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下社会统战问题浅析

时间:2022-08-23 10:42:07

导语:新经济下社会统战问题浅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经济下社会统战问题浅析

社会领域是执政党获得资源与合法性的场所。“社会领域统战工作”是指在社区、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等社会领域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其概念的提出,是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又一创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20世纪70年代,以H•怀特为代表的社会学家,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体系,认为经济活动不是存在于“真空”中,而是“嵌入”社会结构之中的。社会结构就是一种“关系网络”,所有的经济制度都是“社会建构”。嵌入形成社会网络,社会网络中特别的资源或规制形成社会资本。嵌入、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既是新经济社会学的三个核心概念,也是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基石。笔者试图将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引入到政治行为———社会领域统战工作研究,以期构建社会领域统战工作研究框架。

一、“嵌入性”是社会领域统战工作研究的基础

“嵌入性”(embeddedness)概念,是波兰尼(Po-lanyi,1944)首次在《大变革》(TheGreatTransformation)一书中提出,并将此概念用于经济理论分析。[1]格兰诺维特(M.Granovetter,1985)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经济行动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重新对“嵌入性”进行了阐述,从而把嵌入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格兰诺维特指出,“我们研究的组织及其行为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把它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分析是一个严重的误解”,经济活动是“嵌入”社会结构之中,在社会网络内的互动过程中做出决定的。[2]他还认为,不仅经济行为,所有的行为都嵌入到关系网络中,都受社会因素或社会结构的影响。统战工作作为一种政治行为,不是独立于社会领域之外,而是嵌入在社会领域之中。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社会转型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转型对统战工作必然造成影响,这也是社会领域统战工作的重点之所在———社区以及与政府相对应的非单位组织,包括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两新组织”。“两新组织”即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论及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两新组织党建”这一表述形式来源有两个地方,一是十四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的,“各种新建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日益增多,需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二是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3]怎样保证统战工作在这三个领域中的有效“嵌入”是转型期社会领域统战工作的基础。

1、地缘结构的变迁与统战工作在社区的“嵌入”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构建的时间延伸和空间基础。社区的发展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过程。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出版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认为,社区这一共同体,表示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类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群体”———传统社区逐渐向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群体”———现代社区转化,这也给基层统战工作提出了全新课题。调查中,我们发现,现代社区已逐渐取代传统社区,一种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群体”表现出更强的政治参与热情与现代社会公民精神。将统战工作嵌入到社区管理服务的各项工作中,既是社区党的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新世纪新阶段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2、社会自主性的萌生与统战工作在新社会组织的“嵌入”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在经济体制上实行的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和政社不分,严格意义的现代社会组织根本就不存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一场引人注目的……创办私人的、非营利的或非政府组织的高潮在全球进行着……的确,我们正处在一场全球化的‘社团革命’当中,这场革命对20世纪末的重要性可能会被证明同民族国家的诞生对19世纪末的重要性一样。”[4](P72)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纷纷兴起的新社会组织中,行业协会、商会等经济类自我服务组织,学会、研究会等思想研究学术类组织,文化卫生科技等专业类社会组织,以及各种中介组织和自治组织等,在经济、社会体制上,通过组织的重新凝聚变革,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中形成了一个板块性的社会力量。以湖北省为例,统战对象依托各类社会力量,积极参加到“同心•聚共识”、“同心•献良策”、“同心•助发展”、“同心•惠民生”、“同心•促和谐”等五项重点活动中,面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整合光彩事业、感恩行动、温暖工程等,还有依托行业组织常年开展的法律援助公益活动等。这个板块性的社会力量———新社会组织的出现,给统战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一方面要通过新的管理体制和平台将这些组织纳入党和政府的视野;另一方面,要在这些组织中实现统战工作覆盖和统战功能覆盖,引导他们向法治化、规范化上发展,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3、“单位体制”的侵蚀与统战工作在新经济组织的“嵌入”所谓单位体制是我国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诞生出来的一种社会调控体系设立的组织形式,是通过单位来全面动员和控制社会成员,实施社会整合的一种特殊机制。在计划经济年代,单位是党和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的组织载体,正是靠不同层级的、不同领域的单位组织,国家通过单位体制所内涵的“双重依赖”(单位对政府的依赖和个体对单位的依赖)[5](P20)实现了对城市社区的纵向统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由我国内地私人、港澳台商、外商全部所有或绝对控制的不属于传统单位组织的新经济组织应运而生。研究表明,新经济组织成员具有很强的政治参与意愿和热情,但渠道狭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新经济人士的政治愿望和诉求必须得到党委、政府应有的重视。“单位体制”下企事业单位承担的城市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等职能正逐步剥离、转移、延伸到社会领域中来,社会领域建设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工作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系统工程。这样,传统的以单位为主体的社会调控模式受到了侵蚀,计划体制下的单位统战工作模式就出现了适用性问题。怎样在这些领域有效地开展统战工作,就直接关系到党执政基础的巩固。

