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符号消费形式及对策
时间:2022-12-08 04:41:59
导语:大学生符号消费形式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大学生在个人成长阶段,具备个人在地位、资源、未来的发展需求。网络空间作为完成个人发育的重要场合,以信息化手段隐藏着符号消费的环境,使大学生形成个人存在、个人发展、个人实现的符号消费形式,对其发展前景造成困扰。本文在把握大学生心理情况下,针对大学生发展阶段的符号消费情况,提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化实践环境建构、理智化心理“场”建构、树立“为人民服务”信念的教育策略,帮助大学生走出个人发展阶段的符号消费陷阱。
关键词:网络空间;大学生;符号消费
网络空间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催生的虚实结合的空间[1],是互联网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信息化传递,映射人类现实需求的便捷、隐秘、多变的空间。在现实世界中,网络空间的建构每天都在发生,以其独有的传导性连接现实物理世界,构建定制性的网络活动场。有学者指出,网络空间与现实的物理空间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心理上的空间[2]。在网络空间中,存在人的社交关系、生活轨迹、发展信息等现实世界的投射与深化。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的深度融合,是人们社会需求的发展结果,网络购物就是其中的翘楚。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说明,截至2020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0亿[3],占网民整体的78.6%,其中网民群体数量最多的年龄为20~29岁,职业结构类型以学生为主。高度发达的网络购物在进步的同时,也为符号消费的生长提供了机会。作为网络世界的活跃用户,大学生拥有高度发达的互联网交互体验,擅长在网络空间中建构自己的网络活动圈。网络消费作为其主要的消费途径,在各个方面凸显着大学生真实的心理,其中不免有符号消费的情况。符号消费的形式也代表着大学生自我的投射,以大学生个人发展阶段为研究点,探讨其符号消费的形式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转变方向,是大学生网络空间下符号消费的重要内容。
一、符号消费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作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是社会成员互动与交往的重要载体,两大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使用价值,本质属性是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鲍德里亚则从社会研究的角度,对消费社会中的商品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为现在的学者研究符号消费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将符号消费理解为,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不仅仅消费产品本身,也消费产品所代表和象征的意义[5]。对这些“意义”或“内涵”的消费,也就是消费的符号化。鲍德里亚对符号消费思想的描写以批判性为主,高于社会,又面向社会,大胆而直接。对符号消费或者符号价值的定义的解读有很多种说法,有从物化的社会关系入手,探讨物的主导性地位,表明物的发展是社会阶级性的产物,政治是物化不可避免的课题,研究物在社会中的变量,表明人的现状。还有从生产关系入手,继承马克思关于消费的理论,对物化的理论进行时代性研究,批判现存的消费,对人的符号性进行概念界定和现实意义的探究。符号消费作为商品的第三重属性,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基础上影响着消费心理的形成。在网络空间中,符号消费通过网络购物,以广告系统、时尚系统,使商品具有文化含义,让消费者获得意义上的符号价值,实现心理上的网络空间建构。但是需要注意,人在商品中的主动性,警惕“商品拜物教”的情况。
二、大学生符号消费形式
(一)个人存在的符号消费。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人们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一般地是生活在社会中[2]。”大学生作为从学生到社会人的最后一个阶段,脱离了熟悉的集体环境,急切需要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网络空间中的符号价值既是商品消费行为的倾向选择和符号秩序的积极建构,也是福柯“权利话语”意义上的话语技术和文化观照[4]。符号价值作为社会层级秩序中的群体标志,以多个差异性的价值群体为主。在社会框架中,以独有的行为模式、符号价值区分于其他的群体。只要遵守群体的规则,就能获得群体价值的存在感。大学生通过网络消费不断获取商品的符号价值,达到个人的符号价值积累。网络通过大数据自动设定消费取向,分配消费群体,从网络空间的社交范围,连接现实世界的个人活动轨迹。消费越多,人际范围的网络空间扩展性越大,个人在社会层级秩序中的话语权越多,网络空间中个人存在的心理感知就越高。并且,消费市场顾客至上,能准确把握大学生个人存在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扩大巩固吸引力,具备群体中的显性规则,打造消费带来的被需要感,为消费者营造一种网络空间中的个人地位膨胀。直接鼓励大学生的疯狂购物行为,打造购物可以增加个人存在的假象,使大学生产生超过正常需求的购物欲望,忽视商品的二重性本质出现“盲目性消费”。(二)个人发展的符号消费。社会心理学者戈夫曼从“戏剧论”的角度,研究了日常生活中人的自我呈现,认为个人在生活中的行为活动有特定情境,并通过符号媒介物来交换信息、促进活动开展[2]。大学生在高校进行学习就是在提升个人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人与社会相互适应的阶段。但是,个体在社会中的发展往往与社会要求有差异,个体承受着失败的风险,这是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社会压力高出个体阶段性的承受限度后,个体就会转向网络空间,将其作为人与社会规则之间达到一定平衡的缓和之地。而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在大数据计算中,接受点对点的信息推送,网络空间在巩固大学生使用率的同时降低其的信息视野,使其成为网络空间数据下的信息接受容器,逐渐失去主动性。为夺回自我的主动权,在网络空间里寻求自我发展的方法,符号价值很好地满足了大学生对自我意识的成就感。网络购物为大学生带来的符号消费认知,成为一种社会发展中的资源收集。通过扩大符号消费的类型,获取物品中的符号价值体验,完成对个人资源的积累。同时,符号价值的消费品具备时代前沿性特点,是大众的热点集中物,可以在交流沟通中帮助大学生获得关注,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物质交流,让大学生误以为达到社会要求,为自己的发展加码而失去正确的判断,被商品控制,出现“非理性消费”。(三)个人实现的符号消费。马克思曾经指出,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作为开始独立的青年,对社会自我实现的渴望,自我经济独立的渴望,综合成为心理上的高层次个人实现的需要。在这个目标的驱使下,大学生会积极展现自我,重视人际关系中他人的评价,产生个人话语权的欲望,向往成功人士的经历。尤其在网络空间中,互联网带来的快节奏,低成本式的成功,极具现实可操作性,激发大学生产生个人光环思想,期望自己在社会中的个人实现程度实际远远高于正常水平。网络空间下的个人存在、个人发展的积累,社交模式的网络连接化,他人优秀生活的展现,使大学生被虚荣心误导。同时,符号价值将网络空间的爆炸式信息作为载体,大学生在符号价值的冲击下,得到社交环境中的符号消费建设可以达到个人实现的理念,高昂的网络符号消费能提升在人际交往中的符号话语权,使大学生陷入经济上的功利表现。采取符号消费的个人实现社交,被商品中符号价值的文化意义魅惑,产生不正确的“虚荣性消费”。
