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校园贷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
时间:2022-06-02 11:34:40
导语:不良校园贷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通过探究不良“校园贷”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对政府、学校、家庭及个人三个层次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期借此来规范校园贷款,实现校园贷健康、长久地合理化发展。
关键词:不良校园贷;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消费的主力军,随同大学生消费增长的一并还有新兴事物———“校园贷”。目前,大学生对校园贷的使用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随着校园而引发的一系列极端事件的不断披露,加快大学生校园贷的治理成为当代社会各界的共识[1]。
1“校园贷”的发展背景及历程
2004年9月20日,在大学生信贷消费市场方兴未艾的背景之下,金诚国际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联名广东发展银行北京分行发行了国内首张“大学生信用卡”。这张在北京试点发行的信用卡突破了以往银行对无收入人群的发行禁区。随后招商银行紧在次年推行出首张学生专属的双币信用卡———Young卡,2006年广发银行正式面向全国发行Fantasy卡,众多银行争先恐后地加入到争夺大学生信用市场的混战中。2009年受大学生坏账规模空前、未偿信贷总额高幅攀升的影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考虑到当时学生信用卡收到的争议极大,坏账率上升等缘故,校园金融也已不具备继续开垦价值,各银行遂逐渐停止大学生信贷卡的办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虽遭暂停,但此刻信贷已成刚需,大学生的透支消费理念也在这一阶段内不断深化。2009年前后正直第三次互联网大浪潮,大量非银行机构与平台依托互联网进军校园市场,如校园分期———趣分期、分期乐、爱学贷等消费金融公司[2]。以消费为目的向大学生提供分期业务,并提供部分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P2P、宜人贷等贷款平台发展迅猛,这些信贷公司和平台的校园业务分支相较于由银行发行的信用卡类等,不仅覆盖面广、效率高,更兼有放贷快、无抵押担保等特点,立刻取代了原有金融信贷产品,快速打开大学生的群体信贷市场。传统电商平台也陆续开通相关的信贷服务,例如京东提供的京东白条、淘宝提供的蚂蚁花呗、借呗等[3]。不仅如此,部分民间放贷机构或个人披上校园贷的外衣,混迹其中向校园渗入,利用线上虚假宣传,线下签约等方式,做非法中介、收取超高费率。多方势力争夺客源,2013年“校园贷”迎来爆发增长“元年”。
2不良“校园贷”反应的问题
2.1不良“校园贷”借贷纠纷涉嫌违反民法。不良校园贷即是民间“高利贷”的衍生品。众所周知,高利贷作为一种违法贷款产品,并不受法律保护。一些民间私贷机构或假设金融公司、或虚假宣传所谓“低息”贷款进行放贷活动。2016年,由“借贷宝”平台流出的“10G裸条资源”遭到曝光,也曝光了校园贷背后的乌烟瘴气,更曝光了校园贷行业中持裸借贷这条灰色产业链。很多出借人采用的计息方式,年利率高达1564.29%,显属高利贷的范畴。包括P2P等在内的部分借贷平台,虽将利率控制在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的4倍以内,但除了收取利息之外,这些平台还巧立名目收取服务费、罚息、滞纳金、违约金、催收费,收取远远高于贷款本息的巨额费用[4]。2.2非理性消费心理和行为是引发“校园贷”的根本原因。大学生信用卡的发行意味着金融产品正式向量入为出、崇尚节俭等传统消费理念宣战,这种挑战和冲击并未随着大学生信用卡的退出而结束。伴随创新驱动“互联网+”金融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新形势下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冲击着大学生的货币财富观,使其货币实际操控意识降低,且大学生群体的理财观念薄弱,不良机构虚假宣传趁机蛊惑,诱导大学生进行信用借贷以致深陷泥潭;另一方面,当代自由、宽松的经济市场氛围致使消费主义思潮的滋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消费者主体思维观念,城市青少年群体是消费主义新观念上的受众者,尤其以刚获得经济能力却未形成健康完备消费观的大学生为主。受掺杂着庸俗价值观的消费主义思潮渗透的影响,加之理想与现实消费水平能力的差距,部分大学生不思“节流”反向“开源”靠拢。需求的出现意味着市场的开始,为满足大学生攀比、炫耀、超前等消费观念和行为的校园贷开始粉墨登场。21世纪以来的消费主义思潮深刻影响着个人思想观念及消费行为,学生之间联系紧密,群体性消费理念和行为极易受个别消费主体观念改变的影响,超前、攀比、炫耀,个性化消费心理不断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蔓延,直接推动了“校园贷”的迅速发展。
3不良“校园贷”对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
校园贷是大学生群体非理性消费心理和行为影响下的产物,校园贷的出现进一步将透支消费细化成借贷消费行为。不良“校园贷”的形式包括连环贷、多头贷、创业贷、培训贷、刷单贷、裸条贷、逾期贷、借条贷,上述借贷形式中除金融诈骗行为外,无一摆脱“高利贷”的影子,也正是这点对大学生群体消费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辩证的角度看,大学生群体非理性消费心理和行为决定了校园贷的产生,而校园贷的出现又反作用于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不良“校园贷”在短期内满足大学生群体的虚荣心理,为攀比、超前、炫耀等消费行为提供资金来源,助长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之风。大学生离开家庭步入校园,深受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从而相对地决定自身的消费水平,这符合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S.Duesenberry)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内涵。大学生通过借贷消费获得暂时性心理满足,尤其在攀比消费心理影响下,个体消费矛盾激化,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竞争”日益激烈,部分大学生为不落下风、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开始使用校园贷。大学生群体消费的水平随收入增加而提升,但是当收入减少时,大学生在较高消费水平处所形成的消费习惯仍难以改变,收缩消费开支就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于是大学生便会停留在原有消费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消费。仅在短期波动的过程中,大学生进行借贷后,消费水平随之提升至高等水平;即使是停止贷款,消费支出的减少也相当有限。这也就导致大学生短时间内难以摆脱对于贷款的依赖,学生主观上会加大对校园贷的使用率。到接近还贷时受到高成本的影响,普通大学生难以承担高额利息,只能陷入连环贷、套路贷等恶性循环当中,拆东墙补西墙,未按规定及时还款,遭受暴力追债、恶意骚扰在所难免。在当前阶段大学生群体消费被迫节省开支、缩减消费规模以偿还债务,其消费水平远低于经济水平,不免出现消费恐惧心理;收入主要用来填还贷款缺口,实际消费水平大幅降低。个体的消费举止容易出现滞后效应,阻碍正常消费能力的发挥,这也是不良“校园贷”在大学生群体消费后期所产生的特殊影响。常规贷款机构和平台对大学生的借贷业务审核门槛高、放贷额度有限、利率设定合理,且放贷款项多投放于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中,大学生同合法的借贷机构进行借贷活动中,较少出现拖债赖账等情况。由此可见,不良“校园贷”的影响最为恶劣。校园借贷平台鼓励大学生借贷消费的做法并不利于大学生良性消费观的养成[5]。
