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对传统武术价值的影响

时间:2022-04-02 11:22:20

导语:消费社会对传统武术价值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消费社会对传统武术价值的影响

摘要:消费社会的出现,使人们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化,从而对习武之人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试图厘清消费社会与传统武术之间的潜在内涵和外延,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同时,传统武术的消费价值亦随之提高,受众者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时,文章通过对“自我孕育”的传统武术本质和内涵、自我调节的传统武术消费价值以及自我拓展的传统武术表演特性,明确传统武术在消费社会下应合大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关键词:消费社会;传统武术;使用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逐渐提高,受西方消费文化影响,在人们物欲膨胀的态势下,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过度,与原始社会的消费相比,现代化社会的消费文化由物质消费发展为精神消遣,在生产社会时期,似乎对某些物质的消费没有一点保留,人们在懵懂中顿悟对物质的需求。消费社会的形成对武术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在消费社会中彰显武术的技击价值,例如镖局的产生,是通过其技击价值对武术进行消费。通过镖局价值的技击方法来达到消费的目的,方法向目的的过渡,不过是对方法的层次建构彰显出来的圭臬,传统武术消费价值向消费符号的转变,在一定层面上可以说是传统武术统合动作质量、动作演练的彰显和构筑而形成的文化链条。启迪传统武术在时空中的外在器物形式,流露着传统武术的初生本色,浮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并且传统武术套路在完成的过程中,需要剖析身体行为对时空的耕筑和缔造,进而静悟其文化生存状态,辨析传统武术套路所营造的消费职能。

1消费社会中传统武术内涵和本质的消费价值

“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的不仅是某个商品,更是对想象中的文本情景比如说生活品质,社会阶层的消费”。[1]透视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人们快节奏生活的界定以及精神满足的缺失,在一定层面上不得不探寻满足精神耕筑的文化内质,例如两年一届的“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的举办,不仅是对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和扩布,亦是对人们生活品质的肯定,更是对传统武术成为消费符号的层次构建,使人们在竞赛中感受传统武术的文化魅力,并且在竞赛规则中,透露着武术作为商品的思想内涵,辑录武术商品的消费价值。“对武术商品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一定要从中国武术的外显层和核心层来探究武术商品的本真。”[2]在传统武术竞赛规则中所体现出来的消费价值,主要是对传统武术愉悦身心、修身养性的遵例。在动作质量方面,保留传统武术的技击性,满足消费主体的主导地位。“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是衡量动作质量的标准”[3]在竞赛规则中融入对动作质量的衡量,综合各种身体行为构筑标准,通过技艺传承的积建,对套路生产进行社会分工,使其逐步地朝公用化发展,增强其消费的符号意义,有效地对武术套路体系进行规约。并且对于动作质量的评定体系的构建,是对其技艺完成规范的比较,是在受众者的内隐记忆中所进行的主体实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套路规范化形成的必然结果,更是对其作为商品展现的符号价值。随着现实社会对历史记忆的沿袭,越来越多武术文化的扩布,身体符号显现愈加明显,实际上,以套路竞赛为中心的武术统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在战争减少后武术发展朝向的关键问题,促进武术在社会大众的发展,彰显其养身健身的内在动力机制,保留传统武术的行为内涵。“行为是生命的特征,是躯体与灵魂的表征。我们看到,武术作为灌注生气与活力的东方特有传统体育项目,其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着生命的乐章。”[4]鉴于动作质量与身体行为的体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到习武者对身体行为的规约和贯习,因此在对动作质量进行评价承担着武术竞赛的整体理念,占竞赛总分的一半。身体行为作为人们潜在的肢体语言,通过身体行为向外界传达习武意图、识别动作情绪,在竞赛中通过对动作主导地位完成规范的非语言线索进行价值判断,寻觅武术传统文化内质,通过竞赛规则保留传统武术的本根。同时武术竞赛应合消费者对武术技击的精神需求,使消费者在观看竞赛的同时感受审美体验,并且传统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受众者的精神消费产品,其发展与传播离不开消费主体的支持。在跌宕激烈的竞赛中,构成竞赛体系的不仅有运动员和评定者,还蕴含着为完成动作所需要的硬件建构,在科学的训练体制下,对于训练场地(环境)的质量遴选亦需要进一步讨论,动作完成需要时空的建构。构成这种时空价值体系,不仅需要竞赛参与本体对其进行划分,而且还通过对空间建构的透视,寻觅竞赛时空的严谨,以对武术套路的时空分析方法对武术动作质量体系进行分析,来发现武术动作时空构建的基本规律、基本价值以及消费热点,进而在对动作时空规范的否定之否定中对动作质量进行规约,从而解决武术动作质量体系的真理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会淡化传统武术文化体系的本体价值,而且在精神层面缺乏本体价值填充的传统武术,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失去原本的攻防技击而变得单一化,也可能会因为缺少传统的动作规格而异化,最主要是失去消费群体的支持会禁锢武术的消费体认,从而导致武术发展受到禁囿。

