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型节约型经济辨析论文

时间:2022-03-31 10:52:00

导语:循环型节约型经济辨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循环型节约型经济辨析论文

尽管有这种前途,但我们并不否认人类有技术手段解决的可能(例如开发空间资源或进行地外移民),只是必须充分估计到,当人类遭遇到的灾难用当时的手段无法解决的时候,是否会出现历史的断层?因此,明智的选择只能是十分吝啬地利用自然资源,以留下充分的余地,正如环保界有一句话所说的那样:“保护环境,如惜珍玉”。建设资源节约型经济,不等于要求人们回到那种抑制消费的计划经济。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从经济性质看,计划经济是一种超越人的发展阶段的产物,它是一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享受性消费的正当性的经济;而节约型经济则是按照“基本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这样一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而建立的经济。第二,从资源的利用方式看,计划经济由于超越了发展阶段,人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所以资源的利用水平低下,造成大量浪费和污染;而节约型经济则是在通过市场竞争使人的潜能得到相当发挥之后,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经济,其中包含着物质的循环,但又不归结为循环,关键是节制人的行为,使各种自然资源都能持久发挥作用。第三,从人的能动性看,计划经济下的节约是在正当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实行的节约,带有被迫性;节约型经济则是在正当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实行的节约,带有自觉性。

所以,节约型经济建立的理论基础是对整个自然界承受能力进行充分考虑,从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充分的余地。这与生态学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而“循环型经济”的理论基础首先就违背了物理学,也就无法谈及符合生态学,因为任何生态学理论必须首先符合物理学规律。如前所述:符合物理学规律的,不一定符合生态学规律;而违反物理学规律的,则必定违反生态学规律。

3“循环型经济”与节约型经济是否能够互补?

互补作为科学概念,来源于丹麦物理学家玻尔(Bohr,N.)在解决量子力学中关于微观客体的波粒二像性问题时提出的互补原理。20世纪20年代,当物理学的触角进入亚原子世界之后,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微观粒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1927年海森堡(Heisenberg,W.)得到了著名的“不确定度关系”,这个关系指出:如果用经典物理学的量来描述微观粒子,只能达到一定的精度。该关系揭示出的矛盾使经典物理学陷入深重的危机。以玻尔为代表、包括海森堡等在内的哥本哈根学派主张放弃传统的决定论观念,对微观粒子的图景采用波动性和粒子性的互补解释,认为这种解释是对因果性概念的合理推广。它的基本思想是:在量子力学框架内用经典物理学概念描述原子现象,不可能具有像经典物理学所要求的那种完备性,必须使用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的经典物理学概念,才能对现象的各个方面提出一个完备的描述。这就是互补原理的要义。

玻尔最初是把互补原理作为一条物理学原理来阐述的,后来他把这条原理上升到哲学层次,并用它来解释各个领域的问题。玻尔首先着重论述了物理学与生物学的关系,他认为机械论的态度和目的论的态度并不是矛盾的,只是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到的不同图景,对于生命现象的把握来说,它们体现了一种互补关系。关于心理学,玻尔指出,心理学中的很多困难,起源于分析心理经验的各个方面时客观—主观分界线的不同画法,“思想”和“感情”在说明意识生活的变化及范围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互补关系。在医学中,意识经验和肉体观察形成互补。

在把量子力学与其他自然科学比较之后,玻尔把互补原理进一步推广到社会领域。第一个社会领域是艺术,他说,在作为一切真正艺术成就之特色的严肃性和幽默性之间的平衡中,我们会回想到一些互补的方面。玻尔认为科学和宗教也有一种互补关系,科学的目的在于用一种普遍的方法来整理普通的人类经验,宗教的根源在于推进社会见解和行为的和谐,两者虽然对立,但对于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社会组织方面,公正和仁慈可能是相互冲突的,但要实现一切文化的共同目标却需要它们尽可能密切的结合。当比较不同的民族文化时,就会遇到依照一个民族的传统来评价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特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全人类的进步和幸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促进相互了解,即实行文化互补。

