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家庭平台消费信贷模式

时间:2022-09-29 09:56:16

导语:商业银行家庭平台消费信贷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商业银行家庭平台消费信贷模式

近几年消费信贷已成为炙手可热的金融名词。大多数商业银行将消费信贷列入业务转型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同时借呗、微粒贷等基于三方支付平台的纯线上小额借贷、P2P公司等也异军突起,纷纷将目光投向消费信贷领域,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大众的消费观、消费资金获取渠道等。消费信贷的快速增长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同时还得益于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政策推动。

一、消费信贷快速发展的动因

1.发展方式转变为消费信贷快速发展提供了驱动力。随着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以及“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和深入,过往主要依靠基础建设投资、初级产品出口等发展方式,逐渐转向依靠中国创造、内需拉动等驱动的模式转变,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同时城镇化的大力推进,潜在消费群体和消费潜力得到了激活,为消费市场的快速扩大提供了重要群体。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消费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对住房、购车、旅游等等物质和文化需求的层次也随之大幅提高,加之提前消费的观念逐步盛行,在当前收入跟不上当前消费需求的情况下,往往就会通过借贷的方式,提前消费,这为消费信贷发展提供了驱动力。2.国家政策引导为消费信贷快速发展提供了策动力。我国加入WTO已经近20年,出口市场和投资市场已得到强劲增长,必须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强化国内需求增长的能力,让中国经济今后能依靠国内民间消费的增长来带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万亿元,同比增长9%。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高于上年同期18.6个百分点[1]。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9月20日印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9月24日印发了《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2],将促进消费上升到国家战略,通过政策引导,形成良性的消费激活机制。同时,通过实行MPA考核、严监管等措施,推动商业银行回归本源,向零售业务、实体企业转型,其中消费信贷是重要板块之一。组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对P2P、消贷平台等进行规范管理,基本形成了一个良性的消费信贷发展环境。3.金融科技发展为消费信贷快速发展提供了催动力。大数据、云计算、AI等信息科技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颠覆了传统信贷模式,基于行政、金融、行为场景化的大数据广泛应用,为纯线上、纯信用为特征的新型消费信贷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商业银行纷纷专注金融科技元素的同时,以科技公司、P2P为载体的,如借呗、微粒贷等互联网消费贷款平台得到繁荣发展,共同促使消费信贷市场蓬勃发展。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个人消费信贷需求强劲,传统金融机构消费信贷当年增加3.89万亿元,为历史最高增量,2017年末余额达9.80万亿元。互联网平台消费信贷规模保持快速增长,2017年末余额为3500亿元。从目前的规模来看,消费信贷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到2019年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将达14.67万亿元,未来预计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3]。

二、商业银行与网贷平台的优劣势分析

随着消费信贷需求的强劲上升,除传统商业银行渠道外,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巨头、P2P等网贷平台纷纷发力消费信贷市场。据统计,2017年末传统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余额达9.80万亿元,网贷平台消费信贷余额为3500亿元[4]。借款渠道的多样化给借款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对商业银行形成了挤压效应。而实际上,双方虽然存在竞争性,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特征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商业银行门槛高、金额大、利率低,网贷平台门槛低、金额不、手续简便,更多人能享受到普惠金融;二是网贷平台起步互联网科技,对大数据、云计算等的运用较早,引领商业银行提升金融科技水平。然而,对商业银行的竞争冲击也十分明显,从传统业务来看:1.从获客看,商业银行单一、网贷平台广泛。商业银行获客主要基点是物理网点、营销团队,客群大多局限在公务员、国企等优质客户,获客渠道相对单一,目标客群集中。借呗、微粒贷等为代表网贷平台,基于互联网场景化行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AI等金融科技技术较成熟,获客点多元化,除与金融机构合作获客外,还在网购、社交、第三方移动支付等平台获取大量客户,客群分散、群体大。2.从操作看,商业银行较难、网贷平台较易。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以传统风控技术为主,贷前需客户提供资料多,贷中审批链条长,贷后录入资料多,风险考量繁琐、效率低。网贷平台基本为于手机端借款,纯线上,操作简便,小额借款基于平时场景化行为信用测评,不需要提供任何资料,大额借款需上传的材料也相对简单,在大数据风险评估下,操作简单。3.从流程看,商业银行繁琐、网贷平台简单。传统银行消费信贷办理流程包括:书面申请,提交佐证资料;贷前调查,贷款审批;签订借款合同、担保合同,视情况办理相关抵押登记、公证手续等;发放贷款;按期还款;贷款结清;撤销抵押(如有抵押)。而网贷平台一般不需要提供佐证资料,不需要人工贷前调查和审批,不需要签订纸质借款合同,一般也不需要担保和抵押,其业务流程比商业银行快。4.从审批看,商业银行较难、网贷平台较易。银行审批贷款时,需要考核借款申请人的还贷收入比,收入稳定性,负债总额、抵押物价值和变现能力、使用合规性等。虽然,商业银行近两年推出一些纯线上信用贷款,但风险考量标准仍是传统模式。而网贷平台更加注重场景化行为的信用评估,小额借款均为纯通过大数据刻画借款人信用等级,大额所上传的资产证明也相对简单易操作,更容易获批。5.从使用看,商业银行严格、网贷平台灵活。按照相关监管规定,个人借款超过30万元的,需要执行受托支付制度,由银行监督支付给借款人的交易对手;低于30万元的,可以由借款人自主支付,但银行需要核查其支付用途是否符合申请借款时提供的交易项目,用途多样性受到限制。而网贷平台借款一般没有这些规定,使用时较为灵活,一次性支付、分散支付均支持。