三、大学生符号消费的转变对策
为应对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各种不同的符号消费形式,保证其个人发展阶段稳定前行,应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化实践,解决大学生在个人存在中的迷茫。构建理智化的心理“场”为大学生建造个人积极发展的资源生长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为大学生找到远大的理想目标,实现其在个人发展阶段中不再受网络空间符号消费影响的目标。(一)加强社会化的实践。网络空间中大学生个人存在的符号消费本质,是大学生在自我身份定位上认同感的需要。大学生迫切想在社会秩序中找到自己独立的社会存在感,但这种存在感的获取需要具备成熟的自我认识。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还不够充足,对自我网络空间的分辨意识不够,就落入了符号消费的陷阱中。为确保大学生个人存在感的正确获得,根本途径是扩大其社会化,帮助其增加自身的社会经验。高校可通过网络空间与社会实践课程联动,将社会实践课程的内容在网络上同步进行,开启学生投票,引入职业体验环节,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广度,让其切实感受社会民生,对个人存在的形式有更多认识。同时,在高校扶贫项目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可进行网络空间剪辑式的记录。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数据传播,以真情实感的故事,达到大学生群体的情感共鸣,塑造其社会责任感,深化大学生对自身生存环境的了解,切实感受到个人在社会生存的方式和意义,帮助大学生找到个人存在的正确实现途径,将其从符号消费带来的假象中解放出来。(二)构建理智化的心理“场”。个人发展是一种资源上的积累与运用,大学群体对自我发展的信念是其成长阶段的重要标志。新时代社会资源的大量涌现,为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资源累积创造了条件。网络空间带来的社会连接方式为大学生提供自我抓取资源的途径,但是,也给了符号消费可乘之机,对大学生进行非理智的宣传。对此,必须加强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肯定其个人发展的态势,引导其运用正确的个人发展方式。通过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占比,采集大学生的真实心理需求;在专业心理辅导评估下,根据测试结果开展教育活动,将大学生分类成若干个网络空间群体;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放弃“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双方高度信任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清算;构建针对大学生的发展咨询网络空间,将网络空间的便携、时效、隐秘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延展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使教育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认识符号价值、符号消费行为,引导大学生自主发现自己的非理智化消费,最终从根源上进行改正[4]。(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大学生最终目标是个人的价值实现,是个人在社会中的良好发展。要做到个人实现必须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结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努力。网络空间营造了快捷的社会环境,丰富了大学生个人实现的方式。但是,也强化了社会中个人实现的文化价值意义,促进了网络空间中的信息营销,将符号价值的文化含义扩大,以满足虚荣心为手段,具备迷惑性,加强了大学生获取个人社交地位的欲望,从而忽视个人的真实需要,一味追逐符号消费带来的片刻满足感,如此单一的获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了个人的价值实现。为了缓解这种情况,避免继续恶化,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正能量,将国家大事变成大学生的身边事,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个人实现意识,拥有真实符合社会发展的理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只有将个人实现确切地结合社会发展,才能解放禁锢在自身的视野,才能拥有远大的理想,不再沉浸于一时的符号消费价值。“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带领中国走向富强的信念[6]。作为中国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将国家、人民放在心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才能在社会发展中保证个人实现的方向,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1]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实用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
[2]罗佳.基于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144-148.
[3]王凤杰.网络交易监管发展态势与路径分析——以杭州市为研究范例[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2):81-87.
[4]张成林.符号消费视域下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的逻辑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6):102-105.
[5]孙戈兵.符号营销组合模型及策略选择[J].生产力研究,2010(8):203-204+240.
[6]刘恋.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12):41-43.
作者:吴忧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电力施工项目管理及成本控制探寻
- 下一篇:智慧物流对电商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