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经济差异研究

时间:2022-07-13 09:38:57

导语:农业生态经济差异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生态经济差异研究

摘要:本文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业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动态客观计算权重的拉开档次法构建了农业生态经济评价模型,并对辽宁省东南部农林生态复合区的10个县(市)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及混合OLS模型,对各县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农业产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森林覆盖率、有效灌溉率对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呈显著正相关影响,人口密度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影响,同时从农业经济、生态、资源等方面研究了各要素对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

关键词: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农林生态复合区;指标体系;拉开档次法;固定效应模型

为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辽宁省人民政府在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发展绿色农业的建议,包括推进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多项措施。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农村发展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理念,注重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保护等措施,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由此可见农业生态经济的和谐发展对乡村和谐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根据戴利的生态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作为生态经济学系统的一部分,生态水平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的同时生态发展水平又是整个生态经济学的基础,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经济系统具体到实际的一个应用,其理论是可以契合的。对于农业生态经济的研究区域的生态水平要有一定基础,这样研究其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才有一定的意义。1982年国际农林复合系统委员会将在家畜或农作物利用的土地单元内,种植多年生的木本植物并生态和经济上具有相互作用的地区定义为农林复合生态区。辽宁省农林生态复合区位于省东部,该地区山多地少,天然林资源集中,生态基础优良,尽管该地区近些年除了传统的种植业以外,还依托农业资源开展生态休闲旅游等项目发展农业经济,整体农业经济发展较快,但仍存在以破坏资源谋求经济发展的情况。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究辽宁省东南部的农林复合生态区不同县之间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找出制约该地区各区县(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从而为该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如今关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主要是从其发展情况、耦合状态及时空差异这三方面展开的。当前在对某一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时,能值分析使用的较为广泛。但是能值分析方法由于转换参数的获取有一定的难度,相关文献都是利用较早测算的参数,在计算上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误差,还有部分学者通过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主观的方法对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但该种方法过于主观,可能会导致计算结果不够准确。鉴于此本文利用基于数据的客观计算权重的拉开档次法对权重等参数进行测算,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本文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的两点:其一在于当前学界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时空差异性研究的文献较少,现有研究方法可能存在着计算不准确等问题,本文利用的拉开档次法属于管理工程学科中的方法,将其利用在农业生态经济的评价上,方法上略有创新。其二是从实际意义的角度出发,农林生态复合区的可持续发展对辽宁省农业生态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研究立足于农林生态复合区的相关理论,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对辽宁省东南部的农林复合生态区不同县之间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进行探究,从理论上分析了时空差异产生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找出理论原因背后的农业经济性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为辽宁省的农业生态文明治理、乡村生态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一)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构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遵从农业资源利用的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等科学基础之上,要能客观地反映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经济水平及外部环境影响状况,科学地反映农业生产过程中各项投入和劳动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根据戴利的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组成的。其中生态系统是指自然资本,经济系统是指人造资本。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经济系统在农业上的一个应用,二者的理论是相通的。在具体地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时,既要考虑到生态系统中的资源情况、生态状况,也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状况。本文基于上述理论并结合相关文件,从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两方面建立指标,需要注意的是其中农业生态系统包括农业环境子系统和农业资源子系统。其中农业环境子系统指标包含森林率、人口密度。水和肥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源性要素,农业资源子系统指农业资源子系统主要包括单位面积化肥用量和有效灌溉率。农业经济系统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整体和个体两个角度来衡量该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情况。(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根据1982年国际农林复合系统委员会关于农林生态复合区的定义,并结合关于《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辽宁省东部(东经123°34’~125°46’,北纬40°49’~41°35’)的农林复合生态区主要包括:丹东市下辖的宽甸县、东港市、凤城市;本溪市下辖的本溪县、桓仁县;鞍山市下辖的岫岩县;铁岭市下辖的铁岭县;营口市下辖的盖州市;抚顺市下辖的清原县、新宾县。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2010-2016年《辽宁省统计年鉴》,2010-2016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0-2016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拉开档次法的计算结果。将辽宁省农林生态复合区的各县市的数据从2009年至2015年的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拉开档次法计算每年各指标对应的权重。经计算发现从2009到2015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各项子系统权重变化较小,整体结构稳定,各子系统权重比例每年都接近4:2:3。而观察每个子系统的内部各项指标,从2009年到2015年各项指标变化依旧较小,最大也没有超过0.02。通过拉开档次法计算各地区各年的农业生态经济得分,并将得分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二)空间差异对比。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按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可将辽宁省农林生态复合区的不同区县(市)分为4类,第一类(发展高水平)只有东港市,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最为发达,各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平均得分达到2.16,第二类(发展中上水平)的凤城市、盖州市、桓仁县、铁岭县,平均得分在1.1左右。第三类(发展中等水平)的本溪县、清原县,平均得分在0.92左右,第四类(发展低水平)的岫岩县、新宾县、宽甸县的平均得分在0.8左右。将其平均得分由高到低排名,可知东港市>凤城市>桓仁县>盖州市>铁岭县>清源县>岫岩县>宽甸县>新宾县。(三)时间差异对比。将不同区县(市)的农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按时间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其农业生态生态经济系统发展在2009年到2015年的变化情况的大致规律总共分三种,第一种是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增长型)的桓仁县、凤城市。第二种的发展水平整体较为稳定(整体稳定型),包括岫岩县、清源县、东港市、宽甸县、铁岭县、盖州市。第三种是发展水平呈下降趋势(下降型)的新宾县、本溪县。(四)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时空差异影响因素研究。由上述研究可知,研究区域的不同县市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存在着时空上的差异。本文基于2009年-2015年辽宁省农林复合生态区10个区县(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不同区县(市)的发展水平产生时空差异的原因,找出制约该地区各区县(市)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其中农业生态经济指标体系中的6个指标作为环境经济混合因素并设其为解释变量,将生态经济得分作为被解释变量。

