。
- 上一篇:安全生产三项建设工作总结
- 下一篇:就业歧视问题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