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生态经济区创建构想
时间:2022-06-25 10:12:22
导语:三峡生态经济区创建构想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19年4月,在重庆考察时强调,希望重庆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并提出重庆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这为重庆在新时代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和要求。当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精神主线,并成为沿线各地区的行动共识。如何立足自身实际去认真落实这一共识,成为摆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各地区面前的一个难题。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中游交界处的三峡地区面对新要求,如何把握机遇实现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二次飞跃,成为新时代三峡地区再次腾飞发展的时代问题。多地实践表明,发展生态经济、创建三峡生态经济区是解决这一时代问题的有效路径。
一、创建三峡生态经济区的必要性
(一)引领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就重庆而言,保护好、发展好三峡是重庆的神圣使命。目前,三峡地区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农业、污水、船舶流动、重金属)等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对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构成巨大威胁,导致该地区环发矛盾十分突出,绿色发展成效不显著,区域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缓慢。建立三峡生态经济区,探索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三峡地区绿色发展,是一个新方向,亟需重庆积极探索、率先示范。(二)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格局。就长江经济带而言,三峡地区涉及重庆、湖北两省市,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游末端和中游开端,地处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是连贯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中游的重要通道。三峡地区又集民族、山区、库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于一体,受移民搬迁和“虹吸效应”的负面影响,一直以来,长江三峡地区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失严重,区域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质量不高,难以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供可靠支撑。(三)破解长期以来三峡地区发展的“三化”问题。长期以来,三峡地区发展始终被空间概念模糊化、治理碎片化、资金分散化的“三化”问题所困扰。首先是空间范围模糊化。尽管三峡这一提法被广泛运用,但是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其具体空间范围存在至少三种以上的理解,这就导致大家用的是一个词,却说的不是一个事,致使对三峡地区的研究和实践造成困扰。其次是治理碎片化。从公共管理研究的范畴看,三峡地区的公共管理存在理念碎片化、机构碎片化、工具碎片化、目标碎片化等问题,进而导致三峡地区无法实现有效合作和发展。再次是建设资金分散化。自长江三峡实施移民搬迁以来,围绕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层面和重庆市、湖北省已经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和帮扶制度,带来了来自农业、林业、水利、民政等领域的大量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然而受制于财政资金来源渠道不同,资金类型及其使用要求不同,导致大量资金积压不能使用,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按照报告中提出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循生态系统一致性和生态建设系统性原则,对这些资金进行统一打包使用,集中解决区域主要问题,并以主要问题的解决逐步带动次要问题的解决,实现区域整体稳定发展。
二、创建三峡生态经济区的可行性
创建三峡生态经济区,无论是从三峡自身而言,还是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区域经验借鉴而言,都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基础条件。此外,当前我国大力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又为三峡地区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一)三峡地区在探索生态经济方面已有多年实践探索。自三峡大坝建设以来,为兼顾维护三峡地区的重要生态地位、改善脆弱的生态本底和移民维稳致富等多方面因素,长江三峡地区一直都在致力于生态经济的发展。例如,2001年重庆市提出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2008年湖北省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2014年7月,重庆市渝东北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一起被纳入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名单之中。在学术研究领域,对三峡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研究也一直在持续,呼声不断。(见表1)(二)我国生态经济区域实践的成功经验。我国生态经济区建设实践已经有20多年,由于各地区区情差异,在具体实践探索中形成了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带、生态经济走廊等命名的生态经济建设区域。长江三峡地区既可以认为是一个湖库区、也可以是流域带、流域走廊,所以在经验借鉴上,既可以借鉴湖库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经验,也可以借鉴流域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经验。当前进入国家层面的生态经济区域有:库布其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其中,库布其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是由联合国命名确认,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被纳入国家“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则被纳入了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三)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引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广大农村地区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薄弱地区。三峡地区作为一个集城市、山区、农村、库区于一体的区域,“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人多地少、农业生产生态环境脆弱,农民文化水平低且小农意识较强,区域市场经济不发达,农产品深加工环节缺失,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落后,农村移民生计问题突出。基于此,长江三峡地区更需要借助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实施的机遇,积极谋划,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恢复农村生机活力,为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积极率先示范。
三、关于空间范围、战略定位、总体目标的思考
