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论文

时间:2022-01-06 10:47:00

导语: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论文

一、传统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及深层次原因

1.传统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可持续

在我国重化工业的现阶段,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可以造就产业竞争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然而,集群内企业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致使短期内产业集群的规模和数量无限膨胀,一时可能出现繁荣发展的景象,但长期来看,传统产业集群的可持续性问题有所显现,其主要表现为环境和资源的约束。以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传统产业集群依靠偏高的投资率拉动经济增长,如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等原材料产业和一些加工制造业,这些高密度的集聚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增势强劲,导致能源的全面短缺,土地资源强约束、水质性缺水和民工荒等环境资源问题。不难想象,传统产业集群这种“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增长方式的长期存在必将产生不可逆的恶性循环: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越多,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由此严重影响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2.深层次原因—基于产业生态学分析

从产业生态学角度来看,产业集群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靠不断的与外界环境系统交换物质、能量、信息、资金等来维持其非平衡有序态。产业集群的运行过程是一个从自然生态系统中摄入高能量的低熵物质,又把退化的高熵废物排放到环境中的过程,产业集群系统的有序是以环境中的熵增无序为代价换取的。当生态环境的混乱无序达到一定程度后,则无法再向产业集群系统提供其服务功能,产业集群系统因得不到持续的负熵流输入而不可持续。

我国产业集群系统不可持续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个以化石燃料和矿物为主要能量来源及原料的物质开放流动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封闭系统,它只于太阳交换能量,与宇宙不能交换物质。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和矿物是稀缺的低熵物质,尽管人们不断地用新的技术手段更好的筛选此低熵物质,对其利用也越来越经济,但是低熵物质存量毕竟有限。依据经济学家尼古拉斯·乔治斯库—罗根的观点,能量以两种状态存在,在利用过程中从自由能量变成了被束缚的能量,亦即变为无序分散的能量,它可以用熵来度量,遵循熵增定律。自然生态系统以完全的物质循环流动方式运行,碳、氧、水、氮、硫等营养元素的自然循环是封闭的,进入系统的唯一能量是太阳能,这种自由能流持续不断地供给保证了封闭系统的持续性。而产业集群系统是一个物质开放流动的系统,它不再循环它的营养物,输入该系统的是稀缺的低熵物质和能量,该系统的输出是低熵的产品和高熵的废物,它完全不同于地球生物化学的封闭物质循环,因而,产业集群这种开放系统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产业集群系统作为局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由于前者施加给后者的高熵废物过多,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环境无法吸纳或同化这些物质和被束缚的能量,必然打破局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可能使二者进入机能递减的恶性循环。

二、产业集群的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构成的单元结构,能产生巨大的集群效应。集群效应主要体现为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两个方面。

1.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般认为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外部经济效应,包括外部规模和外部范围经济。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表现在集群内企业实行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每个企业承担产业链中某一环节的活动,生产效率极高,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所以企业既能享有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又不必过分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实现了“柔性”与规模的统一。产业集群的外部范围经济是指企业集聚特别是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时,可通过垂直联系及时获得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业务联系,通过水平联系可以借助分包商的生产能力、控制分包商的产品质量,也就是说企业可以调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总之,在集群内企业可以在不牺牲“柔性”的条件下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比单个企业有更高的经济效率。第二是交易成本的节约,集群内企业大部分交易在群内进行,集群内企业交往频繁,协作关系较稳定,容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这有利于减少谈判环节,提高谈判效率,增进协作关系从而降低谈判成本,提高合同执行的效率。第三是群体效应。集群内企业通过联合可以形成实力强大的集合体,其集合效应远远超过单个企业的简单叠加,具有“1+1>2”的效应,具体表现为: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可以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集群内企业便于采用和推广相同技术标准,提高该标准的认可程度,并且集群对新标准的制定有较大的影响力,有时甚至可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集群的知名度能吸引更多供应商和销售商,扩大企业的交易范围,争取更有利的交易条件,提高企业的获利水平。第四是学习与创新效应,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促进知识、制度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促进产业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新产业组织的形成。产业的空间集聚,使集群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市场交易逐步形成网络化组织结构,平等合作下的网络协同模式使企业能够集中资源专攻价值链中的某些环节,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产业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和新产业组织的形成。同时,地理位置接近和频繁交流,使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成果扩散更快,更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学习和吸收,从而促进整个群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2.产业集群的社会效应分析

