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的危机因素及预防

时间:2022-03-31 05:18:00

导语:经济责任审计的危机因素及预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济责任审计的危机因素及预防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对相关责任人应当负有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判断失误,发表了与事实真相不相符的审计评价或结论,引起审计主体承担某种损失责任的可能性。研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控制措施,对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权威性,促进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是从经济活动入手,通过审计来正确评价领导干部在任职期内对经济职责、遵纪守法等的履行情况,其结果能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调整、任免领导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也正是因为经济责任审计“审事议人”的特殊性以及它与干部监督、考核、管理、任用的直接相关性,从而使得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相比较具有更大的风险。

1.1风险成因上的独特性

经济责任审计把对“人”的监督与对“事”的审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审计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难度更大。首先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层次高,责任人一般为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者,同时审计的内容又错综复杂,加之经济责任审计覆盖期限长,评价事项多而敏感,审计的评价依据仍处在不断变化、完善之中,所有这些不稳定因素都会反向促生审计风险。

1.2风险控制上的艰巨性

经济责任审计在风险控制上的艰巨性主要由两个因素引起:一是风险成因的独特性使得风险控制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二是审计事项的委托授权属性常使得审计机关面临被动的局面,因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由组织人事部门决定的,审计机关只有在得到授权委托后才可实施审计,而人事变动一般具有批量性,在短期内很容易形成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面对风险———成本———效率的关系,审计人员常常无可奈何,这必然会加大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2.1客观因素

2.1.1现行审计管理体制的局限性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是依照1982年通过的宪法设立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设立审计机关,接受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作为地方审计机关,要服从本级政府领导,且审计经费由地方政府供给,审计干部的使用,调动、任免权在地方,当审计触及到地方利益或触及到地方主管领导授意、决策的事项时,审计机关会遭受各方面的压力,很难处于公正的立场发表审计意见。由此可见,现行审计管理体制不能保证地方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这无疑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2.1.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既不同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又不同于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审计,其实质上是对“人”进行审计,它将组织人事部门的部分风险转移到审计部门上来,承担了其他方面审计所没有的责任风险。其次,审计对象任期时间长、情况复杂,导致审计风险加大。一般领导干部任职期限达5至8年,最短的也有3年左右,这些单位的会计资料繁多,在确认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工作量大,再加上财务人员更换频繁,给审计实施工作带来不少困难。这种情况的审计工作往往潜伏着较大的审计风险。

2.1.3审计成本的制约

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社会对审计需求量不断扩大,但审计人员、经费增长缓慢,国家审计机关面临审计任务重、时间紧、经费少的现状,无形中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另一方面,现代审计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评,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并主张采用抽样方法,分析性测试技术。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审计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

2.2主观因素

2.2.1审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国家审计机关是依法设立的,其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同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行使的是国家赋予的审计监督权,无竞争压力,一般不会引起法律诉讼。对于审计机关及人员出具不恰当或错误的审计意见、报告应承受何种法律责任,现行法律法规未作明确规定。由于无法律责任压力和竞争压力,审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往往只求完成审计任务,未能加大审计力度,导致审计质量不高或无效果,因而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加大了审计风险。

2.2.2审计手段落后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财务及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而有些违法违纪问题不一定就在会计资料中明显反映,用现有的审计手段难以深入查证,必须由有关执法部门运用特殊手段进行调查才能查清。如假发票、假经济合同、假会议记录、行贿受贿、收受回扣等问题,由于审计权限、审计手段的限制,往往使审计人员无法取得证据陷入尴尬境地,从而形成审计风险。

2.2.3审计人员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经济责任审计属综合性审计,涉及面较广,即涉及到审计会计方面的知识,又涉及到工程、机械、法律、宏观经济、评估方面的知识。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知识,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正确评价领导经济责任。但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会计人才较多,而工程、机械、法律、评估、宏观经济方面的人才很少,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往往力不从心,加之忙于过重的审计任务,审计干部后续教育未得到重视,导致审计人员知识单一,不能确保审计质量,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2.2.4审计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

审计实践中,还没有法定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这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界定增加了难度,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表现为评价只对单位不对人,有的审计人员害怕承担审计风险,干脆只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进行评价,而不对领导干部个人在遵纪守法及履行经济职责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表现为超范围进行评价,有的审计人员总想能全面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把不属于经济责任的评价内容也加到评价之列。诸如精神文明建设、干部的使用等等。三是表现为主观臆断型的评价,有的评价仅凭主观想象而缺少或无相关的取证资料来证明;有的不加分析,不加查证,照抄被审计者个人提交的书面材料来评价。四是表现为言词绝对化,即在评价时,审计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用绝对化语言表述评价意见的现象,这势必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削弱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增大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3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经济责任审计直接涉及到人的问题,比较敏感,对审计结果的要求更高一些,审计结果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因此必须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实践证明,严格审计纪律是提高审计质量、减少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保证。

3.1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审计操作

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审计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审计法规,切实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在审前调查、审计方案制定、审计内容确定、审计取证、审计报告的全过程,建立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机制,把好审计复核关,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质量管理,避免虚假财务信息资料和人为因素影响审计结果的正确性。

3.2严格审计取证和分析工作

审计人员要从性质和金额两个方面确定审计事项的重要性程度,突出重点,加大审计调查的力度。不仅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真实、完整的审计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而且不能忽视对未在账内记录但客观存在的事实的审计查证,尤其是对重大经济决策的审计要跳出传统审计的思路,拓宽审计视野,围绕重大经济决策的程序、资金流向和投资效果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不隐瞒、不夸大、不回避,做到事实清楚、准确无误。分析判断问题的性质时不能一概而沦,要综合考虑国家法律法规,又要考虑地方政策的实际,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又要兼顾单位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报告审计结果。

3.3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把较为抽象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具体化,通过数量特征和质量关系的分析,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实是求事地评价。首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体现相关性原则,应当与审计评价对象不同类型相适应。其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体现经济责任为主的原则。因为,审计机关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者实施监督而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检查和评价的是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那种盲目扩大审计评价范围、滥用审计职权的行为势必人为加大经济责任的审计风险。最后,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系统化、规范化,指标选取应尽量与财政部颁布的相关经济指标相吻合,并且能够全面准确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3.4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

各级领导干部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负有特殊的责任和权利,其能否有效履行职责,正确使用经济决策权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影响较大。因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不仅有助于提高经济管理方面的透明度,提高其投资决策水平,还可以有效地推进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推行经济效益审计,要搞好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理念与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确定相结合。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经济效益审计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对被审计对象本质特征的抽象反映和高度概括,提出了国家资金如何用得少、用得好、用得值的问题。我们抓住这几个关键,可以明确地去查找、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在这几方面表现的明显特征,使审计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审计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二是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思维模式与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的确定相结合。经济效益审计要明确回答被审计对象是否以正确的方式行事,是否做了正确的事情,我们借助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确定审计对象有哪些经济责任、怎样履行的经济责任、结果如何这样的思路,并围绕这三个方面,确定审计程序,收集资料、证据,进行评价分析,从而提高审计行为的科学性和效率性。三是把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操作相结合。如审计标准的确定,调查、访问、座谈、统计分析等非财务性资料查证方法的应用,审计报告质量的控制等,这些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都有助于丰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提高审计的质量,降低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3.5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树立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廉洁从政、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

其次,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充实、更新与审计工作有关的各项知识。再次,要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人”的监督,风险更大,审计人员只有从思想上深刻认识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性,提高审计质量,才能有效规避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