4整治不良“校园贷”的对策及建议
不良“校园贷”的泛滥,是对大学生群体的一种消费误导,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宏观层面来看,易造成严重的金融安全危机,扰乱民间金融秩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埋下隐患。不良“校园贷”起因复杂,市场上各类金融借贷产品鱼龙混杂,整治不良“校园贷”需要各方的努力。4.1政府层面。4.1.1加大金融建设普惠力度。大学生群体的贷款已成刚需,校园贷款市场规模巨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一刀切”的做法明显不合时宜。肯定正规机构和平台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放开政策鼓励银行业进军大学生信贷市场,借此丰富信贷市场供给主体,扩大借贷金融产品供给,进一步提升校园借贷的合法性、安全性,实现净化借贷市场环境,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目的。在监督消费信贷额度和利率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群体覆盖面,政府部门可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对于大学生信贷市场进行干预,严格把控大学生信贷交易的发展动向。4.1.2建立长效打击和规范机制。要严厉打击违法乱入的民间私贷,一旦发现坚决予以取缔。立法机构应制订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确立惩处标准,提高违法成本,对违法违规放贷的平台从严惩处。各地行政、金融、工商等部门应联合加强对校园贷款业务的监管和整治,加强检查审核力度。提高互联网消费信贷机构的准入门槛,从根源上阻断“黑平台”进入校园信贷市场,加大对民间贷款的的排查,做到监管、打击两不误。严格限制民间贷款向校园的流入,严厉打击校园内部高利放贷行为,重拳打击金融诈骗行为。4.2学校层面。4.2.1落实监管责任。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是大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的过渡平台。不良“校园贷”的泛滥与学校的管理不力有着密切关系。学校首先应明确自身担负的责任,主动配合政令负责到底、层层落实。可将学生贷款情况知晓率、学生违约率纳入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指标中,避免出现因责任分散而产生群体漠视的情况。随时抽查学生借贷信息,摸查学生负债情况,地方政府配合高校落实监管,必要时学校可考虑建立专门的校园监管组织,二者双重监督体系下承担起牵头作用,实现无障碍信息共享。4.2.2加强教育管理。学校应强化对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积极应对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蚀。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和消费观念教育等活动,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纠正错误的消费理念。营造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树立模范典型进行励志教育;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金融知识教育,利用组织讲座、公众号等线上线下等方式进行宣传,普及金融知识、加强金融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群体的防范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其合理、适度的使用正规校园贷,远离不良“校园贷”,保障学生权益的同时,发挥良性校园贷的积极作用。4.3家庭及个人层面。4.3.1家长应由幕后转台前。家长是大学生借贷还款的最终依靠,坏账出现时往往是家长来充当“买单者”的角色。但当大学生同借贷机构确立借贷关系时,家长往往并不知情。校园贷款中家长担保必不可少,而不良“校园贷”的风险控制成本低、无抵押担保等原因,便是因为家庭对孩子的债务进行无限偿还。挟子女以令家长偿还债务,不知情的家长反而助长了不良“校园贷”的发展。家长应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保证对债务关系和现状的知晓权,在普及家庭教育的同时,不能一味地限制消费,也要密切关注学生在校生活情况,从源头杜绝学生向校园贷伸手的可能。4.3.2个人修正消费理念,防范金融陷阱。大学生群体中炫耀、攀比、超前等消费心理和行为是引发校园贷的根本原因。大学生作为校园借贷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拥有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习惯是避免落入不良“校园贷”圈套的前提。大学生应发扬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自觉抵制消费主义思潮的腐化,摒弃攀比、炫耀等不良消费理念,树立健康的消费观、价值观,坚持适度消费的原则,做到理性消费。同时提升防范意识,增强理财观念。擦亮双眼识别陷阱,远离不良“校园贷”,提高自制力。只有提高自制力、克制自身不合理的消费欲望、抵住不良诱惑,才能养成适度消费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吴昀霖.高校大学生校园贷的危害及解决对策探讨[J].法治与社会,2017,(7):85~86.
[2]叶岩.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6):116~117.
[3]陈威中.校园贷的发展与影响探讨[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6,27(13):118~120.
[4]林燕霞许再佳.关于“校园贷”乱象的背景分析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33(2):58~60.
[5]肖楠.从校园贷视角研究当代大学生消费观[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8.
作者:王燕钊 李大容 刘磊 齐萌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 上一篇:辅导员对大学生不良消费的引导研究
- 下一篇:城乡大学生消费行为比较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