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报道新构想
时间:2022-08-23 08:50:04
导语:区域经济报道新构想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区域经济报道是热点,也是难点。说其是热点,不少地市报一半以上的头版头条让给了经济报道,深度报道的选题集中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多媒体时代,以理性与深度见长的经济报道依旧是纸质媒体的宠儿。经济报道的难点也不少,专业人士觉得报道很业余,普通读者又觉得罗列大量数字的报道太“硬”,铺天盖地的经验报道、成就报道,一个单薄的事实产生无数“经验”,一个发虚的数据写出优秀“成绩”,经济报道往往成为报道量最大、却最难产生精品的“鸡肋”。
但是,对于地处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地市报而言,最激烈的城市化进程还未到高峰期,经济报道潜力巨大,拥有横向融合大经济区与城市群的宽度,向下延伸至区县、乡镇的深度。四川《泸州日报》近年来的采编探索中,走出一条立足本土、放宽视野、稀释宏观、提炼微观的路子。平台策略:党报“言商”创品牌泸州日报社在创办晚报之后,面临着如何差异办报、错位经营的问题。在时政报道同源同质,社会新闻与文体报道转移到晚报做大做强之后,日报选择了经济领域,创刊了《泸州日报•酒城商界》专刊。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基于泸州本土经济特点而决策的。泸州是一个传统的商贸城市,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各种业态均在迅速发展,升级与洗牌频率较高,报道空间不小。
作为党报的专刊,《酒城商界》创刊之初就大胆“言商”、大声“言商”,开辟“个性商人”栏目,以大篇幅报道让本土企业家纷纷走上一版。之所以用“个性”命名栏目,就是再不能让报道变成企业免费的广告,而把企业家的故事、最有个性的一面以纯粹的新闻报道体现出来。报道刊出以后,产生了两个“想不到”:一个“想不到”的是读者,没想到党报会以这样的方式报道本土企业家,另一个“想不到”的是企业家们,没想到党报会给他们这样一种宣传空间。在报纸引起企业界和读者高度关注之后,静态选题开始向动态选题转向。时值泸州新一轮商圈洗牌之时,《酒城商界》刊出解读性的前瞻报道《酒城商业新版图》,对日益白热化的新旧商圈、核心商圈之争进行报道,并借此展开话题,引发各方评论。在泸州激起了从企业界、消费者到市领导的热切讨论。尤其是身处竞争中的商家,生怕在这种时刻失去发言的“话筒”,纷纷主动表明观点。报纸的本土影响力得以迅速提升。创刊成功,但不能局限于简单地“在商言商”。企业需要宣传,但并不需要赤裸裸的商业宣传;经济需要报道,但也不需要一堆数字加几个生硬的概念把读者打蒙的报道。随后,《酒城商界》在经济报道领域全面拓展,设计了多层次的栏地市报区域经济报道新思路□张涌(泸州日报社,四川泸州646000)者展示自己的风格,扩大报纸内容对受众的吸引力。
保持报纸风格稳定性。地方党报要结合自身地域特征和实际情况,研究受众心理,找准报纸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点,给版面立“规矩”,这对于赢得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报纸风格是一个团队运作的综合产物。任何一种设计风格,一定会是团队整体素质的体现,其中渗透着主编、记者、编辑、美编、摄影、排版员等每个人的个性魅力,是诸多个性的组合。要在版面革新上下工夫,根据本土受众群的需要,运用各种版面要素,确立适合自身的版式格调。巧用用本地元素。每个地方都有自身的地方文化,把地方文化元素应用到版面设计中,可以体现报纸的地方特色。加入当地文化的特质,在版面设计中用好本地文化元素,使报纸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做亮栏目,增添亮色。作为报纸,要想留住读者,一定要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多在版面中突出读者爱看的稿件,增加版面亮点,使之成为视觉中心。积极开展读者感兴趣的栏目,和读者巧妙互动。巧用醒目的栏目标识,或用框线加以突出,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此外,还可以策划活动,选择合适的时机,组织一些恰当的活动策划,设置一定量的贴近民生、民情和民意的栏目,拉近报纸与读者的距离,同时增强报纸的社会影响力。
