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时间:2022-05-07 03:37:38
导语:乡村振兴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为了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针对蕉岭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展开分析。介绍乡村振兴战略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阐述目前在实施该战略时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四点建议,使乡村产业模式更加完善,以期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经济发展;蕉岭县;人均可支配收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国内市场的形成与经济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作为内需的重要环节以及投资不可缺失的动力,农村消费水平的提升成为现如今国内市场最不可缺少的动力。现如今,农民收入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为国内市场发展提供了坚持的后盾,但是在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这两个方面,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大幅度增长,而财产性收入也是农民实现增收目标的一块短板。为了解决现有问题,建议从国民收入分配着手,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农民经济收入持续增长,以此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下面以广东梅州山区蕉岭县为例展开分析。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农村消费支持内需。农民收入增长率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相比较高,且两个群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差也逐渐缩小,从2013年到2017年之间,从2.86缩小到2.71,可见农民收入增长对于农村消费的推动作用。农民在我国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如果农村居民消费力度不够,会对工业生产带来直接的影响,最为常见的现象便是产能过剩,同时也会限制经济增长[1]。因为“三农”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持续几年内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城镇居民,对国内消费形成明显的刺激。2017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58.8%。通过这一数据可以发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农民消费等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二)脱贫攻坚加快形成国内市场。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强调了“十三五”时期的脱贫攻坚目标,如今在中央领导下各个地区与部门展开合作,从2014年到2018年之间,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大幅度降低,从之前的8249万直接减少到3046万,脱贫人数超过5000万人;除此之外,贫困发生率也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从2012年的10.2%,降低至2018年的2.6%。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前三季度数据为8163元,与上年同期增长了10.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数额为8.0%。2018年蕉岭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996元,比2010年6645元增长140.7%,年均实际增长17.1%,年均增幅高于城镇常住居民。2018年12月底,蕉岭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04户5963人,其中有2769户共5410人达到脱贫标准,脱贫率90.7%。当农村居民摆脱了贫困之后,在医疗、卫生、教育等各个方面承担的压力也相继降低,收入增加、经济净收入增量,将更多到的精力转化到生产、生活消费中,从而推动国内市场发展。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进一步完善体制制度。目前,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到城镇中,从而导致农村出现“空心村”的现象,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趋势。一些农村的规模比较小,整体来说较为分散,道路、通讯、水资源等基础设施覆盖面广,公共服务与投资量较大,然而实施乡村振兴投融资体制的相关内容不是非常完善。一方面体现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方面,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平台功能体制机制存在限制[3]。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比,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农村信贷抵押担保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这两项工作,对城市中的工商业资本吸引力较小,无法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发展。(二)产业扶贫存在阻碍。贫困户脱贫、振兴贫困地区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推动产业发展,这也是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方向发展的重点,但是在实践脱贫攻坚的过程中,相关产业升级的难度较大。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推动产业发展存在难度。由于发展产业涉及到诸多因素与条件,一个地区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投入的精力越多,持续的周期也就越长,从而影响到最终效果;其次,扶贫产业缺乏持续性。脱贫攻坚实施的过程中,部分地区产业扶贫过于关注前期投入,导致长期持续性不强;最后,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的自主性低。贫困户资本投入不足,加上能力有限,所以在参与扶贫产业方面的积极性有所缺失。为了帮助贫困户尽快在短时间内完成脱贫,当地政府部门也投入一些新型的经营主体资金与项目,通过项目分红的方式保证贫困户收入。虽然该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比较理想的扶贫效果,但对于贫困户来说其作为产业发展的主体的优势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缺少农民参加的产业发展本身存在限制,也直接影响到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的顺利升级。(三)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村环境污染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这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部分。结合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主要分为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这三个方面。第一,空气污染方面。尽管各个地区制定了秸秆焚烧污染的治理方案,但是因此而引发的空气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因此引发雾霆;第二,水污染方面,河流清淤处理不及时,导致河道水流减小,加之秸秆堆放位置不合理,直接降低河水的水质。一些乡村的小规模企业在处理污水时,没有做到安标排放,影响村民饮用水的水质,威胁村民的人身安全;第三,土壤污染方面。垃圾堆放不统一,不仅容易滋生细菌,还会引发土壤污染。农村的一些养殖场牲畜粪没有安规处理,或是水库、水塘养鱼等不达标,也是导致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完善相关体制制度。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完善的体制制度作为保障,通过金融支持、财政投入、人才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等一系列体制推动经济发展[4]。