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的集体主义深入认识
时间:2022-03-01 12:32:00
导语:市场经济下的集体主义深入认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但人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往往将“集体”等一系列概念视为自明的东西,或者将对它们的追问视作是多余的。但是,所谓自明的概念往往就是最不明确的概念,“集体”等一系列概念正是这种“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①的东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集体及其相关的各个概念加以重新审视和勾画,界定他们的适用范围和具体指向,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坚持与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以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
一、个人概念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②个人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但是,这个“个人”绝不只是自然意义上的个人,他是一种社会化的,在历史中不断“进化”并凸现出来的个人。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只有到了18世纪中,在市民社会中,社会联系的各种形式,对个人说来,才表现为只是达到他人目的的手段,才表现为外在的必然性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合群动物,而且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③也就是说,人的独立,人意识到自身外在于社会的存在,只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他的这种独立和存在方式也只是形式上的,相对的。实质上,到目前为止,人还只是社会支配的对象。换一种说法或许更贴近些: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却又是一种被社会限制的存在。它远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独立的存在。本文正是从这种意义上的个人出发,作为所有讨论的出发点。这里首先要问及的是“社会”,即我们要把这个与个人相对并限制个人的东西予以先行界定——社会是以群体形式生活在一起的人类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以人们之间的关系为联结纽带,以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构成的。这种共同利益初的,也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维持全体成员生存的物质利益。众所周知,物质利益是人类物质力量的产物,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力量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威力,使其日益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表面看来,个人掌握的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远远超越了以往所有时代,并且也使个人日益成为了形式上的独立的个体。
但是,不难发现,个人的这种独立是在维系其自身的生存或者说是在社会全体的生存的物质利益得到根本保证的基础上获得的。物质力量的这种对人的支配作用有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社会化大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迅速集中与集聚日益加强的趋势。在这种力量的支配下,个人不仅未能从根本上摆脱社会对他的限制,反而更紧密地与整个社会结合在一起,成为了社会这个巨大有机体中,类似一个小零件那样微不足道的东西。在此,应该注意到的是,物质力量只是这个社会力量的组成部分,它也许是其中最突出的部分,却不是社会力量的全部,也就是说,对个人的限制性,最根本的量在于社会力量对个人的支配。“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因为共同活动本身不是自愿地而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强制力量。”④作为这种力量的来源——社会,就成为了凌驾于个人至上的存在着,一种外在于个人并与个人相对立的存在着,这一存在着的首要条件是维护其全体成员已经取得的或即将获得的维持其生存所需的物质利益。这一条件是社会力量的根本来源,而这一物质利益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社会利益的基础部分。同时,这一物质利益也是个人行为的最大限度,个人追求自利益的行为必须在这一限度之内,任何超越这一限度的行为直接危害到社会持续存在的根基。因此,这种行为必将引起社会的反应,导致压制和强迫纠正。这也正是社会高于所有个人,并对所有个人行为予以限制的集中体现。但是来自社会的压制和强迫源自于一种社会规律自发产生的作用,他不仅制止行为人的行为,并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也就是说,在社会中,对个人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的界定是不明确的。这不仅导致了社会中个人活动的无序性,也加大了社会运行的成本。因而有必要在社会基础之上建立一个新形式的共同体来解决社会这一共同体所存在的问题。由此,我们引入了集体的概念。