在现代传媒激烈的竞争中,发挥好编辑对信息的选择、对新闻的整合策划功能、对报纸版面的整合,形成有别于新媒体的新闻特点,这无疑是新媒体时代对报纸编辑最直接、最根本的要求。而也只有做到并做好这一点,纸质媒体才有可能办出特色,最大限度地留住读者,在当前多变的传媒环境中拥有一席之地。目体系,陆续开办了访谈报道———《封面访谈》、调查报道———《观察》、经济动态信息———《服务100%》和《维权3.15》等。在策划选题方面提倡不拘一格的“大经济”领域的思路,什么话题热就紧跟什么话题,紧跟什么话题就抓住其在经济领域的落脚点。赋予经济报道深度与热度,一不靠抄文件,二不靠泡会议,一份经济专刊呈现出精、深、细、活的品质。做好经济报道,需要重新定义报纸本身,除了是经济信息的载体外,更是办报文人与企业商人之间的桥梁,文人不再是传统地做文章,商人不再是简单地算算账。两者贴近、相融,就会创造更多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角度策略:走出本土解读本土越是本土的,越是主流的。但以怎样的角度观察、报道本土,决定了经济报道的成败。
从城市区位看,泸州地处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川南城市群、环渝经济圈的交汇地,从产业与节点看,又是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黔渝旅游金三角的交汇地,定位于立足四川、依托重庆、拓展滇黔,建设结合部中心城市。所以,《泸州日报》每年都要花大力气推出“他山之石”重头经济报道。这个系列的报道就是让记者走出泸州,在兄弟报社的帮助下,为泸州经济“照镜子”。于是,派出的骨干记者踏访川、滇、黔、渝的各个城市。说是“照镜子”,是因为并不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而是针对泸州精心选题。针对市里对经济软环境的要求,选择了以率先公布市级领导干部电话、搞“马上办”的眉山市进行报道,写出了《眉山风暴启示录》;针对泸州面临交通大跨越以后的谋篇布局,选择了与泸州交通区位格局类似的遂宁,写出了《抢跑者遂宁》;针对泸州提出的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选择了泸州毗邻的、同样提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遵义,写出了《转折之城在转折中崛起》……“他山之石”系列最初推出,就在一版大篇幅刊载,当时在泸州引起很大的震动。《泸州日报》在选题策划上,不是把外地成就报道“移植”到本地就了事,而是探索出一种“间谍式”的报道角度,挖掘别人的智慧,推动自己的工作。报道发展到后来,泸州凡是有重要工作推动,市里首先安排《泸州日报》要做“他山之石”报道。
“间谍式”报道的角度,不仅仅只用在“他山之石”上。近年来,每逢四川省党代会“、两会”,《泸州日报》都要派出采访组前往一线,除了传统的程序报道之外,都要求记者第一时间以泸州的区域经济角度,解读省里会议的报告。对过去只能“仰望”的报告做解剖为我所用,几年坚持下来已经成为惯例,效果良好。策划策略:奏出“交响”破瓶颈敢于报道、解读更高层次政策的这一模式,在《泸州日报》还延伸到更高级别的解读上来。《成渝经济区规划》新鲜出炉,泸州位列其中,欲第一时间报道,瓶颈诸多:怎样找到全面信息?解读这么高层次的政策,记者的底气从何而来?结合泸州角度在哪?难题越多就越需要创新。《泸州日报》迅速作出方案,一一解决:记者从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下载了成渝经济区规划全本,第一时间组织学习、策划选题;解读信息量如此之大,不能光靠记者,立即连线泸州市委党校、市委政研室以及市政府专业部门的教授、专家从各自角度解读;梳理出规划中涉及泸州的所有部分,做出系列解读方案。
在对整个规划的解读上,《泸州日报》的报道及时、详实、贴近性强,系列解读《图说成渝经济区与泸州》一气呵成。抢得了先机,提升了报纸在区域经济报道领域的影响力。这样的高端解读,得益于报社的开门办报思路,除了培养专业记者外,还聘请了各方学者、专家作为“外脑”,随时对重大新闻进行解读评论。地市报身处二三线城市,与中心城市相比,记者往往杂而不专,能新而不能厚,擅多不善精,更没有比比皆是的大专院校学者资源,更应该重视“外脑”。为了打好“专家牌”,泸州日报社记者部还要求记者,凡是到泸州出席会议、访问的名专家学者,一律不能“放过”,要当成“明星”一样去做专访、挖新闻。事实证明,这一要求确实抓住了不少“大鱼”和“活鱼”。
做好经济报道,除了外借“大脑”,还要内奏“交响”。区域经济报道的形态,不能再是黑压压一篇半个版的“论文式”形态,地市报越是采编分家,越要意识到采、编合作相融的重要。《泸州日报》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在策划反映《泸州交通交响曲》系列报道的5个版专题的时候,《泸州日报》从版面效果开始倒过来策划,反推需要哪些素材,对话题既要做文字解读,还要做视觉解读,甚至文字和摄影记者“客串”编辑。最后以“突围”、“跨江”、“出海”、“穿峡”、“活城”五大篇章一一呈现,报道深度、视觉效果均得到读者的肯定,成为《泸州日报》专题策划的样板。这种围绕版面策划,整合各方资源的区域经济报道模式,一改经济报道呆板、乏味的面孔,让记者不再是写稿人或摄影者,编辑不再是编稿者或排版员,大家都变成“办报者”。
- 上一篇:农村贫困残疾人救助意见
- 下一篇:残联康复机构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