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3 01:13: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经济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信服务新经济论文
摘要: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网络产业继续向低端市场扩张,势必造成利润下降甚至全面亏损;如果不继续扩张,由于资源、能源的约束,传统工业化道路难以为继,整个经济还可能陷入停滞。要摆脱这种境地,深入研究并进行一场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可能是一条重要出路。文中探讨了传统经济学理念在当前电信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应通过建立普遍服务机制,形成“服务穷人也有利可图”的制度安排,把先进的信息生产力直接向大众市场渗透。
关键词:普遍服务;大众市场;利润;价值;网络均富
1高端市场和大众市场
传统经营者都千方百计把有钱人的腰包当作主要市场目标,因为赚富人的钱更容易。于是就有了专门为少数有钱人建造的总统套房和几百万元的高级轿车。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这种高端市场策略在许多领域越来越遇到麻烦。因为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资源不可能沿着物质生产的直线模式无限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市场从短缺经济进入了全面过剩,经济萧条可能是未来社会长期的表现形式。当高端消费者的物质需求获得满足以后,社会生产力还要不要继续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这是有远见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网络产业领域,从高端市场向大众市场的转变趋势更加明显。根据网络经济法则,网络的使用价值与用户的平方成正比。根据信息流通规则,如果一个信息网络只有少数有钱人使用,谈何信息流量?有差异才产生信息流通的势能。在电信发展史上,已经有过不少采用高端市场战略而失败的教训。像可视电话、“铱星”系统和新加坡的CDMA等等,仅靠少量高端用户难以支撑一个必须覆盖全国甚至全球的网络,其结果是要么公司破产,要么把新建的网络全部拆除!
2资源稀缺和欲望无限
新经济论文:新经济期农民的情绪透析
本文作者:王晓菊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1923年春,大部分省份的农民将注意力集中在田间劳动和多少令人期待的收成上,对苏维埃政权态度友好。各地富农虽然敌视苏维埃政权,但多数情况下并不公开表露。在边疆地区,尤其是伊斯兰居民较集中的地区,富农和神职人员具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农民与苏维埃政权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固。由于税赋沉重、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扩大及对农民的不公正待遇等原因,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态度有出现逆转的迹象。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苏联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居民的消极情绪迅速做出反应,主要措施是修正农村税收政策,减轻农民税收负担。1923年5月10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部颁布法令,实行统一农业税。统一农业税是每年根据农户的耕地数量和收成情况向农户征收的单一税赋,以取代先前名目繁多的税种。该法令规定,凡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均须纳税,统一农业税以实物、货币或两者并用的形式征收。在粮食生产仅能满足当地消费的北方和东西伯利亚等地区,统一农业税以货币形式征收。次年6月,苏联政府颁布法令,因缴纳统一农业税而致贫的农民可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日益尖锐的城乡关系问题使国家最高领导层焦虑不安。1923年沃罗涅什省瓦卢伊斯科县的价格关系反映了中央黑土地区的价格剪刀差情况:1俄磅③糖兑换35普特④黑麦、1.5俄磅鲱鱼——1普特黑麦、1.5俄尺⑤印花布——1普特黑麦、1升煤油——12~13普特黑麦。不合理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使农民蒙受巨大损失,1923年农民损失约一半的收入⑥!