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究论文
时间:2022-08-31 03:17:00
导语:地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自主创新是发展优势产业的重要途径,二者又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本文通过对湖南省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SWOT分析,提出产业集群化、实施大企业、推进信息化等对策,从而进一步推动优势产业发展。
[关键词]自主创新优势产业
随着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落实,湖南抓住有利时机,在近几年加快了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健全自主创新体系,推进集群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措施,涌现并发展壮大一批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科技含量较高的优势产业。通过深入调查发现,湖南省近些年在提高自主创新和发展优势产业的过程中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王元(2005)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看作是一个经济过程,认为它不单纯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是一个经济过程和市场实现的过程。毛蕴诗(2006)等认为自主创新就是先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到自主创新,是一个积累和学习的过程,在模仿和积累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宋河发(2006)认为自主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通过主动努力获得主导性创新产权,并获得主要创新收益而进行的能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创新活动的能力。郭咸纲(2005)认为作为创新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一个体系推进过程,包括理念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
尹洪斌(2006)指出自主创新具有目的性、变革性、新颖性、超前性、自主性。候先荣(2003)提出自主创新有以下四个特征:高风险性、高回报率、创造性、综合性。王一鸣(2004)认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包括产业发展阶段、市场环境、技术链和创新链、国家创新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等外部因素;盈利水平和投入能力,创新收益,创新人才,企业家精神等内部因素。
江小涓(2003)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产业技术发展的战略与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利用全球知识储备,通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引进过程中我们还要认真修炼自身内功,作好消化、吸收,并创出自己的特色。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转化为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他极力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而忽视了社会制度因素和具体历史环境。
罗纳德.科斯和诺思等人指出制度变迁是影响创新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诺思明确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费里曼、纳尔逊和迈科尔、波特等对此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费里曼1987年在研究“日本模式”成功经验时发现,要想推动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仅靠企业是不够的,需要以国家层面上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推动技术创新的制度与政策。其后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将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其相互作用决定着一国企业的创新实绩的一整套制度”。迈科尔则通过分析影响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的四个重要因素,指出国家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在长时间内产生创新性技术并使之商业化的能力。
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主要是竞争的结果,提出了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这一理论最早出现在国际贸易理论里,是由李嘉图(D.Ricardo)对斯密(A.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作出的重要扩充。进入20世纪,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研究表明,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相对稀缺性的差异是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必要条件,因而也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在后来的研究中,这一理论常常被称为HO理论。这一理论在研究区域产业优势上,也同样有很大指导意义。
二、湖南省优势产业自主创新现状SWOT分析
(一)优势产业分析
2007年湖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成效显著。全省全部工业生产总值3360.59亿元,增长20.2%,比上年增快2.2个百分点,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值。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基本形成,而优势产业在其中占有支柱地位。仅机械工业上规模企业的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就双双突破100亿元大关。从目前来看,优势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湖南省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在全省生产总值中,2007年的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7.6∶41.6∶40.8调整为17.6∶42.7∶39.7。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加快4.2个百分点。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省级及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9.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
通过横向比较,我们基本可以比较清晰判断出湖南省目前的优势产业。其中,烟草是湖南最具发展潜质的产业,2007年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9.75亿元、利税119.52亿元;由湘钢、涟钢、衡钢这3家企业组建的华菱钢铁集团2003年产钢518万吨,销售收入156亿元,利润9.2亿元,综合竞争实力列全国钢铁行业10强;机电制造每年创造产值达1000亿元,约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30%。2003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额4.3亿美元,其中高科技产品占50%,出口额过千万美元的企业有10家;高新技术产业以湘计算机、LG曙光、中芯数字、湘邮科技、创智软件为主的一批“科技新秀”,支起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脊梁。今年上半年,湖南省已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24.45亿元,同比增长32.66%。预计全年有望突破产值1200亿元。生物医药中,千金药业、九芝堂、正清制药、紫光古汉等无疑是湖南在该产业的佼佼者。其中,中成药14大类制剂生产能力、工业总产值分别居全国第15位和第13位,化学药品销售额居全国第8位。
(二)优势产业自主创新的优势分析
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是其中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湖南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成就显著:2006年,远大、湘潭电机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联重科和平安电气被纳入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中心,长沙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迈入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行列,湘潭德国工业园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机电一体化特色产业基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97.49亿元,增长26.3%。
1.人才优势
