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历程回顾与评析
时间:2022-04-10 09:59:00
导语: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历程回顾与评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专著、典籍、读本等已有成千上万。但我感到有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还没有讲清楚。或是有所回避,或是没有深人研究,或是相互因袭、人云亦云。我认为,从真正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探讨的精神出发,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所经历的曲折复杂过程,做一些历史回顾与评析,并非是多余的。想扼要讲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我国长时期中认为社会主义不能完全实行市场经济这个问题既有理论背景,也有历史背景,还有现实背景。所谓理论背景,就是: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乃至社会主义运动的长时期中都曾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商品经济将会消亡。后来,社会主义实践逐步突破了这种认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认识到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但是,关于市场经济的问题,从概念到理论,中外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以前,有些国家直至改革前期,都没有展开讨论过。苏联即使在肯定和发展了商品经济后,也没有提出市场经济问题。这大概与列宁的一个论断有关。列宁在1906年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明确提出:“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列宁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看作是两种对立的制度。他说:“只有建立起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将生产资料转归劳动者阶级所有,“才能消灭一切剥削”。
(二)在市场经济问题上,西方国家的主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在长时期中认识上是一致的。即都把市场经济与私有制相联系,乃至与资本主义相联系。早在二十和三十年代进行的经济大论战中,西方经济学家就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1922年,维也纳大学教授米塞斯,认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度下,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市场和合理的经济计算,也不可能有有效率的资源配置。他认为,市场和价格的形成功能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分不开,而“市场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的本质。”他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都看作是社会制度,最后的结论是“二者必居其一,要么是社会主义,要么是市场经济。”①就是说,要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要市场经济,就得放弃社会主义。西方的重要经济学著作和有关文献,乃至新闻媒体和政要言论,一直把市场经济与私有制、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如日本所著我国出版的《现代日本经济事典》中所提出的市场经济制度的三个基本原则的第一条,就是“私有财产制度”,并强调说“私有财产制度是市场经济制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制度。”①在西方具有权威性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资本主义”一条开宗明义地讲,资本主义“亦即自由市场经济”。在西方著作中,也有将市场经济看作是运行方式或组织方式的,即完全由供求关系或市场机制调节经济。但从其多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证来看,也一般是以私有制或资本主义为既定前提的。
(三)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方面来看,在长时期中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完全由市场机制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导致生产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社会主义经济应由计划来调节,而计划是以社会需求为根据的。恩格斯讲: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②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认为,自觉的计划调节比自发的市场调节可以更合理地利用和配置资源,有效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比例关系。后来的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以此作为指导思想的。所谓历史背景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始终离不开市场机制。离开市场就不会有资本主义。直到二次大战前的四、五百年中,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实行没有国家经济计划的市场经济。二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才开始实行经济计划,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而苏联和随后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确曾显示过它的优越性。在二战前几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走过了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在一百年内才走完的工业发展道路。特别在1929一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大危机期间,苏联经济勃蓬发展,形成显明的对比。在二战中遭受严重损失和破坏的苏联,迅速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并成为可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期阶段,计划经济也曾起过重大作用。应该历史地看待和分析这个问题。历史事实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几百年的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在长时间中实行计划经济。即使我国后来肯定实行商品经济,也强调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改革理论的重大突破。但依然强调计划经济。而且专门写了一段讲计划经济优越性的话:“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使生产符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标志之一。”由此可见,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相联系,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相联系,不仅有东西方统一的理论认识上的原因,也还有长期历史事实的原因。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对立的理论,正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事实的反映。
所谓现实背景是:
(一)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以来,西方国家试图通过鼓励和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政治多元化),达到自己和平演变的目的。例如,1988年8月n日的《华尔街日报》在题为《战略转变:美国重新确定安全政策》文章中,提出“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正在衰败”。在此形势下,美国“新的安全政策……的目的是促进积极的变化,诸如在第三世界甚至在东方集团内扩展民主概念和市场经济”。西方国家援助苏东、进行经济合作的条件,就首先包括实行市场经济和多党政治。根据1989年法新社巴黎7月16日电,美国总统在七国首脑会议结束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讲:尽管戈尔巴乔夫表示准备进行经济合作,参加发达工业化国家的首脑会议,但美国“考虑这种意见之前,苏联应发生‘许多事’,特别是向市场经济变化。”据国外媒体报道:199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在同记者谈话时说,只有在莫斯科作出转向市场经济的“彻底的改革努力之后”才能向苏联提数十亿美元。并说,在苏联经济变成市场经济之前,美国只向它提供技术援助。当戈尔巴乔夫肯定“向市场经济过渡是毋庸置疑的”并付诸实施之后,1990年7月,西德总理科尔说:“西德政府已答应为苏联向市场经济过渡提供31亿美元的贷款。”根据1990年5月2日路透社布鲁塞尔电,欧共体执委会公布一项计划,允许最富有的国家帮助东欧5国转向市场经济。“24国集团的主张是向需要援助的国家提供紧急食品援助,并帮助它们建立和实行市场经济。”西方国家之所以援助原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它们把市场经济与私有化联系在一起。世界银行在考察了苏联、东欧各国从中央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后,同样认为,转向市场经济,实践中要求私有化。但它主张“在改革顺序上,大规模私有化不会放在前面。但是,为了解决延误私有化的风险,就需要尽早在法律上作出承诺……即保证在适当时机实行私有制。”①正因为我党中央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励社会主义国家废弃计划经济、完全实行市场经济的图谋所在,因而,1987年3月美国国务卿舒尔茨来华向我中央提出的废除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的建议被断然拒绝。外电公开报道了这一事实,并引证了李先念主席的讲话。李先念的讲话发表在1987年3月4日的《人民日报》等媒体上。他说:“外国有人希望我们完全放弃计划经济,只搞市场经济,搞资本主义,全盘西化,这种想法是要落空的。”
(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时,在领导层有过激烈的争论。而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实际上放弃了社会主义,转向私有化和资本主义。1991年8月,俄共第一书记波洛兹科夫因反对实行市场经济而辞职。在俄共中央全会上,他批评苏共领导人:“真正的反对派是那些把国家推向失控的市场经济、使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愚蠢活动,把国家引向毁灭。”又如,根据《新德意志报》1989年5月9日报道,民主德国中央政治局委员哈格在战胜法西斯44周年纪念会上,批评了“那些不是为了加强社会主义,而是为了消灭社会主义的势力也插手改革。”“绝不允许……让所谓的‘社会市场经济’代替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让资本主义谋取利润的剥削制度代替社会主义。”当时的苏共中央书记利加乔夫是极力反对实行市场经济的人。早在1988年8月5日,他就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发表谈话时说:“不能绝对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经济”,“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摹仿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西方市场经桥对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来说,原则上是不能接受的”。②他在同年6月还讲过:“让我们的经济转人西方市场经济的轨道,社会主义就一无所有了。”在改革过程中的苏东国家,无论是反对市场经济或是主张市场经济的,都把市场经济与私有化相联系。而没有像我国那样,提出和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因为这样,苏东国家按照西方的要求和设计,将经济市场化同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国家非社会主义化结合在一起,导致社会主义的全面蜕变和最终解体。
二、中国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
有些关于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全书”、典籍之类的著作,完全避开了我国从理论上认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只是复述一遍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述以及党的十四大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其实,单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看,就经历了多种不同的认识与提法。而且,从总体上说,直到1991年以前,多数主要领导人的讲话和中央有关文件,是否定我国完全(全面)实行市场经济的。正如我们没有也不应隐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否定社会主义会存在商品经济、隐晦列宁直到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政权初期还认为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货币关系一样,也不应隐晦我国在探寻新的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中曾经历过对市场经济从总体上由否定到半肯定,到完全肯定的过程。这不仅是因为进行隐晦、回避历史真实,不是实事求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如实地把握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思想。理论界和新闻媒体很容易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邓小平同志从1979年n月起就一再提出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而直到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后,才在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为什么中央有关文件和多位重要领导人讲话一再从总体上否定实行或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呢?有的论著中说,小平同志的关于市场经济讲话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有的说,小平同志以他伟大政治家的胸怀,当自己的思想认识别人还跟不上来的时候,他可以等待。显然,这种解释没有说服力。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的核心,具有崇高的威望,他的重要理论观点特别是有关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别人会不注意和重视?难道中央有关重要文件和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能不征求小平同志的意见,甚至会公开发表与小平同志相对立的观点?回顾1991年以前,之所以存在否定社会主义从总体上实行或完全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与对市场经济内涵的传统理解和界定有关。综合起来存在三种界定:
