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低碳经济遇见的瓶颈和机会论文

时间:2022-01-06 02:41:00

导语:剖析低碳经济遇见的瓶颈和机会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剖析低碳经济遇见的瓶颈和机会论文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贸易增长

论文摘要:面对挑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充分利用国际体制的资源,依靠绿色科技和清洁发展技术,实现经济的低碳化、清洁化和可持续发展。在世界向低碳经济转变之际,中国传统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老路越走越艰难,日趋严厉的资源环境的约束和日趋收紧的外需市场与愈演愈烈的高碳产能过剩相交织,突显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发展沿袭了发达国家的过往的路径:通过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实现现代化。但当今中国与发达国家当年进行工业化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不同,一个非常显著的不同之处就是,中国的工业化正受到来自资源和环境的两大约束。从短期看,对能源资源需求的刚性增长将使我国成为国际资源市场价格风险最大的承受者。

一、资源环境约束加大,高碳产能过剩

从中长期看,碳排放约束会越来越强,碳排价格将越来越高,传统工业生产和出口的扩张成本会越来越高。但在这种资源环境约束日趋严厉的形势下,我国经济中受到能源补贴的高碳部门诸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有色金属、石化都出现了持续的、大规模的产能过剩。也就是说,一方面资源越来越稀少,而另一方面,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却偏低,浪费难以遏制,两股力量加剧了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困境。

二、低碳复苏动力不足,经济面临再次下滑的风险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最好的缓解办法就是着力发展新技术发展新兴战略产业。

这也正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着力推动和实践的。在中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为本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所需的化石能源,不惜投入巨大的经济、军事、外交资源与美、日等老牌工业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激烈的竞争之时,同样遭受能源匮乏的欧盟,凭借自身在新能源技术方面享有的较大优势,先是在本地区,继而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就是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有限的成果没有给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注如入足够的新能量。眼下,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曲折艰难,潜在的主权债务危机反映了依靠政府主导的经济复苏的脆弱性。贸易保护主义压力有增无减,加剧了国际关系中的紧张因素,给达成协调一致的复苏努力增加了阻力。世界迫切需要一次真正的低碳经济革命。

三、低碳经济带来的机遇

从长远看向低碳经济的过渡正在成为未来一个世纪改变商业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的经济的持续进步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学会借助这股力量改变高碳经济模式,走绿色发展之路。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全球推动低碳经济的转变,有利于中国借助国际力量应对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包括增强贸易的可持续增长,降低产能过剩。这种机会表现在:

1、从国际竞争关系的变局中受益,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中国与美国一个是正在崛起的大国,另一个是正经历实盛极而衰演变中的大国。中国的崛起和美国走向衰落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而且两国的国家制度也不同,这使两国的商业竞争具有超出经济范畴滑向地缘政治的倾向。过去几十年中,两国关系在相互依存与相互竞争中,曲折发展。虽然具有进一步强化和发展的空间,但这种关系又异常敏感和脆弱。近来,能源和气候变化议题把两国的利益更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增强了这种关系的稳固基础。这不仅因为中美两国是世界上煤炭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面临着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更重要的是美国要借助中国的力量,发展低碳能源,维持美国经济在21世纪的领导地位。

由于长期沉迷与资本游戏,轻视制造业基础的技术,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美国制造业就已经丧失了海外竞争力。在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变中,欧盟、日本已经把美国抛在了后面,特别是欧盟,在没有美国参与的情况下,实际上主导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以及规则的制定。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想要争取全球气候政治和经济议程领导权,却发现力不从心。从自身的困境中,美国发现与中国的在能源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同时,中国广阔的市场、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非常有利于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加快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商业化进程的,是美国解决气候变化难题,推动低碳发展,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的多赢选择。美国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与中国开展技术和产业合作。

在这种情势下,尽管在美国国内仍然存在着对中国的戒心,担心与中国合作,分享核心技术,将导致中国廉价的产品很快就会充斥整个美国市场,冲击美国产业,但赞成与中国加强合作的观点占据了压倒优势,中国与美国的技术合作处于一种比过去更加开放,宽松的环境,更加积极的氛围。如2009年初,美国开始向我国民用企业发放高科技产品出口许可;2009年10月美方在第20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上承诺,妥善解决中方关注的放宽对华出口管制问题。

在人类近代三次产业技术革命中,中国都无缘参与。美国主动与中国合作使中国更加接近本次低碳技术创新的前沿,并成为推动这场革命的一种强大的力量。解决产能过剩一个根本途径就是开发创建新的战略新兴产业。中美合作是加速这一进程的催化剂。

2、从庞大的碳金融创新中受益,加大对新兴产业的资源配置。近年来,随着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强,金融市场也对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作出了迅速而强有力的反应,各种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创新应运而生,比如碳配额交易市场、气候衍生工具、巨灾债券。这些创新不但可以用来锁定、隔离、规避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使对未来预期更为稳定,还可以提高价格机制的效率,使资源配置到更为清洁的生产技术和部门中,同时透过金融市场,形成碳排放指标的透明定价,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在设计国际减排制度时,京都议定书纳入了三大基于市场的减排机制。清洁生产机制(CDM)就是其中一种包含了金融创新的市场机制。

中国是清洁发展机制的主要受益国之一。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秘书处统计,截至2009年9月20日,全球已注册的CDM项目1822个,其中中国获得的项目632个,占34.7%,预计中国每年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产生的可核证的排放量(CER)达1.8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的59%。中国为此每年获得的资金支持在10亿美元以上,远远超过中国从各类多边和私人基金中获得的资金支持。[1]CDM不只是资金渠道,更重要的它是基于减排项目的技术转移模式,这十分有利于优化我利用外资的结构,并以此加大向节能减排技术和产业增加资源投入。

3、从新一轮技术革命和迅速扩张的低碳产品市场中受益,增强可持续出口能力。在各国政府大力推动和财政支持下,世界对包括清洁煤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提高能效技术的投资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2008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首次超过化石能源,达1400亿美元。国际能源署估计,未来30-40年全球每年投资低碳经济至少在5000亿美元以上。如此大力度的技术和产业创新投资,将催生出对低碳产品的极大的需求。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又是低碳产品的大市场,在向低碳基金转变过程中,中国具有吸收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优势,技术低成本化优势。中国独具规模的大市场有利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4、从资源优势中受益,扩大战略优势低碳经济开辟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另一竞技场。虽然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争夺的紧迫性和激烈程度将由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所缓解,但发展新能源产品所需要的稀有金属的争夺将愈演愈烈。发达国家在全力以赴的发展低碳经济时,面临的一个不确定前景是如何确保在混合动力车、电动车、数字家电、充电电池、节能环保产品等领域需求很大的稀有金属得到稳定供应。美国地质调查确认了11种对美国非常重要但供应的脆弱性也很明显的矿产品,其中5种美国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所有这些矿产品是生产替代能源、电池、通讯产品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