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对策建议

时间:2022-04-24 09:47:27

导语:农业经济管理对策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经济管理对策建议

1研究设计

1.1调查方式及对象。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吉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55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8.08%。1.2调查内容及目标。本项调查以吉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为调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对创新创业内涵的认知,包括对创新创业概念的理解、创新创业的动机、对创新创业应具备能力的认知等;二是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基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维度开展调查;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式的需求,包括课程设置、实践形式等方面;四是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对创新创业认知比较全面,创新创业动机多样化。本部分设计了三个问题调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知:一是对创新创业概念的理解。调查结果显示,48.63%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的概念是开发一项创新创业项目,33.33%的学生认为是开创一份事业。可见,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比较全面,创新创业不单纯是开公司、办企业、赚钱。二是创新创业的动机。调查结果显示,70.20%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是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87.45%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74.90%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是个人兴趣爱好、追求自由,37.65%的学生是迫于就业压力的无奈之举。可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动机多样化。选择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最大,其次是个人兴趣爱好、追求自由,可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选择创新创业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自我效能感的实现是创新创业非常重要的动机。选择创造更多财富的学生占总人数的近3/4,结果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初期,经济利益对其选择影响较大,年级越高的学生对经济利益驱动的反应越强烈。此外,迫于就业压力选择创新创业的学生占比近40%,这说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是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三是对创新创业应具备能力的认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应具备的能力排行前四位的是出色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市场洞察力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可见,学生认为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在“互联网+”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时代,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应该重视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2.2创新创业受社会、学校和自身因素影响,内外兼具。影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的因素很多,主要从影响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面临的主要困难等方面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中,57.25%的学生认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政策、资金支持是影响创新创业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32.55%的学生认为个人能力和背景,如创新创业头脑、家庭环境对创新创业影响较大。通过对家庭经济条件调查统计发现,家庭经济条件富裕(29.6%)和困窘(25.2%)的两类学生创业的意愿明显高于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富裕(20.8%)和比较困窘(24.4%)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呈现“中部凹陷”态势,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可以从人、财、物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来说,通过创业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意愿更强烈;7.06%的学生希望学校或社会能够提供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和服务。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社会、学校、个人自身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和行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对于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认为缺乏人脉关系和创业经验的学生占比为52.16%,认为缺少创业资金的学生占比为25.88%,认为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占比为18.82%,认为创业环境较差的学生占比为3.14%。可见,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在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较少,融资能力、人脉资源、行业经验等均处于弱势。2.3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式需求多样化,实践类活动需求强烈。在最希望学校采取何种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创新创业问题中,83.14%的学生选择“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场地、设备等环境和服务”,73.73%的学生选择“提供资金支持”,57.65%的学生选择“多开展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校园活动”,56.08%的学生选择“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在最希望学校开设什么样的创新创业课程中,43.53%的学生选择“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在最主要的创新创业实践形式中,近50%的学生选择创办科技园及企业孵化基地。可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式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实践类活动和课程最受期待。2.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足,课程体系有待完善,教育模式需要深化。根据对吉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关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配备调查设置的问题“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配备如何”,33.25%的学生选择“不能满足需要”,39.60%的学生选择“勉强满足需要”,20.19%的学生选择“基本满足需要”,6.96%的学生选择“完全满足需要”。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配备仍显不足。在“参加过哪些有利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活动”调查中,选择“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学生占比为26.67%,选择“参加创新创业教育讲座”的学生占比为17.25%,选择“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的学生占比为23.92%。通过调研发现,虽然创新创业大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是参与的学生不足30%,目前大多数学生培养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是通过假期社会实践、社会兼职等。关于“学校专业教育中是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专业教育中有较少创新创业教育。在“对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调查中,3.92%的学生评价为“很满意”,16.08%的学生评价为“满意”,54.12%的学生评价为“基本满意”,25.88%的学生评价为“不满意”。总体来看,“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占比较高,这说明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与学生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

3高等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实践教学、健全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十分必要。因此,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体系、教学平台、教学团队、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从而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创业就业能力的持续协调发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见图1。3.1教学体系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通识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一般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探索欲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烈。因此,要在这一阶段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习惯,为后续以创新创业为导向进行深入学习和社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把教师科研成果、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内容进行凝练和规范,将专业知识与社会现实相融合,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和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专业复杂问题的能力。3.2教学平台方面。构建“基地依托式”和“科研参与式”两种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三段式”实践环节,建立宽广型和开放型的校内外产、学、研高度协同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创业实践孵化提供支撑。“基地依托式”实践教学模式,即以企业型、事业型、村社型教学基地为依托。“科研参与式”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一部分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项目研究,特别是通过其中的社会调查增加学生对农业与农村的认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段式”实践环节分别为单科实践、课外实习、实岗锻炼。单科实践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主要依托课程实践环节,在课堂上突出案例教学,课后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验室进行农业经济学实习、农业经营学实习、会计模拟帐实习等,鼓励学生有目的地到农村参观考察,学会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课外实习将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主要依托假期社会调查、科学研究、创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家乡企业、社区进行广泛走访、调研。实岗锻炼将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融为一体,学生依托毕业实习直接进入相应的工作岗位,通过实岗锻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实践,激励学生开拓创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此外,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科技基金比赛、挑战杯为引领,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校园文化氛围。3.3教学团队方面。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遵循“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校外创新创业兼职指导教师团队建设,立足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际情况,产学互补、科创互哺、专兼融合[2],以学生创新创业实际问题为导向,聘请客座教授、创业成功校友、实践指导教师,形成完善的指导和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教师自身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要鼓励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教师优先进入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对不同学科知识之间有效衔接的需求。3.4教学评价方面。要重视学生实际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考核评价,对学生的课程学习、专业技能、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方式应多样化,除了卷面考核外,可以采用创意方案设计、案例分析、成果演示、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考核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融通。同时,学校要加大软件、硬件环境方面的投入力度,设立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相关的奖学金和基金,重点支持方案合理、技术路线可行、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项目[3]。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规章制度,将创新创业活动融入学分认定、研究生推免、评奖评优、弹性学制等方面。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投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经费的支持覆盖率。

参考文献:

[1]虞亚平,陈丽,陈丹娥,等.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南通大学为例[J].教育观察,2016,5(5):10-12.

[2]冀宏,顾永安,张根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江苏高教,2016(4):77-80.

[3]李旭辉,胡笑梅,汪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研究:基于群组G1法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6(21):29-36.

作者:顾莉丽 刘帅 姜会明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