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企业审计风险防治策略探讨论文
时间:2022-04-12 04:30:00
导语:上市企业审计风险防治策略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审计风险的成因结合审计现状;审计风险的防范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引发审计风险的客观原因: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的复杂化引起审计风险;法律法规的规范程度引起的审计风险;社会上参与投资的主体增多、引起审计风险的主观原因:注册会计师应具备必要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操守;审计方法的局限引起审计风险、完善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良好内部运行机制、强化风险意识,提高执业综合素质、引入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作好事前审计评估、审慎选择审计业务,科学制定审计方案、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复杂的经济、法律、社会等环境因素,参差不齐的审计主体素质以及局限的审计方法,在主观或客观上,成为引发审计风险的原因。为了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良好内部运行机制同时注册会计师应强化风险意识,提高执业综合素质在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作好事前审计评佑审淇选择审计业务,科学制定审计方案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等。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成因防范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改组上市步伐明显加快。无疑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事业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上市公司业务日益复杂化,市场经营风险随之加剧,使得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在范围上、深度上不可与以往同日而语。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注册会计师因上市公司审计的诉讼案件大量增加。美国“安然一安达信”事件、深圳“原野”事件、北京“中诚”事件、山东“石油大明”事件以及海南“琼民源”事件等,无不预示着审计职业界进入了一个“诉讼爆炸”的时代,而注册会计师职业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一个高风险的领域。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清醒认识审计风险和加强审计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和规避审计风险以及如何提高审计质量,已成为审计职业界越来越关注的热点。对此,笔者就审计风险的成因和风险防范谈些个人观点。
1审计风险的成因结合审计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将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从主观、客观两方面进行归纳
1.1引发审计风险的客观原因
1.1.1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的复杂化引起审计风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资料更具隐蔽性和复杂性。此时,注册会计师审计所面临的风险较之传统环境下的审计更复杂、更具挑战性。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素质参差不齐,会计信息资料纷繁复杂,差错和虚假参杂其中,注水、粉饰会计报表的现象蔚然成风,客观上加大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失察的可能性,从而引起审计风险。此外,我国经济体制及与之配套的各种制度均处于不断变革中,经济成份越来越复杂,各种经济成份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很大差异,他们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有时滞后于财务会计制度的变革,有的甚至乱中投机,以图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显然,这些因素也相应引发了审计的风险。
上市公司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不断多样化、复杂化。2001年新会计制度的出台,诸如关联方交易、上市公司改制、非货币性交易、资产重组、所得税会计、租赁、期后事项与或有事项、会计政策与估计变更、合并会计报表等新业务不断出现,会计核算己远远超出传统财务会计的内容。对这些新业务的处理,比传统财务会计更具挑战,更容易发生争议,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带来更多困难,也由此带来更多审计风险。除此以外,复杂的控股关系、跨地区交易、非规范的融资等活动层出不穷,由于其复杂性,也会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带来不可估量的审计风险。
现代经济业务的纷繁复杂,使得现代审计不仅要对上市公司进行传统的财务收支活动审计,还包括对上市公司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进行审计既包括对上市公司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又要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有效实施进行评价,这些延伸的审计业务无疑为注册会计师做出的正确审计结论增加了难度。
1.1.2法律法规的规范程度引起的审计风险: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规范,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相关法律法规不相配套的状况也日益突出,导致审计业务中遇到的新问题无法处理。此外,一些法规政出多门,相互矛盾,造成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无所适从,从而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发生。
在涉及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诉讼事项中,司法界和审计职业界对某些审计事项的理解不尽相同。例如司法界要求的是“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即必须保证审计结果真实可靠,而不管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中是否履行了必要的程序和手段。审计职业界要求的则是“审计过程的真实性”—即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在于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恰当地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和手续,由于审计活动本身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故注册会计师并不能保证最后的审计结论完全正确。这种双方认识上的不一致,是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所致,引起了审计风险。
1.1.3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的依赖程度和期望越来越高加大了审计风险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社会上参与投资的主体增多,更多的人开始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社会公众审计意识增强。人们为提高投资的安全性,不惜支付高额费用聘请注册会计师对财务信息进行鉴证。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审计鉴证给予极大关注另一方面,信息使用者对注册会计提出很高期望,他们要求注册会计师查出全部的差错和舞弊,保证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不会误导投资者。但事实上注册会计师不可能达到如此完美的效果,由此使得审计人员承担的审计责任越来越大,加大审计风险。而社会投资主体对审计报告的期望越来越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账目、粉饰报表的可能性,从而向注册会计师转嫁了审计风险。
1.2引起审计风险的主观原因
1.2.1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素质引起的审计风险从事审计这一高风险的职业,注册会计师应具备必要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操守。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工作经验,是否能做到客观公正、超然独立、实事求是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都对审计工作质量、规避审计风险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难以胜任审计任务,则在审计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较大失误,使审计工作的实际结果与要求达到的理想状态之间产生差异,最终导致审计报告表达不准确、不公允,由此在主观上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带来风险。
