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时期城市创建
时间:2022-06-01 11:35:00
导语:低碳经济时期城市创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前,大气变暖、地球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海平面变化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且又发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它反映了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环境和经济的双重危机催生了一个新时代的产生,这便是低碳经济时代。城市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中心,在低碳经济时代有着重要的作用。拟从低碳经济时代城市建设的问题与优势、内涵与特征、对策与措施等谈一些认识。
1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优势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Gov-ernment2003),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其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建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21世纪初,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10上升到2010年的第2,已经超过了日本。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发展过程中的多种问题和机遇也集中显现。
1.1问题
与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相比,我们的发展有相似的过程,即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人均能耗的强度也在同步上升。有资料称,一个国家要完成工业化过程,人均CO2排放量基本都要超过200t,当城市化基本完成,进入后工业化及信息化社会后,人均能耗则进入微增并相对平衡时期。目前,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在我国出现。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的比重为9.5%,而钢材消耗量占世界消耗量比重的47%,水泥消耗量占世界消耗量的60%以上。而我国近百年来地表温度平均上升了1.1℃,高温、干旱、强降水、冰雹、雪灾、沙尘暴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中国能源研究会公布,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5亿t标准煤,同比增长了6%,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所以,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偏高,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中国人均能耗从1978到2007年由0.5t标准煤上升到2t标准煤。近几年,由于高能耗产业的快速增长,能源与原材料的过度利用导致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城市空气污染、水环境恶化、交通噪音严重、城市固体垃圾日益增多等问题难以解决,因此,低碳城市的建设,已成为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框架中的核心问题。
1.2优势
首先,我国政府大力扶持低碳模式,先后制定了许多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在最近推出《“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t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t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t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t标准煤。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t和2086.4万t,比2010年的2551.7万t、2267.8万t分别下降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0万t和2046.2万t,比2010年的264.4万t、2273.6万t分别下降10%。同时在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加强节能减排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等方面做出了具体部署,并对“十二五”各地区节能目标、“十二五”各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十二五”各地区氨氮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十二五”各地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十二五”各地区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做出了具体规定。在法律法规方面先后颁布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其次,我国城市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并不是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产物,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建立新企业、新设备的成本要比传统工业国家改造更新旧企业旧设备的成本更低;再加上我国能源需求增长,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降低碳减排成本。因此,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另外,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有较大的可塑性、鲜明的地域性、浓郁的民族性。悠久的历史,为我国城市留下了众多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等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适应多种自然环境、风格多样的地域文化。许多城市根据各自的特征,提出了彰显特色的低碳城市建设构想,制定了低碳规则,安排了相关项目,确定了实践区,分重点、分层次地将地域文化与低碳经济结合起来、协调起来,形成了一个既有个性特点、又符合低碳要求的城市建设统一体。于是园林城市、太阳城市、山水城市、文化名城等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一切都是低碳经济时代城市建设的要求所在。
2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低碳经济时代的城市建设,其内涵和特征必须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必须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保持能源低消耗和低排放。其具体的对策与措施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2.1树立低碳观念,进行政策制度创新和科学的城市规划
低碳经济时代的城市建设是政府、公民、市场共同协作的发展模式。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政策制度创新和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关键。首先,政府应该通过立法机关制定保障低碳排放的法律法规。从立法层面制订一整套控制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方案。同时制定一系列细化的、具体的、可操作的部门规章与实施细则,建立完善的低碳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政府还应该制定碳减排的目标体系,包括短期、过渡期、年度目标及长期目标等完整的目标体系。在碳排放标准下,政府从区域结构、产业、建筑、能源结构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具体的规划。城市区域规划主要从交通系统、城市布局、绿色建筑、土地利用、无缝物流、市政设施等方面进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制定规划时,必须要有科学的、民主的决策程序,要有专家和民众的参与,要有公开公示与公众监督,以充分保证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远见性。规划一旦固定下来,就具有了法律效力,不可以因领导变化而随意更改。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对城市规划的遵从,就是对科学的尊重,对人民的尊重,也是对低碳城市和历史负责的态度。
2.2构建碳交易市场,用市场机制引导低碳城市建设投资
低碳城市建设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减排。但目前技术创新的成本高昂,远低于市场追逐的基本回报率。在技术市场化并不成熟的情况下,一方面除了政府采用传统的财税政策积极开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采用市场化机制来引导企业、银行、民间、基金等社会资金投资。于是碳交易就应运而生。碳交易是低碳交易体系的简称,其运行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配额的交易,即在政府强制规划和法规的约束下,规定各城市、各行业低碳指标,并根据一定的交易规则,通过市场化的交易手段将环境绩效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使城市建设以最低的成本达标。一种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即通过项目的合作,买方向卖方提供资金或技术支持,获得减排额度,CDM即是这种排放机制。根据我国国情,低碳经济时代的城市碳交易对策在设计时应当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要充分认识碳交易市场在引领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充分认识积极参与构建全球碳交易市场的战略意义,要尽快构建一整套与发展全国统一碳市场相关的规划和法律法规体系,因为碳交易是建立在高度发达信用体系之上的,同时碳市场的运行更需要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
