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科技进展现况及对策
时间:2022-07-23 10:46:28
导语:生态科技进展现况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增速明显高于以前各历史阶段,战后50多年人类创造的生产力超过过去一切时代生产力的总和。据估计[1],全球经济增长率在18世纪为0.5%,19世纪为1.0%,20世纪前半期为2.1%、后半期为3.4%。尽管信息技术发展调整了产业结构,能耗最大的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有所降低,但总体能源消耗规模仍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因为全面承袭了西方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更是因为中国对本土能源的过度消耗。据统计[2],从1990年到2001年的10年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10种有色金属增长276%。人们在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而兴奋的同时,往往会忘记这些成绩背后的资源消耗、垃圾成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人算过,按目前的科技水平,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有12个地球的资源来支撑。如果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也得把地球吃空才能现代化。中国本来就人多地少,资源稀缺,而传统过时的工业科技却偏偏指向了稀缺性和污染性资源,这种科技具有不可持续性,故我们必须探索新的、可持续的生态科技之路[3]。本文将对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展开分析,并提出发展生态科技的对策和建议。
1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已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是我们时代的基本特征。现代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然而,事物总是具有两方面的,科技的迅速发展也强烈地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不同程度地给我们带来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道德伦理问题等。
1.1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创造了高度的现代文明;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又造成了生态危机,这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4]。诚然,生态危机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但不得不承认生态危机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益显著。人类凭着愈来愈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毫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其结果是一方面增加生产、创造财富的同时造成资源的日趋枯竭;另一方面人类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又无节制地向自然排放,现代工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废气、废水、废料,它们给人类自身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严重损害[5]。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是出于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不断刺激着人类这种需求的日益膨胀,并为实现这种需求提供了工具,于是人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利用愈演愈烈[6]。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危机日益严重,这已经成为科技时代的全球性问题。
1.2科技发展带来的道德伦理问题
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7]。克隆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最令人关注。克隆人也许为人类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提供了有科学依据的可能,但祸福总相依,克隆行为将会损害被克隆者的公民权益,使被克隆者的唯一性、独特性大大降低。人类基因组研究是从分子水平直接探索人类自身奥秘的伟大科学工程,它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除了其自身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对伦理、法律等构成了挑战[8]。人们在享受这一成果的同时,不能不思考它带来的各种伦理问题,如基因争夺与基因殖民主义、基因隐私与基因歧视、个体自决权、基因治疗与基因犯罪等。另外,转基因产品的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至今尚无定论[9],含有抗病虫害基因的食品是否会威胁人类的健康、转基因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转基因产品是否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和转基因产品带来的伦理问题等,都是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主要担心。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文化和价值观各异的人们参与到网络中来,在网络交往活动中,首先面临的是对个人隐私的挑战,如何保护合法的个人隐私、如何防止把个人隐私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成为了网络时代的主要伦理问题[10]。虚拟与现实之间,一系列其他新的社会问题诸如网络犯罪、网络病毒、网络黑客、垃圾邮件、网络安全、信息垄断、网上知识产权,以及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恐怖活动和发动信息战争,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威胁国家安全等问题随之产生,这些都引发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伦理的激烈冲突。
1.3科技发展带来的其他问题
首先,人们在运用科技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速度远远超过了自然资源的再生速度。据统计[11],目前全球60%的农业土地退化,全球森林覆盖面积比农业活动开始以前减少了一半。按目前的使用速度,全世界的石油大概只能再用150年。其次,科技使人的生存能力不断增强,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人口增加速率不断上升,抵消了很大一部分的经济增长。再次,科技的飞速发达给有野心的人们带来了更加大的野心,一些科技发达国家想藉科技的成果来吞并科技水平较次的国家,如波斯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就是科技发达的国家想并吞科技较弱的国家[12]。最后,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使整个社会结构产生变化,拥有知识的人能掌握比不聪明的人更多的资源,很自然产生所得分配的问题;知识经济发展以后,拥有知识的人可以做的事多了,又会引发结构性失业问题,这无形中增加社会中不稳定因素。当然,还有人类过多依赖科技,在科技面前越来越显得低能、弱智等等问题。
1.4科技发展带来问题的产生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加祸于人类,科技是善用还是恶用或误用都取决于人自身[13]。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如人类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并非科技本身,而是由于人类在科技利用方面思想意识的不足或偏差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改善还得依靠人类科技本身,正确的生态观与高尚的生态道德是缓解生态环境危机的必要条件。
其次,人们对使用新技术的社会后果缺乏明确预料,因而即使出于积极的心态也会带来始料不及的恶果。这种情形大多发生于科技水平尚不高的时期,如20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确实部分解决了农业生产力的不足的问题,然而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和塑料薄膜,却造成了土壤生产力的下降和污染的恶化,这从最终结果上看,科技进步在短期内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但在长期效应上,却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来消化由此带来的种种恶果。
