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旅游创新发展新模式论文

时间:2022-01-01 03:15:00

导语:浅谈旅游创新发展新模式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旅游创新发展新模式论文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旅游业得到飞速发展,通过20年的不断努力,中国一跃成为亚洲第一大旅游国、世界十大旅游国之一。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和旅游资源大市,其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大。特别是2008年7月20日,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首次提出将“五个重庆”战略决策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这无疑为重庆旅游业的大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重庆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特点

2.1重庆市旅游资源概况

重庆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截止到2008年,重庆全市共有世界遗产4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历史文化名镇9处,国家水利风景区1处,其中获得国家质量等级认证5A级旅游景区2处,4A级旅游景区31处;此外,还有多处市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

2.2重庆市旅游资源开发特点

2.2.1级别较低的旅游景点向高级别景点升级

从2000到2008年,重庆市旅游精品越来越多,等级较低旅游景点逐渐向等级高的旅游景点转化,见表1,如县级旅游景点由2000年的16个减少到2005年的12个,而世界遗产从2000的0个发展到2008年的4个。

2.2.2注重旅游资源深度开发

重庆从“九五”到“十五”,然后再到“十一五”规划中,对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品牌培育的特征是重庆旅游开发由点向面进而向系统转化,旅游资源开发不断成熟,如图1。

3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特征

重庆自成为中央直辖市以来,经过12年的发展,其旅游业的资源条件、产业地位、发展规模和格局等都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16]见表2,自直辖以来,除2003年由于受到非典影响,部分指标数据有所下降以外,其他年份的相应指标数据还是呈现了不断攀升之势。国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例相对较低,且增幅波动较为明显;国内旅游收入为旅游总收入的主要来源,增长率水平同旅游总收入的增长率水平基本持平;旅游总收入(除2003年)年年攀升,从1997年的73.4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561.29亿元,增长了约665%;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也呈现平稳较快的增长。旅游收入增长率(除2003年以外),每年都高于GDP增长率,特别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仍就高出GDP增长率约3个百分点。

国际旅游人数(除2003年以外)虽然每年都有所上升,但其占接待游客总数比例还是相对较小,国内来渝旅游人数(除2003年以外)逐年递增,且占接待游客总数比例较大,见表3。总的来说,接待游客数每年还是呈现上涨的趋势(除2003年以外),接待游客总数从1997年的l875.9万人,上升到2008年的10088.38万人,增长了约438%。

从1999到2008年,国际旅行社的个数仅增加了11个,国内旅行社从1999年的169个增加到2008年的292个,增长了约73%;从2000到2002年,旅行社总数虽然只增加了5所,但从业人员数猛增989人,2003年由于非典,从业人员陡降859人;2004由于受到03年波及,虽然旅行社总数有所增加,但是从业人员依旧有小幅下降;自2005年以后,旅游业迅速升温,旅行社从2005年的220个增加到2008年的323个,三年增加了103个,从业人员也增加了1128人,见表4。

总之,重庆自直辖以来,虽然发生过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但是重庆市旅游产业仍旧取得了迅猛的进步,来重庆旅游人数逐年递增,旅游收入大幅上升,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也逐渐提高。

4重庆市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旅游资源开发政府与市场定位不明确

在重庆市区和郊县,具备较高旅游价值的旅游资源为数不少,部分地区以传统的资源开发为导向,当地有什么资源就生产相应的产品。不少地方政府缺位越位现象非常严重,对旅游资源进行单一和重复无序的开发,不但导致旅游资源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造成土地资源、投入资金、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比如重庆市东部及东南部天然石灰岩溶洞资源,政府重复无序开发灯光造型等观光旅游项目,不仅导致品位较高的岩溶旅游资源开发过剩,市场份额分散,而且对进一步开发这些资源也极为不利。

4.2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和粗浅开发

重庆市旅游资源开发同时还存在着开发过度和开发粗浅的问题,过度开发的资源虽然不多,但危害巨大,如重庆某些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急功近利,烧烤、野营等项目开发过多,造成林地以及一些湿地的严重污染,森林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同样,粗浅开发问题也极为严重,大量的粗浅开发导致旅游资源的退化和枯竭,如对重庆都市旅游中“两江游”旅游资源开发,仍然停留在一个相对狭义概念的观光旅游资源开发上,未能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4.3旅游组合模式缺乏创新