集群的社会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有利于形成地区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形成地区产业优势,并进一步形成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就是大量相关企业空间集聚所形成的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这是其他区域最难模仿的,这些产业集群往往成为地区经济强劲持续增长的源泉。第二是对经济的贡献具有乘数效应。产业集群具有的竞争优势能够吸引更多企业加入,为区域带来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促进集群的良性发展,不仅可以把某些产业做大,而且这些产业的兴旺带动其上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其下游销售、运输业的发达,并且从横向上带动相关产业以及文化、教育、金融、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这会使地区经济成倍增长。事实也证明了产业集群密集的地区,其工业、商业、文化教育、运输、金融、服务等行业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所以一个地区可以通过对产业集群的培育实现地区经济的腾飞。

三、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生态化

传统产业集群的不可持续性问题,使得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式去触发产业集群系统的建设性发展,推动现存的产业集群系统向生态系统转型,促进其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被推到实践的前面。

1.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动力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在资源利用方面表现为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循环经济应该且能够为我国产业集群系统的生态化跃升和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为产业集群提供持续发展动力。产业集群系统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和服务,原材料、资本、劳动和能量等投入要素的减量化,其实质是为再生产过程中“储备更多的负熵流物质,以保证后续的产业集群系统有充足的负熵流输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减量化又减少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使得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有较长的时间来充分消解,保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产业集群提供持续发展动力。产业集群系统是多样化种群组成的经济群落,每一种群都独立进行生产活动,种群之间结成产业链条或产业网络。整个产业集群系统的许多关系是通过自组织过程来维系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控制。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和原则,产业集群系统吸引“补链”企业或“分解者”进入,种群的丰富避免了系统的脆弱性、增加了系统的弹性。在副产品或废气、废热、废水、废渣还没有排向环境之前,在能量还没有完全被束缚之前,利用管道等其他设施对其进行集中回收处理,使之变成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作为下一个生态链的投入,如此持续构建再下一个新的物质流循环,增加整个产业集群系统的负熵流供给和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流动,推动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2.产业集群内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分析

从产业集群自身来说,它的组织结构特点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基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提高外部资源环境效益,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削弱产业的内部经济效益,而产业集群自身的优势能够很好的弥补这种内部经济效益不足的情况。以产业集群为空间组织形式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循环经济可有效利用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同类企业(或相近企业)一般在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性质上具有同质性或相近性,为污染集中治理提供便利。从循环经济角度看,在集群内部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原料,建立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这不仅可降低治理污染的费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且企业也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第二,产业集群的学习机制有利于推进循环经济技术传播。大量企业聚集在一起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信息交流,特别是面对面地交流。这些信息也包括促进废料再生利用的信息、清洁生产的技术信息、循环经济发展的信息等。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在生产源头上控制污染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或潜在的创业者及时了解到相关的技术创新和市场信息。因此可以认为,产业集群本身就是循环经济良好的技术支撑体系。

第三,产业集群有利于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取得共识。由于集群内企业间相互信任、相互依靠、相互协作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有利于集群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本地相关主体在推进循环经济方面达成基本共识,这种共识与责任心是集群的优势所在。另外,如果集群内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方面取得共识,生产同种规格、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组件,可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因此,在集群可持续发展中,可以进一步促进、培育本地集群协作与合作的生态文化,为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立更持久的心理凝聚力。

