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城市群新经济发展对策
时间:2022-05-20 08:22:49
导语:沿江城市群新经济发展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从流域经济、城市群、中心城市和主导产业等角度阐释沿江城市群对区域及全国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依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沿江各城市群发挥增加极作用的战略定位和职能分工。
关键词:沿江城市群;经济增长带;长江流域
一、制定沿江城市群及其合作发展的战略规划
长江巨龙的腾飞,需要上海“龙头”昂首,武汉“龙身”起舞,重庆“龙尾”跃动。当前,要采取积极措施,以沿江城市群为依托,打造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带,实现“龙腾华夏”“、东西双赢”。长江经济带一体化,一是要以政策一体化为先导,在重要的政策方面,要有统一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要避免地区间的非市场化的政策性竞争,通过政府间的政策与规划协调;避免信息不充分条件下市场机制自发形成的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的恶果。二是要以市场一体化为主体,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尽快在长三角与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起各省市政府间的沟通与协调正常化、法制化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的局限,破除地区保护主义。三是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借鉴长三角与珠三角基础设施一体化的经验教训,加快区域内的快捷交通、通讯、电网和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一体化。加速各省市间的产业融合,使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能打破原有的梯度式或雁行式传统发展模式,带动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实现长江经济带持续、科学的共同发展。由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性,国务院相关部门和沿江省、市都已有相关的发展战略。这些战略比较分散和零碎,急需国家在全流域战略层面做整合,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协调的国家战略。因此,制定沿江城市群总体规划及其合作发展的战略规划,明确各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职能分工;提出各城市群及其区域在合作内容、层次、范围、方式等方面的引导性意见,引导城市群在诸多领域和维度上展开良性合作与竞争。
二、打造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
建成长江经济带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首要工作是提升长江的黄金水道功能。根据有关数据显示,长江全长6300余公里,其流域提供了中国36.5%的水资源、48%的可开发水电资源、52.5%的内河通航里程,是连接中国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2013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19.2亿吨,连续9年排世界内河货运量第一,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密西西比河和欧洲莱茵河。但黄金水道却面临着交通能力不足、网络结构不完善、综合交通枢纽落后等问题,严重限制了航运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有关部门的研究,2014年,长江上游过闸货运量达到1.5亿吨,仅仅重庆一地2015年工业总产值就达到2万亿元,产生1.8亿吨的水运量。强化沿江城市群的增长极效应,关键是要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一是要加快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建设。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运行,三大航运中心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重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扶持,整合港口资源,加快形成以上海、武汉和重庆为中心的港口群,形成一体化的巨型港口系统。推进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和长江下游海港区的功能提升和资源优化,积极推进沿江专业化、规模化港区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通道,实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与武汉长江中游、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以及南京、芜湖、九江、岳阳、宜宾等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的联动发展。二是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既要加快形成干支流协调的高等级航道系统,扩大三峡枢纽的航运通过能力,还要提高港口现代化水平,合理布局过江通道。下游要通过“三沙”水道整治加快实现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中游实施荆江河段系统整治工程,提升长江中游航道通航标准;上游推进宜宾至水富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让千吨级船舶通江达海尽快通达云南水富。三是大力发展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和管道运输,建成合理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为沿江城市群的发展创造高效、便捷、安全的综合运输条件。加快建设自上海经合肥、武汉、重庆至成都的沿江高速铁路和自上海经杭州、南昌、长沙、贵阳至昆明的沪昆高速铁路,连通南北向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形成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快速铁路网。改扩建沿江大能力普通铁路,建设杭州至丽江铁路,提升既有沪昆铁路能力,形成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客货共线的普通铁路网。以上海至成都、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昆明、杭州至瑞丽4条横贯东西和15条连接南北的国家高速公路为重点,建成连通重点经济区、中心城市、主要港口和重要边境口岸的高速公路网络。大力提高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加快建设一个国际航空枢纽———上海,三个区域枢纽———成都、重庆、昆明的布局;充分发挥南京、杭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贵阳等干线机场的作用,完善航线网络,提高主要城市间航班密度,增加国家运输航线。
