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生态物流业发展探析

时间:2022-11-27 11:16:24

导语:经济学生态物流业发展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济学生态物流业发展探析

物流业生态化给物流供需双方及相关社会群体带来了直接和间接的利益,更能体现生态化发展的积极意义。笔者试图从经济学角度阐述物流业的兴起与发展,分析物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对生态物流业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一、从经济学角度看生态物流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1.生态物流业的兴起。物流业生态化发展是指在自然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依据生态经济学的方法,对物流和生态两大系统进行耦合优化,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物流业可持续发展。在追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物流业的发展对人类和自然遗产的依赖以及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很深的影响:一是物流业本身所涉及的界面之广和复杂;二是物流业属于关联产业,其对相关产业及经济发展影响之深远。因此,物流业是最能体现生态化的产业,生态物流业由此兴起。当前,物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这受经济发展、人的思维模式、市场现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良性的生态物流业发展可以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生态物流业的发展可以同时实现以下三重目标:一是满足物流供需双方的现实需求及利益目标;二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由此,物流业生态化转型能有效减少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使物流活动与社会、生态效益相协调,这不仅是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更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生态物流业发展兼顾了供需双方的利益。(1)从需求角度看,生态物流业满足了消费群体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随着信息革命和电子商务的不断深化,无论是作为企业需求还是个体消费需求,物流业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物流业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物流服务实现发展,还可以通过物流延伸,推动营销、试销体验和商贸。比如,顺丰通过微信或APP提供给客户查询追踪服务,获取客户信息,实现精准营销,不但积累了大量快递客户,同时让客户获得了良好体验。可见,企业可以通过物流为渠道成功推进目录式营销,掌握每个社区人群的大数据,整合各物流需求方的关注点,打造物流需求方高层服务的有价值平台,这将会带来很大的客户黏度,消费群体更加注重物流体验,希望提升生活品质的精神需求也更为强烈。当前,生态物流业消费需要在不断向现实需求转化,市场潜力巨大。(2)从供给角度讲,生态物流供给者更愿意提供高品质的服务。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不仅可以提供基本物流作业,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提供更多种类更高层次的延伸服务。在低端业务同质化倾向严重的当下,物流企业更愿意提供高品质的物流服务,不仅因为其投资回报率更有优势,企业乐于投资,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通过增值服务提升在同行业中的市场势力,在消费群体中树立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物流产品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地区GDP、政府税收,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生态物流业会给物流供需双方带来直接的利益,物流供给者能够并愿意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方能体验到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物流业也兼顾相关群体(包括政府和社会民众)的利益,这也体现了生态物流业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公平性的经济学原则。另外,生态物流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做到“减量化、循环化、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了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生态增长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良好局面。

二、生态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经济失衡现象分析

1.市场结构理论视角下物流市场发展不均衡现象分析。物流服务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从生活的衣食住行到电子商务领域等,处处都有物流服务需求。与此同时,物流对象多样化及物流需求差异化的这一特性,使得不同物流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模式也会有所不同,这决定了市场中存在着多样化的物流服务,也决定了物流行业存在着较低的准入门槛。另外,物流组织资源具有专属性强的特点,尤其是投入的物流设施设备,这一较高的沉淀成本,必然抬高了企业退出门槛,因此,在低端市场,物流业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过度竞争现象尤为明显。根据哈佛学派的SCP(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模型的逻辑推导可得,市场竞争激烈,具有过度、无序竞争的特征,便导致企业经营行为粗放,业务量匮乏,低质低价现象严重,内外部资源利用率不高,在市场绩效方面表现为市场集中度不高,规模经济效益不显著,利润率低下,物流产业的业内生态一直处于不正常状态中。2.边际效应视角下物流企业技术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目前,物流业还被认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处于传统运作模式,虽然物流业使用了包括全球定位系统、条码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无线射频、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创新和运用能力明显偏低,在生态技术方面更是如此。比如,快速分拣技术、智能人工、机器人、自动化仓库以及低碳环保技术、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更是研究和创新不足,这些技术涵盖了物流的方方面面,其系统的研发、应用已成为物流业走向生态化转型的一大难题。需求条件和市场环境条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在恶性竞争无序竞争的环境中,低层次需求条件下只能养活创新意识差、技术水平低的企业,在“暴利”和“寻租”盛行时代企业很难安心创新。另外,在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忽视环保、廉价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要素导向阶段和靠大规模投资支撑经济发展的投资导向阶段,企业可以轻易获取廉价生产要素或大量生产订单,企业技术创新意识普遍不强。因此,如果条件不够,动力不足,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和购买技术后,而市场没有需求,且技术实用性不强,边际效应不高,几年后又会更新换代,很难有企业愿意去提高技术水平。3.外部性理论视角下物流业生态观念落后,相关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的原因分析。物流业在生态化发展进程中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生态观念落后,在生态化方面所做出的投入具有不确定性,短期利益化现象明显。另外,我国虽然一直致力于物流业生态化政策和法规建设,但发展相对薄弱,可执行力差,强制力和约束力有限,大大削弱了生态化发展进程。物流业生态化发展问题其实质是发展与环境的问题,影响企业生态化发展最直接的原因是物流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及物流活动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物流资源及物流环境是“公共物品”,不具有“排他性”,尤其在生产要素导向阶段,物流企业依赖基本资源,而忽视生态化发展,依靠市场机制很难有效遏制。同时,物流活动存在明显的外部不经济,个别企业生态化物流活动所产生的正外部性在短期内得不到补偿和收益,其主观动力无法形成,生态危机严重。4.交易费用理论和信息说视角下物流业资源整合滞后的经济学分析。物流业属于综合性产业,其具有地域广、环节多和覆盖面广等特征,这一特点使其倾向于集群式、合作化等资源整合模式。国内大多数企业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恶性和无序竞争占据主导地位,造成资源浪费严重,且个体企业难以具备全部的、优势的资源,有限的资源往往会制约企业更进一步的发展,不利于整个物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有效地整合物流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可以让企业完善物流服务系统,扩大物流服务范围,以获得长足的进步。交易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物流资源整合受交易费用和信息的影响很大,物流业交易费用包括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谈判和签约成本、保证合同执行的成本。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市场不能无偿传递全部的信息,因此,交易费用的大小和信息的透明度直接关系到物流业资源整合的效果和力度,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交易效率,提高交易中的“透明度”,显示可信的市场信息,是物流资源整合的基石。

