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分析
时间:2022-12-25 03:09:15
导语: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经济效益作为大多数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目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性能。其中,为了保障企业的长期发展,审计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可忽略的经济管理活动,对企业的经营效益也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本文针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展开探究,以期为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提供可参考依据。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审计是一个企业经营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活动,对于每个部门以及经营环节的运行合理性都具有至关重要的监督与保障作用。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以及逐步完善,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建立起较为全面、稳定的审计管理系统,对于企业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而在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当下,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十分复杂,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完善自身发展机制。因此,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审计工作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取胜关键。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模式
审计模式是审计方式的又一种称呼,根据企业审计模式的评价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企业审计模式类型,具体包括以下几种:(一)从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内容来看。目前,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模式中,具体又可分为三个分支,包括基础账目、基础财务制度以及企业运营风险三种审计模式。首先,从基础账目审计模式看,该类型的审计模式主要是以审计人员为核心,以企业当下的财务会计相关数据资料为基础,从这些材料中直接进行比对与评价,对其错误进行判断,避免舞弊的存在。其次,从基础财务制度的审计模式方面看,其主要指企业的财务运行制度的合理性,即只有充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经营发展目标相符合的审计模式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的专项审计,才能提高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从企业运行风险方面看,风险审计模式主要以审计人员为核心展开,从审计工作中的每个环节入手发掘其中的经营风险。(二)从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主体来看。企业目前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审计模式主体主要包括负责审计工作的审计单位,以及被审计的企业以及个人。根据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主体类型,又可具体将审计类型作出如下划分:即将其分为企业的内部审计模式以及企业的社会主导型外部审计模式,又可分为政府审计部门主导型的外部审计模式等。首先,从企业主导型的内部审计类型上看,该审计模式主要是利用企业内部建立的审计部门对企业自我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的做法,审计目标是考察企业财务运行的整体状况。另一方面,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社会主导型的外部审计类型方面看,该模式主要以投资者为核心,对其组织的专业审计人员进行评价,从而完成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其审计的重点在于企业经济效益相关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评判。最后,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中的政府主导型的外部审计类型方面看,该审计模式多是对发生重大财务问题的企业进行的一种专项审计活动,主要审计企业经济效益相关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二、如何优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
(一)建立直属审计机构。审计机构是对企业日常经营过程的重要监督主体,包括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以及审计部门。要优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模式,除了要完善有关部门的审计条例以及工作流程以外,企业内部更应建立起处于其日常经营外的审计机构,如德国企业中常见的只属于董事会领导的审计委员会。对于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来说,建立企业内部的并且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可观性和有效性。具体来看,在设立企业总部独立审计机构的同时,也应建立起审计官的负责制度,在审计官下建立起专员层级,对审计工作进行设计,并直接对审计官负责,而审计官则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由此独立于企业日常经营的其他部门,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二)提高审计实质性水平。从上文分析可知,审计工作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但目前来说,还是有较多企业未能给予审计工作,尤其是内部审计工作以足够的重视度,从另一方面来说,即企业未能意识到审计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该类企业的内部审计、外部审计都将称为其经济效益发展的一大风险阻碍。因此,要优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审计的实质性水平。具体来看,首先,企业要充分了解我国对于该行业企业的相关审计法律法规条例,并根据这些审计规定严格调整企业的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在审计报告上保证合规、合理,提高审计工作的严谨性。另外,可借鉴德国相关企业的做法,即对有关部门对于不同的企业都进行了针对性的审计细则设计,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发展阶段、日期中,为企业的审计工作的规划提供有效合理的依据,并严格规定了审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审计工作量,业减少了企业的审计风险。另外,对于审计违规的企业,也应进行相应的法律责任的追究设计,避免审计工作流于形式,以提高审计的实质性水平。(三)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企业在经济效益的管理过程中未能对审计工作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管理,而仅仅作为应付有关监管部门的基础工作。尤其在相关政策变动的环境下,许多企业更是容易在审计管理工作上陷入形式化困境,并且随着政策执行力度的下降而逐渐被忽视,最终导致审计监管价值无法实现。因此,建立动态的、符合企业经营发展实际的监管机制对于维持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建立动态监管机制,首先要求企业建立起敏感的、有效的政策追踪机制,及时关注相关政策变化,并及时对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管进行调整和升级。另外,可借鉴德国企业常用的审计最终机制,对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采取“终身负责制”的策略,并在其他奖惩条例上作出相对应的调整,从而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自律性。总的来说,只有从企业的监管机制、人员的内部管理入手完善监管体制,才能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综上所述,企业经营效益作为企业存在与发展的主要目的,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合规性、合理性以及经济性都对其最终的经营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以企业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审计工作,不断探讨以及更新审计模式,对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盛楠.简析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J].南方企业家,2018,(04):65.
[2]王龙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相关性研究[J].纳税,2018,(06):178.
[3]申巧娟.探讨企业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J].纳税,2018,(03):99.
作者:廖丹 单位:陕西煤业化工物资集团有限公司采购中心
- 上一篇:税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 下一篇:怎样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关节点
精品范文
10企业市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