三、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模式探析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2016年3月24日印发《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要求商业银行优化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在风险可控并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探索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开展远程客户授权,实现消费贷款线上申请、审批和放贷。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项目风险、综合效益和担保条件,通过贷款利率风险定价和浮动计息规则,合理确定消费贷款利率水平。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抵质押模式,开发不同首付比例、期限和还款方式的信贷产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研发标准化网络小额信用贷款,推广“一次授信、循环使用”,打造自助式消费贷款平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网络零售平台在小额消费领域开展合作,并在风险可控、权责明确的条件下,自主发放小额消费信贷。同时,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在金融领域的大量运用,加之受网贷平台的冲击,商业银行纷纷开始拥抱金融科技,将互联网思维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到经营管理方面。在金融科技驱动和政策引导下,近两年商业银行在将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嵌入消费信贷业务中做了很多探索,也取得了较多成果。从消费信贷发展趋势和近年商业探索来看,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领域继续保持绝对领先地位,就要补齐短板、拉长优势,超前布局。1.操作线上化。优化银行APP,在线上完成资料填写、证件上传,银行审批系统自动审核、审批;审批后,客户在手机上完成账户绑定、合同签订,并申请放款,银行在线上完成资金划转,减少对物理网点和线下人工的依赖,提高流程效率。2.资料简单化。通过与外部数据联网,在得到借款申请人线上授权后,获取借款申请人的户口、婚姻、就业、收入、已有住房、正在购买住房等情况,不需要申请人提供贷款使用证明材料,也不再需要借款申请人提供纸质材料。3.审批便捷化。审批过程可视化、实时化,借款申请人可随时查看审批进程和批准额度。采取预授信模式,根据客户信用刻画等级,进行综合授信,随时支取,随用随还,规避用时申请的过程,并根据借款人及家庭收入变化,自动调整额度。4.风控科技化。接入和引入第三方大数据,学习成熟信用测评机构如Experian(EX),Equifax(EQ),Transunion(TU)的计量方式,参考综合考量个人还款历史,欠款总额,信用历史的长度,新开账户情况以及过往信用的使用情等指标,采取行为信用画像模式,将各指标进行加权分级,通过量化的方式给出准确的个人甚至家庭的信用评分,作为授信一种决策工具。降低因个人主观因素造成的判断不准确,提高风控管理效率和准确度。5.获客多样化。对已有存量客户,其他银行机构客户,三方平台客户等他机构信用评级,实施预授信,并借助利率、品牌、网点等优势,减弱网贷平台在预授信的竞争优势。