由于工业品价格的过度上涨和因粮食丰收而造成的农产品价格的急剧下跌,1923年10月苏联爆发了剧烈的工业品销售危机。1923~1924年,政府被迫采取紧急措施,将工业品价格下调23.3%。但实际上,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始终是新经济政策时期难以克服的严重问题。1923年秋,苏联相当多的省份经济状况不佳,加之已开始征收统一农业税,农民的经济状况有些恶化。许多省份上年收获的粮食已无剩余,许多农民的生活每况愈下。这种情况出现在31个省份,其中包括西伯利亚的阿尔泰省和远东的4个省份。这些省份的农民因害怕歉收而卖掉牲畜,以储备粮食。西伯利亚与远东的贫困农民希望迁移到其他地区居住。北德维纳省和沃洛格达省的农民也向外迁移。维亚特卡省的农民渴望移居西伯利亚。由于工农业产品价格失衡,农民的经济状况难以改善,中农和贫农进一步贫困化,富农加紧对他们的奴役。到1923年年底,大多数省份的农民怀有不满情绪,捷列克省、阿穆尔河沿岸省和外贝加尔省的个别乡村甚至发生起义,正在消退的土匪活动也有卷土重来之势。城乡脱节对农民的社会情绪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农民们在党外群众会议上抱怨说:城市生活恢复到一战前水平是以农村的严重贫困为代价的;苏维埃政权更关心城市,对农村只是一味地征税,等等。农民的政治诉求明显增强,建立“农会”的意识日益强烈。1924年5~6月,广大贫农因濒临破产而骚动不安。萨拉托夫省的贫农说,“除了贫穷之外,苏维埃政权什么都不会给”。西北省份的贫农说,“苏维埃政权对殷实农民来说是好的”①。在土地规划过程中,农民们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受富农分子的宣传鼓动,农民们对地方当局进行抵抗,甚至殴打警察。奥廖尔省的农民说,苏维埃政权的政策同斯托雷平的政策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赎买土地变成了高额税收。在新粮收获前,没有存粮的贫农只能向富农借粮食和饲料,往往要受富农的奴役。有些村子甚至将全部土地交给邻村的居民耕种,条件是对半分成。另外,歉收的威胁引发一股狂热的宗教情绪,各地农民纷纷邀请牧师做祈祷。许多省份的俄共(布)基层组织和乡执委会对此类活动进行了干预,不允许举行宗教游行(如坦波夫省、顿河州等)。神职人员利用农村的情绪,以“神灵显圣”的形式吸引成群结队的朝拜者。科斯特罗马省出现大规模朝拜活动,因为人们传说“圣帕霍米耶”(СвятоеПахомие)掘出的水井能神奇般地治愈残疾者②。1924年秋,在俄罗斯许多产粮区出现歉收的情况下,因过多征税、不合理的价格政策而诱发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升温。农村地区到处在传言,列宁的逝世导致国家领导人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这成为政治骚动的强力催化剂。国家政治保安总局的秘密报告指出,农民中间的激进情绪在全面、迅猛地增长,各地农民普遍表现出在各级政府中选派代表的政治意识。在当时进行的苏维埃选举中,农民们提出了“自下而上地改选”、“平等、直接和无记名投票”、“苏维埃的农民代表和工人代表平均比例”、“享有与工人平等的选举权”等要求。农村居民对苏维埃政权的歧视性政策无比愤慨。与此同时,“宗教热”几乎遍及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这在粮食歉收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神职人员充分利用这种情绪和歉收的形势,组织大型宗教游行,加强反苏维埃的宣传鼓动。特别是在乌克兰,宗教运动广泛展开,教派和东正教团体越来越多。宗教界的宣传鼓动往往充满政治色彩,如反对共产党员,反对(乌克兰)贫农委员会,反对犹太人等。农村的社会情绪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24年秋,俄共(布)提出“面向农村”的著名口号,号召国家机关及一般单位和个人更多地关注农村和农民的需求,并着手在农村实行一系列相应措施。农民们对“面向农村”的口号产生浓厚兴趣,尽管他们对其真正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重建苏维埃”(Оживлениесоветов)成为农业改革的中心思想,旨在加强党外农民在地方苏维埃机关中的作用及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地方苏维埃的权限。但是,在“面向农村”框架内对农民的让步并没有触动苏维埃机关的形成机制。显然,对于理顺城乡关系、缓和农民情绪来说,“面向农村”的口号实际上无济于事。仅仅过了一年,“面向农村”的路线就不再实行。1925年1月,苏联中央情报机构向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及组织部提交了《关于农民与工人阶级之间对立的表现》的报告,其中指出:最近几个月一些省委和农民寄来的材料都强调,农村居民对工人和共产党怀有敌意。