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试析论文
时间:2022-10-26 08:59:00
导语:审计风险试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摘要: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经济活动逐渐成为国人乃至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审计在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趋重要,但因为审计职业在我国现阶段仍处于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审计环境日益复杂化,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风险仍然时有发生。文章通过对审计风险的概念、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认为审计风险的概念虽有多种定义,但具代表性的有《国际审计准则》、美国的《审计准则说明书》和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主要有加强内控测评、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强化审计质量三个方面。最终的目地是为了达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不断受到诉讼的威胁,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民间审计已发展到了通过评价审计风险制定审计战略计划的风险基础审计阶段。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审计风险也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只有对此进行全面、系统地认识,才能最终达到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目地。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概念最早起源于民间审计领域。自1931年美国厄特雷•马歇尔公司案件开始,到1938年的麦可森•罗宾斯
公司破产案,再到1960年至70年代针对八大会计公司的300多起诉讼案,在民间审计领域刮起了一股诉讼浪潮,被世人称作“诉讼爆炸”,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审计风险问题的重视和研究。民间审计的审计风险有许多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国际审计准则》、美国《审计准则说明书》和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书》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为:“审计风险是审计师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发表没有适当修正的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审计人员往往按上级的意图行事,对审计人员构成责任或损失的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审计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规范化,审计风险已不再是一个只适应于西方国家的概念。它已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明确地摆到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面前。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观方面的原因
1.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使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这种状况常常使人们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因此审计部门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而不是一种保证就是对审计能力有限性的一个认识。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也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这种认识从另一方面表明,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承担一定的风险。
2.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审计人员的责任是通过计划自己的审查工作,以查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行为,同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运用应有的技术和职业关注。可见,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结论相当重要。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求审计人员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如果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扩大范围的审查,就是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如判断的失误、遗漏了重要的审计程序、采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等,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二)审计风险产生的客观方面的原因
1.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使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井然有序,任何方面都必须接受法律约束,审计也不例外。特别是现代民间审计所处的市场经济,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不可能有效地交换。因为市场制度与法律制度是互补的,市场不能没有法律。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的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由于审计活动最初是由于委托人要了解受托人履行责任的情况而引起的,因而审计人员对委托人就负有客观地审查、如实地报告的责任。市场经济越发达,各种经济组织与外界的联系越丰富,利用审计服务的人也就越多,因此,审计对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也负有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维护国家及公众的利益的责任。这使审计职业界对审计责任问题有了更普遍、更深入的认识,对审计风险的认识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范围也是一个渐大过程。早期的审计重点一般都放在处理现金的职员的诚实性上,而对其他事项几乎不顾,没有对资产负债表的质量进行任何分析。后来,公司的资金的周转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银行要求申请贷款者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对资产负债表加以证明,成为注册会计师20世纪早期业务的主要部分。资产负债表审计扩大了审计范围,也扩大了审计责任。随着审计范围转移到财务报表上来,审计人员的责任也由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并开始发生了针对审计责任的诉讼。此后,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通常成为审计的出发点,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观念也扩展到企业及其经营活动的全部,以及管理政策的诸多问题,社会公众对审计的业务和责任的意识也急速增强。在传统的审计范围之外,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揭示出所有重大的差错和舞弊,并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作出评价,对企业在财务方面是否健康作出报告。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不确定性很大,信息的风险很高,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3.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的经营背景。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技术发展趋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品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其中的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
为了最大限度地防范和避免审计的风险,就必须对审计风险实行事前控制。其具体措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内控测评。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可信赖程度把握不准,就会产生审计风险。因此,要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就要加强内控制度的测评。
2.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高质量的审计来自于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与审计风险的大小密切相关,因此,要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其根本措施就是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3.强化审计质量。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风险的大小,因此,要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其有力的保证就是强化审计质量控制。面对审计风险应采取分析性对策。一是要对审计风险进行预测、控制和分析。预测审计风险,收集和整理审计风险资料,列出不同的审计方案,经评估审计风险,分析选择出风险最小的方案,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控制措施,确定有效的审计范围,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健全和完善各级岗位责任制等等。二是承受风险,提高审计单位防范意识,有效地抗拒来自审计工作外部各方面的压力和干扰,控制风险诱发的因素,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承受力,保证高质量的完成审计任务。
在审计工作中,审计风险是无法消除的,审计人员必须时刻注意审计风险,弄清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重要事项,尽量减少以致避免审计风险,造成审计误差的各种因素同样也是造成审计风险的因素,如被审查单位的内部控制不严,执行不到位,财务状况不佳,经济活动计划性差,会计人员水平较低等因素。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密切注意这些情况,明确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以便更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奚淑琴,吴晓根.审计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2.雷达.审计机关审计风险及其控制.审计理论与实践
3.经济参考报
4.纪华国.防范审计风险的几个对策
- 上一篇:电信公司科学发展观工作调研报告
- 下一篇:通信电信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精品范文
4审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