(一)市场经济是完全由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即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经济,不涉及私有制和资本主义问题。1979年2月,李先念在一次会上说:“我同陈云同志谈,他同意,在计划经济前提下,搞点市场经济作补充,不是小补充,而是大补充。”①接着在同年3月8日,陈云写的《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中,将市场经济改提市场调节。他指出传统计划经济的弊端是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而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实行市场调节这一条。陈云对“市场调节”的内涵作了这样的界定:“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在经济生活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在另一处解释“市场调节部分”,就是指“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陈云当时讲的市场经济和市场调节,是指公有制范围内从属的部分,而计划经济是主要部分。这是后来曾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理论来源,也是市场取向改革的起步。值得重视的两点是,第一,陈云讲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或市场调节,指的是计划经济以外的完全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具有所谓“无政府”、“盲目”性的部分。这个涵义上的市场调节同市场经济是相同的。因此,后来讲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实际上也就是市场经济为辅。这是局部范围内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部分。第二,这里讲的市场经济,已经摆脱了与私有制或资本主义的联系。因为指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计划经济外的市场经济(市场调节)部分。当时,非公有制经济还没有怎么发展起来。.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来后,它本身就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这样,市场经济的范围就扩大了。一部分是公有制内部的市场经济,另一部分是私有制的市场经济。由于还存在着对市场经济的与私有制或资本主义相联系的理解,所以,陈云和李先念等在公开发表讲话或文章时,尽量避免用市场经济一词,而改用“市场调节”一词。由于把市场经济或市场调节只理解为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盲目生产的经济,所以必然会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在全部国民经济范围都实行市场经济。认为可从部分实行市场经济、但不能完全实行市场经济的思想已经可以从这里看出来了。1979年4月5日,李先念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正式提出:“在我们的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这一体制模式,曾在多年中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统一的指导思想。198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言而喻,会经过邓小平等领导人的事先审读。其中讲:我们所要建立的“这样一种管理体制,既不同于过去我们那种统得过死的体制,更不同于资本主义那样的市场经济”。所谓资本主义那样的市场经济,不仅是指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的市场经济,而且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实行的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1984年9月9日当时国务院总理写给邓小平等几位中央领导人的信《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中三个问题的意见》,获得邓小平等的一致同意并公开发表。其中强调地讲:“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不是市场经济。”①这封信的观点,是为同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供理论准备的。而《决定》中说:“第一,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对《决定》的这段话,需要把握两点:(一)这并不是简单肯定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经济。而是“就总体”上说的。整体上不实行市场经济,但局部可以实行。(二)这里所讲的市场经济,与私有制和资本主义无关,只是从“完全由市场调节”的角度着眼的。这种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结合,只能是“板块结合”,而不可能有机结合。但它又是必要的。《决定》继续讲:“第二,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生产和交换,主要是部分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和修理服务行业的劳务活动,它们在国民经济中起辅助的但不可缺少的作用。”这就把起辅助部分的市场经济或市场调节的范围具体规定出来了。有人在多处刊发的关于市场经济问题的资料性述评中,无理指责中央主要负责同志在国庆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说什么“1989年‘6•4’风波以后,由于有的领导人明确讲过:中国不实行市场经济,因而开始出现了批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热潮”①。这位负责同志讲话是:要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是小平同志的提法。接着又说:“如果一味削弱乃至全盘否定计划经济,企图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必将导致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的混乱”。这段话的本意并非完全否定市场经济,而是说不能“完全实行”即全面实行。因为既然邓小平同志在北京风波以后强调“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当然不能“全盘否定计划经济”、只单一地实行市场经济。这个讲话的精神,并未离开邓小平同志当时的有关理论观点。即既要实行计划经济,也要有市场经济。而且,这种理论思想,在政治风波以前就一再提出。可见,那位批评者是胡乱指责的。
(二)把市场经济与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特别是针对国内外认为我们搞改革就是搞私有制的市场经济时,就断然否定这种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例如,李鹏同志在1989年2月1日在国家体改委讲话时说:“国内外有一种议论,……因为要改革,就要搞市场经济,搞市场经济就要搞私有制,否则中国的改革就没有出路。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否定。”②又如,他在同年10月与尼克松谈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问题时讲:“西方某些人认为,中国的改革就是搞市场经济,把公有制逐步变成私有制。这不准确,是误解了中国的经济政策。中国既不搞完全的计划经济,也不搞完全的市场经济。”③既否定搞私有制的市场经济,又肯定在公有制经济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1990年1月初,李鹏再次讲到改革与市场经济问题。他说,“有一件事情要说:就是中国的改革意味着什么?现在世界上有一些经济学家,他们这样看:中国的改革如果走到市场经济,那就是改革前进了,如果不是搞市场经济,那就是后退了。这是一种误解。中国不能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因为完全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必然造成经济上的混乱。但也不能像过去一样,完全实行计划经济。”④外国一些经济学家要中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是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中国已经发展起来的私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但不能全面或完全实行这种私有制市场经济。当时认为,中国实行的只是一部分私有制市场经济,一部分公有制中不作计划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1990年印发全国供全党和全国干部学习的《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中,对市场经济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市场经济,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一切经济活动经过市场,由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的经济”。并把究竟是“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还是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作为两种对立的改革观的表现。这个关于市场经济的定义,不能包括公有制内部完全由市场调节的那部分市场经济,因而不够全面。
