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物质丰盛与精神匮乏的悖论
时间:2022-06-04 11:37:50
导语:消费社会物质丰盛与精神匮乏的悖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消费社会诞生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是它孕育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其扩张的隐性手段,社会物质化水平的提升是其发展的先决条件。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费是社会体系的轴心
消费取代生产成为社会目的,社会物化水平高。前工业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对物的拥有,基本是为了维系生存,生产是社会生活的核心,消费及消费主义与大众相隔甚远。消费社会中快捷、便利的消费信息,发达的物流及销售模式将“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根植于消费者。消费是普遍逻辑,人们不再信奉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的理念,普遍遵从消费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市场法则,消费作为生产的起点和终点俨然成为社会体系的轴心。“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1](P1)我们已步入物化社会,并加速向前迈进。
(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泛滥
广告传媒所渲染的消费文化盛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被人们普遍接受。在消费社会,广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广告艺术主要在于创造非真非伪的劝导性陈述,广告传递着一个个可能实现美好生活的神话,成为制造时尚、诱发人的欲望、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一旦一切商业信息被披上光鲜的文化外衣就迅速地变为社会财富。广告传媒范围广泛、程度深远、超速地更新人的消费理念。人们跃跃欲试的消费动机被铺天盖地的广告所挑逗。在消费中,人们追求商品不断变化的漂亮外观,强调新奇多变的视觉快感。商品的符号价值使消费行为意义化,符号价值具有消费者建构主体认同、定义自我的作用。消费不是为了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借助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所具备的品牌和档次标榜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们信奉消费能够刺激生产欲望、扩大内需并加速社会资本再循环,消费是带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
(三)个性消费混淆了社会阶层意识
消费者个性化倾向加剧,社会阶层意识“弱化”。妇女、儿童及青年男性是个性消费主力。尤其时尚女性是推动消费社会不断加速前进无可替代的力量。消费者试图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通过个性化消费满足欲望,释放忧伤。差异化消费使个体似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特殊身份,企图以此体现人生价值,向人们炫耀自己的财力、高贵的地位和身份。不同阶层的消费者似乎都站在了同一个水准线上,在光怪陆离的商品面前变身“上帝”,依靠消费获得了人们的羡慕、尊敬和嫉妒。而超前消费、攀比消费、虚荣消费却加剧了社会分层。其实个人的社会地位、财富状况早已决定了他所归属的消费阶层,人们永远无法处于绝对平等的消费水平上。选择个性化的商品充其量也仅仅是一种心理安慰。无度消费使人的一切外在行为及内在意识发生了异化。
二、消费的异化与人的异化
消费理应是个人获取维系基本生存、谋求发展的手段,并非终极目的、意义。而当后者一经确立,消费便被异化。异化消费下的消费主义客观作用于人的存在方式,导致人的生态出现了危机———人的异化。
(一)消费的异化
剖析消费的异化需从消费被异化的形式入手,进而探究异化消费的本质及其现实影响。
1.消费异化的形式。在消费社会,人们在满足了低层次的生存需求后,忽视了中级层次的有利于自己长远发展的潜在需要,直接奔向最高层次的自我享受,消费与个人的真实需求无必然联系。谋求炫耀的攀比型消费、讲究超前的透支型消费、追求高端的奢侈型消费是消费异化的显性形式。在物化的消费社会中,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还具有符号价值。当“符号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时,商品及其所代表的符号形象可以替代包括人本身在内的一切。特定的消费品无限度刺激人的消费欲望,并使之不断膨胀。在一个受欲望驱使的社会中,社会规范松弛,人的主体性动摇。人对物的消费实质是对符号的消费,符号消费成为消费被异化的隐性形式。