三峡生态经济区空间范围、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需要在全面贯彻落实视察重庆重要指示精神基础上,深度对接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站在流域经济的视角,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方式确定。(一)空间范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区的区域范围划定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依托,因此长江三峡生态经济区的区域空间应当是长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沿线的空间区域。二是长江三峡生态经济区建设不能就三峡谈三峡,就三峡发展三峡,因此不能依据狭义的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进行空间区域设定。三是长江三峡生态经济区不能完全按照广义的三峡库区来界定长江三峡生态经济区。这是因为自1992年国家做出开展全国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工作的决策以来,在国家的关注、各支援地区积极配合和三峡地区的不断努力下,经过十多年的积极建设,广义的长江三峡(即三峡库区)的城乡面貌和居民生活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尤其是重庆主城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继2007年重庆被批准为全国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后,2010年重庆又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这一重大战略定位就要求重庆,尤其是重庆主城区需要牢牢把握城市化发展机遇,按照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的要求,更多承担城市的功能和责任,展示城市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内涵。与此同时,除了重庆主城区以外的长江三峡重庆各区县,可以纳入长江三峡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范围内。如长寿区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得益于其自身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采取主动对接重庆主城区的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加上长寿区处于主体功能区中的重点开发区范围,所以笔者认为长寿区可以继续采取对接主城区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故将长寿区纳入长江三峡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区域范围。而涪陵是长江和乌江的交汇处,从流域的角度来看,乌江在上游经过武隆区,因此,将涪陵区和武隆区纳入三峡生态经济区的区域范围。(二)战略定位。1.天然定位——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通道。充分利用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区位优势和长江黄金水道自然条件,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新自贸区的战略机遇,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长江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格局,形成联动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的重要通道,打造覆盖全区域,连接中西部、对接长三角、面向海内外的沿江内陆开放新高地。2.使命定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抓住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探索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推动生态资源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加快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形成具有流域特色的绿色低碳、智能高效发展的经济体系。将绿色化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中,推动城镇空间、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优化城镇布局和城镇体系,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多中心生态城市群。现代交通网络和能源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信息化程度高度提升。加快三峡国家公园试点建设进程,巩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地位。通过推动实现经济发展、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将长江三峡生态经济区打造成为流域经济绿色发展示范区。3.时代定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先行区。充分利用三峡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加快建设山地特色农业。不断优化长江三峡的农业产业布局,通过“铺沿线、连断点、补天窗、推纵深”的要求,构建别具特色的农业发展格局。探索并推广库区山地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全面实施精准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推动农民种地和养地相结合的耕作制度。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业经营主体由单一的生产型向全面的生产经营型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经营主体适应市场能力和带动农民致富的能力;按照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逐步构建城乡居民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持之以恒推动精准扶贫,千方百计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面貌,努力将长江三峡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先行区。4.特色定位——国际黄金生态旅游带。对现有三峡地区资源进行提档升级,深入挖掘三峡区域特色旅游资源,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深化区域合作,建立和完善旅游合作机制,推进区域生态文化旅游协作联动,整体推动旅游业从“景区旅游”向“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转变,加快旅游综合服务能力和旅游品牌体系建设,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经济带。(三)总体目标。1.近期目标。到2020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全面提升,三峡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得到巩固;生态产业优势明显,农业集约化和专业化程度提升,生态工业集群优势进一步显现;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生态旅游成支柱产业,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大幅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成效;防洪减灾综合体系和水资源利用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沿江路网基本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位一体的现代交通网络和能源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最终建设成为以绿色为本底,以城镇群为骨架,以特色生态产业长廊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连接,建成生态优美、特色浓郁、布局科学、集约高效的长江三峡生态经济区,有力推动长江三峡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2.中期目标。到2035年,生物多样性保持稳定,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环境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主要指标跻身全国一流水平;农业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生态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生态旅游效益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协调可持续,绿色创新经济惠及全体人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四通发达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逐步完善,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得到巩固和提升,基本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群、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边燕燕 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 上一篇:乡村振兴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 下一篇:建筑经济管理工程造价重要性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