农民们说,城市居民拥有良好的物质条件,拿着高工资,每天工作8小时,享受社会保险、医疗、学校教育和城市文化资源。农民们特别气愤地表示,许多领导干部拿着丰厚的薪水。他们认为,“城市资源的所有外部表现(汽车、剧院、城里人的贵重衣服)均为共产党员所享用,并以此为根据,明确地谈论党的官僚腐败、党从诚实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群体变成了靠农民养活的最高特权阶层”③。20世纪20年代中期,农民各阶层的不满情绪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要求减少税收、降低工业品价格等),而且表现在政治方面(要求改变国家的农业政策、创建农会、建立农民党、取消选举权的限制、社会革命党等其他党派的活动合法化)。1925年1月,斯大林在莫斯科省党员会议上指出,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失去同盟者的危险,农民可能转变成苏维埃制度的积极反对者,可能导致“苏维埃政权的彻底失败”①。
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各地农民对政府的价格政策更是怨声载道。沃罗涅什省的农民说:“从前买1件衬衫只需1普特粮食,如今却要4~5普特,买1双长筒靴甚至要15~20普特粮食。”②托木斯克区的一位中农说:“苏维埃政权搞投机活动:1副手套就要4普特粮食,沙皇时代1副手套只卖25戈比。”③农产品价格过低无疑给苏联的粮食收购带来巨大隐患。1927年夏,粮食收购再次出现危机的端倪。1927年年末至1928年年初,苏联历史上有名的“粮食罢工”运动终于爆发。农民们决定把粮食先存放起来,待粮价上涨时卖出。下伏尔加边区巴拉绍夫地区新波克罗夫斯克村的一名富农拥有2000普特粮食(仅交给粮食收购站50普特),做粮食投机生意。他在农民中间说:“只有傻瓜才把粮食白白地交给国家,你们这些男子汉,要把粮食磨成面粉再拿到市场上出售,那样会更好……”这句话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普遍心态。一些富农和富裕农民散布有关政府将采取非常措施、饥荒和战争不可避免等言论,号召农民们把粮食藏起来④。“粮食罢工”运动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苏联一些大城市出现了食品脱销断档的情况。政府部门紧急采取凭票证供应食品的办法。1928年许多地区启用粮食供应卡;1929年2月14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粮食实行凭票供应;1928~1929年度,对食油、肉、糖等其他商品也实行了凭票供应。斯大林将粮食收购危机仅仅归咎于富农的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等行为及小农经济的先天弱点。1928年年初,斯大林亲临西伯利亚产粮区进行农业考察。其间,他建议以“非常措施”解决粮食收购危机,也就是运用俄罗斯联邦刑法第107条,将拒不缴纳余粮的富农绳之以法,强行夺走农民手中的粮食。4月6日至11日,联共(布)召开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会议,主要议题之一是粮食收购问题。6月1日至5日召开全苏集体农庄庄员代表大会也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此时,苏联的行政命令体制已基本确立,并被不断地加以运用。在实行“非常措施”的过程中,各地出现了许多过火行为,这一方面严厉打击了富农阶层,另一方面也严重侵犯了广大中农的利益。农民们纷纷抱怨说,“新经济政策正在被废除”,“余粮收集制正在恢复”⑤,等等。强制性粮食收购标志着新经济政策已接近尾声。1929年1月,粮食收购行动基本结束。从这时起,苏联对有存粮的农民展开清洗。这一行动只是取得了短时间的效果。农民交了粮食,但他们的自我保障来源和本地商品流通也随之减少。粮食定量卡的实行意味着农民们难以从城里购买粮食。同年春,广大农村地区的贫困居民忍受着饥饿的煎熬。“粮食困境”笼罩着列宁格勒州、中央地区的不少省份、斯摩棱斯克省、乌克兰南部一些地区和远东的许多地区。食品中使用粮食代用品,面粉中添加捣成粉的三叶草根和干的桦树皮、麸子、油粕、燕麦、野豌豆。无数人患上胃病,身体开始肿胀。饿死人现象时有发生,斑疹伤寒四处蔓延。农村的社会形势异常紧张。贫农和贫困化的中农对苏维埃政权所偏爱的城市工人充满怨愤。中农和贫农对那些靠粮食危机发财、到处收购牲畜、签订奴役性借粮契约的殷实农民颇为不满。农民们聚集在区执委会那里,要求分给他们粮食、准许自由买卖、允许派人到粮食多的地方采购粮食。痛打基层苏维埃机关公职人员和粮食分配委员会委员、火烧粮仓、盗窃粮食的事件屡见不鲜⑥。早在1927年,大多数农民已将工农联盟的口号看成“虚伪的、欺骗性的宣传”。此前,农民主要对职员表示不满,如他们说“职员不穿带补丁的裤子”、“应取消所有职员的薪水”等等。后来,不少农民开始对工人也表示不满,说“他们得到的很多”、“他们吃的是面包和肉,但每天只干8小时活儿”等等①。