近年来全省加大了对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建设措施,科技人才队伍迅猛发展。目前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9万人,居全国第7位。在湘院士45人(含受聘来湘工作的20人),院士总数居全国第8位。“基本形成了以院士、长江学者、芙蓉学者、潇湘学者为学术带头人,国内外年轻博士为骨干力量的科研队伍”。
2.投入不断加大
“十五”期间,全省三项费用支出36460万元,共确定63个重大专项,共安排200个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十五”期间R&D经费年均增长17.8%,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0.52%提高到2005年的0.7%,年均增长6%。
3.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我省专利申请量为31663件,获授权14863件,居全国中上水平。“十五”期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780项,其中89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获奖成果居全国前列,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居全国前10位,万人技术成果交易额位居全国第11位。
4.创新体系不断优化
“十五”末,全省建成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机构布局日趋合理,创新体系建设日益完善,技术交易更加活跃。“十五”期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180.5亿元、技术交易额104.5亿元。
(三)优势产业自主创新的劣势分析
1.企业自办科技机构不健全
2004年,全省576个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办有科技机构的企业为193家,共办科技机构294个;年度内未开展科技活动的295家,占51.2%;未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有376家,占65.3%。只有约1/3的企业设立了科技机构,近2/3的企业没有开展创新活动,暴露出湖南省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创新机构不健全、创新活动面窄”的问题。
2.科研条件不足
2004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只占全国的1.66%,也只占中部六省的14.33%;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名列第18位,在中部六省中仅高于安徽,名列第5。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只有1.5%,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72%。2007年上半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77%。研发投入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构成要素,湖南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任务十分艰巨。
3.企业观念落后,缺乏自主创新精神
部分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和科技先导的现代意识,仍然停留在粗放型的落后增长模式的认识阶段,忽略促进效益增长的真正原动力自主创新。调查显示,19.91%的企业认为,投入回报的不确定性影响了企业开展技术开发;16.48%的企业认为,没有技术项目来源是影响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活动的原因;10.53%的企业认为,不搞开发也能够维持现有市场份额。没有承担风险的能力、缺乏研发信息,缺乏危机感和超前意识,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科研活动的开展。
4.产权制度存在不合理
(1)产权边界不明晰,创新主体的企业缺乏创新的活力、压力和动力。由于历史原因,高新技术企业的初始投资来源相当复杂,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后,产权边界模糊便产生了许多矛盾,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长远发展。
(2)产权封闭化、单一化。在国有高科技企业中,政府往往是惟一的投资主体,这种封闭式单一化的产权结构体系,不仅使社会资源无法达到合理配置,而且严重制约了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壮大。
5.创新的合力和运行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1)行政管理上的条块分割使教育、科技、经济脱节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彻底解决。
(2)官、产、学、研之间缺乏密切合作,没有形成合力。
(四)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机会分析
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资金、市场、技术引进带来的机会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我省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实现优势互补,而且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不仅改变了现有产业结构,同时也刺激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首先,改善了湖南进出口贸易环境,促使更多的外资直接进入湖南。2005年湖南的进出口贸易额为60100亿美元,与2001年的25112亿美元相比翻了一番[11]。其次,减少了我省劳动力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有助于我省对外劳务输出。湖南商务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湖南外派劳务人数113万人,首次实现当年外派劳务过万人。再次,国际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加强,促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入,为湖南经济的发展培养了紧缺人才。此外,外资、国外技术的引进也给企业自主创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中部崛起战略政策、区域合作带来的机会
2004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要求国家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中部六省支持。比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六省获得同等优惠,包括在增值税转型、农业税减免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优势企业联合、重组,为产业整合、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中部六省的旅游合作、城市规划合作、人才合作,有利于共同打造中部区域旅游品牌,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内人才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区域内人才自由流动。这些都为湖南省自主创新创造了有力条件和新的发展空间。
3.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带来的机会
长株潭位于我国南方腹地的核心位置,南有开放程度很高的珠江三角洲,北有产业基础较好的长江产业带,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长株潭承东启西的中介区位。长株潭可同时接受长江产业带与华南经济圈的双重辐射,成为介于两大经济区域边际地带的新兴增长极。
长株潭区域集中了湖南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金融机构,产学研条件优越,同时不久前国家又批复长株潭地区为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和新能源五大领域。目前,落户长株潭地区的省级高新技术特色基地超过全省半数,在湖南省15个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中占八席。科技部和湖南省政府建立了部省合作机制,使湖南省成为全国第一批建立部省会商机制和被确定每年进行会商的省市之一。科研力量集成度高的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应利用这种科技优势,打造成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特色的国内首个科技城。这一区域的资金、技术、人才条件优越,城市的一体化建设又使得信息、技术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密切。这些为湖南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和发展契机。
4.“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带来的机会
湖南位于“泛珠三角”区域的中部,区位优势明显,与周边省份经济联系密切。港澳地区作为国际性的金融、贸易和物流信息中心,具有较强的经济集聚、辐射能力。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市场经济发育的程度较好,在资本、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粤港澳等沿海地区的发展需要将一些优势产业向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湖南转移。“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湖南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2005年,湖南来自于“泛珠三角”地区的实际投资达380.3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占据全省引进内资总额的一半以上。产业的转移同时带来技术的转移,我们应该在吸取这些技术、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再创新,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威胁分析