2消费社会下传统武术演练的消费价值

通常来说,肢体动作是武术的外在器物形式,是武术在原始时期的发端,是对有效行为加以提炼,表现出现今对历史的文化传承。“武术套路作为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演练过程中注重多方位地表现和再现生活的技击,具有极强的内倾性、民族性以及艺术性。”套路演练从手眼身法步到高新难美的转化,是传统文化向时尚文化的转变。现今武术套路的演练,是对武术特有文化的保留,亦是武术成为中国非物质遗产的原由,因此,对武术时尚化的追寻是毋庸置疑的思想内涵,对武术传统化的追寻是不可割裂的精神禀赋。更何况当今社会属于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必然引起人们审美观的根本变化”,[5]这种观念下,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沿袭受到了一定层面的困惑,通过对竞赛规则对演练水平的规约,使其在消费文化的浪潮中,紧卷传统艺术表现,这种表现是在消费社会影响下对独特艺术的保留,对艺术发展的继承和扬弃,保证武术套路本原所彰显的艺术行为的延续。“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所以人们购买商品时首先注重的是其使用价值”。[6]对于武术传统技击价值的使用,对其原点的追溯,在某种层面可以看作一种消费行为,是以人们对防身或是健身的需要而形成的身体文化,在其产生过程中首先注重的是其技击价值。随着社会的变迁,武术逐渐退出历史战争的核心,促使武术技击的使用价值淡化。然而武术随即展现出应合消费社会的趋势,当其技击价值不再被需要时,或许只能通过竞赛规则的规约,固守传统艺术的演练,从竞赛规则方面出发评定演练水平。套路演练评分不在于动作模仿的精确度,也不在于对比赛胜负的决定职能,而在于对消费文化的强制性阐释中保留其传统文化因子,因此在消费文化语境下传统武术开始发生转型,从攻防技击为核心的武术转化为表演为消费价值的武术,来规避应合消费社会发展带来的扬弃,并且传统武术在消费社会中形成的商品符号,在一定程度上能充分地彰显其与时俱进的生机活力,进而在体化实践中推崇武术文化底蕴,促进武术传播。

3消费社会中对武术需求的固守

传统武术的发展,在与时代共鸣的同时演绎着消费符号的内涵和本质,其在表演层面融入西方文化的内涵,武术作为消费符号,在教授、传习方面可以看作是交换价值,在技击防身、表演健身方面亦可以视为商品价值的扩散。并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不断催生,无论是武术传统的技击意蕴,还是现代化武术的表演职能,始终应为大众提供武术的传统文化内质。规则中对传统武术动作质量、演练水平的统合,来加大消费者对武术的消费欲望,是迎合消费者对武术的需求来发展武术的规格和演练,会导致对传统武术本原性价值的缺失。“人的需求是一种永不停歇、连续不绝的消费活动”,[7]纵观传统武术的消费价值,在一定时空界限中,无疑是根据消费群体的需要而发展的,传统武术一味追寻消费价值、窥探武术现展,武术在消费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否具有长期性可能会划上否定的意义,原本缺乏的武术文化,可能会在时代价值中表现出需求退却。“需求”是产生消费的起因,每个人的消费需求都根据社会环境等外界条件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原始社会对武术的需求,是劳动者对生产工具的需求,更是武术发展的起因,并且传统武术本身具有项目多、功能齐的特性,在满足大众精神需求方面承担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可以确定的是武术套路之所以能产生、发展并传承至今,一定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习武者的特定需求。”[8]现今社会,人们对武术的需求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满足消费,更主要的是对彰显武术特质的技击价值的保护,对大众推广传统武术核心理念的应然,固守其本体价值,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潮中,发展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例如部分地区传统节庆体育的开展,它与自然生产孕育而生的时间相关联,与众人的心理诉求相契合。[9]

参考文献:

[1]欧阳灿灿.消费社会符号的文化本与消费主体的生产[J].上海文化,2018(60):60-66.

[2]王岗.消费社会中武术的发展研究[J].体育学刊,2011(18):116-119.

[3]刘敬丽,周俊伟.武术套路规则导致的动作质量问题[J].理论探索,2011(308):124-125.

[4]李东岳.武术品行释微[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05):74-76.

[5]张玉能.消费社会的审美观[J].西北师范大学报,2009(46):26-31.

[6]赵鑫.全球化语境下的大众消费文化研究[J].法制博览,2018(33):289.

[7]李明.我国大众文化消费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7.

[8]乔凤杰,王刚.多元化、专业化、系统化—论传统武术的发展方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07):119-125.

[9]陈振勇.节庆体育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为例[J].体育学刊,2013(20):125.

作者:朱丽霞 单位:成都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