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思索

时间:2022-03-31 04:17:00

导语: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思索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

(一)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

建立健全完整配套和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管理的前提,也是堵塞漏洞、杜绝浪费,提高效能的重要举措。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也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的过程。从基础性工作入手,审核责任人任期内有无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及落实情况如何,并以此检查验证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可信度。找准问题,分析缘由,做出恰当的评价。

(二)任期内的经济责任目标

责任人任期内各项经济考核指标,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责任审计在充分维护责任目标的基础上,要围绕责任目标量化、细化审计内容,同时对审计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

(三)资产、负债、损益情况

资产、负债、损益审计蕴含在对经济责任目标的审计之中,是对各项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也是对责任人任期内贯彻执行财经纪律、廉政规定的检查监督。审核、比较任期终与任期初资产负债的增减变化,是审核检验责任人任期内资产是否保值增值的依据,是对责任人任期内经营成果的确认。

(四)责任期内的债权债务

主要包括责任人任期内债权债务的真实性、增减变化、结清情况、债权的变现能力和举债偿债能力、有问题账款的成因及潜在损失等。责任人经手尚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应作为重点审计内容。

(五)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情况

主要指责任期内领导干部本人是否有职务犯罪等腐败行为,是否有纵容家人和身边的其他工作人员腐败行为等。针对上述内容审计时,应以测试内控制度为基础,以审核任期经济责任目标为主线,以核实资产、负债、损益为重点,结合查究违规违纪行为,相关审计内容交织穿插,相互印证,把握要点,突出重点,形成对责任人任期经济责任的全方位审计监督。

二、经济责任的合理界定

目前,对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经济责任的鉴定,还缺乏一套较为系统的操作性强的评价准则,实践中,我们主要从界定经济责任入手。

(一)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一把手对单位负全面责任,但并不意味着这个单位的所有责任都由其一人承担。按照中办、国办的规定,领导者经济责任需区分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直接责任是指经济行为是由该领导者分工负责的,是在领导者直接策划或授意下进行的,那么领导者对行为的结果应负直接责任。主管责任是指经济行为由其他成员或下属单位分工负责的,未经领导者审批而发生的问题,领导者与该行为无直接关系,但作为主管领导应负领导责任。

(二)前任责任和后任责任。每个单位的经济行为都具有连续性,而审计行为是阶段性的,一项经济活动有时会涉及几任领导,这就决定了必须分清前任和后任的责任,实际上就是责任期间的界定,这是责任界定中较难把握的。前任责任是指被审者的前任对其投入和过失延伸到本期才产生或造成的遗留问题应负的责任。后任责任是指被审者对任职期间经济活动应承担的责任。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较难分清责任期间的经常有应收账款坏账、投资项目损益管理等问题。我们认为对前任留下的呆账、损失,后任有责任加以处理,认为新官不理旧账的态度是不正确的。因为后任在任期内对前任经济行为的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控制。对于前任问题后任积极加以处理的,审计报告中应如实披露,并给予肯定;而对后任采取消极态度对前任问题不管不问的,应明确界定为任期责任并加以揭示。

(三)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主观责任是经济责任人谋取私利、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官僚主义等主观原因给单位造成损失应承担的责任。客观责任是指因不可抗拒的外来因素或有关法规的不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等客观原因,使经济活动效果受到影响应承担的责任。区分二种责任的关键在于决策是否遵循了规定程序,是否受到难以预料和不可人为控制因素的影响,不可排除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等客观原因,因为下级服从上级应在常理之中。

(四)集体决策责任和个人决策责任。集体决策责任是指经济决策由集体讨论通过,则由集体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个人决策责任是指不通过集体讨论或在集体决策中用不当手段私自决策,则由个人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对于重大集体决策失误的事项,我们必须坚持历史性原则,持慎重态度分析问题,界定责任。

三、审计风险及其控制

所谓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做出不恰当评价可能造成的损失。

(一)风险的成因

1、内部因素:①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不强。审计机构不能独立于其他部门之外;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对象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审计公正的关系,都会造成审计风险。②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这是审计质量的关键,如果业务素质不高,则容易做出错误的评价和结论。③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是每个审计人员应当恪守的行为规范,如果审计人员接受被审计对象的好处,则会丧失其客观公正的立场,造成审计风险。④审计部门内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审计人员不能严于律己,必然会造成审计风险。⑤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和职业关注,风险意识淡薄,也会产生审计风险。

2、外部因素:①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不存在、不健全或没能有效实施,管理行为处于无控制状态。②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审计人员又不能及时发现。③不良的审计环境对审计人员造成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诱惑,使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原则性、独立性和责任心受到挑战,从而加大审计风险。

(二)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1、保证审计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客观公正地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它包括形式上的独立性和实质上的独立性。形式上的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有利害关系时实行回避制度。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查、进行判断与评价时保持独立性,做到审查与判断不受他人干扰。要加强审计独立性,就要逐步理顺我国的审计管理体制,克服现有体制存在的弊端,要在法规上限制党政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干预。

2、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要加快审计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尽快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一方面从法律上明确审计人员执法的权限,减少审计工作和审计判断的随意性。另一方面从法律上明确审计对象协助审查的义务,明确阻碍审计、违规造假的法律责任。

3、建立审计质量全程控制系统。一是实行审前公示制度。送达审计通知书时,应纪委、组织、审计三家盖章公布审计依据、内容、时间、举报电话、接待时间和地点。同时对审计小组执行审计工作纪律情况予以监督。二是实行审前自查制度。由被审对象按规定对相关问题实施审计前自查。三是实行审计复核制度。建立三级复核、审计质量考核和重大项目集体讨论等内控制度,从各个环节化解审计风险。

4、加强审计工作的规范管理。一是依法审计。包括依法明确审计范围;恪守审计权限;依法取证、定性与评价;依法使用审计结果。二是突出重点。要紧紧围绕委托书的要求以及群众意见大、反映强烈的问题,重点抓住审计对象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三是严格程序。不能强调时间紧、任务重就简化程序。

5、善于转化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当审计风险的产生涉及到审计以外的其他部门时,应注意区分责任,让其他部门或个人承担相应责任。如,要求被审单位会计就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做出“承诺”,让他们承担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审计中发现违法违纪的蛛丝马迹时,要及时请纪检监察部门介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