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学人情消费现象研究
时间:2022-00-00 12:00:00
导语:消费社会学人情消费现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礼仪”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情消费也成为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消费多样化,物化转化为货币化,礼品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频率越来越高,消费的功利色彩显著,面子工程、攀比跟风的心理效应越来越明显,使人情消费异化甚至扭曲,破坏社会风气。文章对当前农村人口消费异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其原因,以有效遏制农村社会的不良风气,为农村人情消费回归理性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尚往来已成为中华民族人际交往的必然传统。合理适度的人情交往不仅能够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促进人们的互动,还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乡村社会。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农村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转变,人情消费作为礼尚往来的必要支出,出现了礼金不断攀升,农民不堪重负,人情风俗异化的现象。在党中央大力提倡节约的背景下,文章描述了农村人口消费的现状,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心理因素和个人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农村人口消费异化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了适合农村人口消费合理性回归的建议。
1国内对人情消费的研究
社会学视角对人情及礼俗消费的研究,主要从人际关系、情理社会、身份角色定位等角度展开。研究者主要围绕人情及礼俗消费的现状、特点、危害,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社会功能及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翟学伟(2004)以“情理社会”入手,从人际交往的现实出发,指出“中国社会就是一个讲人情面子的社会。”[1]中国人对“人情面子”尤其重视,没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没“面子”,原因在于“它的运作方式同情心理社会相契合”。[2]费孝通(2006)使用社会结构分析方法宏观地描述了人情礼俗消费现象,提出了“差序格局”理论,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关系,在此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并在这个特定的网络圈内维持着各种利益均衡。[3]胡杰成(2004)指出,农民的人情礼俗消费行为并不是“非理性”的,而是考虑了道德、工具理性计算及情感因素后的“社会理性”行为。[4]曹海林(2003)认为,关系网络亲疏、人情往来的平衡及情感认同是维持农村人际交往平衡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准则。[5]杨慰春(2010)运用社区研究方法对山东省台头村进行实证研究,展现出了人情礼俗消费背后更为真实存在的人际关系。[6]陈柏峰(2011)提出,传统的“熟人社会”即是一张微观权力关系网,人们的行为往往都是围绕着“人情关系”展开,并体现为感情关系、规范和机制等层面。[7]
2人情消费现状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最早是中国人作为人际互动的社会行动规范。从最早的周礼,后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等著名文人的推动和改善,礼仪文明,成为必读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在过去邻里间遇到节日、婚丧嫁娶都会包个红包或送点礼品,礼在于邻里之情而不在于送人情,这种单纯的邻里交流一直被认为是人之常情、礼尚往来。“人情礼金”的存在,在历史上具有积极意义,这个需要肯定,不单单是人际关系融洽,也有经济上的互助,文化仪式功能等。而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民收入不断地增加,致使农民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民之间的人情消费已经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礼尚往来,请客送礼的名由越来越多样甚至花哨,人们更多的是物质的交换,掺杂了利益与攀比心的人情变得畸形,农民送礼出手越来越“大方”,如今,份子钱从最初的五十元、一百元攀升到现在的几百元甚至几千元,除了婚丧嫁娶,如今连孩子的满月、周岁、三岁、小升初、中考、高考也要一路包办,甚至还有升学、乔迁、参军、店面开张等各种五花八门的办事名由,而很多人为了面子不得不打肿脸为人情支出。而这种面子与人情观念使这种攀比成风,你请了我也得请,你的份子钱出的高了我也不能甘拜下风,讲排场讲面子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部分农村地区人均消费支出占年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近几年竟然占农民年收入的50%以上,原来的提着一份礼品走遍全村的质朴景象已经被货币化的人情消费所替代,一张张红色请柬,碍于情面虽左右为难却也无可奈何。随着“红色罚单”的多样繁杂,农民不堪重负。2.1人情消费名目多元化。在传统社会,人情消费是在亲人的基础上进行的,人们主要是在逢年过节走街串巷,提着一份糕点走亲戚,以此来联络感情。近年来,随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人情消费明目也变得多元化。