(三)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针对外国有人建议我国完全实行西方式市场经济,如前所述,李先念公开发表讲话,说外国有人希望我们完全放弃计划经济,只搞市场经济,搞资本主义,全盘西化,这种想法是要落空的。外电报道说,我国中央拒绝了舒尔茨的建议。198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我们不实行“资本主义那样的市场经济”。中央一贯否定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否定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即否定计划经济的单一的市场经济。所以在长时期中,直至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以前,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要实行计划经济,就不可能全面或完全实行市场经济。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后,不再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特点,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容。他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此,一个传统的观点被扭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才在中国全面推行起来。
三、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市场经济思想我认为,应弄清这样三个问题:
(一)邓小平在改革以来的前一时期中,是赞同中央的计划经济为主、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的指导思想的。
(二)邓小平的市场经济思想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因此,需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理解与把握。
(三)邓小平对市场经济区分为两种,一种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即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另一种是与社会主义经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于第一点。在邓小平主持起草、1981年6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写上了“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这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样写人了198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写人1982年通过的我国宪法之中。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并强调正确贯彻这一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这一“为主”、“为辅”的原则,在十二大以后的包括1984年的历届((政府工作报告》中都继续强调。这些重要文献都是在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的领导和指导下完成的。现在,经常被引用来作为邓小平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谈话,即1979年n月26日会见外宾时的谈话,其实也是在计划经济为主、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的总框架中阐述市场经济问题的。邓小平讲:“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这里同样强调“计划经济为主”。而且当时指的是指令性计划经济为主。在占主体地位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中,是难以搞现在所实行的这样的市场经济的。谈话中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实际上指的是发挥辅助作用的市场调节。我们在前面讲过,不作计划、由市场自发调节的那部分经济,就是起“辅助”作用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的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而邓小平与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和中央有关文件中的认识是一致的。还有一个佐证: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1月的讲话《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有一个提法即“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在1983年出版《邓小平文选》(1975一1982年)时,修改为“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显然是为了与中央的统一提法相衔接。
1994年出版《邓小平文选》第2卷时,又将这句话改了回来。关于第二点。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问题的思想,也是有发展过程的。先是赞同“计划经济为主”、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的提法。1987年2月,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讲:“我们以前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循此指导,同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不再提计划经济为主及其优越性。再者,在长时期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认识,一直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和制度性内容。1978年10月n日,邓小平在《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一文中,曾批评扶持的“一批坏人”,“反对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反对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同样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邓小平对在他指导下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表示非常满意、完全肯定。而《决定》中依然将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属性被强调,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标志之一。”1990年至1992年,邓小平突破传统认识,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手段”。特别1992年南方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不再提“计划经济为主”,不再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这就为扩大市场经济的范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理论和思想认识的基础。随着“计划经济为主”的提法被放弃,市场经济(或市场调节)为辅的认识自然也会改变。