1.空间性差异研究

空间差异研究主要是研究不同区县(市)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得分产生差异的原因,探究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提高研究稳健性,本文在选择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时,通过hasuman检验发现(p=0.000<0.01),故拒绝原假设,认为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因此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方程为:是辽宁省第i个城市第t年的农业生态经济得分;是第个城市第t年第k个指标的值;是待估计的参数;是随机误差项。为提高研究稳健性,本文在选择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时,通过hasuman检验发现(p=0.000<0.01),故拒绝原假设,认为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经计算,发现农业经济子系统的两项指标包括农业产值、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都与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对该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农业环境子系统中的森林覆盖率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该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对该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人口密度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表明该地区的农业环境承载力有限,人口密度的增加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是不利的。农业资源子系统中的有效灌溉率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对该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极为有利。

2.时间性差异研究

由“时间差异对比”的研究结果,可知2009年至2015年辽宁省农林生态复合区内各类区县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规律不尽相同,共有增长型、整体稳定型、降低型三种发展规律。根据每种变化规律其对应的区县(市)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得分与各指标之间,从而探究影响其发展规律的因素有哪些。(1)增长型区县的影响因素探究。关于模型选取的合理性,本文利用首先检验了混合OLS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的合理性。发现固定效应模型中的p=0.03<0.05,故拒绝原假设。因此建立混合OLS模型较为合理。将2009年-2015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增长型区县对应的面板数据代入至混合OLS模型中,农业产值、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森林覆盖率、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有效灌溉率皆为该类区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逐年上升的显著因素。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在于桓仁县近年来大力发展新型农业,依托其山区资源及地理优势,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和生态农业等多种农业模式。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实现了经济、环境、资源三方面有效的协同发展。而凤城市近年来大力注重传统第一产业的升级及三产融合,通过互联网拓宽其特有的蔬菜、食用菌、烟草等稀有农作物的销售渠道,同时大力加快建设龙头企业,增加更多的乡镇就业名额。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其林业资源开展生态旅游等项目也是近年来该市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各产业的综合带动下,得到了全面的发展。(2)平缓型区县的影响因素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该类区县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是农业经济子系统中的农业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其背后的原因在于该类区县(市)依托自身资源与文化特点的发展正处在瓶颈期:如岫岩县的玉石产业、东港市的特色农业产业受到辽宁省经济下滑较大的影响、清原县的满族文化产业、宽甸的农业休闲旅游产业、铁岭县科技驱动传统产业发展及盖州市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均正处于转型发展期。(3)降低型区县的影响因素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环境子系统中的人口密度对该类区县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影响。其背后的逻辑在于新宾县及本溪县对于人口的承载力有限,在其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的第三产业时,相对过高的人口密度成为了制约该地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子系统的重要因素。究其根本在于该类区县整体的产业布局有一定问题,导致人口承载力有限,从而使该地区呈下降的趋势。

3.结论与对策

辽宁省农林生态复合区10个县(市)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着时空差异,从空间综合发展水平来看,东港市>凤城市>桓仁县>盖州市>铁岭县>清源县>岫岩县>宽甸县>新宾县;从时间发展趋势可将其分为三类,分别是增长型(桓仁县、凤城市)、平缓型(清原县、东港市、盖州市)、降低型(新宾县、本溪县)。总体上讲,当前辽宁省农林生态复合区的各区县(市)之间的发展不均衡,纠其根本在于各区县(市)的产业发展模式不同,当今的农林生态复合区各县(市)应该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秉承绿色可持续的原则发展自身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具体建议如下:(1)产业结构的优化影响着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在优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三产的比重。在加快产业升级与转型时,要依托自身资源环境优势,将传统的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结合,大力打造休闲农业项目,并依托自身的文化特色,打造硬件条件服务设施产品。对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增长型的区县,应该继续依托其自然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2)对于发展平缓型的区县,由于其特色产业发展处于瓶颈期,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地区绿色产业的扶持,首要发展绿色相关产业。增加相关环境政策导向,使政策可以切实有效的为绿色产业服务。前期可增加财政拨款,设立绿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吸引相关公司企业投资,对这类企业可以在政策上给予其优惠。另外应增加相关人才的引进数量,从产业发展、企业投资、人才引进三个角度综合提高其产业竞争力,另外应注意在此过程中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资源环境为基础,提高该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3)对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降低型的区县,应该从整体宏观的角度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地理位置,实际经济状况,各县当前发展的整体形势,根据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发展状况三点,从上至下对整体产业布局进行调控,通过实际调研、专家意见对当地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做出系统科学规划,协调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内部关系,由上至下,由内到外的实现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HernanE.Daly.EcologicalEconomic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M].CenterforEnvironmentalandEstuarineStudiesandZoologyDepartment,USA,1996.

[2]郭力娜,张梦华,王海南.基于能值理论的唐山市农业生态系统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7,24(2):306-313.

[3]陈磊,李海涛,朱璐平.基于能值的山区农业生态系统发展评价——以蒙阴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01):66-71.

[4]郭亚军,李玲玉,易平涛,李伟伟.拉开档次法稳定性分析及改进[J].运筹与管理,2015,(02):155-162.

作者:马新阳 吕杰 刘洪彬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