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探索

时间:2022-04-22 09:41:20

导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探索

摘要:微媒体以其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危”“机”并存。高校应从媒介素养、课程平台、话语体系、文化环境、监管机制等方面,协同加强和改进微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微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在Web2.0时代,如何站稳和筑牢网络“微阵地”,利用微媒体为大学生精准滴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危”与“机”

(一)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危机

1.表达个性化动摇主体权威微媒体领域中信息表达和传递呈个性化、自由化、自主化。个性化的自由表达、迅捷化的自主学习,动摇着教育者的主体权威。微媒体的“去中心化”更打破了教师的信息垄断地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养成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非但如此,个性化、娱乐化的海量信息用语容易对教师形成倒逼效应,在倒逼教师强化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同时,也容易使教师产生“迎合心理”。具体表现为,过分迎合学生的网络个性和趣味需求进而冲击教育目标和教学效果。2.信息海量化冲击价值认同微媒体领域下,海量信息和资源得以实现共享,纷繁冗杂的信息中,参杂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部分消极、腐化、庸俗甚至反动的价值观念,狡猾地迎合着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诉求,它们对马克思主义价值信仰、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梦想进行曲解,混淆学生的价值甄别能力和辨识能力,使部分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认知出现偏差。这非但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严峻挑战,更时刻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3.网络依赖化消解理性思考微媒体时代,用短而精的海量信息孵生碎片化的生活方式。部分学生课上课下学习、生活与手机、电脑为伴。“无手机不人生”,“无电脑不生活”的病态网络依赖正充斥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对网络信息加以盲目信赖致使学生应有的科学思考能力、理性分析能力和价值甄别能力日渐弱化。此外,微媒体时代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易扰乱学生生活节奏,使部分大学生难以精心专研学习,这些都是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二)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机遇”

(1)打破时空界域,拓宽教育维度。微媒体视域下信息更加丰富多彩,传播更加高效便捷。大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受传统课堂的界域限制,这都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大契机。只要利用好广博的传播路径和信息素材,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将核心价值观转变成更加深入人心、喜闻乐见、生动形象的传播话语,就必然会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2)丰富教育载体,彰显教育活力。微媒体技术打破了时空界域,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的教学缺陷。微媒体领域下教师得以第一时间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政策。同时,教师从“新”开始,将教育变“漫灌”为“滴灌”,利用微媒体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为学生传递教育信息,把理论性的教育内容变得更富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样有利于消除真实交流中学生的心理戒惧,在没有身份、地位、代沟的虚拟环境中与学生敞心交流,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3)创新教育阵地,提升教育实效。微媒体通过微信、微博、微小说、短视频等简便快捷的沟通方式,更能为学生提供平等、真实、自由的交流互动平台。这个平台恰恰是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教育的新阵地。在这个新阵地中,高校可以通过多元化传播教育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准滴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日渐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信仰和行为实践。

二、微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优化主体:提升“微”媒介素养教师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和主体。高校必须精心打造专兼结合的网络育人团队,科学引导教师提升“微”媒介素养。一是要引导教师善于鼎故革新,提升驾驭微媒体的能力,通过生动形象的微媒体技术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活起来,结合新兴的慕课、微客、云班课等多种教学平台,使核心价值观教育由“说理”转向“服人”;由“灌输”变为“融入”。二是要帮助教师炼就火眼金睛。指切实提高教师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和洞察力,对纷繁冗杂的海量化网络信息进行科学甄别、筛选加工和理性批判。自觉寻求核心价值观培育契合点。三是要引导教师修身立德,树立优良的网络媒介素养,为核心价值观精准滴灌奠基优良土壤。

(二)优化课程:开拓“微”课程平台

微媒体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丰富而翔实。一是要开拓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当前,尽管微媒体技术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广泛应用,但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占据主导。微媒体技术在课程培育中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因此,要全方位依托网络教学课堂传播速度快、组织效率高、信息功能丰富、趣味性和时效性强等优势,扩宽思政理论课传播渠道;二是要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要充分发挥微媒体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的融合功能,通过网络精品课程的“线上”自学和课堂“线下”集中研学,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三是要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之外的其他教学课堂和日常品德教育中,通过网上网下一体化教学使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三)优化方式:转变“微”话语体系

微媒体语境下的教育话语体系应更加生动、形象、接地气。一是在传播话语内容上要找准切入点,做到精准滴灌,切忌漫无目的的泛泛空谈和晦涩说教。要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事件”和“问题”,引导学生在热点事件案例分析中形成正确科学判断。更要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利益诉求,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微媒体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聚焦学生现实诉求,既要为学生讲清“怎么看”,又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办”。二是在传播话语形式上要创建契合网络语境的语言逻辑和表达方式。有效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使核心价值观宣传话语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四)优化文化,打造“微”网络文化

积极打造多元表达和一元导向相结合的校园网络文化,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造优良的文化环境,提升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话语权和主动权。高校要加强互联网媒介载体建设,优化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和手段,构建起互动、平等、共享的微媒体交互式互动平台。加强学生网络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习网站建设,精心打造和占领“两微一端”新阵地,共建网络协同育人矩阵。

(五)优化服务,完善“微”管理机制

一是要积极搭建网络育人平台。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网络育人队伍培养培训计划、校园网络活动开展计划、校园网络平台建设计划、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等,通过积极搭建网络微平台来开展微教育,拉近与学生的“微距离”。二是要科学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和优势,及时搜集、整理、分析舆论走向和变化规律,做好系统数据预警监测,科学防范有悖核心价值观的异质思潮和网络谣言渗入。更要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和舆情监督机制,密切监控和关注重大热点事件,师生的价值诉求和评论动向,及时予以疏解和引导。综上,科学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媒体话语权,是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的新途径。然而,微媒体敷生的教育新阵地不能替代传统教育阵地,协同发挥网上网下育人合力,构建线上线下协同育人矩阵,是新时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166.

作者:翟承宇 张正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