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启发探究论文

时间:2022-11-05 09:21:00

导语:循环经济启发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循环经济启发探究论文

一、“循环”经济必须要具有国际经济“循环”的观察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应当说是生态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的循环是离不开国际经济生态环境的,被称之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更离不开国际贸易的大循环。2004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总额高达11548亿美元。从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收支平衡情况,我国对欧盟和美国处于顺差,而对亚洲周边国家(地区)则处于相当大的逆差。2004年发生了重大变化之一就是日本在持续12年为我国第一大的贸易伙伴后降至为了第三位,欧盟和美国分别成为了我国新的第一和第二位的贸易伙伴,欧盟和美国市场对我国贸易经济的作用日显重要,然而,欧盟和美国政府开始重视了这一趋向,导演出的中欧、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不过是一个必然的插曲。

另一方面,在大国经济体中,以市场汇率计算的中国贸易依存度为70%多,已经排名世界第一,从结构上看2004年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中,高附加值的主要机械设备仍然偏低,日用小五金等小商品还是占有相当比例。在贸易方式上也非常被动,“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了47.6%,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的55.28%。显然,在“贸易大国”称呼之下、这种“大而不强“的贸易背后存在着的巨大的“循环”性隐忧,这种低质的贸易发展不仅与我国内部本来就太丰富的资源之间构成了日益突出的矛盾同时也正在受到了国际外部的“封杀”。当今各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循环经济”不仅是国内的“循环”必须要具有国际经济“循环”观察。

二、舍“近”求“远”的“循环”模式应该有所改变

值得关注的是东亚的资源贫乏、与我国贸易呈现顺差日本、韩国等“循环经济”的表现,2004年我国已经成为韩国对外最大的投资对象国,日本近年来也加大了在华投资,据我国商务部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10月底,日本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超过3万个,协议金额650亿美元,实际投入461亿美元。解读这些国家的“行为”应该是十分明了的,毫无疑问,主要是为了解决本国经济发展与资源之间的矛盾。

在这一点上,我国与东亚各国具有极为相似的共同点,而最大不同的是我国是这些在国家的贸易逆差国。不可否认,在这些投资和逆差的作用也在加强我国对欧美贸易顺差的竞争中,扮演着部分支持的角色,对于他们而言更为良性循环的效果是,充分利用了我国经济、技术及资源结构的特征,输入的初级技术/装备和资金加之中国的人力与物质资源,实现着曲线贸易、发展经济的目的,由此不仅转嫁了自身资源的瓶颈,也减少了与欧美贸易的“摩擦”。日韩的等东亚国家(地区)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而言,彻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学习与研究是重要的前提。应该指出的是在学习与研究欧美国家的同时,不应轻视向东亚贸易逆差国家(地区)学习,不仅向跨国企业学习,也应该注重向与我国文化接近的日本、韩国的中小企业学习。美国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向她的最大逆差国学习了许多东西。目前我国偏重欧美忽视日韩的这种舍“近”求“远”的“循环”模式应该有所改变。

三、民营企业比事业体制的单位更具有创新意识

对于我国来说,国际贸易的经济水平比国内的还算是“先进”的,而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我国的能源浪费是日本的十倍。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由此,大量转移来的低附加值、高消耗、劳动密集型产业给我国带来“繁荣”,更使中国的能源瓶颈进一步紧张,资源危机正在逼近,环境进一步受到破坏。从产业的“循环”经济和中国节约型社会的必然来讲,落实科学发展观,知识、技术的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而自主创新是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企业与政府面对的当务课题。众所周知“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

自主创新不仅限于科技单位,而应是全社会的发展要素。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人和组织。如果比较两者的关系我们认为组织是最重要的。就目前我国那些组织最具创新意识哪?据零点公司2005年4月的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比事业体制的单位更具有创新意识”,这点也很容易理解,但是,无论人才还是资金多数民营企业确难以支撑。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大型企业也引进了不少技术,但是多为简单拿来,消化吸收转化程度很低,我国企业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是1:0.078,而日本和韩国的这一比例则为1:5-8。企业的创新环境中形成了有能力的没有意识,有意识的没有能力的制度缺位。显然政策与公共服务对中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落实,特别在税收、专利、人力资源与培训方面。

值得庆幸的是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自主创新能力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政府的科技发展政策已开始由三大(大学、大院、大所)部分向更具有创新环境和项目需求的企业转移,企业应更为主动争取政府的支持,特别是民营企业应积极主动申请各级政府主要是来源于科技厅局的发展助成资金。

四、中国企业应重视国际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研究

我们理解的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意义是科学、技术等与社会,文化等综合性的现代科学概念,即有硬科学也还有软科学的内涵与外延。就目前国际的循环经济而言,我国企业的最大优势就是无奈的低价竞争策略。在世界各国的大型商场多可以看到成推的“中国制造”,其产品特征多为满足消费者功能需求的基本属性,而基于满足消费者文化与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寥寥无几,除了硬性的技术因素外,我国外向型企业对于目标市场国家的消费文化的自主性研究不可不重视,这也是对提升品牌形象和设计水平的基础之一。

以往我国的国际研究机构多侧重于国际政治、经济、国家等宏观层面研究,政府驻外有限商务人员也很难从中观层面加以分析于研究。如何解决我们对国际市场研究比较困难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借助外脑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也有个别企业在外利用了部分对象国的本地资源,但是除了高额的费用外与中国企业的适合程度还相当有限。利用熟悉国内企业资源、企业文化及产品的中国的国际化市场研究空寺也是一种经济的选择。实际上,许多国际企业一开始进入中国多是这一通道其意义也值得中国外向行企业借鉴。在国内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制造型企业必然向文化型,文化型向服务型企业转变,从国际企业的标干来看IBM就是典型实例之一。然而在这种大趋势下我国企业对本国的市场把握和深度研究更显的十分重要,特别是同非常关注中国中高收入群体的跨国公司的竞争的本土企业来讲,如果中国企业不重视本土社会、文化的研究将无从针对性地改善服务的提升,必然处于循环经济末端地位和内外越来越不利地境地。

五、教育与制度是“本”

传统上我们受教育的概念是我国地大物博,而现实是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多种资源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据零点公司2005年4月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居民对节水节电等身边经济具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回答“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能源”、“注意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等有关社会性的能源、环境问题时回答率很低,普遍的意识不强更但谈不上具有很强的能源与环境危机意识,因此,尽快落实充分利用制度,从通过教育树立全民能源、环境意识。只有建立全民的能源小国概念,才能从根本观念上走向切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大道。行为来源于意识,意识的体现在于制度,而教育是意识成形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