2.消费异化的本质。消费是社会交往实践。但在消费社会,消费更是人的精神匮乏的反映。现代社会分工下充满压抑的劳动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与意图,会使人逐渐变得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2]消费社会的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借助消费能实现精神上的自我满足。劳动者的痛苦以消费所带来的暂时幸福体验作为补偿。商品本为人服务,但在消费社会人却被其绑架和奴役。与其说消费是一种手段,还不如说它是目的,消费突破了工具手段的价值,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消费成为存在的理由。本来属于人类行为的消费反过来支配着人类。消费异化导致人的异化,这是消费异化的本质。差异化消费是人们消费的原则。而不断出现的消费浪潮使原有的差异越发缩小,人的消费欲望被不断激发。人们永远无法在异化的消费中获得心理满足。消费者不自觉地帮助商家掠夺自身财富。消费者借助消费产生的“自我价值实现”的虚假快感掩盖、甚至消解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隐藏的异化劳动引发的深层次的痛苦和折磨。无度的消费在持续的恶性循环中不断复制,消费异化产生了。
3.消费异化对人的影响。消费异化对人的身体的影响是由于消费的不适度引发身体疾病。消费异化对人的心理和精神的影响体现在符号消费激发人的消费欲望,并通过异化消费方式使人产生畸形的需求心理。人的价值必须求证于物的价值,物的价值“合乎理性”地确证和彰显着人的价值。“信奉消费主义的人认为,只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性欲望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只有人所占有和享用的物质财富才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象征。”[3]当消费成为了一种信仰,消费主义获得了普世文化和内在哲学的元素时,人们便普遍地形成了消费主义价值观。消费异化还冲击着人的社会交往。“流通、购买、销售、对作了区分的财富及物品、符号的占有,这些构成了我们今天的语言、我们的编码,整个社会都依靠它来沟通交谈。”[1](P71)“人———物———他人”的社会关系模式冲击着人的本质,人际关系淡漠,人的自尊用物加以求证。
(二)人的异化
客观地讲,人的物质交往实践有利于其实现富裕文明的生活。但在消费社会,消费欲望的强力牵引会造成人的精神世界的荒芜,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易被异化消费的尖刀剐擦,部分人沦为全面的商品拜物教信徒。消费主义与人的异化相互作用,彼此加强。
1.客观消费主义的影响。消费主义是消费社会主体情感内化而成的能充分影响个人消费选择的习惯和态度。消费主义属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为大众提供普遍的生活范式,引导人们怀揣趋同化的消费理念,导致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严重失衡。正如马尔库赛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所说:“人们在自己的商品中认出了自己;他们在自己的汽车、高度保真的音响设备、错层式的住宅和厨房设备中发现了自己的灵魂。”[4]人们赶潮流、求个性、穿名牌;寻风味、求营养、吃大餐;讲舒适,住豪宅,开名车;追求功能化、智能化的日用品。群体内的消费者潜移默化地对物及时、即时地占有。“在占有的消费方式中,商品符号价值直接移植到消费主体身上,消费者用所占有的商品来证明、确立自我,将自己等同于所占有和消费的一切,同时也通过所占有的商品作为中介将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5]消费主义意识形态逐渐登峰造极。幸福是人类祈求的永恒目标,现代人更加珍视幸福。而在消费社会,“消费主义者们试图用物质的东西,来满足实质上是社会的心理的和精神的需要的行为只能是可悲的挣扎,最终将会因陷入对商品不断变化的符号价值的无穷无尽追逐中而疲惫不堪,不知幸福为何物。”[6](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满足感,当消费者将个人的满足感总是定位于自己比他人获得更多物品时,就总处于一种获取更多财富、加快消费的竞争张力中,致使过度的物质欲求剥夺了人们精神价值的创造,人在空前繁复的物质世界中迷失自我,被夹裹进湍急的物流漩涡之中,人很难获得满足感,幸福感也就无从谈起。物质丰盛与精神匮乏是消费社会的基本矛盾。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但精神生活又表现出摆脱和超越物质生活需求的特征,也只有摆脱了物质性需求的羁绊而获得精神需求满足的生活,才能成为一种创造性的生活。”[7]相对于物质,消费社会的人们更表现出精神世界的日趋荒芜。其实人的精神生活对于人存在于世的价值意义建构,对于人的本质的践履至关重要。
2.主观占有消费的作用。审视消费主义价值哲学不难发现消费主义的存在基础是私有制。个人拥有对物所蕴含的使用价值、符号价值的绝对支配权。而人对物的顶礼膜拜必然导致人对符号价值的盲目追求,占有商品的过程,是主客体趋同的过程。物是自我———我就是我所占有和我所消费的一切。物易人易的逻辑一旦成立,拥有的物越多,自身的生活体验、外在行为就将越变得像物的附属。物的客观属性决定人的主观属性,物成为划分、辨识不同社会群体的依据,成为人际认同的枢纽。不同消费产生的个人身份等级编码不同,由消费引发的身份认同激烈变化,人的主体性及人的本质被逐渐异化。
3.人的异化的外在表现。人的异化是人的非理性生活的必然。食物本是提供人体所必需能量的介质,美味佳肴更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对食物的烹制要求也更加苛刻,“食不厌精,烩不厌细”引发了诸多的“富贵病”。目前,心脑血管类疾病已经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吸烟有害健康理应成为现代人的共识,而全世界逐年升高的吸烟死亡人数却令人触目惊心。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对人的精神产品的消费产生了极大影响,花样翻新的休闲文化产品以所向披靡之势,迅速流传于社会。其中一些淫秽色情视频、暴力游戏对防御意识淡薄的青少年造成很大影响,电子垃圾对人的视觉的过度刺激势必降低人的感官享受,致使人产生强烈的精神依赖,摧毁人的意志。追求新奇的美味却引发了疾病,消费时尚的、令人愉悦的文化产品却使人的精神世界荒芜,折射出人的外在丰富的物质感官占有与内在的精神享受匮乏的强烈对抗,人的本质被异化。
