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生态经济的理性思考论文
时间:2022-10-12 02:58:00
导语:西部生态经济的理性思考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加快发展仍然是西部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而西部地区的发展又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并引发了西部经济、社会大发展中的诸多不和谐。因此,以生态经济为核心推动西部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必然成为构建我国西部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西部和谐社会生态经济
一、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文化落后需要加快发展
我国西部的范围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土地面积5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56%;目前有人口约2.8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2.99%。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状态。1999年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尽管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不断加快,但是中国的东西部发展差距仍在增加。这种差距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东、西部地区的GDP差距
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04年东部地区GDP总量为95305.75亿元,占全国GDP的58.4%;中部地区GDP总量为40349.51亿元,占全国GDP的24.7%;西部地区GDP总量为27585.17亿元,占全国GDP的16.9%。与1978年相比,2004年东部地区GDP比重上升了7.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了4.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下降了3.8个百分点。从人均GDP来看,1978年东部是中部和西部的1.6倍和1.9倍;到2004年人均GDP东部是中部、西部的2.1倍和2.6倍。
2.东、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差距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分别由1992年的21225.6亿元、6427.4亿元和4452.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71384.3亿元、33706.2亿元和27207.6亿元。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却由1992年的60%、17%和12%变为68%、13%和11%。从人均状况来看,1992年西部地区人均工业总产值与东部相差6058.7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480.6元;而到2005年西部地区人均工业总产值与东部相差29383.1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1680.8元。显然,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及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
3.东、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
据《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看,1980年西部人均收入相当于东部的70%,到2000年降到了54%。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来看,1980年西部相当于东部的85%,2005年降为66.7%。而从农民人均收入差距来看,在1980年~2005年期间西部与东部之比由70%下降到44.2%。目前,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是西部地区的1.5倍。
4.综合发展差距
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约为全国贫困人口的60%。东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也很明显,参加社会保险、养老保险人数覆盖率不到5%,仅为东部的十分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严重滞后。有统计显示,中国东西部综合人才差距是10∶1。东部人均受教育时间达10年零8个月,西部人均受教育时间仅为3年零6个月。“西部人均综合知识发展水平仅相当于东部的35%,获取知识的能力仅相当于东部的14%,吸收知识的能力仅为东部的81%,交流知识的能力仅为东部的31%,人均外国投资和互联网普及率分别是东部的8%和12%。”
二、西部地区发展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这里的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都十分脆弱,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形增长和人口的快速膨胀,使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系统普遍面临着容量不足的压力,生态环境呈日趋恶化的势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生态环境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但整体恶化的总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1.水资源短缺
据资料显示,我国西北地区属资源性缺水,西南地区为工程性缺水。西部水资源80%为冰川固态水及地下水,有限的地表水因复杂的地质地形构造多存于深川大壑,能够用于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的可用水极少。截至2000年底,西部地区饮水困难人数,以及饮水特别困难人数仍占全国饮水困难总人数、饮水特别困难总人数的54.5%和55.4%。据统计,年人口缺水率是:新疆156%,甘肃124%,陕西11.7%,青海6.6%,宁夏6.5%;牧畜缺水率是:新疆24.3%,甘肃19%,陕西9.2%,青海5.2%,宁夏4.8%。水已成为西部发展的重大隐患。
2.生态环境退化
在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日益增长的人类活动的作用下,西部地区一些地方滥垦、滥牧、滥伐、滥采自然资源,造成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等。据国家环保总局、中科院等联合调查完成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载:近10年来,西部地区天然林、防护林面积分别下降了14.49%和51.07%;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6亿多公顷,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1亿多公顷,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2.5%;退化草地和草地鼠害面积分别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9.5%和47.1%;因矿产资源开发遭破坏的土地面积累计达181万公顷。
3.自然灾害频繁
脆弱的生态环境,必然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西部地区的干旱、洪涝、冰雹、霜冻、大风、沙尘暴等气象灾害,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并有大幅度增加的趋势,造成的损失严重,影响面也很大。近年来西部地区连续发生沙尘暴,北方出现大面积持续干旱,鼠虫害爆发,火灾,雪灾不断,估计每年草地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
4.环境污染加剧
大规模的开发浪潮,加上原有的重化工业,势必给西部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和容量带来压力。据有关资料显示,西部地区万元产值排放的污染物要比东部高1倍~5倍。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不是在减轻,而是正在加剧。
总之,经济文化落后和生态环境脆弱成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大瓶颈。如何创新思路,寻求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结合点,促进西部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以生态经济为核心推动西部和谐社会的构建
1.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制度机制
