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消费异化对劳动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2-08-24 10:47:29
导语:青年学生消费异化对劳动教育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受西方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蔓延、大众传媒过度宣传等方面的影响,当代青年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呈现出超前负债性消费、虚荣符号性消费、盲目从众性消费等异化现象,导致部分青年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产生偏差,主要表现为劳动观念淡化、劳动精神弱化、劳动能力退化、劳动价值取向异化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需要营造良好社会大环境、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正面导向作用、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树立科学消费理念和理财观等,各个层面协同努力,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帮助青年学生厘清消费与劳动的关系,自觉矫正消费异化,促进劳动教育成效。
[关键词]青年学生;消费异化;劳动教育;矫正策略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把劳动教育摆在了关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战略地位上[1]。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智能手机等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让消费行为变得更加畅通无阻,无所不在,促使青年学生日渐成为消费群体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军。然而,在西方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蔓延、大众传媒过度宣传等方面的冲击下,当代青年学生过度消费、超前消费、非理性消费等不良现象频发,消费异化的倾向日趋严重,缺乏正确的消费观,未能正确厘清消费与劳动的关系[2],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的有效性。因此,关注青年学生消费异化问题,寻求解决之策也变得刻不容缓。
一、青年学生消费异化的现实表现
所谓消费异化,是指“人们为了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3],通常表现为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更多地表现为丧失了消费理性,扭曲了价值追求,把消费与幸福、满足等同起来,消费不再仅仅为了满足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是为了实现自身所谓的社会价值。他们凭借着灵活多样的支付方式和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沉迷于光怪陆离的消费怪圈无法自拔,陶醉于异化消费带来的身份认同或心理慰藉迷失本真,这些现象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超前负债性消费
超前负债性消费主要是指青年学生在当下经济能力不足以购买满足当下自身需要的事物时,通过分期付款、网络借贷等方式进行的消费行为。“00后”成长于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虽然绝大多数青年大学生还未实现经济独立,但其消费场域更加多样,消费结构更加多元,青年学生的消费体量、消费数额与日俱增,导致超前消费、负债消费屡见不鲜[4]。近年来,五花八门的互联网借贷平台推出的诸如“花呗”“借呗”“白条”等新型交易方式,深刻改变着青年学生的消费方式,一旦父母给的生活费入不敷出,门槛低、来钱快的网络借贷便成了他们的备用钱包,即便经济承受能力远远不够,他们也能依靠网络借款轻松消费,无形中催生了青年学生极度膨胀的购买欲望和消费行为。过度的超前消费致使一部分青年学生可谓是负债累累,由网络借贷引发的各类惨剧也是频频发生,他们在“校园贷”“网络贷”“连环贷”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也给家庭经济带来了严重损失。
(二)虚荣符号性消费
虚荣符号性消费主要是指青年学生在虚荣心、攀比心的驱使下,过度追求产品所具有的潜在象征、内涵或代表的意义、档次等较为奢侈的消费行为。当代青年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常常出现消费不再是单纯地追求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更看重产品的差异性符号价值,主要表现为追求名牌、限量版、同款等,通过这种“符号消费”,来凸显自身的优越感、独特性,满足自身的虚荣心,以此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地位、身份、财富、品味等方面的认同和尊重。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是来自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年学生来说,这类消费异化不但使家庭承受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加剧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趋向功利化、享乐化。
(三)盲目从众性消费
盲目从众性消费主要是指青年学生在外界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影响下,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真实需求,屈从外界或者效仿他人来确定自身消费趋向的消费行为。对于青年学生群体而言,其社会经验不足,辨识能力不高,思想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为了追赶时尚和潮流,面对大千世界中层出不穷、铺天盖地的消费信息和充满诱惑力的消费宣传,很容易勾起他们的消费欲望,点燃他们的消费热情,支配他们的消费行为。如部分学生在打着“优惠促销”噱头的“双十一”“双十二”等购物狂欢中丧失了审美鉴别能力,迷失了自我,在所谓的大众时尚引领下或效仿他人购买了一堆非自身需求的产品,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盲目从众的非自主性消费误区,造成父母血汗钱和商品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消费异化对劳动教育的影响
当前青年学生中存在的消费异化现象,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效果,具体表现在淡化劳动观念、弱化劳动精神、退化劳动能力、异化劳动价值取向等方面[5]。