3.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指导原则

产业生态学的应用包括三个层次,即:企业层次、区域层次和国家层次。企业只是集群中的单一个体,本位主义太强,无法自发成为集群生态化的推动力。而国家层面无法考虑区域的特定情况,不能做到量体裁衣,只能成为集群生态化的辅助因素。所以,产业集群生态化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区域经济的优化,下文对于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操作层面设计也是以区域层次为主,企业和国家层次为辅。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产业集群的生态化转向。以循环经济作为理论前导,产业集群生态化抛弃了传统集群模式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和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它将生态学的基本原则推广并运用于产业集群配置中。这些原则主要包括:

战略规划原则。它要求在建立产业集群时,遵循“战略导向,规划先行”。环境问题与经济中各产业的发展关联度很高,一些为发展经济、促进产业发展的传统产业政策在客观上却会给环境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因此,在设计产业集群时要有战略的眼光,考虑到其执行可能带来的环境成本,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考虑,将环境生态问题作为集群建设的组成部分。坚持以“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方针,实现从源头上控制生态破坏,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使集群内生产要素的布局和生产力的配置更趋合理。

阀限约束原则。产业集群是在特定的有限区域内人、财、物的强势集聚,它迅速强化着物流、能流、人流的密度以及流量和频率。集群规模的过度扩张将会造成相同资源需求在一定区域内过度集中,超过集群环境的负载容量,导致市场资源、客户资源、资金资源、人才资源、政策资源、服务资源等的短缺。阀限约束原则指导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必须依据集群环境的负载容量和最适宜密度进行引导和配置,破除集群的瓶颈,从长远眼光人手,保护集群生态环境,绝不可超越生态环境的负载定额,盲目地追求集群规模经济效益。

普遍联系原则。在产业集群中,各企业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互相关联的。该原则要求在组织和规划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按照物能转化的过程设置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相关要素,同时识别和预见有限空间内各种组成要素之间的利害关系。从大局出发,实现集群内个体的协同共进,进而增强整个集群的竞争力。

动态平衡原则。由众多不同性质的产业主体所构成的产业集群,它们相互之间,与集群环境均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共生关系及关联结构。这就要求根据集群环境的变动,对产业集群系统进行动态调整,不断使之与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关系。针对不同区域资源状况特点和集群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构架相应的集群方式与组织形态,因时因地制宜地调节和控制集群形态和结构以恢复或重建新的平衡。

物能循环原则。该原则是以循环经济为指导的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应有之义。它揭示了各种物质、能量系统之间在进行物能交换过程中所形成的网链循环和相互转化规律。科技是集群生态化的重要支撑,如果没有科技,集群生态化将是空中楼阁。按照“能流物复”的循环原则,要提高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必须发展绿色技术和生态科技,把技术创新的指向重点优先放在资源消耗与废弃物排放减量化的基础上。依靠工艺技术进步,不断促进生产中废弃物的重新资源化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尽可能避免过多或过早成为垃圾。

四、生态产业化——辽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辽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生态问题

辽宁工业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加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三个领域。在重点产业集群中,装备制造业(包括航空制造、汽车零部件加工、船舶产业、电子信息产品等)最多,达到18个,占产业集群总量的36.7%。其他产业的集群数量分别为:石化行业5个,冶金行业4个,建材行业4个,农产品加工业3个,纺织行业6个,海洋产业5个,能源产业4个。这些产业集群大都秉承比较优势原则,主要围绕地区主导优势产业的孕育和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辽宁的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完成了产业集中,即宏观层面的或者广义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但是,更加地域化的、专业化的产业集群还在发展过程中。辽宁各地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很不均衡,有的正处于集群的初始阶段,刚刚完成了产业的初步集中;有的已经完成了产业集群的第一阶段,正处于机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如营口大石桥的镁质材料产业集群;还有的产业集群,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海城的纺织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规模普遍较小。目前,辽宁产业集群的规模主要集中在10亿元-100亿元区间,占集群总数的63%。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主要有:沿渤海船舶及配套产业集群、沈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沈大机床产业集群、大连石油化工产业集群、抚顺石油化工产业集群、辽南镁质材料产业集群、鞍本辽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大连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集群。辽宁产业集群虽取得一定的发展,但产业集群对能源和资源需求的强劲需求给辽宁经济发展带来的“成长中的烦恼”,随之而来的是辽宁近几年来频繁出现能源短缺,水质性缺水,工业能耗较高,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将成为辽宁产业集群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例如,一些资源型产业集群和重化工业产业集群,常常伴随着环境问题,有的工业园区开而不发、闲置土地的情况依然存在,有的地区产业集群存在着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许多产业集群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制约着工业经济发展,部分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和占用量较高,土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制约着工业经济发展。