目前重庆旅游景点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一条主线、八个特色旅游点”的格局[17],但各个主要景点分布较为散乱,景区之间距离太长,离中心集散地重庆主城区也太远,线长点稀,赶路多而游览少,没有较好的旅游组合,使得很多旅游资源不能得到永续发展

5重庆市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的组合模式创新

5.1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注重品牌景点的培育

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应该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控制好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退化和枯竭,生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政府对于过度开发的旅游资源应该实施控制,加强监管;其次是严把开发入口关,对于那些缺乏可行性以及条件不成熟的旅游项目,宁可不开发,也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做一些牺牲资源、粗浅的开发;最后则是要更加注重品牌景点的培育,提高旅游质量,在重庆的旅游资源中,需要进一步深度开发的是长江三峡、大足石刻和山城都市以及以武隆喀斯特景观为代表的乌江画廊:长江三峡应加强两侧腹地旅游资源(小小三峡、大宁河、大昌古镇等)进一步开发,将长江三峡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起来;大足石刻应该加强石刻作品的保护措施,加大配套设施与接待设施的建设力度;山城都市夜景己具备成为世界级旅游精品的条件,应该继续精心打造,使之成为重庆旅游的又一世界级精品;乌江画廊应通过旅游区划的创新调整改变乌江流域各个县域各自为政、分散开发、不能形成合力的局面,突出其特色。

5.2旅游组合模式的创新与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5.2.1组合模式一:“旅游套餐”组合模式

为提高旅游质量,提升旅游品位,重庆单个或某些旅游景点可在不同时间段推出各色的“旅游套餐”,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出行目的、不同爱好游客的需求。如2009年五一黄金周推出了较为成功的三大套餐:一是重庆武隆县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举办以户外运动为主的武隆仙女山国际山地露营音乐节套餐,游客可以观看怀旧电影,参与彩弹射击、骑马滑草、山地摩托等户外运动项目;二是重庆万盛区石林风景区举行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第十二届苗族踩山会套餐,推出“卡龙之春”开幕式暨《黑山谷》画册和风光片首发式、篝火狂欢夜、祭祀大典等多项民俗风情活动;三是长寿、南岸等区县推出以乡村游为特色的登寿岛采寿果、枇杷采摘比赛等活动的采果节套餐,游客可在人体摄影、环长寿湖自行车赛等活动中找寻乐趣。不仅在节假日,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段,可推出丰富多彩“旅游套餐”来充实游客的旅游生活,提升旅游质量,使得游客的感受不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

5.2.2组合模式二:以四大旅游精品为主的组合模式

重庆是旅游资源大市,旅游资源品质高,种类全。山城都市旅游享誉全球,国家级江峡景观长江三峡乃重庆旅游的拳头产品,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是重庆旅游的文化形象,乌江画廊更是名满天下,这四大旅游精品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重庆可在四个旅游景点间开通相应的旅游直通车,且旅行社不能为了节约时间而误导游客,一日之内走马观花游览四大景点,那样即使开通旅游专列节省赶路的时间,也会觉得赶路多游览少,毫无趣味。旅行社可安排游客在一日之内游览四大景点中的一到两个,如大足石刻和乌江画廊离主城较近,可以选择一日游览这三者中的两个,长江三峡离主城较远,则需要另花一日单独游览,这样的合理的搭配才会使重庆之旅丰富充实,才能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5.2.3组合模式三:红色精品旅游组合模式

重庆红色旅游景点虽多,但红色旅游发展缓慢,主要是没有注重跟周边省市的联动发展,黔渝川的贵阳、遵义、重庆、广安作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中国革命纪念地,主要景点包括:广安市邓小平故里、华蓥山游击队遗址,重庆红岩纪念馆、歌乐山烈士陵园,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贵阳息烽集中营、息烽乌江峡等景区。这些红色旅游资源组合优势比较明显,如果四城市相关部门统一规划和管理,提升合作层级,拓展合作层面,将四地最具代表性的红色景区景点全面贯通.开通旅游直通车,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形成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立红色旅游发展长效合作机制,无疑将重庆红色旅游的发展推向了快车道。

通过红色旅游合作的这个平台,带动黔渝川其他旅游的发展,并进而在其他旅游方面也发展长效合作机制,便可以达到用其他旅游来丰富和完善红色旅游,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的有机融合和协调发展局面。这样互利合作的协调发展,就能实现重庆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199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路璐,朱淑芳.重庆市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7(4):112-115.

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旅游业发展重点专题规划[R].重庆:重庆市人民政府,2002.

李东升.重庆市旅游开发综合探析[J].探索,2002(2):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