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式消费法律规制问题探究

时间:2022-05-07 09:54:35

导语:预付式消费法律规制问题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预付式消费法律规制问题探究

摘要:随着预付消费的不断增加,预付式消费市场变得更加复杂,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也在不断增加,消费者的维权面临困境。我国的预付式消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机制亟待解决。

关键词:预付式消费;法律规制;探究

预付式消费是指消费者向商品的提供者或服务的提供者支付一定的定金换取商品或者服务凭证,然后将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的资金按期交付给商家的一种交易模式。但在当前的预付式消费中,出现了产品质量不合格、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对于预付式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主要是使用具体的规制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帮助消费者限制商品或者服务经营者,防止其出现违法行为。也只有加强对预付式消费的法律监管,才能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促使我国预付式消费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发展。

一、当前我国预付式消费的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预付式消费相关法律现状。在市场上,我国关于预付式消费的相关法律并不健全,甚至在某些规则中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我国法律中,商品经营者和消费者处于平等地位,所以在法律面前的权益也是平等的。但是事实上,消费者的地位相对来说处于弱势,合法的权益和利益就很难得到保障。针对此问题,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例如在2014年3月15日开始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就对保障预付式消费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出了规定。(二)当前预付式消费的法律法规中出现的问题。当前我国关于预付式消费的法律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关于保护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权益的立法规范还有待完善。就目前来说,针对预付式消费的相关法规设置的仅仅是一般的法律规定,其内容也大多不具体,同时针对预付式消费的专门性规章制度层级都比较低,无法产生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力。这也是大量商家明知故犯的原因所在。其次,预付式消费缺乏有效监管。每一起影响市场良性竞争的侵权事件,都是市场监管法律制度软弱的体现。就像中国人民银行曾在2012年了关于预付消费卡的管理办法,此办法中细致强调了对购卡实名制的要求,而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在办理预付卡时就成了不具名的卡。从这就可以看出,相关部门监管的松懈。

二、制定预付式消费法律法规的方法

(一)完善健全预付式消费法律法规。针对当前预付式消费市场的乱象,我国需要加紧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推出能够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的相关制度是重中之重。而这也需要我国对于相关的立法模式进行选择。放眼全球,关于预付式消费的相关法律体系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模式,一是功能监管模式,此模式的代表为美国。此模式通过控制商家使用预付的款项用来实现管制;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主体监管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对经营者的经营资格进行严格审定,达到监管目的。(二)构建预付式消费监管制度。监管意味着在市场经济中加入权利,实现对扭曲的市场进行矫正。在监管问题上,预付式消费由于其特殊性经常出现尽管主体不明确的情况,很多情况下都会出现监管部门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所以,我国需要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监管方式,将商务部门作为市场中的监管主体,同时将中国人民银行、工商管理等机关纳入到监管中去,这样处理维权事务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明确监管主体。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消费合同的监管力度,严禁出现如:“禁止退卡”、“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之类的霸王条款的出现。(三)构建多元的预付式消费争端解决机制。在构建预付式消费争端解决机制过程中可以参考其他国家的相关机制,构建多元化的争端解决机制。例如,仲裁机构的设置。可以让各地的消费者协会和其他行业组织进行合作,设置独立的仲裁机构,保证仲裁结果的公正和公平。并且,团体诉讼制度以及消费者协会的职能也有待加强。在有关于预付式消费的争议中,时间过长会导致消费者诉讼成本较高,所以对于预付式消费的诉讼程序可以进行简化,或者加快执行各项程序的速度,减少消费者维权成本。团体诉讼制度的建设也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手段。我国新出台的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案,就明确强调消费者协会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对违法商家提起公诉,实现公益诉讼和民事诉讼的相互结合。此外还需要加强消费者协会的相关权利和职能,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消协的作用,保护消费者权益。

三、结论

预付式消费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消费的多样化需求,尽管我国对于预付式消费的相关法律框架已经基本确立,但是现实实行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监管制度仍有较大漏洞,需要不断完善,只有将法律制度、监管制度、诉讼制度不断完善,才能形成防治结合的法律规制,切实维护预付式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王建文.我国预付式消费模式的法律规制[J].法律科学,2012(5):153-154.

[2]蒋悟真.市场监管法治的法哲学省察[J].法学,2013(10):24.

作者:丁人杰 徐园园 单位:浙江天晟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