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循环经济引导产业新结构

时间:2022-08-23 09:27:01

导语:海洋循环经济引导产业新结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海洋循环经济引导产业新结构

2011年以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以及设立舟山群岛新区规划等4个地区的战略规划相继获批而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更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提供了支撑条件,人类进入到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时代。在此背景下,我国也开始日益重视海洋战略,掀起了“蓝色革命”。

从“绿色”到“蓝色”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事业已成为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和主攻方向。海洋资源种类繁多,并且含量也巨大,就目前人类所能了解到的,就有水资源、矿物资源、食物资源、海水能源和海洋药物。沿海城市水资源匮乏的现状,海水通过淡水处理可以极大的缓解人类目前水资源匮乏的问题。矿产资源是目前人类应用最多的海洋资源,从海水中也能提取出大量的矿物,如果将1立方千米海水中溶解的物质全部提取出来,除了9.94亿吨淡水以外,可生产食盐3052万吨、镁236.9万吨、石膏244.2万吨、钾82.5万吨、溴6.7万吨,以及碘、铀、金、银等等,可见海洋资源的丰富价值;海中也含有大量的食物资源,除了鱼类之外,仅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年产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年产小麦总量的15倍以上。海洋中的生物,不仅是食物,也是珍贵的药材,海洋深处还有更丰富更宝贵的资源等着人们去探索,去发掘。我国目前已经开始逐渐重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的开发和投入计划成为此次“十二五”规划的最大亮点,将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包括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海水利用、海洋药物开发利用、海洋工程、深海采矿、海洋仪器设备制造等。这预示着我国已经开始从海岸线向海洋深处进行探索。

今天,面对陆地资源短缺的压力,人类又把目光转向海洋,提出了“重返海洋”、“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科学家预测,至迟到21世纪末,人类将有十分之一的人口移居海洋城市。诸如海上人工岛、海上工厂、海上城市、海上走廊、海上牧场、海上机场、海上油库、海上公园等。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和增长,唯有人类重返海洋、开发海洋,从陆地“绿色”经济向海洋“蓝色”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从“局部”到“布局”从“十二五”开始,国家强调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从局部主要的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形成北起辽宁沿海经济带,经东部沿海多个省市,南至海南国际旅游岛,一条完整的沿海区域蓝色经济带发展布局已经基本形成。这条海洋经济带以海洋为地域空间、以海洋自然资源和空间为利用对象、以海洋产业为经济主体的经济带。海洋经济带整合了各地局部发展开发海洋经济到整体布局不同类别海洋经济区。

一是海岸海洋经济区。海岸带是海陆的交接带和过渡带,陆海两类经济荟萃,生产力内外双向辐射,因此成为社会经济地域中的“黄金地带”,可视为我国的“海洋第一经济带”。从北往南看十二五期间将形成整个沿海区域蓝色经济带。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渤海新区、江苏沿海经济带、福建海西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这些新区以沿海开放城市为区段开发依托,河口型开发模式、海湾型开发模式、连片开发模式相结合的全国海岸带经济体系。

二是海岛海洋经济区。海岛是人类开发海洋的远涉基地和前进支点,开发海岛,对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有重大意义。要加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按不同类型,固地制宜,提高其产业结构等级,实行组群开发、据点式开发,发展外向型经济,把我国海岛建成“海洋第二经济带”。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揭开了中国发展海岛海洋经济的新篇章。

三是沿海打造布局鲁、浙、粤三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示范区。在黄海区域,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中国“十二五”开局之年首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东海区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在南海区域,与山东、浙江两省相比,广东省作为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在综合开发和区域合作方面将承担更多的使命。《规划》赋予广东与我国港澳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海南省乃至东盟合作的先行先试权。去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以把海南建成为我国最大的海洋旅游中心、世界一流的海洋度假休闲旅游胜地为目标。

四是公海渔业海底矿产资源经济开发区。积极进行公海水产资源利用。发展相应捕捞加工技术,扩大公海渔业规模和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合作的远洋渔业。提高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能力,在国际海底管理局批准的区域内,建设采矿区。还应开展钴结壳、多金属软泥、海底硫化物勘探,以及深海生物基因研究和开发。宁波需创新路径到“可持续”纵观国内外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循环经济是未来的发展大趋势,,基于此发展理念迅速地被世界各海洋大国应用于海洋开发领域,现在已有部分国家在海洋政策中明确提出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原则。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已成为海洋开发的理想模式。宁波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构建宁波海洋循环经济体系,从根本上缓解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宁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四好示范区”社会发展战略选择,符合当今世界发展主潮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应当在生态经济观的引领下,宁波加快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需创新实现途径。

一是创新不同层面实现环境。海洋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总体来说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实现,即海洋企业内部的小循环、海洋产业间区域层面的中循环和海洋社会整体层面的大循环。创新政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要从政策支持力度上推动更要在新理念倡导和法律法规层面上加以推动。

二是创新构建海洋经济产业闭环网体系。基于海洋经济固有资源集群化布局组建海洋循环经济产业闭环网体系。以海洋经济核心资源为基点,在不同产业、不同生产部门和自然系统满足生态价值最大的要求,以形成集群化布局,通过区域空间内的物质能量、空间格局及人类生态关系的优化,实现海洋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形成外部有害物质零排放或最小排放的可持续生态综合区。如宁波——舟山区域以港口资源构建高效利用海洋经济,在宁波-舟山区域形成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化产业形态。

三是创新临港工业集群生态化、循环化。目前宁波海洋经济的主体是石化、钢铁、电力、船舶、重型机械、重型装备等临港工业。这些临港工业需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突出科研创新与精工制造,着力加强临港工业的绿色化、高端化,积极有序淘汰落后产能、污染环节的企业,推进临港工业基地生态化、循环化改造,积极做强临港工业中的高加工、高科技产品,形成具有国际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产业集群。

四是创新循环经济模式的海洋新兴产业。尽管海洋生物、海洋能、深海矿产勘测开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旅游等新兴产业目前在宁波规模尚不大,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抢占先机可赢得未来。

五是创新港航服务业完善海港经济产业链。宁波要重点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服务体系,应积极完善疏港公路、铁路、内河航道网络的同时,更加重视多式联运系统建设,重点解决港口与铁路、铁路与公路、民用航空与地面交通等枢纽衔接问题。

六是以创新技术体系为支撑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海洋循环经济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除需要改变发展经济观念、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与改善产业结构体系外,技术的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为此,应当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和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批以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服务机构和有关科研院所为重要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从而为在产业范围内广泛实施清洁生产方式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产业间的协调性和可循环性,应深入研究海洋经济产业价值创造原理,延长产业链,增加价值创造的新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