(一)淡化劳动观念
劳动观念是个体在思想上对劳动的主观认识,是个体自强不息、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超前消费、符号消费、从众消费表面上满足了他们不断膨胀的购买欲望和物质占有,或是填补了内心空虚,或是获得了身份认同,这些很容易助长青年学生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等不良思想的滋生蔓延,让他们忘却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导致部分学生劳动观念逐渐淡化,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他们宁愿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话,祈求找到一条挣大钱的捷径,也不愿通过长期的艰苦努力,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劳动观念淡化的现状令人担忧。
(二)弱化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在劳动过程中秉持的劳动态度、劳动理念以及展现出的劳动精神风貌。艰苦奋斗、勤劳肯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青年学生中存在的超前负债性消费、虚荣符号性消费、盲目从众性消费等消费异化现象,常常会异化成物质生活、阔绰生活和浪费行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青年学生一旦形成这种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将很难停止或改变。长期受到消费异化侵蚀的青年学生,往往劳动态度消极,缺少吃苦耐劳精神,甚至会出现鄙视体力劳动的倾向,外在行为表现为学习中避重就轻,生活中好逸恶劳,工作中敷衍了事,在择优就业时眼高手低,条件艰苦一些、任务繁重一些就想着打退堂鼓。目前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慢就业”“懒就业”“不就业”等新问题,究其根源,主要还是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和劳动精神,间接催生了一批新型“啃老族”。
(三)退化劳动能力
劳动能力是个体立足于社会的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最重要的内在依据和本质属性。当代青年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中养尊处优,很少经历艰辛与磨砺,很多学生不会劳动,没有劳动习惯。而超前消费、虚荣消费、从众消费不仅使部分学生在购买商品时花销巨大,而且还把这种消费习惯延伸到了校园生活中,他们害怕体力劳动、拒绝体力劳动,很多原本力所能及的事往往通过“买买买”来解决。如在高校校园中出现的以“代买饭”“代取快递”为代表的“代跑腿”经济,让很多青年学生滋生了懒惰思想、享乐思想。在青年学生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还有学生定期邮寄脏衣服回家洗,或者花钱雇佣钟点工打扫宿舍卫生,生活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堪忧。
(四)异化劳动价值取向
劳动价值取向是个体对劳动的根本看法,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信息技术加持的消费时代,消费异化行为影响了青年学生的思维取向和价值选择,阻碍了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催生了他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享乐化。过度的超前消费、虚荣消费和从众消费,使得一些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追求偏向于金钱和物质,做什么事都是把金钱、利益摆在前面,把获取物质利益作为衡量劳动得失的唯一标准,把幸福的来源归咎于物质的占有和消费的快感,而把追求精神财富抛之于脑后,这对于正当刻苦学习、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的青年学生来说,无疑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他们对“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6]等价值观点认知模糊,对劳动与消费、劳动与财富的关系理解片面,把劳动创造财富简单理解为创造物质财富。因消费异化折射出的当代青年学生劳动价值取向异化的倾向日益明显。
三、矫治消费异化提高劳动教育成效的对策
要矫治青年学生的消费异化现象,提高劳动教育成效,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各个层面的协同努力,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一)营造良好社会大环境,有力规范大众传媒宣传和网络信贷业务
首先,全社会要加强正面宣传教育,一是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积极倡导勤俭节约、健康消费、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正确看待消费活动,自觉杜绝奢侈浪费行为;二是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其次,市场管理部门和网信部门要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有力的市场监管和督查举措,规范大众传媒营销,严厉打击夸大其词、具有欺骗诱导性的宣传广告,及时清理宣扬攀比炫富、拜金主义、奢靡享乐等不良价值观的网络产品和信息,有力遏制消费主义思潮泛滥对青年学生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最后,呼吁网贷平台、贷款机构和银行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理贷款业务,切实将放贷金额与借贷人的还贷能力、个人信用挂钩,不再为了追逐经济效益最大化而盲目放贷,严格约束青年学生无节制的消费贷款行为。
(二)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育人机制,同步推进学生消费观教育和劳动观教育