1.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缺乏并流失
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在湘成才,离湘展才”的人才外流现象,特别是从事电子通信、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大多流往沿海开放城市,致使湖南高科技人才青黄不接,高层次人才危机日益严重。尽管湖南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130万人,其中约43.2%的人具有中、高级职称,但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4.32万人,其中从事创新活动的R&D人员只有1.53万人。大中型工业企业R&D人员只占全国的2.34%、中部六省的12.90%,R&D人员在全国和中部六省的位次分别为第16位和第4位。所以有63.84%的工业企业把缺少专门创新人才作为影响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活动的三项原因之一。2.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意识及能力不足
知识产权是促进技术创新,加速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但从中国企业实践看,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相当一部分企业对知识产权缺乏足够重视。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从来没有申请过专利,70%-80%的大型企业同样没有专利申请。
湖南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加强。如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有的地区和部门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管理知识产权的机构。因此,全省应当建立一种机制,在进行科研开发、产业化、市场开拓立项之前,进行知识产权调查,到市场上寻找知识产权受到保护的创新成果。
3.跨国并购的技术流入抑制了企业的自主创新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技术进步除了依靠资本、技术等基本要素的积累和成长外,更重要的是靠本地企业家要素的积累和成长。企业家要素是当地产业技术创新和进步的源泉,也是调动当地各种资源、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如前所述,在跨国条件下,随着外部技术的流入,由于技术上的优势,跨国公司在该产业一般会取得一定的市场控制权,这使得东道国当地其他企业无法与之抗衡而陷入困境甚至倒闭破产,从而阻碍本地企业家要素的积累和成长,抑制东道国其他企业的自主创新。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开发出新的产品,刺激发展中东道国的超前消费需求,使当地生产传统产品的企业过早地失去市场支持而陷入困境,这种压抑现象今后将更为严重。
三、湖南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1.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使之成为创新中心。近距离的观察模仿,使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方式得到迅速扩散,增强了企业快速反应的能力和灵活性。集群有利于判定创新需求,降低参与者在获取信息上的花费,更能灵活地将创新机会转化为运营和战略优势,从而导致未来生产率的增长。
2.产业集群能够提高该区域成员企业或产业的生产率,具体表现为:集群增强了对专业化投入品的需求和供给;空间的临近性、供给技术联系和人际关系使市场、技术和其他专业化知识在集群更好地传播和积累;集群可以促进产品互补;同时集群会给面临相同大环境的竞争者带来强大的激励效应。
3.在区域范围内,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以促进区域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这是因为产业政策在为重点发展产业提供更好的空间的同时,对市场的高度保护和资源配置上的倾斜可能有害于竞争。要充分认识产业集群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各国发展产业集群和实行集群政策的经验。除了必要的战略产业之外,在政策中减少对某些产业部门的偏爱,使各地政府和企业充分了解到,产业集群在一切部门都可以发展,关键是以集群方式,发展具有创新性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在政策中增加对中小企业的倾向,大力提倡发展中小企业集群,以防止大企业垄断市场对消费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新一轮利用外资热潮中,注重完善产业配套环境,不仅是延伸产业链,而且要通过相关的联谊活动和相关科教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构筑产业集群。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产业的后进区域,重要的是培育本地的企业家和有利于创业和创新的文化氛围
(二)积极实施大企业战略,努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大企业是推动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体和中坚力量。2007上半年,湖南全省大型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4.2%,大型企业在湖南省规模工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湖南省实施大企业战略,要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促进企业纵向联合和横向联合,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产业整合的重点是:钢铁产业、工程机械产业、汽车产业、电工电气制造产业、电子信息及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省级政府在组织以上具有产业前景的共性技术研究项目时,要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来牵头申报、立项和组织,使企业的需求成为省级重大项目的决策依据,同时也使省级项目更好地面向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吸引和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使技术研发面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大力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湖南省应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制造技术的融合,推进信息技术与研发、生产、营销、管理四大环节的嫁接,实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应用数字化设计、数控加工、现代管理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发展壮大湖南优势产业。比如机械、冶金、石化、能源、交通运输、建材和造纸等行业,广泛应用生产过程控制系统,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机械、轻工、纺织等行业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改善产业结构。近几年,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湖南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了30%-60%,生产周期缩短了20%-40%,库存资金压缩了3%-10%。
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多渠道加大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要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逐年增加;要集中支持湖南省内重点企业在信息技术上取得大的突破,支持信息骨干企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重大信息产业项目,催生和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优势骨干企业和核心企业,实现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华夏出版,1989年中译本。第1页
[2]费里曼.日本:一个新国家创新系统,载《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02419页
[3]纳尔逊.美国支持技术进步的制度,载《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383396页
[4]年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M].1990年
[5]红网..2008-2-14
[6]2007年湖南省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J].湖南省统计局,2008-01-21
[7]红网论坛./2008-04-10
[8]湖南统计局.2006年湖南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湖南统计信息栏.2007-01-26.湖南统计信息网.
[9]红网2006-11-6
[10]湖南统计局.湖南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拉动力分析[EB/OL].决策咨询报告,2006,(18).湖南统计信息网.
[1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Z].中国统计出版社,第63、273、289、370、414、419、424、508、749页
- 上一篇:民主法治合法性研究论文
- 下一篇:石油公司国际化经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