四、基于家庭金融平台的消费信贷创新模式

商业银行具有资金成本低、贷款金额大、贷款利率低、与各银行数据共享等优势,其消费信贷理应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商业银行目前所开发的纯线上消费贷款(前表),基本是与公积金系统联结,风控设想是缴纳公积金的单位较好,评估借款人收入稳定,同时在不过度授信的基础上,如发生逾期问题,可借助公积金不易提取的特点,实施扣划以保全资产。这些产品,虽然采用了部分大数据思维和运用,但仍然停留在风险测控的老思维之上,在客群上就限定在了优质客群,且基于借款人单个人的收入稳定性,获客的广泛性、风控的科技性上仍然受到限制。网贷平台虽然在个人消费贷款上运用了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科技技术,但也仅限于对个人场景化行为信用刻画。商业银行和网贷平台都没有考虑借款人家庭整体(配偶、父母、子女)的收入和资产,借款人需要支付的赡养支出,也没有考虑借款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的收入、支出变化和信贷需求,所以授信金额普遍在50万元以下。笔者提出,应建立基于家庭金融平台的消费信贷新模式,以覆盖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为他们提供低成本的消费信贷支持,为商业银行获取更多的客群来源和客户绑定。(一)家庭因素考量的必要性1.个人信贷需求多以家庭单位。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元,一般正常情况下个人从出生到成家再到养老,很难摆脱家庭的影响。父母对子女、夫妻之间、子女对父母、兄弟姐们之间均存在道德约束。家庭的社会因素,反映在资产配置和处分上,虽多以个人名义,但也与家庭因素难以隔离。家庭成员个人通过贷款购买的资产也基本为家庭服务。同时,个人基本金融需求,在人生不同成长阶段所需要的贷款金额、还贷能力也不一样。探讨个人金融需求,应以个人不同阶段的净现金流变化情况来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供给服务。个人收入和支出存在较大的阶段性不匹配性,也正是收入和支出的阶段性不匹配,则需要家庭的支撑,也更加凸显了家庭型金融需求是个人金融需求的基础因素[5]。2.个人还贷多以家庭为支撑。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家庭成员一人借款,全家收入集中共同还款。对大多数人来说,要实现整个生命周期中相对平缓而又略有上升的消费模式,理想社会中往往需在生命周期前期大量借债(反储蓄),然后在生命周期后半段偿还这些债务。个人无收入阶段,消费基于家庭支持;收入低于消费阶段需要家庭补贴,收入高于消费阶段则积累和传承。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受到诸多限制,如储蓄往往先于反储蓄(流动性限制),从而使很多人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实际消费水平要部分地受到自己当期实际收入水平的限制[6]。无收入来源或收入来源满足不了负债需要等问题,个体难以解决,而以家庭为单位来综合考量,基于家庭整体资产负债状况,基于家庭信用,则可顺势而解。如个体前期负债需求高时,家庭则可取代个体作为偿还主体,老年阶段亦是如此。按银行现有规则,老年人无法享受部分金融服务,如信用卡、消费信贷等授信业务。如通过家庭整体授信和切分,则可解决问题。简单说,就是年轻时使用父母授信额度,年老时使用子女授信额度。(二)建设家庭型平台消费信贷设想家庭型信贷服务平台建设在银行方面,可尝试聚焦以下几个方面:1.整合内部信息系统。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银行与居民个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不断降低,双方的“信息缺口”不断缩小,使得数字信贷发展路径比传统消费信贷发展在思维、模式、效率、技术等方面更具优越性。银行能通过大量的支付和交易数据获得丰富且宝贵的客户信息,但这笔“财富”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波士顿咨询在与客户合作中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有近70%的客户数据未得到使用[7]。究其原因,就是目前无论哪家银行,均使用多个业务系统,大部分均独立存在,数据等的综合利用无法有效实现。要建立家庭型金融服务平台,首先是内部数据的共享互通。如:打通个人借记卡、理财、信用卡、个贷、代销(基金、黄金、保险等)、代收、代付各业务系统、公司业务、小微业务等一键查询和全景分析模块,为家庭型金融服务打通大数据采集和分析通道。2.接入外部三方信息。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促进了居民个人与银行之间的沟通互联网化。银行可与外部系统之间建立互联共享机制,增加信息来源。为及时了解客户家庭资产、负债的变化情况,需要采集外部各系统的数据,如收入、五险一金、个人收入调节税缴纳情况,补充商业保险、车险、家庭财产险、人身险,车辆、个人房产及出租情况,水电汽缴费额,子女上学情况(尤其是到私立学校就读),个人股权投资,个人旅游、大额消费,个人外汇收支,个人涉案、涉诉等等;在购物平台的购物交易情况、在线上金融的存贷数据、第三方信用情况。对客户家庭的金融资产、各类实物资产、参与的保障措施、日常收支、预期收支、抚养人口变化、水电汽等数据赋予相应的分值,综合判断客户的资产增长能力和负债还款能力,给予客户相应的授信额度。3.树立家庭服务理念。在家庭整体信贷模型内,需要建立授信(贷款、信用卡)总额度和成员之间的分享额度,以及根据家庭人口、资产、收入、支出等要素变化而适时调整授信额度的机制。年轻而单身时,有较强的消费心度,收入不高,大多数人和父母同住;家庭成长期,需要筹备婚礼,各项支出较大,很多人父母同住,储蓄呈U字形增长。这时获得银行授信金额较小(不含房贷),需要父母的积蓄和信用为子女的授信增信;如与父母捆绑为一个家庭账户,则能提高授信额度,实现家庭资产和授信额度在家庭内部的调剂使用。家庭成熟期,指从儿女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直到孩子财务独立止,家庭收入随着夫妇职场经验和能力的增长而稳定上升,同时可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产。可以从家庭授信额度中切分一部分给子女,培养子女合理消费习惯,并可记录子女的支出情况(因为子女这时的支出都是消费类支出,没有投资类支出,都可以从信用卡支出);同时由于所赡养老人的收入下降,需要中年夫妻帮助赡养,可以从家庭的主账户和信用卡账户切分一部分额度给所赡养老人,以保障他们的正常生活水平。如果老人的收入超过养老支出需要,也可以将其多余收入作为对其他成员的授信依据。4.打造便捷使用场景。银行要让借款人的贷款资金使用场景化,一种是除传统的理财、转账汇款功能外,需提供网上购物的链接,以便借款人通过银行APP直通购物网站、服务商城,直接使用银行借记卡、信用卡支付链接,并给予适当的优惠,以便借款人能直接使用贷款资金。同时,借款人可根据自己的使用需求自主使用贷款资金,但需要在银行系统中限制其向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中介、股票账户等政策限制的账户转账汇款。5.建立风险防范措施。要通过客户在事前签订相关的抵押协议、担保合同、额度分享共享协议等,明确授权事项和金额,对超过一定年龄的老年客户甚至要签订遗产公证;银行也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如客户家庭成员的资金流水,判断客户家庭变故的风险、家庭成员收入变化的风险、家庭资产变化的风险、家庭投资变化的风险、家庭保障变化的风险。在线合同的签订,如保证方式的多元化、线上化,合同的变更,家庭成员互保,线上抵押等,在法律没有明确前,都要事先得到客户的线下书面认可。

