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时间:2022-05-21 03:53:00

导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摘要:当今时代是网络及其发达的时代,网络环境对高校的教育工作有着重要影响。网络环境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可能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情感培育、原有组织制度完善、价值传播以及价值认同等工作的障碍。因此,网络环境下为了更好地进行价值观培育工作,提升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水平,高校必须结合当前教育工作面临挑战,从多方面入手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之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在网络高度发达的21世纪,网络环境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寻找大路径并克服网络环境消极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挑战

1.1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容易造成大学生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障碍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这就导致网络环境中传播的网络信息也会具有不确定性及虚假性。网络环境中所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有的是正规网络媒体经过严谨编辑的,有的却是不良媒体即所谓的“营销号”编造的。不良媒体所的网络信息多是为了夺人眼球而对现实事实进行歪曲报道,比如之前的“网红炒作门”,这些所谓的网络红人通过传播虚假的网络信息向网络受众传达虚假的情感,以博得大家的同情和关注,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达到走红的目的。这些虚假的网络信息并不能给大学生传播正能量,相反不仅会欺骗大学生的情感,还会向大学生传播虚假的信息和错误的价值观,从而弱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渐渐地污染他们的心灵,让大学生动摇已树立的价值观,产生出不劳而获和极度膨胀的错误价值观念。这就阻碍了正面的网络信息想要传播给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目的,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信息与情感障碍。

1.2网络虚拟社交冲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的原有组织基础网络环境中种类繁多的社交软件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交往方式,使大学生人际交往形式多样化。一方面网络社交软件所提供的网络虚拟社区,比如QQ群、微信朋友圈、微博群聊、百度贴吧等,可以把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职业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实现大学生的自由交往。另一方面则将大学生困在了这个看似多变自由的网络环境之中。部分大学生因为网络交往软件的便利和多样而过度依赖网络进行人际交往,长此以往,不仅会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更严重的会影响到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整日沉溺于网络中的大学生过度地把精力投入网络社交软件中,从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就会逐渐对现实社会的集体活动丧失一定的兴趣,参加活动的时间和次数也会逐渐减少。久而久之,就会破坏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工作原有的严密组织和规范的制度基础,从而制约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工作的进行。

1.3网络舆论阻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价值传播进程

当今我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是占据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实践。但在新形势下,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纷争,主流意识形态环境逐渐变得复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网络环境所具有的虚拟性,就决定了网络舆论的两面化。一方面,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快速便利,可以使大学生通过网络及时地参与到时事政治的讨论中去,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和诉求;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使用群体的多样化,网络也可能传播各种消极、非法信息,这样便干扰了主流意识形态环境。现在的网络新闻和报道良莠不齐,就会不断涌现各种谣言和消极报道,这种谣言会对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信任危机,并且对经常使用网络的大学生所处的意识形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产生消极影响,最终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价值传播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1.4网络各种错误价值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由于网络环境所具有的开放性,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收集到全球的信息资源。这些网络信息资源中不可避免地会包括各种错误的价值思想。以资本主义国家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为例,拜金主义是崇拜金钱的神奇作用、拼命追求金钱的观念和行为,又称金钱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享乐主义是只追求感官快乐、不愿意勤俭奉献的人生目的。这两种错误的价值思想会使很多大学生把享乐、奢侈作为人生的目标,更有甚者会认为钱是他们前进的唯一动力。在新时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可还不是很牢固,他们一旦接触到各种消极化、庸俗化的不良风气和价值思潮时,由于自身辨别能力和抵御能力有限,很轻易地就会动摇之前树立的价值认同,将这种消极的不良风气作为新的价值思潮所吸收,使价值认同出现偏差。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2.1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网络引导机制网络在方便大学生的同时也带给了大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由于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更加容易受到消极信息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大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首先,在高校的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应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为依据,积极组织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网络实践活动,同时对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过程给予更多的关注。其次,高校也应结合大学生的家庭形成协作机制,从大学生生活的现实环境入手,通过营造和建立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注重家庭与大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传播正面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引导机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工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主流网络媒体可以在进行价值传播的同时,多多发起关于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活动,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逐渐成熟,以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网络引导机制。

2.2打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网络强势媒体

这是一个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交错的时代,传统媒体拥有着雄厚的基础,而网络媒体则发展势头正猛。对于经常身处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他们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更多,所以,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工作就必须以网络强势媒体为保证。我们主要通过判断一种媒体在媒体中的地位是否处于中心,看它是不是很活跃,是不是被人们看好,是否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力来衡量它是否为强势媒体。因此,在新闻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就要发挥网络媒体所特有的传播者多样化、传播内容海量化、传播渠道交互化、受传者个性化、传播效果智能化的优点,注重策划,整合资源,传播正能量。当代社会也要注重网络媒体的发展,政府也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来促进网络媒体的发展。在校园生活中,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时可以将讲授内容通过网络媒体表达出来,也可以经常举办网络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媒体,利用网络媒体去表达自己,通过网络媒体去传播主流价值文化,打造网络强势媒体,强化价值观培育效果。

2.3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网络媒介素养

作为网络媒介,网络传播的信息拥有内容丰富、复制便利等特点,但另一种程度上也使网络信息的接收和处理产生了一定的问题。特别是经常使用网络的当代大学生,由于树立的价值观还不牢固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在网络信息的处理上易受干扰。随着网络媒介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网络媒介素养的认同,也应该注重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网络媒介素养。在今年的肺炎疫情影响下,多所高校采取线上教学,也就是利用网络上的各种教学APP对无法面对面交流的学生进行网上授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种各样的网络教学APP应运而生,比如钉钉、腾讯会议、学习通等,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学校和社会传播的正能量信息知识。通过利用网络教学媒介,改变了教育者对于虚拟网络的偏见,也使得社会大众正视网络媒介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在此基础之上网络媒介通过不断地向国民化、社会化转变,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合作提高其素养,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工作进程。

2.4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网络监督体系

针对网络环境中的不良网络信息,必须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督和准入,建立网络监督体系。首先,严格把守市场准入的关卡,对网络环境中的每一个网络软件和网络信息都要准确预见其双重作用,对于那些具有消极影响的网络信息或者网络软件应采用强硬手段,阻止其进入网络环境。从技术着手,治理网络环境应从源头出发,从技术着手,将重点放在网络环境中网络信息的入口,通过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过滤掉虚假的、非法的、有害的网络信息,使违法网站和不良信息与大学生相隔离,达到净化网络环境的目的。其次,我们也应该时刻关注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对于那些异常或者违法行为,应当及时制止,规范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以防大学生掉入违法、消极的网络活动陷阱。比如网络上组织所谓的“追求民主”的网络活动,高校应当加强预防,避免高校学生走上错误道路。最后,高校应不断地完善网络监督体系,加强网络环境的监管,促进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内容在网络环境中的广泛传播,使大学生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中逐渐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杨鹏.网络文化与青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杨冬磊.网络化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遇、挑战与创新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8,(26).

[7]唐平秋,卢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

[8]吴浩田.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机遇及挑战[D].重庆:西南大学,2016.

[9]李鑫.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D].佳木斯:佳木斯大学,2018.

作者:李璇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