二、集体
为什么不能简单地将社会与集体等同起来呢?在此,必须先期考察有关集体的概念——集体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整体范畴,而且它也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因而,就集体概念而言在不同时代人们对它有着不同的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的基础上,为达至某种目标,以自愿加入原则为条件,以一定的外在规则为约束,组建的人类共同体。从这一概念出发,就不难发现在当前条件下集体与社会之间的分野了。
首先,社会是一种在保证其成员基本共同利益以外,无其他明确目标的共同体。也就是说,社会成员在其生存获得保证的情况下,其生活目标是各不相同的,正由于个人生活中各方面的目标无限之多,也就使得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变得没有目标了。当然,不能否认社会有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这种规律却不能等同于社会的目标,社会的这种规律性在这一阶段还只是出于一种自然的自发的状态。它不必然被人们所认识。而集体则是一种为达至某种目标而组建的共同体,因而,人们只有通过建立或加入某一集体,并在该集体中将对这种社会的规律的认识转化为该集体所要达成的目标时,这种规律才对人们的生活具有了指导意义。就这种意义而言,个人在社会中不必然是发展的,或者他的发展是有限的,而个人在集体中,也只有在集体中,他的发展才是必然的,同时它发展的可能性也是无限的——集体中的个必然要发展自身以满足集体为达至自身目标的需要。并且,集体对个人的要求也随着它向目标的运动变化而不断变化,个人也必然要不断发展自身以适应这种变化,否则它将可能失去作为这一集体成员的资格。但是,社会中的个人在其生存利益得到保障的件下,却并不必然做出这样的选择和努力,因而他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必然性,成为了偶然的东西。
其次,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缺乏权威的。这种权威是指社会缺乏一种具有强制性力量的外在性规则。对社会成员而言,它的强制性是微弱的,在某些时刻甚至是缺失的;在另一方面,相对于集体而言,集体为了更好的达至自身目标,将这些规则予以外化,加强并使之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的准则。即把社会中的自发产生的准则转化为集体中自觉产生的准则,使这一类准则成为外在于集体成员,而且必须服从的强制性的条例。这一方面,使得个人的行为在社会中和集体中的表现各不相同:在社会中,个人行为是相对无序的,甚至是不可预知的;而在集体中,个人的所有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程序性,可以预知,因为集体成员的所有行为必须以该集体的外在规则作为其行动准绳的。在另一方面,社会和集体对个人行为的要求也不一样,个人作为集体的成员要比作为社会的成员具有更明确的权利与义务,也就是说,集体成员遵守或违反集体的准则,集体都将做出相应的反应,但这种反应只针对行为当事人,而不象社会反应那样涉及到其他成员的利益。最后,集体作为建立在社会共同体之上,具有目的性与外在强制性的共同体,它的利益与社会利益也不相同。具体说来,集体利益不只涵盖了维持集体存在以及其成员生存的基本物质利益这一基本要求,还包含着为达到集体的既定目标,必须积累的物质利益。而后一种利益积累得越多就越有利于集体目标的实现。因此,集体为了其自身的利益,或者说,集体为达至自身的目标,要求其成员作出远比其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更多的利益牺牲,而集体成员的这种个人利益的牺牲是他以自愿为前提加入这一集体时自愿作出的承诺。即当他认同了集体的目标,并愿意为之奋斗时,也就认同了为实现这一目标,个人所要付出的代价,而且,集体目标越远大,那么,个人所要做出的利益牺牲就越巨大。与此相反,在社会中,社会是以个人对其生存利益的追求为存在前提的。为使社会对个人存在的保障继续下去,个人被迫对自身利益做出的牺牲,但这种牺牲也是有限的。特别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这种牺牲日益被个人利益追求的多样性所掩盖,甚至已经被人们所忽略和遗忘了。
综上所述,集体与社会是两个性质相区别的人类共同体。但是,问题在于,在当前条件下,集体到底是何所指的呢?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
通过对集体概念的考察,不难发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存在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人们为了不同的生活目标而构建的不同性质的群体组织,它包括:经济团体、各类协会组织、公共机构、政党等。而另一种则是以国家面目出现的集体。国家不仅是一定范围的个人组成的共同体,也是一定范围内以群体组织形式出现的集体的组合,是所有集体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但是,在当前社会中,这两种集体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有这样的情况产生呢?