五、外部政策应支持银行信贷模式创新

1.支持合理合法数据共享。从立法层面支持社会数据共享,使得数据为各部门、各单位所共用,让政府部门、公共服务部门、各网上交易平台数据都能共享,从而为老百姓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同时要对数据的使用范围、保密规范等方面作出统一的要求。2.推广线上自助审批业务。政府对各项审批、登记、公证等业务尽可能向线上迁移,支持电子签名。如,将房地产抵押登记迁移线上后,由抵押合同当事人通过视频、线上核实身份、电子签名等技术,在线上直接完成,并核对电子登记证书,从而提升效率。3.放宽银行消费贷款限制。银监部门可根据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发展的现状,取消还贷收入比,可分地区、分城乡规定每月还贷后家庭可支配的资金不少于一定金额,其余的都可以用于还贷;取消对消费用途限制和受托支付,要求银行通过系统控制信贷资金流向,不得将信贷资金转账、刷卡到房地产、股票交易等禁止领域。4.规范各类平台消费信贷。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对各类发放消费贷款的线上、线下平台进行规范,不得发放“套路贷”,对贷款利率进行适当限制,不得发放高利贷;对平台进行评级,根据评级结果调整平台的业务范围和放贷金额;对电商平台、有明确消费场景的,且贷款直接用于支付货款的,可直接放贷;对没有明确消费场景的平台,需明确发放的是消费性贷款还是经营性贷款,并要求与借款人入账的借记卡银行合作,用银行的业务系统限制贷款资金不得支付给消费贷的限制业务;或与电商合作,用于线上购物支付。5.加强失信行为惩治惩戒。结束语以家庭为整体的信贷服务是对传统单一客户服务方式的创新型改变,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的信贷需求,可以为银行获取更多客户,需要政府从政策上给予支持,需要银行的服务方式上运用新技术进行创新,让全社会享受中国金融快速发展的实惠,让更多的中低收入人群享受普惠金融服务。

作者:陈革章 高 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