辽宁依靠高耗能高污染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要彻底摆脱现实窘况,迫切需要一种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式去触发产业集群系统的建设性力量,推动现存的产业集群系统向生态系统跃升,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被推到实践的前台。

2.辽宁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发展路径——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通过模拟自然系统建立产业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实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这种工业园区着眼点在环境效益上,目的是废物产生最小化,手段是物质闭路循环,能量的多级利用,其核心是产业共生。

由于产业集群的区位条件、企业构成、发展阶段等各具特色,生态产业园建设模式也有所差异。按照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和产业类别的不同特点,现有产业集群包括同构型、异生型、共生型和产业链主导型四种产业集群。正是由于各类产业集群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建设生态工业园,实现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过程中,须结合其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引导其发展。

同构型产业集群——发展静脉产业以及区际间废弃物和副产品交易网络的建设。生产工艺相同的企业,要纵向延长产业链和横向拓展废弃物循环链;空间发展有限的地区要突出“网化”建设,建立区际间废弃物或副产品交易关系,构筑虚拟产业共生网络;建设与主要行业特征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建立相同基础技术、公共技术或共有技术的研发平台。深圳市的万山-水贝黄金珠宝加工集聚基地,属于典型的同构型产业群,这类企业对配套设施和技术资源需求相同,所以在集聚地建设中,政府将原来分散的电镀生产集中起来,配套建设废气处理设施,解决废气污染问题,并对生产中的废弃物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集中回收其中的贵金属,以这种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异构型产业集群——加强资源集成共享和引入“补链”企业。异构型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对于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需要引进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对现存企业进行能流、水流、物质流、废物流以及信息流等方面的重新集成,建立物质流动和循环利用的渠道和机制;采用绿色设计理念,合理构建和完善产品链,加强新进项目的规划管理,突出“产业共生”、“资源再生”的功能;对企业加强清洁生产或绿色制造的审计,建立和完善副产品交易市场,在企业间推进产业共生链的构建。

共生型产业集群——产业链的“网化”建设。完善已有的产业共生链,加强链与链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增加共生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来强化企业的专业性和企业间的依赖性,从而形成更加稳定的产业共生网络;加强副产品交易的市场建设,推动产业共生网络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建立产业群整体的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加强配套设施的生态化建设和共享。例如,在深圳市龙岗区的家具产业集聚基地内,由于木材加工和木制家具生产是典型的共生型产业,因此在集聚地建设中,有限制地发展本已淘汰的木材加工业,利用家具生产中的木屑生产合成木板,为家具生产提供板材,节约原生木材资源。

产业链主导型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延伸建设”。通过物质替代、源头削减、工艺改进、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措施,推动核心主导产业在资源利用、生产工艺、流程设计、产品设计等方面形成明显优势,纵向延伸主导产业链;围绕核心企业建立起废弃物或副产品的交换关系和能量、废水的梯级利用,横向拓展共生企业的废弃物利用链;对群内生产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进行一体化整合,建设具有专业集成、效益集约特征的循环经济产业群。例如,天津开发区在手机生产方面,形成以摩托罗拉公司为核心,上游手机零件企业为配套的产业链主导型产业群。在开发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围绕摩托罗拉手机生产横向拓展废弃物利用链,有效促进了手机产业群中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五、辽宁产业集群生态化转型的政策研究