邓小平1989年政治风波后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来讲话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前此也这样内部讲过,已经提高了市场经济的地位。关于第三点。邓小平同志1979年n月26日同外宾谈及市场经济问题时,实际上讲了两种市场经济。一种是资本主义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一种是市场调节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是美国吉布尼提问:“是不是可能在将来某个时候,虽然中国仍然是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范围之内,在继续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也发展某种形式的市场经济?”客人的提问,显然是指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不同的,当时还不存在,“将来某个时候”可能出现的非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经济。邓小平顺着这个提问回答说:“这个只能表现在外资这一方面。就我们国内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国内还是全民所有制,或者集体所有制。也还可能包括一部分华侨的投资,这部分也可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形式”,“外资是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占有它的地位。但是外资所占的份额也是有限的,改变不了中国的社会制度。”也就是说,邓小平认为,非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经济“只能表现在外资这一方面”。而“外资是资本主义经济”。也可能还有一部分华侨投资的市场经济,这也可能是资本主义经济。当时我国还没有私营经济,所以邓小平说就国内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即不存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经济。这种涵义上的市场经济,中国国内显然不能全面推行。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央文件和有关领导人的讲话中曾一直否定中国会完全实行市场经济。至于市场调节涵义上的非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经济,中国已经实行。因此,当加拿大客人林达光从另一个角度提问:“您是不是认为过去中国犯了一个错误,过早地限制了非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方面限制得太快,现在就需要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扩大非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作用?”客人提问的“非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显然指得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中开始引人的市场机制调节的作用,顺着客人的提问,邓小平回答说:“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由此可见,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讲了两种不同的市场经济,一种是资本主义经济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另一种是非资本主义经济的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只有既如实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的市场经济思想及其发展过程,又如实理解和把握中央有关重要文献和一些主要领导人关于市场经济的讲话,才能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的曲折性与复杂性,才不至于把邓小平的有关思想同中央文件和其他领导人的有关思想完全对立起来。
正因为对市场经济的内涵有多种界定,有的界定与私有制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所以,当中央文件和某些重要领导人的讲话,从与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相联系的意义上否定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或完全实行市场经济时,邓小平同志并不表示异义。有时还正面表示同意。而当涉及我国应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邓小平同志是积极倡导和支持的。我们现在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市场经济作了新的界定的。既超越了与私有制或资本主义的联系,也超越了原来的完全由价值规律自发调节、“无政府”、“盲目性”生产的理解。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调节作用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社会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这样的市场经济自然可以从总体上实行了。最后,还补充说明一个情况。正因为在市场经济的界定上,存在着与私有制或资本主义相联系的国际性的传统观点,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时期中,中央有关文献和领导人的讲话中,一般避免公开报道和论述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问题。邓小平同志几次提出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有两次(1989年n月和1985年10月)是在与外宾内部谈话中讲的,没有公开报道。1990年的一次是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内部谈话中提及的,也未公开报道。1991年1月的一次是同上海负责同志谈话时提到的,未公开报道,只是上海的媒体有所反映。直到1992年南方讲话公开报道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才在全国作为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肯定下来。在此以前,“市场经济”一词是尽量避免在媒体上使用的,而且有些曲折的事例。事例之一是,前面提到过,陈云和李先念在1979年2月在一次会议上提出要以“市场经济作补充”。但在3月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改用市场调节概念。事例之二是,1982年1月25日,陈云同志约请国家计委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提出“我今天要讲的是怎样坚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问题”,用了“市场经济”一词。新华社作了公开报道。《人民日报》发表于1982年1月26日第1版。当时大家不理解怎么讲起“市场经济”了。不久,正式发表的陈云同志的这次讲话《加强和改进计划经济工作》中,将“市场经济”一词改成“市场调节”一词。事例之三是,1989年1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会见马里共和国总统特拉奥雷时,讲了这样一段话:改革10年,有较大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困难。主要原因,“二是改革从原来的集中计划经济过渡到商品市场的经济,……”。这里讲的“商品市场的经济”,容易被理解为“市场经济”。接着第二天(l月2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更正”:将“过渡到商品市场的经济”,改为“过渡到商品经济”。事例之四是,1989年6月9日,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级以上干部时的讲话,原先讲的是“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个不能改。”而正式公开发表时,小平同志自己将“市场经济”一词改为“市场调节”。这些事例,反映了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在公开使用“市场经济”一词时的慎重态度,也表明了在对“市场经济”概念的内涵作出统一的新的界定以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和复杂的情况。看起来似乎只是个概念问题,实际上涉及到重大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际问题。
- 上一篇:强化政法综治实施意见
- 下一篇:地税干部素质提升调查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