农民认为,工人的劳动强度较小,受教育机会较多,农民与工人平起平坐的希望只是泡影。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已蜕化为特权阶层,农民则是二等公民②。农民写给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苏维埃机关及报纸杂志社的信件表明,农民认为政府的农村政策不公正。他们说:“政权是我们的,权力是你们的。”“让国家把我们的土地拿走,我们像雇佣工人那样工作8小时,只要供我们吃穿,不给工资都行。”③农民们的上述看法不难理解。新经济政策时期,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及社会保险、退休保障只惠及城里的工人和职员,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被排除在外。当时,农村地区的医疗机构、儿童机构和其他服务设施极其匮乏。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苏联政府在农村地区经常举办“清洁周”、“洗澡周”等活动。再者,广大农民的经济负担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虽明显减轻,他们多方面利益却缺乏保障,尤其是政治利益没有得到保障。苏联在宣布实行工农联盟的路线之后,没有真正地扩大农村居民的政治权利,如消除苏维埃机关选举中的权利不平等现象等。20世纪20年代末,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时出现的口号——“没有布尔什维克参加的苏维埃”在农村再度流行。农村民众对政府强制征收粮食、对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以及对当地共产党员、贫农委员会和民警机关的专横、酗酒和受贿行为甚为不满,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反对力量。特别是在一些不保护群众利益的地方,农民的对抗情绪十分强烈。中央工业区、商品性农业省份、西伯利亚成为政治不稳定的地区。
农机安全监管新经济论文
一、农机安全监管范围及形式的变化
农机监理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针对拖拉机的安全监督管理。进入90年代,农用运输车风靡农村,1994年河北省人大出台《河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将农用运输车的管理明确授权给农机监理机构,农机监理人员着装上路执法。90年代后期,全国许多地方掀起了“联合收割机热”,联合收割机“南征北战”易地收获声势浩大,跨区作业范围扩大到20个省、市、自治区,盛况空前。因此农机安全监管的范围及数量在90年代中后期达到高峰,河北还出现过深州、辛集这样的年度检车超万台县。2004年5月1日出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赋予农机部门上道路行驶拖拉机及驾驶员的登记、核发牌证、考试考核、定期检验、审验等项职责,但是拖拉机上道路后归交警部门管理,农机监理没有了路检路查权,而且农用三四轮的牌证管理也由交警部门负责。根据2004年7月1日出台的《行政许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赋予农机部门的牌证管理职责属于行政许可的范畴,具备行政许可的一般特征。需要指出的是,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为,行政许可本身并无强制性,需要农机手申请方可办理牌证,无申请即无许可。因此,除了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由于交警路查而申请办理牌证,其他不上路的拖拉机机手申请办理牌证的少之又少……农机安全监管范围自2004年开始处于下降态势。《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于2009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明确农机监理执法空间为田间、场院等场所。开展田间检查看似是加强监管的主要手段,然而农机田间作业多集中在“三夏”“三秋”这两个时间段,此时如果遇到无牌无证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正在田间忙于收获时,要阻止其作业十分困难,容易引发与机手的冲突,大多只能进行安全宣传教育,提醒他们注意安全。虽约定以后登记上牌,但大多不能兑现。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是:“三夏”“三秋”进行田间检查会影响农民收获时间及作业收入,这与抢收的农时相违背,从社会层面看,是影响民生的行为。因此,《农业机械监督管理条例》的出台也并未赋予农机监理机构更有力的执法手段,那么农机监理加强监管的路在何方?