对于互补原理,可以做这样的一般把握:

1)世界作为一个系统是层次递进的整体,不同层次之间有着质的区别,它们分别表现出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高层运动对低层运动有一定的还原性,但高层运动又不等于低层运动的简单相加。人对物质运动的认识过程与自然界的发展过程有一种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性,有一个从低级运动形式到高级运动形式的顺序。把高层运动还原到低层运动来认识,便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揭露两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克服直接把握高层运动的困难。同时,对低层运动的把握又必须以对高层运动的理解为指导,否则便会迷失方向。宏观描述与微观描述相互补充,有利于全面、深入地认识系统的本质。

2)对系统的把握可以通过结构和功能这一对范畴进行,结构是系统在其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建立的,功能则是在系统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的。一般说来是结构决定功能,但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也可能出现同构异功和同功异构的现象。如果通过系统的功能来追朔结构,则必然带来解释的多元性和竞争性,这对于那些复杂的、远离直观经验的研究对象尤其如此。只要不同的功能是同一结构在不同条件下的体现,那么各种解释就会有内在的联系,在这里,各种解释都是一些模型。相对于原型结构的真象来说,各种模型只能达到一定程度的逼真度,所以只有让它们相互补充,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

互补的意义除了以上两点之外,尚无其他理解。根据以上对“循环经济”的分析,首先从学理上说,它是一种错误概念。笔者在《再论“循环型经济”与“节约型经济”》一文中已谈过,“循环型经济”产生于对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模拟,模拟属于类比推理,而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它的特点在于:1)事物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是类比的客观基础,同一性提供了类比的根据,差异性则限制了类比的结果;2)类比推理的逻辑基础是不充分的,相似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循环型经济”的思想起源“宇宙飞船模型”,把复杂的地球生态系统喻为宇宙飞船,是把复杂巨系统降低为简单系统(最多是简单巨系统)的思想方法。从警世角度说,由于它具有简捷明了的特点,所以确能产生震撼性的效应,然而正因为如此,也就使得模型和原型相去甚远。同时,由于地球生态系统中只有物质循环而无能量循环,所以把它作为“循环经济”的原型,这本身就是一个误识。“循环型经济”与节约型经济之间的关系,正如科学史上的“地心说”与“日心说”、“燃素说”与氧化理论、“热素说”与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关系一样,是表观认识与本质认识的关系,是被取代关系与取代的关系,而不是互补关系。

培根(Bacon,F.)曾提出过一个称为“假相(idols)”的哲学概念,假相不同于“假象(falseappearance)”,假象是事物以否定、歪曲的形式表现出的现象,它同一般现象一样,也是由事物的本质所决定、产生的,是本质自身的规定和环节,不是游离于本质之外的主观附加。而假相按照培根的说法,则是使人陷入谬误的种种不良心理习惯和虚妄观念。培根把假相分为四类:1)“种族假相”,指人们常把自己的本性掺杂到事物的本性中,使事物的真相被歪曲的假相。他认为这是人类共有的“天性”。2)“洞穴假相”,指人们从自己的个性、爱好、所受教育、所处环境出发去观察事物时所受到的局限,这是个人独有的偏见。3)“市场假相”,指人们在交际中由于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不严格而产生的思维混乱。4)“剧场假相”,指盲目顺从传统的或流行的各种哲学原理、体系及权威而产生的谬误。“循环型经济”这个提法的产生,跟以上四种假相都有关系。

