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建设中心城市路径研究
时间:2022-03-12 09:14:26
导语:宜昌市建设中心城市路径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对宜昌市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本文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不仅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存在权力关系且动态变化的行动者空间。宜昌市政府作为关键行动者,相应的呈现从边缘城市向中心城市的转变;中央政府、宜昌市政府、竞争性政府、区域人口、公益组织、政策(资金)、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等异质性行动者自身的定义,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构成了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心城市国家
“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既是三峡工程影响区、集中连片贫困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敏感区,合作区面临统筹推进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中心城市是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是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1],同时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2]。中心城市具有聚集性、开放性和枢纽性等特征,其作用可以概括为聚集功能和扩散功能[3]。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协调发展。宜昌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部位,产业集聚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本文利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过程中多元主体及其互动关系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宜昌市建设中心城市的动力机制。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框架
行动者网络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卡隆(Callon)提出的一种科学实践研究方法,其包括行动者、转译和网络三个概念,且这三个概念也是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4]。行动者网络理论打破了传统二元观点,将人和非人等异质性要素在认知论的层次上都称为行动者,其具有同样的行动能力[5]。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网络组构过程,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取向和行为方式,在其运行环境背景和条件下,透过转译建构起异质行动者网络[6]。行动过程包括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动员与异议,其中各行动者主体之间需要有共同的强制通行点[7]。通过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将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看作是行动者动态变化过程的结果,并通过转译环节来解释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的行动者转译过程。
二、行动者网络视角下宜昌市建设三峡生
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思路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的参与者包括:中央政府、宜昌市政府、竞争性政府、区域人口等人类行动者;公益组织、政策(资金)、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等非人类行动者。1、问题呈现阶段。这一阶段是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的第一个阶段。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的核心行动者确定强制通行点(OPP),以使宜昌市政府成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行动者网络必不可少的部分。宜昌市政府作为行动网络的核心行动者,以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设立与宜昌市政府自身利益需求相一致的目标,提出实现这一目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即强制通行点,各相关行动者围绕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关键问题的强制通行点及各自目标,形成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的建设网络。核心行动者是宜昌市政府,其强制通行点是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共建共享。中央政府面临三峡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脆弱和贫困人口集中的问题,希望通过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利用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作用,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宜昌市政府面临国家战略实施,希望通过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以促进宜昌市城市建设的跨越和区域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促进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协调发展;竞争性政府面临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的问题,希望通过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以促进竞争性政府的城市发展和服务区域能力;区域性人口面临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生态环境脆弱,公共服务不均衡等问题,希望通过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以实现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非人类行动者则希望通过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实现其价值的提升。而要解决问题并实现全部行动者的意图,最终落实为一个核心议题,即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2、利益赋予阶段。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行动者网络中,宜昌市政府通过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宜昌市建设基础,提出了建设中心城市的利益诉求,成为行动者网络的关键问题;同时在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治理、产业对接等方面与竞争性政府合作,使它们能够在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中发挥重要作用。行动者网络成员积极参与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保证并鼓励其参与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的共建共享。3、征召阶段。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网络中的其他行动者,接受由核心行动者宜昌市政府为其规定的利益。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过程中,每个行动者被赋予互相可以接受的任务。在宜昌市政府的积极主导作用下,异质行动者被采用多种征召方式,主要包括公共服务征召,宜昌市建设中心城市,通过公共服务提升,更好地为区域内人口提供服务,通过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的对接,将区域内利益相关者进行征召:生态治理征召,宜昌市政府通过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性生态治理平台构建,将区域内政府和社会组织进行征召;城镇化征召,通过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区域城镇化,集中解决贫困人口问题和生态移民问题。因此,通过征召手段协调所有参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利益,进入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的过程,创造了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内广泛参与,实现了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内的政府之间合作。4、动员阶段。卡隆认为只有达到动员阶段,行动者网络才算成功。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的动员阶段指宜昌市政府上升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网络的代言人,在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内,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治理群防群治等方面与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内竞争性政府合作,以促进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的稳步推进。5、异议阶段。这一阶段,异质行动者在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中产生了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但是在此网络中其关系并非固化,而是随着中央政府区域性政策调整、竞争性政府退出、异质性行动者身份转变等,均会构成行动者网络形成、发展与稳定的主要障碍。如果行动者在宜昌市建设中心城市行动者网络运作过程中,不能获得其必要的利益,原有行动者网络可能会重构甚至可能会被瓦解。
三、结语与讨论
本文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进行剖析,研究发现在宜昌市建设中心城市过程中,中央政府、宜昌市政府、竞争性政府、区域人口、公益组织、政策(资金)、基础设施、教育、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等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在各自利益驱动下,通过共同的强制推行点缔结形成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网络,建设网络随着时间演进和环境条件变化而发生转化。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不仅是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资源集聚和扩散场所,更是一个异质性行动者及其相互作用,其构成了具有一定权力关系与动态变化的行动者网络空间。宜昌市从边缘城市到中心城市的转变,蕴含着以宜昌市政府为关键行动者,吸纳了多个人与非人的异质性行动者所缔结的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行动者网络。中央政府、宜昌市政府、竞争性政府、区域人口、公益组织、媒体、政策(资金)、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等非人类行动者在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网络中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的对称性原则,对此具有较好的理论解释力。宜昌市政府作为行动者网络中的关键行动者,其由宜昌市城市建设转变为促进服务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的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竞争性政府的进入并成为后续关键行动者的可能,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空间的重构也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彭丽敏: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思考———以城市功能和国家战略的动态耦合为线索[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1).
[2]张少华:中心城市区域服务功能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6).
[3]王凯、徐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2(3).
[4]CallonM.Thesociologyofanactor-network:Thecaseoftheelectricvehicle.In:CallenM,LawJ,RipA.MappingtheDynamicsofScienceandTechnology.London:MacmillanPress,1986.
[5]罗伟亮、杨文培、李静: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J].商业经济研究,2015(2).
[6]朱剑峰: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谈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奶粉”事件辨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1).
[7]王能能、孙启贵、徐飞: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以中国自主通信标准TD-SCDMA技术创新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3).
作者:余 莉 宋海朋 单位:三峡大学
- 上一篇:住房公积金在房地产经济的重要意义
- 下一篇:经济生态化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