二、适应农机社会化服务形势,与时俱进做好农机监理工作
首先要明确监管重点。随着国家报废制度的颁布实施,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购置的拖拉机几乎成了废铜烂铁,已经可以不再纳入农机监理的执法范围,只在宣教范围之内。自2004年至今,农机补贴政策已经实施10年,而且补贴力度是逐年加大的,这些补贴农机既是目前农业耕种收的主要力量,也是农机监督管理的重点。适应农机社会化服务形势,科学实施农机安全监管。2013年10月12日,农业部《关于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农机合作社承包土地、使合作社成为既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又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双主体”。2013年之前,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农机大户都有所发展,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不同的重要角色,而家庭农场的概念是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出现的,它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2013年3月28日上午,国务院总理到江苏常熟家庭农场考察,走进麦地,站在田埂上向农民了解家庭农场情况,可见总理对家庭农场的发展甚为关心!2013年,我国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由过去的自发流转向规范流转推进,由个体经营向规模推进,土地流转改革试点有望在2014年多处铺开,土地流转的推进必将迎来农业的机械化耕种时代,也是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历史性机会,截至2013年底,衡水市家庭农场工商注册的达到895家,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根据我国上海、浙江,包括东北的家庭农场试点实验看,只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它才有相应的经济收入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家庭农场大中小规模的确定要和其生产经营的能力以及它的条件、环境,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平、耕作的管理水平、个人经营能力等联系起来,而规模适宜科学管理的家庭农场不仅适应不同的地域及生产需要,而且对农业机械化及现代化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中国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毋勿庸置疑的,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的多元化发展必然是大势所趋。我国南方的一些省份,小拖拉机基本淘汰,一乡或一村为单位,实现了大农机的管理模式。上海以乡为单位,江苏南京、浙江嘉兴是以村为单位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老百姓不再购置农机具,合作社的大型拖拉机及联合收割机完全由地方财政出资购买,并由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机手统一负责农业机械化一条龙的耕种收,各家各户向合作社交纳一定的耕种收费用,既避免重复购机,实现了资源共享,又使合作社之外的农民被彻底解放出来去从事其他的工作增加收入,而所有作业用农业机械集中在合作社便于培训与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机事故隐患,确保了农机安全监管到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因此,从补贴到宣传、从安全培训到实施监督管理都是集中运作,方便快捷高效。像河北这样的北方省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未达到南方财政支持实现一乡一村一社的普及化程度。但是,在目前情况下,可以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切入点,逐渐探索农机监管的新模式。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中坚力量,对加快农机服务社会化、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衡水为例,2012年底,衡水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53家,而2013年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16家,无论数量还是发展速度都位居河北省前列,而衡水市80%以上享受补贴的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就落户在这400多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每一个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或带头人都是高素质的人才,有头脑,有文化,宣传到位的话,是容易接受法规管理的,加之合作社收入较高,所以办理牌证的几百元费用是不成问题的。因此,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我们安全监管的重点,农机安全监管应着重于农机专业合作社,利用秋后冬初结合机具封存保养、“三夏三秋”前期结合农时作业等,分期分批进行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借助培训掌握该合作社农机具配备及技术状态,并统一登记注档,实现信息化管理。在抓住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同时,利用农机补贴、项目管理、深松作业等将更多的农机纳入监管,实施有效的农机执法,农机监管的路会越走越宽。衡水市的枣强和故城县不仅对补贴农机实现了100%的牌证管理,对参加深松作业的农机也一台不漏地办理牌证,从源头上杜绝了安全生产漏洞。推而广之,农业专业合作社也好,家庭农场也好,一是有国家政策扶持,二是经济收入较高,三是作业用农机尤其是大中型农业机械多为补贴农机具,所以只要农机监理部门采用便民高效的方式,都是容易管理起来的。
三、强化农机安全监管,期待农机手安全培训立项
在世界经济多元化的今天,包括美国在内的诸多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越来越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而提高农机手的综合素质、技术水平和安全操作水平已成为建设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大前提下,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快速进行,大量的土地将集中耕作,而进行集中耕作的主体就是农机手,是那些懂驾驶、会操作农业机械、具备相应农机安全生产知识的农民机手,因此,对农艺农机技术及安全操作集于一身的农民机手的培训尤为紧迫。而现实情况是,财政对农机手的安全生产培训没有立项,因此资金保障困难。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农机新技术推广、培训等方面投入资金较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但是对农机手的安全生产培训资金投入却是微乎其微。在“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原则指导下,要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必须注重农民作业安全。随着国家补贴农机的范围加大,有不少新型农机具投放使用,所以,应当设立针对农民机手的农机安全培训项目,并提供专项资金支持。通过对农民机手的安全培训立项,使更多的农民机手提高驾驶操作的理论水平、实践技能和安全意识,减少违法驾驶操作行为,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既是对农机安全监管的强化,也是建设平安农村的重要组成。