三、形成主体功能互补、产业布局优化的多层次沿江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主体功能因区位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借助长江流域的再开发和产业国际国内转移的契机,推动上、中、下游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通过分工协作实现错位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在产业分工合作方面,要发挥好各地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推进沿线产业梯度转移,在局部地区和若干领域实现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率先突破,加快形成层次分明、分工合理、集约高效、互动共赢的产业分工合作态势。同时,随着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的无缝对接,加上中上游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本身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能够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此外,通过技术的引进,促进内陆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耗能向低耗能低污染产业升级。现阶段可以通过“以点带面”,探索重点领域的区域合作示范试点。通过九江与小池率先建立大九江经济合作区,探索跨省同城化的相关机制。通过皖江城市带、湖北荆州等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探索下游与中、上游的产业合作与分工机制。通过推进上海、武汉和重庆三大中心城市的协商与交流,探索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引领功能和综合示范功能。
四、以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建设提升沿江城市群的示范效应
城市群作为未来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沿江城市群将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2012年数据测算表明,沿海经济带的城镇化率达到61.67%,而沿江经济带的城镇化率只有51.65%,长江经济带低于沿海经济带10个百分点。应通过发挥长三角地区的引领作用,大力建设江淮、两湖、成渝经济区等跨江联动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发展,携手打造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同时在发挥好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基础上,也要加快发展一批区域性大城市、卫星城市和中心集镇,形成多层次城市发展格局。探索开展以统筹城乡为标志的城镇化试点,在城市群内率先实现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对接及社保转接。同时,城镇化发展要和生态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加强长江全流域的生态保护,建立有执法能力的长江全流域生态保护区群,建立长江流域极端气候下生态保护应急预案,建立长江流域资源共享的生态保护研究网络,实现长江流域的统筹治理、联动保护、共同发展。
五、加强武汉与上游港口城市的合作
2014年3月1日,位于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区域的宜宾市、泸州市、乐山市、攀枝花市、凉山州、昭通市、六盘水市、毕节市8个市州达成共识,将携手共建长江源头航运物流中心。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中心涵盖长江上游四川段和金沙江下游共1044公里的航道,涉及川滇黔三省八市州大部分区域。此举是川滇黔三省共同发挥长江航运优势,推动长江经济带与西南开放桥头堡有机衔接,激活攀西—六盘水地区的富集资源,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武汉作为长江中上游最大的港口城市,可以在航运物流、产业合作、港口建设等方面加强与宜宾、泸州、攀枝花等8个市州的跨区域合作,以形成长江中上游互动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提升武汉在长江经济新支撑带的带动作用。
1、打造长江经济新支撑带跨区域合作新示范
依托长江建设经济新支撑带,关键是要推动上、中、下游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通过分工协作实现错位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以点带面”,探索重点领域的区域合作示范试点将是长江经济新支撑带建设的有效路径。武汉市已经与泸州市在水运、港口物流等方面展开战略合作,为长江中上游区域合作开创了良好的局面。当前,可以借助长江源头航运物流中心建设的契机,建立武汉与宜宾等8市州跨区域合作机制,以港口物流合作带动产业、城市群乃至长江全流域的发展。
2、提升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强化“承东启西”的枢纽作用,扩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能力。武汉与长江上游港口城市合作,既可以充分发挥武汉的区位优势、综合交通运输优势、产业和人才优势,增强武汉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服务功能,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宜宾、泸州、乐山等港口城市丰富的货运资源,提升武汉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3、打通武汉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南通道
2013年9月,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武汉除通过“汉新欧”国际货运铁路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通道外,还要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南通道。而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走向就是内江—宜宾—六盘水—昆明—东南亚。宜宾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被国家和四川省寄予厚望。武汉加强与宜宾、内江、泸州等地的合作,能够开辟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新通道,提升湖北对外开放的规模和水平。
作者:邓腾 单位:湖北省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兴述、田代贵:长江上游经济带发展目标及空间发展战略[J].上海经济研究,2007(1).
[2]秦尊文、彭智敏: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3]秦尊文:第四增长极:崛起的长江中游城市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尚勇敏、曾刚、海骏娇:“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空间结构与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纵横,2014(11).
[5]和燕杰: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文献综述及其引申[J].改革,2012(4).
[6]叶磊、欧向军:我国主要城市群的城市流动态比较[J].城市发展研究,2012(6).
- 上一篇:新经济常态下网络经济共享发展
- 下一篇:数学经济建模在经济贸易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