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钢铁企业困境及解决措施

时间:2022-09-29 08:08:38

导语:市场经济钢铁企业困境及解决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场经济钢铁企业困境及解决措施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钢铁行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支柱行业之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为了实现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了改革。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在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内各种新兴的经济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对于钢铁等传统行业而言,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困境。随着东北地区新兴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企业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困境,过于陈旧的管理制度以及传统的炼钢技术都是制约东北地区钢铁企业在新时期实现新发展的重要因素[1]。为此,钢铁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寻求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东北地区钢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东北地区钢铁企业的发展困境分析

(一)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创新能力不足。就目前东北地区钢铁企业的发展现状来说,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的技术水平也有待提高。首先是内部管理观念过于陈旧,导致钢铁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核心技术的创新工作不够重视,传统的炼钢以及提取技术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时代,过于陈旧的炼钢技术导致东北地区的钢铁企业成本投入较大,钢铁产量无法得到提升,没有现代科学手段的支持,导致其钢材成品的质量也不高,这些问题长此发展下去,会使传统的钢铁企业失去市场份额,不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钢铁企业对炼钢冶钢的核心技术所投入的技术资金有限,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很难在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就是东北地区钢铁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二)宏观经济市场发展不稳定,政府支持不足。当前我国的经济市场发展并不平稳,在加上行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对于钢铁企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就东北地区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重工业仍然是其指出产业,因此,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更加的激烈。另外,政府对钢铁企业和钢铁行业的宏观调控干预力度过大,各项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是钢铁企业适应起来比较困难,同时,政府对钢铁企业的转型升级引导力度不够,尤其是在钢铁企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明显。

二、东北地区钢铁企业的发展措施分析

(一)转变发展观念,制定战略发展目标。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东北地区的钢铁企业要在新时期实现新的发展,就必须立足于自身当前的发展现状和经营特点,不断转变发展理念,制定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是在内部管理方面,钢铁企业英爱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实行现代化的管理观念,从而更好的调动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的促进钢铁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升级,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创新和炼钢冶钢技术的创新,从根本上增强钢铁企业的核心凝聚力和竞争力,通过生产技术的创新,帮助东北地区的钢铁企业更好的实现产业机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二)政府部门发挥主导职能,促进钢铁企业的转型升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职能,加强对东北地区经济市场的宏观调控,保障东北经济带经济市场的稳定性,为钢铁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市场。其次,政府要加强对钢铁等传统行业的支持和帮扶力度,可以从资金、政策、人才方面进行帮扶。加大对钢铁生产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人才投入,更好的帮助钢铁企业掌握先进的生产和制造技术,不断提高钢铁企业产品的质量,为钢铁企业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政策扶持方面,政府要肯定钢铁企业在东北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钢铁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减轻钢铁企业的负担,切实提高钢铁企业的企业效益,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保障。除此之外,政府要对东北地区传统的钢铁企业实行差异化管理,根据钢铁企业不同的发展状况和经营现状,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淘汰过剩产能,提高钢铁产业生产的集中化,不断促进钢铁企业的产业机构调整,打造特色东北经济发展区。

三、结论

东北地区的钢铁行业一直是东北经济带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东北地区的钢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困境,要从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进行管理的改革和技术的创新,从根本上促进东北地区钢铁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建国,吕佳.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中国和马来西亚钢铁企业的竞争与合作[J].财经界(学术版),2016(24):35-37.

[2]李梦琦.基于SWOT分析研究中小型钢铁企业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发展战略[J].生产力研究,2013(07):173-176.

[3]王立.基于多元成本文化建设的钢铁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安钢为例[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5(02):29-31.

作者:王泮贺 单位:东北育才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