现代企业文化新经济论文
一、新经济时代对现代企业文化的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发展体现出信息化、知识化、人本化、全球化、持续化等特征,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主题。在这样一种以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为显著特征的新型经济模式下,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思想还是在具体的企业行为,都需要不断去适应现代经济模式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型企业文化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高效与柔性现代经济社会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变化快,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客户对服务的高效性越来越重视。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企业的适应变化能力的速度与柔性就成为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手机航母诺基亚的败落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没能够适应手机市场的快速变化。由此可见企业只有能够及时地随势而变,不断快速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在严酷的竞争中追求生存发展,进而谋取安身立命之地。高效的企业文化以生产的高效优质、员工的快速创新能力为标志。这些反过来又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新产品的开发,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率。从理论上讲,几乎所有的企业领导者都努力地去发展自身的企业文化,以追求上述那些有益的结果。但是,企业文化并不是孤立的,承担着确保企业战略和财务目标取得成功的任务是企业的员工,企业文化只有和员工相融合,才具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2.创新与学习乔布斯有句经典名言: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创新。近年来苹果公司如火如荼的快速发展完全可以归功于其卓越的创新能力。过去的10年,苹果获得了1300项专利,相当于微软的一半,相当于戴尔的1.5倍。企业要发展,必须能够根据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在产品、技术和服务上进行不断创新。有效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应该是能够从战略决策、产品与技术、营销方案、商业模式到服务体系等环节的整体全局与每一个细节中都能“全面开花”;而且从上至企业掌舵人、下到一线普通员工的每一层都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能“一枝独秀”。这就要求企业组织建立起一种能够激发、培育和提升成员技术创新能力的文化环境和学习体系,首先要塑造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企业文化,提高职工的文化素养,重视职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价值;其次要构建一套学习、吸收、转化知识的培训与学习体系,为员工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再次,要制定一套针对知识学习创新与应用的、完善的激励、评估体系,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只有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速度和意愿,不断调整整个企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企业所有成员的创新能力,才能使企业很好地应对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爆炸式增长的知识挑战。
3.多元与包容新经济时代还有一个相当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开放与多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而来的是企业跨国经营的趋势以及不同国家与民族文化之间的摩擦、碰撞与融合。作为社会文化子系统的企业文化也必然面临着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首先,企业员工的民族文化背景越来越复杂多样;其次,企业员工所具备的文化水平与专业素质也参差不齐;再次,现代人越来越追求民主、自由与个性化发展,作为个体的员工个人在价值观上也存在很大个体差异。这就使得现代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冲突性并存。这就需要一种能够兼容并蓄的多元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可以对多种文化元素进行有效的融合与统一,避免不同文化差异带来的碰撞与摩擦,使企业保持和谐、有序、稳定、持续的发展。
4.注重社会责任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文化与环境的主要责任体。这就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1997年10月,社会责任国际组织联合部分跨国公司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发起并制定了全球第一个有关道德规范国际标准的社会责任SA8000标准,从而揭开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序幕。2000年,联合国正式启动“全球契约”,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时,要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提高整个企业自上而下全体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要保证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在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与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正确认识,在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培育上狠下功夫,使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成为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实质内容的一部分。
煤炭企业新经济论文