而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是,除了家人生日、子女升学、门面开张等,还出现了为了达成自己的利益而送礼上门的不正当人情消费。比如,为了让老师多帮衬自家孩子,给老师献殷勤送人情;为了达成自己的利益,给干部送礼等,这些不正当的人情消费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2.2人情消费货币化且金额不断增加。在传统社会中,人情消费大部分是送一些实用的生活用品,如蛋糕、鸡鸭、鸡蛋或衣服等金额大多是十元到五十元不等,因为在传统社会,人们只是因为情谊而人情消费,不存在其他目的,而近年来的人情消费是掺杂了目的与利益的,因此人情消费逐渐向货币化转化,送礼大多都是现金红包,礼品金额从过去的二三十元到几百元甚至几千元不等。除此之外,许多人开始以礼金的数量多少来衡量感情好坏,甚至出现根据礼金多少来决定帮不帮、办不办事的现象,渐渐地,礼品的标准被无形地提升,发生腐败和贿赂。2.3人情消费范围继续扩大,频率也在增加。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设施完善,政策待遇优厚,吸引了大批农村居民涌入城市生活,人们的人情消费由于交际圈的逐渐扩大而不再限制于以“血缘”“亲缘”为主的亲属,而逐渐扩大到以“业缘”“地缘”为主的同事、朋友等,并且为了保持不断的人际关系和互利关系,人情消费的频次不断加快。2.4人情消费功利性色彩显著。在传统社会,人情消费只是因为邻里情谊、促进人际关系,礼金数量与多少也没有固定标准。近年来,人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人情消费功利和工具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人情圈已然成为人情“怪圈”,致使有些人借机揽财,严重污染了农村健康淳朴的社会风气。人情消费已成为维持和扩展人际关系网、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和手段。[8]2.5人情消费所附属的面子、攀比、回报等心理作用越加明显。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去效仿城市人的生活方式,送礼物也开始讲究名牌与精美的包装,面子工程、攀比心理越加明显,与此同时,人们受到回报心理的影响,认为现在所出的礼,以后同样会收回来,甚至可能得到更多丰厚的回礼,因此人情活动得以在人们有来有往的交流中延续下去,人情消费不再是淳朴的民风民俗,而是人们的面子、攀比与回报心理在作祟,人情消费逐渐扭曲。
3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分析
3.1社会结构———“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称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他认为,中国的社会关系是按照亲近关系的原则建构的,以“自我”为社会关系的中心。就像扔进水中的石头一样,圈圈涟漪就像是与自己相关的社会关系,一圈圈推出去,变得越来越远,越来越薄……[7]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差序格局”对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血缘、血缘关系、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下,每个农民都会根据与自己的亲密关系来确定人际关系和人情消费的标准,然后决定礼品金额多少,关系亲近,礼品金额则越多,关系疏远反之。3.2文化层面———“礼”文化传统。中国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中国人的人情世故就是礼教传统思想影响下的通俗化表现,[9]在社会关系网中,每个人都要遵守所谓的“人情法则”,如果不遵守便会被圈子所孤立,所淘汰,社会中人情往来特别讲究礼节和规矩,人情消费会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和从众心理,甚至日后能被回报多少来确定最终礼金的数额。由于“礼”是中国文化传统,是每个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所以由于这种束缚,人们即使关系一般,但出于礼貌客套也会象征性地去随礼,一方面碍于情面,另一方面继续结交朋友,扩大自己的人际圈。人情不再是“情”,而是“债”,使人们扩大交际圈完成利益的工具和手段,为了送礼而送礼,人情消费逐渐异化。3.3思想层面———面子观念。在我国,人们的面子观念根深蒂固。如果一个人送礼金额不合适,就会引起周围人非议。你不仅觉得自己没有面子,别人会认为你不会“做人”,最终被孤立在外。其实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是自愿的人情往来。例如,几个家庭参加由同一个亲属举行的宴会。碍于情面,不得不给,但给多给少又是一个问题,几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同,收入高的家庭且不论,收入低的家庭碍于面子不得不和其他三个家庭随礼金额保持一致,致使许多家庭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这就是面子观念带来的社会弊端。3.4心理层面———攀比、从众、回报等心理作用。3.4.1攀比心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贫富差距显著的社会现象也逐渐显露。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和虚荣心,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人们向“随的礼金越多,越有面子”的消费心态转变,致使人情消费水平、礼品数量不断增加,攀比的不正之风也越发猖狂。3.4.2从众心理。大多数人在随礼时都会有“别人随多少,我也随多少”的跟风从众心态,虽然反感无奈,但为了不得罪别人,不想成为人们眼中的异类,得罪主家,就只能跟风、随大溜,如果别人随礼你不随礼,其他人也会认为你“不会做人”,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村人情消费的不良风气。3.4.3回报心理“礼尚往来”是人情往来中不成文的规则,双方在一次次的人情交换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欠人情”和“还人情”来巩固人情关系,受礼者在回礼时会增加礼金的数额,使送礼者有“亏欠感”。