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中行政手段分析论文
时间:2022-01-04 03:23:00
导语:宏观调控中行政手段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实行较多行政手段的客观必要性
虽然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强调市场作用、淡化计划作用,即使强调计划也多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但由干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阶段、市场发育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就决定着计划色彩是有所不同的,自然体现浓厚计划特点的行政手段也就有了轻重之别。对大多数市场经济转轨国家而言,总体上采用较多行政手段就成了应有之意,当然我国也不例外。
(一)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事业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不管是在国力上、人民生活水平上,还是在国际地位上和国际影响力上,都有了明显提高,不过身处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国情仍然没有多大改变,这就决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基本没变,即使目前正在推行的“科学发展观”,也仅是其中的内容略作调整而已,即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从短期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和从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转变。故此政府就可能采取更多行政手段去调动全社会资源到经济发展轨道上去。
(二)市场发育水平的需要
自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以来,经过10多年的发展,市场建设已取得了很大成就,商品市场已基本建立,但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仍有待发展,不是有的市场还没建立,就是有的市场机制还有待完善,这样就决定了政府在调节经济方面尽量运用市场手段的同时,不得不以行政手段去替代仍不完善的市场手段,更何况市场经济本身已将其蕴含其中了呢?因此,尽管从绝对上看行政手段可能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日渐减少,但相对看来仍会很大。可以说,这是市场发育水平的客观需要。
(三)历史文化传统的需要
任何市场经济的推行和发展都离不开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只有尽量适应它,才能更有利于其经济的较快平稳发展。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政府干预思想和儒家思想,即使受到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影响有所削弱,其实也是微不足道的。既然经济主要是由政府推动的,而政府中的大量官员又必然受到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这样运用较多行政手段也就成为了历史文化传统传播的必需。
总之,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运用较多的行政手段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宏观调控基本特点,即使有所变化,也不过是形式和内容略作调整而已,基本主轴将不会改变。
在上述大的前提之下,不同时期的宏观调控因所面对的问题、解决的思路和运用各种调控手段的优劣等因素的不同,会使其深深打上时代烙印,包含其中的行政手段亦如此,具体体现在其作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方面。面对当前宏观调控中的行政手段,在此逐一论述。
(一)当前宏观调控中行政手段的作用
1.弥补了其他调节手段的不足。既然地方政府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存在,对其不恰当的行政干预,如果用其他非存政调控手段去调节,可能不会产生多大效果,但若用行政手段调控地方政府行为就不失为一种恰当的选择。诚如马凯所言,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过多干预的结果。对于企业经营行为,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来规范和引导;对于地方政府直接干预企业活动,助长重复建设的行为,既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又必须运用行政手段来约束和纠正,确保宏观调控有力有效。当然,在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时,也应十分注意依法行政和经济手段的密切配合。
2.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清理,2004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由一季度的43%回落到了28.6%。一些过热行业的投资增幅明显回落,前7个月,钢铁、铝业、水泥行业投资增幅比一季度分别回落了576个、39个和40.4个百分点。
3.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国共撤并各类开发区4813个,占开发区总数的70.1%,该减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2.49万平方公里,占原有规划面积的64.5%,已退出土地267平方公里,复耕1324平方公里。
(二)当前宏观调控中行政手段的特点
1.指导思想明确。鉴于本次宏观调控采取的是区域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不是以所有制划线,而是坚持一视同仁、依法办事。无论对谁、对何种所有制企业和单位,只要是符合法律法规的,都坚决支持;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则严肃查处。作为其中重要调节方式的行政手段也必然以此为指导。
2.调控任务明确。手段为目标服务;既然中央政府已经确定本次经济过热是由粮食大幅减产和投资需求膨胀引起的局部性过热,那么,它所采用的行政手段就必然以其作为调控目标。
3.调控对象明确。面对地方政府对本次经济过热施加的诸多负面影响,在其他调节手段不能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只有以行政手段对行政手段,才可能予以逐步化解。因此,本次调控对象就明显地落在了地方政府和与之有关联的企业及项目上。周天勇认为,本次宏观调控内容之一就是要压政府主导的盲目投资、保符合政策的社会投资。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高增长”,在“经营城市”旗号下过度举债搞“政绩工程”是这次经济局部“过热”的重要原因。压政府过度投资,推动社会投资,是调整国民经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和繁荣消费的关键。