一、提升煤炭企业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型管理队伍。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都需要很多各部门的员工共同配合,在每个层次上的管理人员只有大力支持企业的工作,才能有助于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只有企业真正实现管理水平理论上的创新,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让企业的中坚力量更好的发挥出来,管理者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了煤炭企业长期发展,因此有必要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队伍。首先,管理者自身要明确其职责,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增强个人学习外部知识的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管理者也可以学习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将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等引进本企业,从而全面提升学习能力,掌握更加有效的管理技巧。其次,应该意识到对于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取得的成果,而是经过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奋斗,才逐渐培养出优秀的管理人才。(二)坚持精细化管理。煤炭企业是一种工作内容较为复杂的企业,其中包含了许多繁杂的工序、工作方法等,在煤炭企业运营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例如:采矿环境恶劣,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工作时员工的生命安全等,精细化管理符合了当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现代企业制度中重点强调的内容,它的主要含义在于能够将企业内部人员科学的进行分配,当发生事故时可以很清楚的区分责任,避免有关人员之间相互推诿。目前煤炭企业都是以精细化管理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脚点,这也是使得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三)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战略。人员是煤炭企业管理的主要对象,一个企业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的优势,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由此可以看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是促使煤炭企业平稳、高效发展的必然途径。企业应真正意识到人才是决定企业发展高度的最重要的因素,企业还应重视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发展中所占据的位置,企业应高度重视,完善相关职工的档案资料,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最大限度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四)加强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管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企业的运营中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是管理内容上较高层次的内容,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促使企业经济健康发展、保持党的先进性,结合中外一些鲜明的案例,可以看到,每位成功的案例背后都是具有一定企业文化修养的知名企业,这就说明文化建设的力量足以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结果,因此需要根据本企业存在的自身状况,打造出具有煤炭发展特色,适合企业发展的一种文化。企业文化都是具有一定本质的,要避免出现简单化等错误做法,要正确理解其深层次的意图。另外,企业还以应注意到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企业多方面效果的因素,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五)搞好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我国煤炭行业当前正处于新旧经济体制交替的时期,实现煤炭企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也是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信息化可以将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及时了解市场上的行情,促使煤炭企业平稳发展。信息化是指人们对存在的信息或者物品的共享和交流,从而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最终为企业服务的内容。若想要搞好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领导还应高度重视此问题的发生,聘用计算机知识较为丰富且擅于统计的复合型人才,定期对员工进行信息上的培训,为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人事上的基础。
二、结束语
在当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下,传统的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社会,煤炭企业也不例外,企业想要在激烈的是场竞争中,保持原有的竞争优势,必须加快转变企业管理的方式,从人才、精细化管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文化建设、信息化水平等五个方面,分别介绍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几点具体措施,为煤炭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作者:田莉单位: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供求失衡下的新经济论文
一、我国新经济人才供求失衡的产生原因
就具体人力供给而言,尽管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但实质上由于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整个劳动力队伍素质较低,而整个人才队伍构成中,主要以劳动型人才为主,缺乏对新事物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而新经济时代所要求的人才,则存在较少,完全不能适应和满足整个社会需求。而随着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整个新经济人才供求之间实质上形成了一个极大缺口,这种不良局面直接导致整新经济人才供求失衡,而这种不良局面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会直接制约我国新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新经济人才供求的特点
2.1新经济人才培养难度大、周期长
新经济指的是以知识产品创新为基础生产活动的经济形态,而在这一经济形态下,整个创新知识产品需要一定的科技含量和创造才能,而在这一要求下,对人才的要求就更加突出,事实上这一类人才的培养难度极大,由于需要一定科技能力和研发水平,因此对人才的整个知识构成要求极高。而同时,对实践能力也提出了一定要求。
2.2新经济人才需求量大
质量检验机构新经济论文
1政府型质量检验机构
一旦市场上有重大的产品质量问题(例如:苏丹红事件、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三聚氰胺事件)[1]、塑化剂事件和最新的上海福喜事件[2]等)或有国家重大活动(奥运会、世博会等)承担起检验任务的往往是政府型质检机构,这点是外资检验机构和民营检验机构所无法比拟的。
2政府型质量检验机构的内部管理体系分析
2.1政府型质量检验机构的内部管理体系的概念
合理的质量检验机构的内部管理体系应该是能够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益性,并兼备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
2.2政府型质量检验机构的内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新经济论文