再次,人们只着眼于生产劳动和经济发展中最浅近、最直接的有益效用而应用科学技术,却忽视了长期的客观与社会的影响,如环境污染使人们工作效率低下、生活质量下降、生物系统平衡被严重破坏,治理污染耗费了社会的巨额财富,有些治污费用甚至超过了生产所带来的利润。
最后,科学技术的非理性运用(滥用、误用、恶用)导致了人自身的危机,即技术的异化导致人性的异化,人的主体性丧失和精神萎顿。由于科技本身存在某种非人性化的因素,加上对科技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技术的异化。在异化状态下,技术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对于人自身而言技术反倒成为统治自己的、压迫自己的异己力量,这种力量反过来剥夺了人的自由,使人从属于它,人成了它的附属物。
2发展生态科技的对策与建议
经过对科技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人们开始探求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真正使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使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使其负面效应降低到最小限度,就必须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科技,进行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的生产[14]。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部分省开展的生态省建设试点就是我国政府为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生态省建设中,大力发展生态科技,适当利用非生态科技,遏制反生态科技,在利用科技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的同时避免产生新的环境问题,研究制定科技生态化的政策和办法,使科技对于生态省建设的支撑体系以及科技本身的生态化问题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这对于生态省建设、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提高生态科技意识
生态科技的概念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不可逆转的破坏使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具有两重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科技管理部门、公益性团体组织和学者认识到发展生态科技,推进科技生态化的重要性,但是这种认识与生态科技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当前社会特别是企业的认识很不到位,绝大多数企业只关注能够盈利的技术,甚至为了盈利滥用科技成果,严重阻碍了生态科技发展。这种局势迫切要求我们大力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声势的科技宣传工作,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生态科技意识。通过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重大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大力普及生态科技知识,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利用新闻传播媒体,开辟生态科技专栏,宣传普及水土保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等生态科技知识;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面向社区居民、青少年和广大干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科普活动,为各项科技生态化任务的全面落实扫除思想障碍,提供思想动力。
2.2加强生态科技研究
生态科技的研究工作基础薄弱。一系列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职能部门实施统一监管的手段不足,能力建设严重滞后,队伍、技术力量薄弱,投入机制不健全。通常只重视末端治理而对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重视不足,资源回收利用组织化程度低,形式比较粗放,技术含量不高,而且产业门类比较单一,资源循环链的缺失环节较多。当务之急是研究制定科技生态链的缺失技术目录,为生态科技的研究指明方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对生态科技的需求,确立一批重点生态科技项目和生态科技成果示范工程,解决急需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同时在政府项目立项等过程中不仅要对技术和经济指标有明确要求,也要有明确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要求,避免项目在创新之初就带有生态问题。浙江省在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等生态省建设的各项任务中都能依靠科技创新。注重宏观调控,激励创新主体重视生态科技创新活动;对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开展的生态科技研究开发、技术引进再创新、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等行为,从项目安排、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以倾斜;对获得生态科技成果的科研机构和人员给予一定奖励,推动企业、科研机构和广大科技人员参与生态科技创新活动。
2.3促进生态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成为现实生产力,是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首先在进行科技成果评估时要充分考虑成果的生态价值,使科技成果的技术、经济、生态价值得到全面体现。其次在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农业等生态示范区建设中要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等生态科技,使产业链得到生态循环式的发展。三是加强对生态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调研,及时发现示范与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做出适当调整,促进生态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同时还要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推进生态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如浙江等地探索实行了变“谁污染谁治理”为“谁污染谁付费”的机制,有力促进了污水治理技术的推广。另外,对具有使用价值的生态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形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形成规模经济。为了促进生态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还要加大和加快生态科技成果示范与推广的力度。
2.4加强生态科技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是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是发展生态科技的骨干力量。总书记曾强调[15],要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大力培养、吸收、用好各类人才,这三个环节同样重要。培养和吸收是基础,用好是关键,要通过用好人才,把外面的人才吸引来,把本地的人才吸引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我们理应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大力实施生态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创新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构建人才发展和谐环境,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用好用活现有人才资源,大力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努力抓好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生态科技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生态科技领域的各项建设事业上来,为实现“发展生态科技,推进科技生态化”战略构想和建设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社会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