二、“社会网络”是社会领域统战工作研究的载体

社会网络理论是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认为世界是由网络而不是由单一群体或个体组成的,网络结构影响或制约个体行动。行动者及其行动是互相依赖的单位,而不是独立自主的实体。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源流动的渠道。换句话说,社会网络就是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资源在“社会网络”中流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社会领域统战工作作为大统战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层面更应该以广泛、包容、多样、社会为其工作原则和方向。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如何有效开展社会领域统战工作,笔者认为社区统战、新社会组织统战和新经济组织统战应实现互通、互联、互补,形成网络化统战工作的三维立体格局,搭建社会领域统战工作社会网络平台。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以前单一的同质社会逐渐变为多元的异质社会。孙立平认为,中国社会现在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这三种社会形态共存,形成所谓的“断裂的社会”,即“在一个社会中,几个时代的成分同时并存,互相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社会发展阶段”[6](P14)。就城市社会而言,生活在这三种不同社会形态中的个体在某一个城市空间集聚,因而,统战工作应该考虑到不同群体统战对象的利益诉求。执政党不仅要考虑城市社会高素质群体,如各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港澳台同胞等群体的利益诉求;也要考虑城市社会边缘群体,如宗教界人士、自由职业者、起义和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及眷属等群体的需求;还要考虑一部分生活在相对集中区域的少数民族人士的需求,等等。统战工作服务于统战对象,一方面了解这些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创造条件以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无论是了解还是满足统战对象的利益诉求,都离不开社会网络统战格局的形成,其一是要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中建自己的组织或是实现统战工作覆盖,其二是将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甚至是不同属性的统战对象组织网络起来,形成区域性的大统战格局。在网络统战格局形成过程中,统战部门不是直接供给某类公共物品或处理某类公共事务,而是公共价值的促成者,“将自己视为能够集合整个社区人才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催化人、召集人和经纪人”[7](P6),起到了集体行动中的初始行动者的作用,通过组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把“断裂的社会”弥合、连接起来。

三、“社会资本”是社会领域统战工作研究的机理

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的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1986)提出。[8]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9](P202)。布迪厄所说的社会资本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社会资本是一种与群体成员资格和社会网络联系在一起的社会资源,同时,社会资本是以人们之间互相认识和认知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中的个人能够有效地加以运用的联系网络规模越大,他能够占有的社会资本数量就越多,也就能够产生更好的增值效应。布迪厄强调社会资本的主体是个人,并且主张从微观层面上使用社会资本概念。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则认为,社会资本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要素组成,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为提供便利。[10](P345)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RobertPutnam,1993)在科尔曼社会资本的概念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社会资本就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11](P19)社会领域统战工作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团结和带领社区、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等社会领域政治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服务,具有社会资本的一切特征。第一,社会领域统战工作有功能性,以新经济社会学观点看,社区作为社会空间布局、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作为社会结构设置都是社会资本研究的对象。第二,社会领域统战工作有工具性,社会资本这一概念产生的背景决定了其工具性特征,而社会领域统战工作的社会网络平台,“形而下谓之器”,从实践层面反映了其属性。第三,社会领域统战工作有存在与影响的持久性,从统战对象个体层面看,行动者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其结果就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党派、界别等。社会领域统战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公共品性和生产效能的社会资本整合。一方面,它使统战对象团结在一个具有共同意识———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形成国家共同体;另一方面,引领人们的认同意识,从而增强和促进共同体内人们的团结与一致,产生集体行动。其在社区、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等社会领域的组织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凸显,能够通过一定方式的组织网络,有效地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和社会其他资源,并能够把这些资源成功地运用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之中。社会领域统战工作,在整合社会资本的基础上,要疏导消极负功能,更要进一步规范引导社会资本发挥有利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的积极正功能。

四、结语

嵌入形成社会网络,社会网络中特别的资源或规制形成社会资本。统战工作在社区、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的嵌入,形成了社会领域统战工作的社会网络格局,新社会阶层、无党派人士、华人华侨等特别的资源和各派、各宗教团体等特别的规制又形成爱国统一战线的社会资本。统战工作具有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因而在社会领域的统战工作也相应具有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政治性目标主要是统战工作要在社会领域实现执政党的功能性目标和价值理想;社会性目标则是要能引导、维护和增进统战对象的利益。统战工作的政治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从根本上说没有本质的冲突,政治性目标只有在实现了社会性目标后才能实现,同时,政治性目标又高于现实的社会性目标。统战工作要实现这两个层面的目标,必须充分“嵌入”并调动社区、社会组织以及新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因而,在基于新经济社会学理论的社会领域统战工作研究框架下,如何有效开展和推进实践既是一个紧迫的战略任务,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要从根本上发挥领域统战工作的功能,既需要前瞻性的理论探索,又需要创新性的工作思路。而要实现这个目标,统战工作需要考虑各方的需求,通过规范化、法制化的利益综合过程,形成国家的大政方针、法律制度,以此来回应多元化的利益诉求。惟其如此,统战工作在社会领域的“嵌入”才能一方面契合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其在社会领域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