高校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应积极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对他们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首先,高校要有效发挥课堂教育的优势,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将消费观教育融入劳动课程体系中[7],加强学生劳动观教育和消费观教育,引导学生积极践行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劳动实践观,认同并懂得“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道理。其次,高校应积极发挥“第二课堂”、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的作用,通过个案分析和反面案例剖析等方式,讲清消费异化的危害,做好学生的正向引导和反面警示,对消费异化行为实施有效干预,引导学生自觉抵制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的不良风气,建立健康的消费心理,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最后,高校可通过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课程、志愿服务活动等,让青年学生亲身体验现实生态中的生产劳动、生活劳动情境,在劳动实践中提高劳动能力,认清生产劳动与商品消费的辩证关系,认识到只有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辛勤的劳动才能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消费才能体验到真正幸福快乐的感觉,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劳动价值取向。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正面导向作用,着力培养学生健康消费行为和劳动能力
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思想的影响下,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文化轻劳动的问题,面对越来越多劳动技能缺失、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巨婴”,家庭在注重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消费观、劳动观、幸福观教育。一是要将“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中华优良传统渗透到家庭消费方式中,主动了解和关心子女的消费动机、消费习惯,帮助子女厘清消费、劳动与生活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反对铺张浪费的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及时避免因消费异化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促使学生形成与家庭消费方式趋同的消费行为。二是要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科学劳动理念贯穿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掌握生活必需的基本劳动技能,不断提升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懂得劳动创造世界,奋斗创造幸福的道理,促进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形成。
(四)自觉树立科学消费理念和理财观,肩负起当代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青年学生作为消费主体,一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清消费本质,强化劳动价值认知,自觉树立健康、文明、绿色的消费理念,提升对商品质量的鉴别能力和广告宣传的理性判断,自觉抵制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克服因攀比心理、虚荣心理、从众心理导致的盲目消费、无节制消费。二是要树立科学的理财观,主动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和理财技能,能够根据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对个人所能支配的资金进行有效管控和合理分配,找到物质消费与精神满足的平衡点,科学规划消费计划,合理实施消费行为。三是要清醒地认识到,青年一代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要激发应有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明确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要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向提升自身专业劳动技能和满足精神生活中去,要把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的关注点落到学好本领、增长才干上,并延伸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在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幸福生活。消费异化问题已成为影响青年学生学习进步、成长成才的“绊脚石”,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造成了诸多困扰。因此,社会、学校、家庭、青年学生个人层面需要同向发力,齐抓共管,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消费观,积极预防和矫正消费异化现象。同时,在青年学生中积极倡导昂扬的劳动精神面貌,坚信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幸福,培养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价值取向,不断提升劳动技能水平,促进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1-03-27].
[2]唐爱民,王浩.劳动教育与学校德育的融通:意蕴与路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7(2):91-101.
[3]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494.
[4]王瑶光.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探析[J].现代交际育,2020(23):123-125.
[5]刘俊.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育的现实境遇与实践路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3(6):29-35.
[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0(10).
[7]邹健.大学生异化消费的表现、成因及对策研究:基于消费主义冲击下的社会环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1):54-56.
作者:张炎
- 上一篇:丝路文学群体艺术创作与情感表达
- 下一篇:现代音乐美学对表演艺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