(3)利用CDM机制的经验,提高城市对碳资产的管理能力,鼓励构建碳交易机构和碳交易区域市场。因为没有众多的交易机构和区域市场,就不可能有未来统一的国内市场。
(4)构建信息平台。因为低碳交易市场一方面是与虚拟资本金融创新低碳信息咨询、低碳经济所需人力资源、培训教育等相关的信息经济市场,另一方面是与低碳经济的城市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及现代服务业的市场相关的投资生产市场,因此,只有构建真实而强大的信息平台,才能最终构建碳交易市场。
2.3创造全新的绿色建筑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建筑大国,每年新建房屋面积高达17~18亿m2,超过所有发达国家每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建设事业迅猛发展,建筑能耗迅速增长。所谓建筑能耗指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空调能耗约占60%~70%。我国既有的近400亿m2建筑,仅有1%为节能建筑,其余无论从建筑围护结构还是采暖空调系统来衡量,均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面积采暖所耗能源相当于纬度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这是由于我国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采暖用能的2/3白白跑掉。而每年的新建建筑中真正称得上“节能建筑”的还不足1亿m2,建筑耗能总量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份额已超过27%,逐渐接近三成。每年新建建筑使用的实心粘土砖,毁掉良田0.8万hm2。
物耗水平相较发达国家,钢材高出10%~25%,每立方米混凝土多用水泥80kg,污水回用率仅为25%。因此,创造低碳建筑,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势在必行。为了创造全新的绿色建筑,当前必须抓好立项、设计、节能、效率、适用、循环、智能等七大环节。一是立项。立项要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行科学决策,严格控制重复建设和扩大建设规模。因为建筑规模扩大,建筑材料消耗多,能源也就消耗多,碳排放也就多。二是设计。面对全球能源环境问题,不少全新的设计理念应运而生,如低能耗建筑、零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等,它们本质上都要求建筑师从整体综合设计概念出发,坚持与能源分析专家、环境专家、设备师和结构师紧密配合。在建筑设计时,根据大范围的气候条件影响,针对建筑自身所处的具体环境气候特征,重视利用自然环境(如外界气流、雨水、湖泊和绿化、地形等)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微气候,以尽量减少对建筑设备的依赖。具体措施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合理选择建筑的地址、采取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主要方法为:在建筑周围布置树木、植被、水面、假山、围墙);合理设计建筑形体(包括建筑整体体量和建筑朝向的确定),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合理的建筑形体设计是充分利用建筑室外微环境来改善建筑室内微环境的关键部分,主要通过建筑各部件的结构构造设计和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分隔设计得以实现。还要改变追求奢侈、豪华的设计风格,走简约、朴实的设计之道。在满足功能适用的前提下,尽量将平面布局做到紧凑,提高建筑面积有效使用率。在住宅中控制套型面积标准,重点发展中小套型住房。三是节能。理想的节能建筑应在最少的能量消耗下满足以下3点,
(1)能够在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控制接收或阻止太阳辐射;
(2)能够在不同季节保持室内的舒适性;
(3)能够使室内实现必要的通风换气。目前,建筑节能的途径主要包括: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建筑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降低建筑设施运行的能耗。
在这三个方面,高新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建筑节能也采用一些传统技术,但这些传统技术是在先进的试验论证和科学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用于现代化的建筑中。在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的同时,人类还在寻求开发利用新能源以适应人口增加和能源枯竭的现实,而新能源有效的开发利用必定要以高科技为依托。如在建筑上不仅能利用太阳能采暖,太阳能热水器还要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且将光电产品与建筑构件合为一体,如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使耗能变成产能。四是效率。建筑节能要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为了维持居住空间的环境质量,在寒冷的季节需要取暖以提高室内的温度,在炎热的季节需要制冷以降低室内的温度,干燥时需要加湿,潮湿时需要抽湿,而这些往往都需要消耗能源才能实现。从节能的角度讲,应提高供暖(制冷)系统的效率,它包括设备本身的效率、管网传送的效率、用户端的计量以及室内环境的控制装置的效率等。五是适用。城市建筑物的寿命应在50~100年,但是现在有许多建筑物在它生命期未尽之时就早早地被拆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适用了。建筑物不到生命期就被拆了,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资源浪费。绿色建筑应该具有再利用的特点,使建筑空间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包容性和灵活性。六是循环。循环要求城市建筑物所造用的材料和构件在其寿命结束时能够再循环和再利用。《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和建筑物所有者或使用者,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建筑物维护管理,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对符合城市规划和工程建筑标准,在合理使用寿命内的建筑物,除为公共利益需要外,城市人民政府不得决定拆除。”这条主要针对大拆大建。一方面对老建筑要管理好,利用好,做到物尽其用。另一方面,新建筑的安全使用期应当再延长。在当今的科技条件下,延长城市建筑生命周期,应该是可行的。七是智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对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通过对建筑物的4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最优化的设计,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的幽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建筑智能化结构是由三大系统组成: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和通信自动化系统(CAS)。
2.4提倡城市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绿色消费是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绿色消费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在具体的城市建设方面,城市要减少各种装饰灯、霓虹灯的滥用。倡导生活中节约使用电视、空调、电脑、饮水机和电热水器。居民长距离出行时,倡导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鼓励搭乘公交车,短距离出行时,鼓励使用自行车或者步行。同时,城市生活垃圾必须实现资源化。垃圾实际上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我们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将有机垃圾变成肥料,可燃的通过燃烧形成电能和热能,补充能源供给或者直接用于生活。要形成资料-产品-生活垃圾-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流程。
人们在经历了环境、经济危机之后,开始了新的觉醒和奋起,促进全球走向低碳经济时代。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储存器,其建设必须要达到方便,舒适、安全、卫生、高效、高标、高品的自然与人工高度结合、协调、融汇的低碳绿色环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建筑工作者,深入研究低碳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不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职责的要求。因此,都应为此而思考、工作和探索。
- 上一篇:城市共青团工作调查汇报
- 下一篇:共青团服务新农村调查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