有人会说,虽然循环型经济在理论上不那么严谨,但它至少在原材料再生利用的操作层面是可取的,所以让它与节约型经济共存并没有危害,相反还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前面已经谈到,否定“循环经济”这个提法,并没有否定循环在相当范围内的意义。作为一种资源利用方式、甚至作为一种产业,循环性生产是应当大力提倡和发展的。但要把它作为整个经济的发展方向,就不仅在理论上不能立足,而且会在实践中产生严重误导。人类的认识,总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初级本质向高级本质发展的过程,错误和偏颇是不可避免的。错误和偏颇虽然不是正确的认识,但它们为正确的或更为正确的认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时,其中的合理部分必然会被新的理论吸收,在新的理论框架下发挥作用。一种新理论要能成立,就既要能说明旧理论能说明的问题,还要能说明旧理论不能说明的问题。从实践层面来看,资源的循环利用,只有在节约资源的思想指导下,才能健康发展。

第一,如果不以节约观念统驭经济,那么,从现实的个人或集团经济效益出发,相当部分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就不可能进入循环。循环利用的首要环节是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废弃物、尤其是生活废弃物能否分类,直接取决于弃放者的价值观念,在弃物者没有资源节约观念时,任何行政手段都是无效的,即使动用经济手段,收效也十分有限,大部分人不愿意投入较为周折的工作以换取微薄的收益。更有甚者,把分类回收视为政府对公众增加的负担,因而通过毁坏分类回收设施以发泄愤懑。在生产环节,生产者如果没有资源节约观念,一般不会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而只是择便行事,尤其不愿进行那种前期投入很大的技术改造。最典型者是危险性废弃物的处置,对此,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往往采取向落后国家和地区转移的方式来解决,后者又往往采用落后工艺拆卸回收某些资源,其余成分则随意抛弃而造成严重污染。

第二,任何原材料的循环利用都是要消耗能源的,如果不以节约观念统驭经济,那么就可能出现材料补偿与能源消耗得不偿失的局面,即自然界的熵增大于熵减。在眼下,会加速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同时造成严重的污染。即使开发可再生能源,如果不考虑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也会有热污染问题出现,同时还可能产生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河流筑坝发电会使水体的自洁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下降;风力发电机的过大规模安装会影响景观协调;潮汐能的过分开发会破坏海洋生物的繁育环境;国外有学者认为,虽然植物能源可以成为石油的一大替代物品,但如果能源作物过量种植,也会给土地带来沉重压力,在有的地方会过快消耗宝贵的淡水资源。

第三,在有的情况下,物质的循环利用甚至可能造成危害。例如,在畜牧渔业中,如果用动物的尸骨和粪便做饲料,就有可能造成病菌和病毒的扩散,从而导致疫病的流行。

从全局来说,如果容许经济以“循环”来定向,很可能掩盖自然界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很明显,至少像土地、物种这类自然资源是不可循环使用的。现实的情况是这样,技术手段解决了一些问题,常常又引起更多更大的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对自然资源不当利用,使得人类活动的结果成为人自身的对立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如果不在人文领域寻找根源,对自身行为进行反省,仅企望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解决,结果将是治不胜治。末端治理是人类治理环境的第一步,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从卫生角度来看待环境问题,解决方案是诉诸技术。循环利用是人类治理环境的第二步,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从资源角度来看待环境问题,比起第一步来,不失为一次重大进步,但解决方案仍然拘泥于技术。当然,这种治理手段,在一定范围内还是有效的。“循环型经济”提法的不妥之处在于,它把局部适用的“循环”盲目地扩大到整个经济,这就有可能造成误导。节约型经济的本质,在于将技术解决与人文解决相结合,并以人文解决统驭技术解决,可以说,这是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第三步,是一次质的飞跃。所以无论从逻辑上看还是从实际操作来看,走出这一步都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欧阳志远.论节约型经济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106-113.

[2]欧阳志远.再论“循环型经济”与“节约型经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4):429-431.

[3]ODUMEP.生态学基础.孙儒泳,钱国祯,林浩然,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

[4]薛定谔E.生命是什么?.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83.

[5]雅克·莫诺.偶然性和必然性.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2.

[6]贝塔朗菲LV.一般系统论的基础、发展与应用.林康义,魏宏森,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51.

[7]王寿云,于景元,戴汝为,等.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86.

[8]欧阳志远.生态化――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实质与方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62.

[9]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