传统的发展方式曾为我国包括西部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做出巨大贡献,但传统发展方式以GDP的增长为核心,而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损耗较大,使经济与生态不够协调,已难以持续下去。生态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要求经济主体在发展战略上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置于首位,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互动互进,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党中央、国务院在有关政策中明确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协调推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区”(.1999年6月19日在西安的重要讲话)。西部经济必须走生态与环境持续发展的道路,但生态经济主要受制度约束,因此其开发必须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实现制度创新。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对破坏环境而损害人们长远利益的人,进行强制性的约束,以阻止人们在法律道德与短期利益之间博弈;必须通过环境税、合理的资源定价、流域系统补偿等制度创新与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提供;通过工商企业投资补偿、区域协调机制等制度创新,解决好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激励人们从事生态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值;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督促决策者从根本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制约的现状,发挥政策的应有导向作用。
2.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可以实现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追求生态经济价值为目标。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可归结为产业的生态化,即从经济发展上通过产业结构生态重组为基础的产业生态化,创建一种由全新的生产消费方式支撑的经济体系与发展模式,以改进提高人类经济社会系统的生态化功能质态。公务员之家
对我国西部地区而言,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方向可以概括为:要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业及其农牧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产业;要建设面向全国市场的能源、资源等产业基地,加快发展规模化清洁能源工业、资源型加工业,尽快形成开发合理有序、规模效益明显、加工链条长、资源利用效率高、产品种类多的优势产业群,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资源和能源保障;利用西部地区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优势,带动地方产业配套分工体系发展;深化企业改革,真正形成一批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以及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小而强的企业,坚决淘汰那些浪费资源能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五小”企业;利用好、发挥好西部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及与旅游业相配套的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水平和档次;利用好、发挥好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把扩大对外开放和结构调整更好地结合起来。非常肯定的是:西部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立足西部的资源优势和区域性特点,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从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3.增加教育投资,提高公民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创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教育。“东西部地区存在着巨大的知识发展差距,西部一些地区的部分人群甚至面临与知识隔离的危险?。”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以提高西部地区国民素质为着眼点,要加大投入尤其对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发展教育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健全教育体系,完善助学机制,优化教育结构,提升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体公民吸收知识的能力,包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及外出务工农民技能的培训等。这些年,国家对西部地区教育投入非常大,“义务教育免学费、困难家庭有补助、危旧校舍全改造、教师待遇提高快”,是使西部地区的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真实写照。
4.发展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协调发展
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关系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在医疗卫生方面:西部要确立“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奋斗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疾病预防控制放在卫生工作的首位;必须把发展农村和社区卫生作为长期的战略重点;必须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在社会保障方面:西部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还没有覆盖农民。要在西部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把完善社保体系与培育资本市场联系起来设计,构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新型关系,塑造合理的利益机制,降低道德风险,以法律手段保证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坚持整体设计,农村、城市全面推进社保体系建设,为西部和谐进程奠定基础。
5.贯彻民族宗教政策,保持各民族团结与和睦
促进各民族团结与和睦,既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西部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加强民族团结至关重要。因此,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加强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把握维护国家统一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依法保障民族自治区域的自治权利。要关心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按照改善结构,增加数量,提高素质的要求,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力度,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地区干部的素质。努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处理好市场经济运行法则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东中部地区大力支持下,在西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地区一定能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全文)[N].中华网,2004~3~22
[2]陆亨俊:关于生态经济[N].经济参考报,2002~06~19
[3]罗俊: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战略选择[J].西部论坛,2004(7)
[4]钦敏: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环境补偿机制[J].中国政协,2003(4)
- 上一篇:全球化与生态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 下一篇:有线数字电视经营思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