辽宁产业集群要想突破发展的瓶颈,只有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结合各地区所具有的产业优势和特点,立足于改善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多中心发展”、多方位辐射,以点带面,走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的生态集聚之路。为此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应在企业层面推行面向环保的清洁生产和减量化投入;另一方面要在集群内通过空间结构分析,研究产业的上下游关系和网络循环性、产业多样性、产业价值链、产业密集度(绿洲效应)、产业关联度等产业生态内涵,建立企业之间的网络循环,并在一定区域层面通过区际间产业生态系统的互动性依存,形成类似生态圈的产业循环系统。其操作路径如下:

1.注重招商质量,以点带面发展产业集群。

可以选择这些核心位置作为点,高标准高要求,重点发展生态型的产业集群或产业集群工业园,形成一个个增长极,逐步从人才、资源、技术、管理以及信息等向周边城市辐射,不断增加产业类别,尤其是相配套的生态型产业项目,逐步壮大产业集群规模。注重优势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协调发展,有效聚集和丰富相关产业链,即实现工业系统中的一个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成为另一个成产过程的原材料,从而将整个系统形成各种资源(能源、水和原材料)循环流动的闭环系统。大力发展园区内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吸钠同类产业或上下游企业的进入,引入竞争机制,拉长和延伸产业链,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应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企业,使其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高度的共生耦合关系以及稳定性;实施补链项目,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开发区招商引资时,要按功能定位和生态链框架,有选择地进行补链招商,促进产业链群形成,积极推动企业自发配套,促进补链工程的实施。以符合生态产业链群的企业引进为重点,将不符合产业导向、易造成环境污染、能耗消耗大、技术水平低的企业拒之门外。使整个园区形成结构协调、同步运行、规模匹配、刚柔相济、互利共生、整体优化的生态产业共生体系。

2.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生态环境,大力引进高技术专业人才和高新技术生态项目,鼓励体制和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集群层次。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当东部深海地区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转向时,东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转移到东北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但现实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在基础设施条件、社会和人文环境等方面,东北地区明显不如东部地区。这就要求辽宁地区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辽宁产业集群所缺乏的核心竞争力是区域技术,特定区域的技术基础决定了企业的集聚动力,也影响到该区域的产业形态,最终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辽宁要充分利用集群内外资源和市场,加速引进资金、人才、技术,重点引进无污染、环保型、生态型的工业项目,鼓励集群内现有优势企业“产学研”相结合,培育高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生态园区建设中的导向和补充作用

在借鉴国外成功的生态工业园发展经验的同时,因地制宜的根据园区的资源和区位特点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态工业园。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建设起步较晚,园区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机制不完善。这就需要起到一定的导向和补充的作用。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制度创新,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保方面的激励和惩罚力度,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企业自愿参与共生关系,在加大环评标准的同时,简化企业各项审批程序,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其次,大力发展静脉产业。一个完善的产业共生机制,需要动脉产业的发展,同样也需要静脉产业的发展,两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就要求建立固体废弃物回收体系,规范固体废弃物回收市场,为园区的静脉产业类项目提供投资补助,减负税付,提供研发经费。最后,加大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通过增建循环经济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绿色学校,开展生态文化活动等来达到生态工业“全民参与”的目的。

4.利用信息网络,生态整合辽宁区域资源,形成辽宁区域品牌,增强产品竞争力。

辽宁存在产业结构相同的现象比较严重,同质竞争势必引起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在信息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辽宁可以以循环利用或生态合作为前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计算机模型和数据库,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成员间的物料和能量联系而组成开放式动态联盟,这是组织、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在完善的网络组织结构基础上的有效集成,是各种资源、组织和技术的重组行为。这种整合不仅可以集中技术、人力和资金等进行产品的研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而且能形成辽宁的区域品牌。

总之,产业集群对区域竞争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全球资源危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是大势所趋。辽宁应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分阶段、分步骤系统地进行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建设,从整体角度选择适合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路径,尽快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