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运行新特征与对策
时间:2022-08-23 10:52:13
导语:地方经济运行新特征与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进行经济运行分析,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考察,既有利于肯定成绩、解决问题,也有助于总结经验、指导未来。这也正是我们开展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目的。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国上下经济转型发展之年。如何在国际经济再平衡的复杂局面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物价平稳与经济较快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是中国经济新的发展主题与基本任务。马平昌市长在莱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五年,将是我市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城乡建设跨越提升、社会建设全面突破、居民收入较快增加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运行有何新特征,我们应当根据这些特征与需求研究制定怎样的相应对策,对我市十二五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运行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运行分析一般是指对某一时期、某一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成果及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运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观点,结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依据一定的计划指标、会计核算、统计数据和调查研究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所进行的旨在找出其运行特点、存在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性分析判断活动。经济运行分析目的,就是对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作出及时的总结判断与深入探讨分析,以便吸取教训、指导未来。本研究所作的经济运行分析,主要是在通过相应的统计调查获得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各方面的对照、比较和研究,分析莱芜市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内容、运行过程和显著特点,判断这一时期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真实地反映莱芜市十二五时期经济运行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解读国家与地方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经济转型发展之年。如何在国际经济再平衡的复杂局面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物价平稳与经济较快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是中国经济新的发展主题与基本任务。我们要审时度势,利用好国际金融危机客观上形成的倒逼机制,认真研究我市经济运行的新特点新形势,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顺应未来发展的新要求,实现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运行的新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依然是重要目标,但将放缓发展速度,重视发展内涵。在十一五的基础上,莱芜市宏观经济将进一步稳定增长,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调查研究发现,我市综合实力正在不断增强,工业经济持续回升,高新技术产业产能逐步增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方位投资、消费不断发展。莱芜统计局公布:2010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GDP)546.33亿元,2006年为287.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十一五初期增长53.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6.7∶65.9∶27.4调整为7.1:60.4:32.5。由此可见莱芜市综合实力正在不断增强,十二五时期工业经济将持续回升,高新技术产业产能逐步增加,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2.针对部分不可持续的问题,低碳经济将成为主流,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适应国际大趋势,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蓝天,是今后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为此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更趋协调,消费的贡献将逐步增加。2010年莱芜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22家,比十一五初期增加276家。实现增加值373.39亿元。其中,钢铁产业实现增加值231.13亿元;非钢产业实现增加值142.26亿元。分析可知,莱芜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进一步加快,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与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落后产能淘汰加快。经调查,莱芜市企业研发投入比重正在稳步提高,以鼓励支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工业生产单位能耗下降,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十二五重要目标。