4.调控行动及时。见事快、动手早,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然,既是包括行政手段在内的本次宏观调控的重要特点,也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效果的重要原因。自2004年一季度开始到今年人代会的召开,中央根据经济运行中诸多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的变化情况,先后以打招呼、开会和下发文件的方式对其做出了回应,逐步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的经济指导思想和“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宏观调控原则,强调要把住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两个闸门”,有效控制投资规模,相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控制信贷货币供应总量,严格土地管理,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目前,这些措施正在各地贯彻实施。
(三)当前宏观调控中行政手段存在的问题
在本次宏观调控过程中,行政手段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1.地方行政主体施政观念及其评价指标陈旧。虽然科学发展观的推出为各级地方政府提供了一种新的施政理念,但其相关评价指标的缺乏使得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旧的施政理念及其评价指标去运用各种行政手段调控经济,再加上受到客观经济现象的复杂性、政府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各种调节手段的优劣性等,因素的影响,结果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就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一刀切”情形,即使中央政府一再重申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也与事无补。周大勇指出,现实状况却是一些部门和地方,从“一哄而上”到“一哄而下”,不问青红皂白地简单压缩规模。
2.行政手段执行存在很大随意性。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历史观念的影响,各级地方政府真正把转变政府职能和依法执政观念落到实处还需要一个过程,在此期间,它们运用行政手段执行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就可能带有很大随意性,不仅包括对政府职能认识上的主观随意性,还包括对行政执行依据上的随意性,毕竟没有更加清晰、明确的尺度可供参照。
3.行政手段传导机制存在部分扭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利益多元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可能存在利益不一致,当两者相同时,行政手段的效果就比较显著,否则,就大打折扣。在实践中,地方政府就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得失对中央的行政命令有所取舍或阴奉阴违,也就是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三、完善目前宏观调控中行政手段的建议
既然行政手段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应有之意,也是宏观调控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针对本次宏观调控中行政手段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采取措施去加以改进和完善。具体建议如下:
1.加强科学发展观及其评价指标的普及和推广。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地方政府正确施政提供了方向和目标,但其真正落到实处不仅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加强指导思想的彻底转变,而且还需要制定和普及与之配套的政绩评价指标体系,为此才能逐步形成有利于行政手段正确运用的行政执行主体,使其既能顾及到经济增长的数量,又能保证必要的增长质量。
2.继续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依法执政。根据客观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继续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过多的经济事务中逐步退出来,集中精力建立合理的市场经济制度框架,市场能够解决的就尽量让市场解决。同时,按照现代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的要求,各级政府要尽可能地依法执政,做其他市场经济主体的表率。这样,政府在运用各种行政手段时就有了合理、合法依据,减少了诸多随意性行政干预。
3.顾及地方政府利益,探索各种合理的补偿机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中央各种政策调节补偿机制的否定。对中央而言,它所考虑的政策调节效果多是从全国来说的,很少顾及到各地区利益分配差异,在目前政策调节补偿机制不合理或还没完全建立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就会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形式予以补偿。因此,中央政府为提高行政手段的调控效果,有必要在顾及地方政府利益的基础上,探索各种合理的补偿机制。
总之,在决定运用较多行政手段基本因素没有发生重要改变的情况下,对本次宏观调控中的行政手段进行过多批评都是没有太多根据的,只有更加理性地看待与完善,才有利于其调控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摘要:本文在分析决定应用较多行政调控手段基本因素的基础上,从行政手段的作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角度对本次宏观调控中的行政手段进行了初步探讨,厘清了目前经济学界大多数学者在此问题上的诸多错误认识,并提出了初步对策。
关键词:政府;宏观调控;行政手段
目前,宏观调控已初见成效,实务部门在多子肯定的同时,经济学界却传来了大量批评之声。主要是关于行政手段使用太多方面的,甚至有的学者还将这次宏观调控称之为“行政性宏观调控”。面对两种评价之间的“温差”,问题之关键就是要如何正确看待其中的行政手段作用,这不仅事关对当前宏观调控的全面准确解读,也事关对今后同样情况的客观审视。那么,应如何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呢?
- 上一篇:年轻干部锻炼成长座谈会讲话
- 下一篇:学院开营仪式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