这样一来,送礼者下次送礼时就会在对方的基础上再加多一些。[10]在人情交换的游戏中,每个人都清楚自己送出去的总会被还回来,甚至可能还有更多,人情往来循环往复,这种人情交换的往来关系便会如一张网一般牢牢地网住所有游戏中的人。同样一旦人情交换开始,就不得不继续参与。因为如果一旦退出,不仅不会收回先前的付出,也不会获得预期的回报。因此,即使不情愿,为了长远利益,人们不得不继续被束缚在人情交往的“怪圈”中。3.4.4关系层面———个人维系和拓展社会关系网的需要。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人情消费恰恰是维系这种关系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从农民的生产生活来说,农村的每家每户都要依靠土地来吃饭,农忙时节需要他人的协助完成,此时就需要人情消费维系这种长久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从城市的人脉关系网来说,人们需要通过社会关系网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信息,通过维系和拓展社会关系网,人们可以通过获取的信息资源为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在这种恶性循环下,一些收礼的人的胃口越来越大,事情本来可以通过正常程序完成,为了给自己买个心安,大家都选择送礼,这也是近年来小地方官员贪婪的主要原因。
4人情消费合理化的建议
4.1政府层面。逼人的攀比“随份子”成了社会大话题,为了预防和杜绝腐败现象发生,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规范人们行为,发挥廉洁自律、净化社会风气,国家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人情消费”。4.1.1积极引导人们建立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家庭的正常开支外,除了人情消费,还有更多有意义的事可以去完成,比如孩子上学的学费、老人的赡养费、衣食住行、生活旅游、治疗疾病等基础性消费都需要人们建立在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上量力而行地处理人情消费,要从思想上摈弃攀比、从众、回报等不良消费观,积极地引导人们树立健康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地看待人情消费,根据家庭情况选择人情消费的数量与金额,防止人情消费功利化,使人情消费回归理性。4.1.2加强管理和自律,防止社会不良风气的传播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管理,组织和开展合理的消费教育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的作用,利用媒体舆论宣传合理的人情消费观念,大力倡导俭朴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使人们对人情消费有清晰、理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严惩那些以权谋礼的人,加大反腐的力度,杜绝社会的不正之风。4.1.3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乡村振兴”“三农”政策的实施力度,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人们的收入,充分保障人们的权益,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生活需求,使其不会为了生活需求而进行人情交换。4.2社会层面。社会是每个个体所生活的地方,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是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村委会、居委会的积极宣传,组织大家参加讨论人们对于人情消费的心声,并利用村委会、居委会的力量促进社会风气的积极作用。4.3农民自身层面。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克服盲目比较、从众的心理是最根本的。有选择地开展人情活动,放弃不必要的人情往来,比如给孩子过生日、升学等这些不需要的仪式都可以减少甚至取消,简单的家人庆祝可以大大减少亲朋好友随礼的机会,也减轻了自己的负担。同时,遇到避免不了的人情消费坚持从简原则,在能够承受的经济能力范围内根据自身情况理性消费,做到不铺张不浪费,不大肆宣传。送礼只是心意的物质表达,不需要拿礼金多少来衡量彼此的感情,理性的消费既能表达心意,又不会给自己和他人增加负担。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年轻人的观念与老一辈不同,他们结婚时主张旅行结婚,不办酒宴,带着亲朋好友的祝福踏上旅途,这种祝福更真诚和舒适。
5结论
人情消费不仅是消费者的行为,也反映了社会的不良风气。适度的人情往来能够增进人们彼此的感情,团结互助,有助于农村地区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通过对当前社会人情消费现状的描述,分析其原因,发现当前社会人情消费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使人情消费变成“人情债”,所有人都被束缚在“还债”的巨大社会网中,人情消费异化。面对扭曲的农村社会风气,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人们建立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加强管理和自律,同时利用村委会、居委会等社会力量促进社会风气的积极作用,个人也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在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的相互配合下,引导人情消费良性发展,使人情消费回归理性。
作者:黄一凡 胡思斯 单位:宁夏大学
- 上一篇:环境规制对矿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 下一篇:新零售本质内涵与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