1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1.1合作型人才就目前而言,很多项目的完成都是需要合作的。所以,在很多的时候需要利用集体和其他人的力量才能够将自己的能力更好的发挥出来,从而获得成功。在新经济环境中,做好创造、科研以及发明,仅仅依靠自己的能力是很难实现的,必须通过合作,在企业发展中也是如此,这便导致了企业对合作型人才的需求更加的迫切。
1.2个性化人才个性化人才本身便是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创新计划在制定的时候,必然能够将个性化思想体现出来。在工业社会时期,生产是大规模以及标准化的生产,而在新经济时代,生产本身便不是标准化的,甚至可能会出现单件生产。面对这样的环境,那个企业设计的产品能够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其便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的地位。所以,人才发展一定要和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人才个性化的一个重要前提。
1.3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指的是,将多种专业能力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复合也包含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符合。在新经济时代,进行经济创造的时候,很多时候,都需要跨领域,所以,创造仅仅依靠一种技能或者知识是不现实的,必须将多种技能和知识结合在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创造的时候也更加的复杂,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
2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手段
2.1进行创新文化的营造在新经济时代,时尚和创新是重要的主题,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便必须将创新理念运用进去,进行企业创新文化的营造。企业在进行人才管理的时候,必须将创新放在首要的位置,只有将提高对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并将人才留住才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现在的人才本身的思想便比较开放,头脑也非常的灵活,这些人才本身比较自信,并且流动性也比较的强,企业想要吸引更加出色的人才,便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营造,在进行企业文化营造的时候,应该保证企业文化的创新氛围以及环境的开放性,这样能够帮助员工更好的将其创造性发挥出来,员工的竞争力也会有明显的增加,而那些出色的人才也会更加愿意进入这样的企业。此外,企业还应该进行共同目标的设立,这样能够将人们的奋斗精神更好的激发出来,企业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企业内部控制新经济论文
摘要:基于新经济形式视角,促进了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是企业发展重要影响因素。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可以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和水平,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维护好企业资产,可有效发挥出内部控制积极作用,促进企业稳定发展。本文主要以新经济形式下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问题为论点,重点阐述几点重要的优化措施,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理论性依据。
关键词:新经济形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具体措施
目前,在新经济形式下,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中的重中之重,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深受企业高度重视与关注。市场竞争局势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严格规范企业的管理行为,促进企业各项管理活动顺利实施,进而为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一、新经济形式下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缺少更加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构建内部控制机制过程中,由于一些限制性因素的出现,比如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监督等方面,其运营活动没有纳入到内部控制管理范围中,影响着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构建,其动态性严重缺失,很难顺应新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其执行效果可想而知。(二)风险评估失力。在电子商务不断发展过程中,部分企业在开展新兴产业业务中带有严重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作用发挥。而且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缺少构建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同时,在风险评估和预警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较多薄弱点和空白点,很难实现实施监督与控制潜在风险。(三)内控执行失效。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内控执行情况备受关注。然而在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层面上,权力过于集中现象比较明显,出现了一岗多职,与内部控制要求的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的管理需求不相符合。比如:某一企业的采购部门主要负责采购资金的使用,在具体的采购过程中,利用不法手段来套取企业资金,由此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制度管理的严重失效。
二、新经济形式下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措施
企业集团管理的新经济论文
一、新经济环境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影响
1.形成了开放式的财务管理理念。
传统的工业经济环境中,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内容只涉及到企业集团内部,呈现出了封闭式特点。而随着新经济环境的到来,进一步扩大了企业集团供应链方面的内容,除了涵盖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外,也密切联系了企业外部,如集团供应商、客户等。财务管理在企业集团所有的经营活动中发挥管理作用,必定牵涉集团供应链全过程,以过去的封闭式向开放式方向发展,掌握了解企业集团的内部与外部信息。
2.财务管理理念实现了动态化。
以往中,企业集团采用的财务管理方法大都以静态化的财务管理方法为主。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集团可通过及时便捷的信息传递做到动态化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由原先的事后静态核算逐渐形成了事前动态核算,会计信息功能作用更加显著。
3.实现了理性的财务管理理念。
- 上一篇:思想政治建设论文范文
- 下一篇:中国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