要回答以上这个问题,必须回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状况的分析,并从这里出来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个人无论在何种经济结构中都必然是社会中的个人,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却不必然是某一个集体中的个人,个人要成为某一集体的成员必须要以自愿加入为先决条件。因此,个人相对于社会而言,具有更多的必然性,即个人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这是必然的不可改变的事实。而个人相对于集体而言,则具有更多的选择性。所谓选择性,也就是人有权利选择加入或者不加入某一集体,或者是选择加入某个集体而不是另一集体。从另一方面来说,即当个人发现集体已经失去发展的可能性时可以自由地离开,从而保障自身的利益。同时由于物质力量的空前强大,维护社会自身存在的基本物质利益已经成为一种起点较低,而且较容易得到满足的要求,依附于物质力量的个人,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和更多的自由来追求比以往时代多得多的个人利益,而将社会利益搁置于相对从属的地位,甚至被人们对个人利益的炽热追求所遮蔽。个人在形式上越来越独立于社会,同时其行为表现出强烈的流动性和趋利性特征。个人的这种行为特征使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整体结构变得更加松散、无序并缺乏约束力。也使得建立在社会之上的以群体组织形式出现的各种集体变得更加不稳固和易逝了。但与此相反,国家作为集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却得到了强化,并且变得更加稳固了。问题是,国家也是由个人构成的,并且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⑤它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的不同呢?
人们一般认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⑥这说明,国家不只是一种暴力性质的工具,是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利益协调的结果。也就是说,国家不仅是统治阶级内部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妥协和权力分配的产物,也是社会共同体中各个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之间相互妥协,维护其自身既得利益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国家成为一种从社会中产生被其成员推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使其能够更有力地、更坚定地介入并干预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以避免经济利益相互对立的个人或集体在无谓的争斗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所以,在市场济条件下,国家得到强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求和趋势。最后,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应该如何贯彻集体主义。
四、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原则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个人利益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的凸现出来,这一原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谓集体主义,它是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相对立的一种道德行为原则。主张个人与集体的一致性,强调集体的利益和意志高于个人的利益和意志。在前面已经谈到,任何一个集体成员在自愿加入这一集体时,都做出了为了集体目标的实现,而自愿牺牲自我个人利益的承诺。从这方面看来,个人在集体中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是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事情这种不稳定包括这一集体自身的不稳定,以及其成员的不稳定,在这种不稳定的集体中,要个人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是不太现实的。那么,个人应当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我们提倡一种“集体精神”,即个人作为集体的成员时,它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其所在的集体利益。并在这一集体需要时,履行自己加入这一集体的牺牲自身利益的承诺。但我们必须指出“集体精神”是一种有条件的道德原则,这是由于在市场经济,人与人处于一种平等交换的状态之下,而以群体组织形式的集体作为人们之间的自愿联合,对于个人而言并不具备必然的至上性。因而这一道德准则的约束性是不够的。也就是说,它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则即当个人认为自己的利益牺牲远远大于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他可退出这一集体,从而不必与这一集体的利益发生任何关系。在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相对性的道德原则只适用于那些以群体组织形式出现的集体,而不能用于作为集体中最高表现形式的国家,相对于国家而言,集体主义是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这是由国家利益至上性决定的。
所谓国家利益的至上性是指国家作为一定范围内人们联合起来的集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其组成成员的共同利益,这种共同利益的凝结,就是国家利益的基础和出发点。国家利益不仅是一定社会范围内所有个人追求的某种共同利益的总和,也是国家这一集体得以持存的先决条件,更是国家实现其既定目标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国家利益的实现与否,不仅决定着当前的个人利益能否实现,也决定着国家的存亡和未来。这其中就包含着未来的个人利益实现的可能及其数量的多寡。正是这种国家利益对个利益的决定性作用确定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地位。特别是,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正在进行市场经济改革,但它依然是全体人民的国家,它的国家利益就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我国的国家利益至上性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个人在追求其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对这种行为加以限制,使其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即以不损害国家利益为前提,这是作为一个国家公民起码的责任和义务。即国家利益对其任何组成成员的个人利益而言是无条件的,具有强制性的。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都将受到国家的严厉的惩罚。也就是说,只有在国家利益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公民的个人利益才有可能充分实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国家这个集体中坚持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是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崭新要求,是推动祖国伟大复兴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 上一篇:建筑学的建筑经济教学探索
- 下一篇:市场经济背景下疗养院存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