另一方面,各事务所脱钩改制后,为开源节流,招揽业务,追求经济效益,竞相压价,不加选择地接受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任意缩减审计程序,降低成本恶性竞争,不按市场规则运作,扰乱市场秩序在招聘专业人员时,不严把质量关不对专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后续教育培训不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进行刚性约束等等。这些因素主观上成为导致审计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
1.2.2审计方法的局限引起审计风险: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的数据量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注册会计师脱离了早期的详细审计转而广泛实施抽样审计。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所抽取样本的数量、特征将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这种以“样本”推断“总体”、以“局部”代表“全局”的方法,往往需要注册会计师根据经验主观判断,势必造成与实际情况的差距,使审计结论产生偏差,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
从审计方法模式上看,国外现代审计方法以风险导向型审计为主。这种模式是从总的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入手,对审计中的风险进行分解如分解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加以评估,结合审计范围和审计证据,量化考核审计风险,然后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从而达到规避审计风险的目的。而我国至今仍然采取账项基础审计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就账项审计而审计,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程序中对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总体上缺乏对整个审计业务风险水平的把握,从而增大审计风险。
2审计风险的防范
在市场经营风险日益加剧、审计风险亦趋突出的今天,审计职业界对此日趋重视,以使在审计准备、实施和报告阶段采取各种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对策,促使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综合上述审计风险的成因,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落实审计风险的防范问题。
2.1完善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良好内部运行机制
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是审计工作得以规范的外部环境。更是降低审计风险、减轻注册会计师不必要责任、提高审计效率的可靠保障。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相关法律法规也要跟进配套,使得新出现的情况、问题有法可循并杜绝法律法规的政出多门,想注册会计师所想,确实解决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无所适从的局面。尤其是涉及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诉讼中,有了规范的法律法规,司法界和审计职业界才会形成共识,确实避免因法律法规不规范所导致的争端,减轻注册会计师不必要的风险和责任。
从事务所内部来看,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实施全面内部质量管理是事务所控制风险的内部重要保障。事务所要在超然独立、客观公正、廉洁严谨的自律原则下建立良好内部运行机制,实施全面内部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内部风险责任制度,引入风险管理模式,明确组织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实起到规避事务所审计风险的作用。
2.2强化风险意识,提高执业综合素质
随着外界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这是审计界非常关注的主题。应该看到,强化风险意识是职业界自身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注册会计师需要转变观念,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业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审计风险。
同时,还要认识到,审计是一项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需要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工作经验以及高尚的职业操守。注册会计师应该不断更新知识,接受后续教育,增强分析判断、预测决策的能力,丰富执业经验,从而实现主动控制风险。
事务所要建立专业指导机制,保证注册会计师在遇到超出自身知识范围的情况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咨询服务和恰当的业务指导。比如,事务所可以聘请法律、经济、金融、技术方面的专家、权威作为业务顾问,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在从业中的指导,帮助他们收集合适证据,实施恰当审计程序,以减少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
2.3引入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作好事前审计评估
账项基础审计的模式是就账项审计而审计,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中,对审计风险控制因素往往考虑较少,操作盲目,总体上缺乏对整个审计业务风险水平的把握,从而增大审计风险。此时有必要引进国外现代审计方法中以风险导向型审计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从总的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入手,以稳健性原则为前提,事前对审计中的风险进行分解(如分解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
险),结合审计范围,并充分考虑影响各类审计风险的因素,对各类审计风险及其关系加以详细评估,量化考核审计风险,审计前心中了然,做到未雨绸缪,然后制定审计计划,有效收集审计证据,实施审计程序,从而达到规避审计风险的目的,变被动降低风险为主动防范风险。
2.4审慎选择审计业务,科学制定审计方案
册会计师为有效防范审计风险,以避免审计诉讼,必须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认真制定审计方案。在选择被审计单位时,注册会计师首先应该考虑该单位内部控制的性质(即是否健全)和强弱(即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其次,看该单位的业务经营性质(即是否复杂)、规模大小和财务状况;第三,判断该单位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度;第四,了解该单位是否经常更换会计事务所,了解前任审计对该单位审计后出具的报告和结论;第五,掌握该单位聘请本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真实用意。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在明了上述五类问题后,做出是否接受审计该单位的选择。若接受,则着手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针对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详细规划审计的范畴、重点、程序、方法、人员分工及工作进度等。
2.5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
我国已加入WTO组织,境内外资本的流动加剧,客观上要求注册会计师为国内外客户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使得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风险在范围上、程度上提升。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通过提取风险基金和投保的方式,可以提高事务所的赔偿能力,从而取信于国内外客户并提高社会声誉。这一措施能帮助注册会计师转嫁审计风险。
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需要在复杂约环境中积累经验,形成新的、有效的风险规避的方法,坚持妥善处理已发现的错误和舞弊,确实降低审计风险,走出“诉讼爆炸”的困境。
- 上一篇:工商银行廉政准则的征文体会
- 下一篇:国土资源局警示教育动员大会的讲话
精品范文
10上市公司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