三、生态物流业发展的经济关系的构建

1.供需主体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态物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物流业供需双方是物流业生态化发展的参与者,更是主导者,物流供需主体必须意识到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性,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主观动力,从根本上改变“单赢”的局面,走出低端发展现状,充分发挥生态物流业发展的主体作用,建立与自然环境和谐、共赢物流生态体系,实现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物流业主体要在日常发展中注重科技的研发与应用,减少污染与消耗,提高效率;通过教育制度,改进发展思路,提高业界环保意识;通过制度创新,提高管理效率,科学决策;在法制建立健全的道路上,主动配合政府做好规范与引导行为。只有供需主体充分认识到生态物流业发展的深刻影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源过度浪费、无序竞争、粗放经营的行为,为物流业生态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2.大型物流企业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优势,构建物流及相关产业横向和纵向的供应链合作体系。物流业属于复合型产业,产业内(纵向)相互依存、共荣共生,同时与其他产业(如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等)联动,产业间(横向)相互作用、优势互补。因此,在生态系统的构建中要注重产业内部、各产业链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打造自然界“生态链”理念上的物流共生经济体。首先,物流业内要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型物流企业具有先进的物流理念、资源优势和整合能力,在整个物流生态系统中应担当起生态化发展的重任,强化与其他中小企业的合作,通过信息科技、互联网等手段构建物流网络系统,实现市场、规模、反应能力等方面资源的整合,建立合作动态网络联盟。其次,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实时跟踪物流市场的供需信息及反馈信息,加强产业间联动发展,按照生态化发展的要求,建立物流及相关产业横向和纵向的供应链合作平台,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系统。3.政府完善物流业生态化引导和管理机制,促进物流业良性发展。生态物流业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物流活动的不经济性现象依然严重。比如,在运输、包装、仓储以及配送等一些环节中产生的尾气排放、噪声污染、城市交通拥堵以及废物垃圾等环境污染。如果单纯应用市场机制的手段,且这在负外部性没有付出代价的条件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就没有主动实施生态物流的内在动力,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适度干预,通过政策、法规、条款以及经济手段引导物流业良性发展。政府应着力于制度和立法建设,从根本上保障物流业向生态化发展转型。在政策引导方面,构建市场经济主体其经营行为所产生的成本与利益的模型,通过如信贷、价格、补贴等手段的有效设计,使企业收回额外的成本及利润,从而形成有效的生态物流供给的激励。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着力于产业导向、市场准入、机制创新等紧迫问题。将物流业生态化发展纳入到地方经济考核当中,让地方政府形成“生态利益大于经济利益”的正确理念,在地方政府、企业中积极进行生态物流理念的教育与传播,从而有利于形成生态物流的有效供给和潜在需求,为生态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

作者:李志君 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