三、对消费异化的超越
不断衍生的人生需求、欲望与有限满足之间总是存在差距,这是一个无法超越的沟壑。剖析消费与人的异化,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弱化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突破人的物质占有和精神匮乏的悖论,消除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破除异化消费对人的影响,助益于人们诉求消费理性和自我实现。
(一)主体方面的调节
首先,要调整人的价值观念。“作为现实的社会成员,个体之间存在着社会地位、利益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化为看待世界的不同立场、倾向,后者随着时间的延续而渐渐凝化为内在的视域。体现不同社会背景的立场、倾向在化为视域之后,又进一步影响着个体对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理解。”[8]异化消费使人消极的审视自我,但作为有自主意识的人,应转变价值观,从追求物质享受张扬人生价值向唯有劳动才能创造和确证自我存在转变。社会应提倡“以骄奢淫逸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在劳动中发掘自身的价值,谋求自我实现。其次,应审视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度影响的结果是,劳动者必然寻求非生产方式消解压抑和痛苦。但消费主义使人逐渐丧失理性,他们将消费视为真正的生活,将原本仅具有工具价值的消费升级为人的本质。社会应提倡劳动人文化;要注重自我精神世界的探求,追求自我的身心和谐;倡导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实现人际和谐,在真诚的交际中实现情感需求。最后,应提升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以攀比炫耀为主的消费模式对人们健康生活的理念构成极大威胁,“人源于动物却又高于动物,人具有神性却又不是神,人处于动物与神的中位。”[9]“人之为人,需要借助自身理性能力的存在优势而抑制或克服人性中的带有动物性、侵略性、破坏性的冲动或贪欲及自私自利的倾向,需要人们对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进行合理的节制。”[9]消费者要有节制消费的理念,应选择适合自身的消费范式,具备辨别信息的能力、对事物的选择能力和自控能力,养成积极的消费态度和习惯,追求文明消费、高尚生活。
(二)客体物和消费环境的调节
就我国而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丰富商品供应。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提高市场供给能力,尤其是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相对稳定的物质支撑。统筹区域发展,特别是要调节城乡发展矛盾,不断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用科学技术引领产业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调节消费环境,就是改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首先,要不断改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在经济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通过宏观政策引导主流消费方向。加强法制建设,打击不法商家谋取暴利的行为,维护消费市场秩序。政府等应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使合理的消费文化、消费经验、消费技能被广泛传播,引导消费者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调整消费结构、消费品数量,加快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使消费文明化、现代化。其次,要调节社会文化环境。传承优良的消费理念,营造健康的消费文化环境,特别是要努力消解大众广告传媒散播的铺天盖地的消费讯息引起的人们的焦虑。应弱化商品的符号价值,更加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大力建设精神文明,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相协调。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尽可能地弱化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注重在精神世界中实现个性、安全、归属和爱情、自尊的诉求和体验,在平衡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中追求自我实现。
作者:王丹路日亮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上一篇:工业结构特征的能源消费研究
- 下一篇:乡村消费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