第一,面对现如今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人才缺失、综合素质低等问题,建议各个地区与部门从涉农产业人才的培养入手,一方面吸引更多农业人才,提高知识与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则组织人才培训;第二,积极鼓励城镇居民下乡,引导农民工群体返乡创业,为农业发展输送人才,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及城乡融合目标。例如广东梅州蕉岭县组织“一村一品”交流活动,活动中返乡创业代表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开发“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农业特色产业做出极大的贡献;第三,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所在地区实际情况完善衔接机制,使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能够有效衔接与过渡。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地区的快速发展。(二)优化产业支撑机制。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发展产业,期间构建系统的产业体系,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与此同时,产业有利于提高村民经济水平,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实现现代化农业的飞速发展。为了使产业发展有完善的制度保障,需要对产业支撑机制进行优化,使所有产业项目的实施有规可依。第一,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对于与当地环境相符的产业要持续展开,发挥产业与地区契合度的优势,实现乡村经济稳定发展;第二,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前提,制定长效发展战略,加大乡村产业发展力度,扩大集体经济规模,保证充足的自我造血能力。按照资源享赋以及发展环境存在的差异性,为产业机制赋予区域特色,并且与资源优势相结合,一方面将农民创业、就业途径拓宽,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范围,开发农村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吸引更多资金与技术[5]。例如目蕉岭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期间,结合当地特色展开新型自主经营,如今已有自主经营农户767家,经营耕地面积2.95万亩,在全县耕地面积中占比21.8%。另外,蕉岭县开发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场+大户+散户”新模式,深入落实土地流转、“三变”改革,使产业支撑机制更加完善,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供动力,并且真正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充分发挥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三)开发绿色与生态农业。第一,加强对绿色农业与生态环境的认知。对于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要落实到位,调整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必须要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在振兴乡村的各项工作中予以落实;第二,加强循环农业的持续性。循环农业一方面对种养业进行了循环,另一方面也与种植、养殖、加工等行业实现结合,需要持续性展开;第三,建立并落实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6]。该制度中涉及的内容较多,例如绿色农业制度、农村防治污染制度以及多元环保投入制度。在落实这一项制度的过程中,应该从农村畜禽粪污处理与利用、化肥农药用量、秸秆地膜资源再利用等方面入手,创建生态农村居住环境。蕉岭县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2017年开展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主题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将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环境脏、乱、差问题解决。2019年蕉岭县投资3.3亿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其中包括农村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集中供水、道路硬底化、“厕所革命”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形成了“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理长效保洁机制,并且有效提高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四)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带头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结构完善的组织领导团队,合理分配基层组织、干部人员[7]。第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党建与乡村振兴、党建与扶贫工作充分结合,创新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第二,积极联系群众。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联系党与农民群众,在实践工作中要了解农村群众的想法、生活环境存在的问题,为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构建提供可行的建议;第三,加强基层调研深度。基层调研工作要保证常态化,紧密联系群众,站在农村群众的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得到广大群众的信任,提升农村经济整体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作为党中央布置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脱贫攻坚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基础,能够推动农民消费与内需,是必不可少的动力。新时代环境下为了尽快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务必要从经济、生态与农业产业等多个方面着手,完善发展机制,培养农业人才,合理分配农业资源,创建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乡村,加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参考文献:
[1]牛坤玉,钟钰,普蓂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前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
[2]刘慧.广西新乡贤返乡创业助力农村特色经济发展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30).
[3]丁静.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融合及协调推进[J].社会主义研究,2019(5).
[4]胡钰,付饶,金书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中的生态环境关切[J].改革,2019(10).
[5]刘林.战略性耦合与结构性嵌入: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的场域定位与实践逻辑[J].延边党校学报,2019(05).
[6]张泉,张坤,薛珊珊.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10).
[7]徐基艳,李萍,张林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树莓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以安庆地区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9(19).
作者:徐雪君 单位:中共蕉岭县委党校
- 上一篇:乡村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思考
- 下一篇:乡村振兴战略三农理论的运用与创新
精品范文
5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