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探究论文

时间:2022-02-12 02:24:00

导语:循环经济发展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循环经济发展探究论文

一、我国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传统工业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型经济。这种模式在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以惊人的速度吞噬着自然资源,污染着生态环境,导致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破坏等自然矛盾,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开始重视发展的持续性。一些西方国家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末端治理方式”、80年代的“资源化治理方式”,到90年代基本形成了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的“生态设计”整体思路,循环经济模式开始形成。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及可持续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经济社会活动的行为准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目前,在世界范围特别是发达国家,循环经济蓬勃发展。

循环经济的概念在我国的理论中虽早已提出,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更加显现出来。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奠定工业基础,十分重视资源节约工作,确立了“节约优先”的战略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约资源的法规、政策、标准和管理措施,加大了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力度,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为了解决粮食供给不足问题,我们曾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增加粮食生产;为了解决资源和能源不足的问题,我们曾经推行“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的掠夺式资源开发;为了加快经济增长,解决农村就业和工业品短缺问题,我们曾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才正式引入了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1998年引入循环经济的概念;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型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2004年,上海、江苏、辽宁等省市陆续启动了循环经济试点,使“循环经济”迅速从概念走上前台;2005年国务院下发的一系列文件也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方略;2006年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提出要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再一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我们从以上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从节约优先到循环经济再到生态文明,各种理念是依次继承和逐步提升的,最终的目标是实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可以说,科学发展观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循环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人均主要资源(包括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到1/2,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所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将持续增加。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要缓解资源能源的长期供需矛盾,我国必须走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节约型道路。因此,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说明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视,更说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是我们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生产方式落后、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严重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党的十七大指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由于中国人多、地少、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的国情,21世纪头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密集和污染严重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有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务之急,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协调好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矛盾的根本出路。近些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我国资源禀赋较差,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匮乏。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而且,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仍然较低,目前,我国每美元GDP的能耗是日本的11.5倍,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未来一个时期对资源的需求必将持续增加。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均GDP翻两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那么资源是难以为继的。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我们早有切肤之痛的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明显制约和损害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在下降,其表现为:森林覆盖率低,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生态安全受到威胁。现在,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没有生态的安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安全。我国要打破世界上屡屡出现的“怪圈”——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的经济增长阶段,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经济滞缓甚至逆增长的状况,就必须转换发展路径和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生产应该说是缓解我国生态环境瓶颈的必然选择。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壁垒的迫切需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发展中国家物质生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灾祸。一方面,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又把环保作为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谈判的砝码,使得发展中国家作出更大让步。近几年,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环境摩擦上升,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贸易出口的严重制约因素。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借助于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环境贸易壁垒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步伐,逐步使我国产品从生产过程到末端产品都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总之,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不足,人民还不富裕,发展经济的任务很重。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模式,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之路

所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都是依靠大量其他国家的资源来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我国已经不具备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环境,我国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比任何一个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形势都更加严峻。我国不能继续走发达国家当初走过的“末端治理”发展经济的道路。我们必须从源头做起,在重视废弃物管理和再利用的同时,从资源的开采就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产业布局和优化产业组织,促进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网络的形成。总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道路。

(一)发展循环经济要始终着眼于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从国内讲,地域差别、产业差别、行业差别、企业差别都很大,很难找到现成的框框去套,这就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循环经济的原理去解决各种不同的实际问题,应用科学发展观的思路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1.加快试点的建立和经验总结,寻找适合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从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入手,通过试点,提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典型城市节约型社会发展模式及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加大示范试点和典型企业的推动和辐射作用,推进循环经济的区域发展。如,东南沿海城市,应将发展环境保护产业作为重点,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要将资源综合利用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内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应将生态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搞好规划,做好“生态设计”。第一,生产企业制定生态生产规程。即按照循环经济的需求,规范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达到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废物的最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生产消费的清洁化。第二,在工业集中区域发展生态工业。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抓好传统重化工业集聚区或工业园区的改造,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特别是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考虑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推进产业链延伸组合。第三,在一定区域建设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行业与行业、生产与消费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的排放,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1.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因此,除了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还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组合作用,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3.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走循环经济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道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4.从发展生态农业入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从政策和法律法规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1.通过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家的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并将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纳入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体系之中,使之与财政金融政策相协调配套。如:国家发改委已经提出了《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应会同财政、税务部门共同研究对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建立完善循环经济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拓宽循环经济的投融资渠道。如,应对一些发展循环经济必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支持;等等。2.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改革资源产权管理制度,即国家应加强对采矿权等资源产权的控制,提高国家所有的资源的使用税费等;建立资源能源密集型、重污染行业及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改革资源定价制度,健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彻底改变资源低价状况,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成为自觉行动。3.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抓紧研究制定《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配套法规,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建立行业的资源环境绩效标准和标识制度,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依法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等。

参考文献:

[1]徐云.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龚建文.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及其政策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4,(9).

[3]齐建国.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须走“特色”路[N].中国质量报,2005-04-27.

[4]戴廉.中国生态环境之痛[J].南方,2007,(17).

[5]何玉宏,冯韵东.生态现代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环境保护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8,(1).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资源环境;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