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政治经济学资本含义和剩余价值研究论文
时间:2022-01-06 03:10:00
导语:探究政治经济学资本含义和剩余价值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键词:资本;剩余价值;市场经济
内容摘要: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厘清资本、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及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实质等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深化了对资本及剩余价值范畴的认识,有利于指导日益深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资本及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重要范畴。
关于社会主义的资本及剩余价值问题,不仅在理论上是个禁区,而且在政治上是个险区。长期以来,社会主义的主流经济学是绝对否认社会主义经济存在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绝对反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使用资本和剩余价值的范畴。直到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才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资本市场”这个概念。在之后公布的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关于考核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文件中,又使用了“资本金”、“资本公积金”、“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率”等概念。这表明,对于资本及剩余价值范畴是否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很需要有一个再认识。
深化对资本及剩余价值范畴认识的必要性
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里包括,放弃或改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文献中某些已经不符合新的实际情况的观点和结论,或者是要依据新的实际情况做出新的判断和理论概括。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社会经济处在快速发展变化之中,那么,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特性和理论品质,就显得特别重要。然而,不能把马克思的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锁定在19世纪,要深化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在思想上就要克服“范畴有灵论”。当然,要充分肯定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这个伟大发现及其历史意义。但不可把资本和剩余价值范畴贴上永恒的资本主义标签,而是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资本和剩余价值范畴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分析。
新时期资本及剩余价值范畴的再认识
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与马克思当时的设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商品货币关系还不能消亡,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还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只要是商品经济,一切生产要素和劳动产品,都要成为商品。剩余价值是商品生产的余额和果实,任何商品生产都要追求这“余额”。追求生产的“余额”和资本的“果实”,是任何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当然也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这个“余额”和“果实”的价值必然表现为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存在着商品和商品交换,同时剩余劳动又始终存在,那么剩余劳动必然要物化为剩余价值;而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也必然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形成劳动者直接的个人收入,剩余劳动时间形成剩余价值。
可见,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经济范畴。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企业中劳动者的剩余产品应有其价值形式,他们的剩余劳动也要物化为剩余价值。经济范畴是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过程的理论表现,既然现实的经济情况已同马克思原先的设想不一样了,那么,就应该实事求是地从变化了的情况出发来对资本和剩余价值范畴进行再认识,而不是把它们仍旧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应该看作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
对资本及剩余价值范畴深化认识应注意的两种倾向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的,是同资本家所有制相联结的私人资本。私人资本这个范畴表明,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归资本家私人所有。这里的剩余价值是由私营企业中的雇佣劳动者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私人资本这个范畴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而社会主义国家资本这个范畴表明资本的所有者是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里的剩余价值是由作为生产主人的社会主义联合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总体上归劳动者所有,不归个人所有,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宗旨。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一部分由国家代表全体社会成员占有,用于为社会全体成员谋福利;另一部分归国有企业占有,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增加职工集体福利和作为职工的奖励基金。在这里,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由国家和集体占有,仍然直接或间接地用来增进劳动者的利益,是劳动者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也是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分割和使用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国家资本这个范畴所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所有制经济关系,是排斥任何人对人的剥削制度的。
参考文献: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新华网.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
- 上一篇:新医改下乡镇政策去向探究论文
- 下一篇: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浅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