3.针对城乡经济发展、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应成为重点目标。2010年莱芜市各乡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24亿元,20个乡镇实现财政收入全部过千万元,其中3个乡镇过亿元。莱芜市政府非常注重扎实推进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累计投资超过30亿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7.9%,比十一五初期的38.4%下降了0.5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则由33.6%下降为29.4%,下降了4.2个百分点。因此莱芜市城乡经济、镇域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应成为重点目标。实际上,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适逢良好机遇。莱芜市农村城镇化建设正在逐步加快,农村新经济组织形式进一步增多,2010年莱芜市“两股两建”稳步推进,56个村(居)集体资产、5.8万亩土地完成股权化改造,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96家,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超过8000亩。总体来说运行正在成熟化,镇域经济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农产品精深加工都将促进优质农业集聚发展。
4.民生依然是十二五重点问题,将进一步改善。十二五期间城乡民生问题都将是政府重中之重。2010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4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132人,困难群体再就业15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城乡“双零家庭”十一五期间保持动态消零。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但恩格尔系数依然相对较高,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三、“十二五”时期莱芜市经济运行对策研究
十二五期间正处于后危机时代,我市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将需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低能耗产业的研发与生产,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突破我市现代服务业的“瓶颈”约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正确引导投资与消费,既要使我市经济良性发展、持续增长,还要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具体如下
1.继续实施“一线连四区”,拓展区域经济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市需要进一步拓展各功能区的经济发展运行能力。
1.1雪野旅游度假区,应进一步系统规划雪野湖周围乡村,发展绿色农业、绿色经济。依托雪野航空基地,规划并保护周围山水景观、形成绿色旅游一条线:吕祖泉、房干旅游区、小三峡、孔雀山,延伸至龙山风景区、茶业樱桃生态园、枣园绿色经济。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不同旅游方式。在各旅游产业区统一培训服务、引导广大农民形成自我宣传、尽心服务的理念。
1.2莱城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宣传,引导现有工业产业升级转型。新引进项目如博瑞格生物制品、瑞派木业、奔速智能电梯等加大监督力度,在政策优惠的基础上鼓励节能减排,增强附加值。我市原有项目如亿祥木业、固德化工等可加大政策倾斜,鼓励科研创新投资,加速升级转型。我市资源品牌如莱芜香肠的各名牌产品,应加大保护开发力度,研发系列产品,提升莱芜古老品牌的魅力,形成莱芜特色系列产品,实现莱芜品牌经营战略。
1.3莱芜高新区与莱城工业园区类似,但地理位置更接近城区,产业的绿色科技要求也就更高,如汇源公司、泰丰纺织、润达化工、金石粉末等,都需要提高科技附加值,研发新工艺新产品。其他高科技产业如力创科技等可规范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制度,通过研发高科技软件等产品实现科技附加值的迅速提升。
1.4钢城开发区依托莱钢,进行钢铁联合发展,如金雷锻压有限公司等。同时丰富开发区产业类型,扶持物流经贸发展如山东鲁中钢铁物流、飞雅达经贸、海森经贸等,实现莱钢与钢城区的共同发展。
2.继续做大做强钢铁企业,延伸钢铁产业链条,提升钢铁深加工能力。莱芜市钢铁工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规模迅速膨胀,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如泰钢、九羊等莱芜市钢铁产业应重点围绕提高钢铁产品的档次,降低能耗、物耗,增加附加值,推广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和工艺,研究开发达到国际标准的新型、特种钢铁材料。支持钢铁深加工向成套机械、建材等行业延伸,重点开发轴类件、汽车零部件、环保厕所、智能停车设备、压滤机、不锈钢纤维等钢铁深加工产品,拉长钢铁产业链。大力发展服务业、流通产业等非钢产业的配套产业链,壮大非钢产业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深化莱芜市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突破瓶颈约束,实现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莱芜处于鲁中腹地、区位优越,济青高速南线已经开通,准备建设的山西经莱芜至日照的铁路开通后,莱芜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莱芜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重要一员,由腹地变前沿,在更好地接轨济南的同时,能够逐步融入半岛城市群。这将有利于莱芜在更大范围内吸纳生产要素,带动生态旅游、休闲娱乐、高档商居、科技信息、电子商务等服务业的发展。
3.1继续抓好齐鲁钢铁物流园、雪野旅游区、鲁中“三辣一麻”物流集散园、钢城中心商贸区、高新区科技创业园、莱城工业区商贸物流园等重点服务业园区的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其中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经济组成部分,管理好建设好各重点物流园区的建设与经营,应是十二五时期经济运行的一项重要内容。
3.2建议在现建设六个重点服务业园区的同时,建设莱芜市城乡商贸物流园区,开发我市现代服务业新流通方式。现有六服务园区各有特色,但却各自为政,沟通性、互补性、系统性欠缺,因此设想新园区建设。莱芜市城乡商贸物流园区,将不同于现有六个服务园区,重点实施一站式现代电子商务服务。园区将不需占地面积的大规模化,重点在于服务领域的特大规模化。园区规划思路如下:第一:指导思想。园区建设为市内外流通业服务,所有来莱芜市采购、销售人员所需业务,均可在园区内得到相应业务处理,实现无障碍流通服务,无需奔波。所有莱芜市内企业、市民所需,皆可于园内各服务区得到相应服务,实现城乡流通一体化。第二:园区服务内容设置。(1)园区各服务区实现无缝对接,网络化平台建设。(2)设置与六大服务园区对应服务区,即钢铁服务区、雪野服务区、三辣一麻服务区、钢城服务区、高新区服务区、莱城工业园服务区,实现一站式便捷电子商务流通服务。(3)设置新服务区。如金融服务区,为各服务区商务流通服务,包括银行业务咨询、银联电子商务服务等;现代物流服务区,主要为日常生活消费行业批发业务,建立各方信息库,提供全方位服务;旅游服务区,主要为旅游业服务,与市内外各旅行社形成链式服务;农资服务区,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区,主要为我市农产品双向流通实现电子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区,包括信息查询、咨询服务,这是一个综合服务区,包括教育、医疗、政府信息等电子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区,主要为各类担保、监理、公证、评估、会计、审计、律师、拍卖、典当、设计、广告和市场研究等中介服务机构服务。等等。(4)建设网络化信息平台,连接莱芜市各大型工业企业、农工产品批发市场、连锁商店、宾馆酒店等,实现信息共享、流通服务。
4.根据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特点、不同发展环境,探索研究不同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内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我市乡镇区域环境差异很大,平原山区经济特色各不相同。引导农民科学规划、积极参与,实现农村与城镇接轨。
4.1平原乡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指导精心规划,将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系列化。加快农业合作社、股份公司、专业协会等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将特色农业规模化。如葱姜蒜等,进行全市规划,具体划分区域,政府指导,农民合作种植,并加大研发投资,保障农业生产全程科学化。
4.2山区乡镇根据不同环境资源,扩展特色经济作物与旅游资源,可较紧密地联系我市发展模式转型。(1)花椒产业基地建设。根据山区环境特点,划分区域,规模种植,并形成产业链服务,政府实施最低指导价,保护农民利益。(2)山区旅游服务。根据不同山区特点,实现不同旅游特色服务。如茶业樱桃节旅游产业,房干、王石门、莲花山等实现绿色旅游服务,民俗旅游等,开办山区农家乐,将莱芜休闲旅游与农家生活密切联系,引导开发新消费倾向,充分开发绿色经济资源。
4.3所有农业产业实现特色化、系列化。无论平原还是山区经济,将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等农业生产特色化、经营系列化,进行研发服务、深加工服务,促成农业产业链形成。
5.“幸福”是今年两会的热点,民生问题也是我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问题。
5.1在政府财政、金融资金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实施保护性政策,鼓励民间资金流动,实现全方位融资。后金融危机时代,大量民间闲散资金无处可用,资金拥有者对社会经济通胀忧虑,对投资意向迷茫。调查显示,城乡居民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经济条件上了很大的台阶,绝大部分居民手中都有一定的富余资金,却因为担心资金回收、收益情况等不敢随意投资。政府可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引导民间资金融入社会,融入我市,为我市十二五发展做出贡献。
5.2以创业促就业。调查显示,迄今为止,非高考生普通农民能接受技能培训、就业培训的不到2%(社会实践调查数据),也就是说这些农民基本上未得到相应教育,所以就业能力也就相应低弱,选择岗位相应缺乏,岗位收入相应偏低。我市可联合莱芜职业学院、高等技工学校、民间培训机构等有关培训单位,实施创业技能培训、就业延伸培训、涉农产业技能培训等,将普通农民(非高考生)纳入职业培训体系,促进收入提高,带动消费能力提高。5.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加快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做实个人帐户。建立完善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积极发展企业补充养老,建立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做到应保尽保。
6.建立适应莱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为莱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人才储备库,将各级各类人才信息有序完全储备,尤其抓好党政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个重点,对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首先结合政府、驻地高校、民间培训机构,加大培训力度,拓展培训范围,延伸培训内容,促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利用。其次主动与各高校联合,引进优秀高级人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组织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各类高层次研修班、培训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科研攻关能力;搞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建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各类人才为我市服务。
四、结语
目前,我市尚处于工业化中期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化的有序推进是我市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如何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密切结合我市现实,建立产业结构演变与城乡一体化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架构产业结构有序转变体系,是我市十二五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虽分析了有关特点,提出了一定的对策,但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于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深入调查,做出更加透彻的分析研究,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注:本文所引用数据,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于莱芜市统计局公布数据。
- 上一篇:质监局工作总结和明年计划
- 下一篇:粮食局纪检监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