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基层审计机关绩效审计探索与研究

时间:2022-10-19 08:35:00

导语:独家原创:基层审计机关绩效审计探索与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独家原创:基层审计机关绩效审计探索与研究

【摘要】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历史必然,是政府受托经济责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由于绩效审计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审计部门都积极开展这一审计形式,绩效审计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审计关注的焦点和主要工作内容。近年来,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也开始重视绩效审计,国家审计署提出:要积极开展绩效审计,逐年加大绩效审计分量。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仍处于绩效审计发展的起步阶段,各方面与其他国家的较成熟的绩效审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现阶段我国应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当前阻碍绩效审计发展的问题,全面推动绩效审计的发展。本文着力于探讨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中的基层审计机关绩效审计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审计机关基层

一、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所有这些,给审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也为审计事业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

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历史必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绩效审计已成为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公共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政府机构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由于绩效审计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审计部门都积极开展这一审计形式,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审计关注的焦点和主要工作内容。近年来,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也开始重视绩效审计,国家审计署指出:要积极开展绩效审计,逐年加大绩效审计分量。2008年审计署涉及绩效审计的工作量已占全部审计工作量的4/5,全国占2/5,今后要求加大投入绩效理念的分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在近几年会得到较快发展。但从本地区开展审计监督情况看,对政府绩效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在绩效审计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上比较缺失,针对这种状况,本文将通过回顾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情况,借鉴国内外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重点探讨如何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可行的绩效审计方法。通过分析与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对我区的绩效审计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选题意义

在我国,随着公共财产体制的不断深入,政府公共开支也在不断增加,政府的受托责任和受托风险也随之增大。然而,我国财力有限,对财政收入缺乏系统有力的监督机制,这就十分需要进行绩效审计。我认为实行政府绩效审计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兼于当前行政管理机构不够精简,人事浮肿效率低下的实际问题,绩效审计作为管理手段,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是能够改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为弥补市场的失效,实现高绩效的行政活动,要求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价与监督,改善财政支出绩效。三是加快推进责任政府建设。政府是经济责任受托人,对公共资源进行配置、管理和利用,责任是否得以履行,需要政府绩效审计来判定,政府绩效审计是有效的管理手段。

四是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集中表现,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审计机关要在加强对权力制约与监督中发挥职能作用,这是时代赋予绩效审计的光荣使命。开展绩效审计就是要将其“业绩”与责任联系考虑,使其责任人格化。

通过以上几点论述,可以得出绩效审计对我国审计工作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把论文题目定为《政府绩效审计----基层审计机关绩效审计探索研究》,以此希望对以后绩效审计工作有所作用。

二、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概念

政府绩效审计又称为“3E”审计,即是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采用现代技术方法,客观、系统地对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项目、活动和功能就其实现经济型(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的程度进行独立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可见,政府绩效审计是针对政府各部门支出计划的可行性、执行的效益型进行监督评价,及时发现和反映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健康促进政府科学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我国,人民是真正的主人,政府代表人民并按人民的意志行使国家权力。因此,一切以人民名义取得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消耗都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以真正保证其真实、合理、有效,进而有利于提高人民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其次,有利于政府机构的廉洁、勤政、高效。政府绩效审计可以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来行两其物质资源、人力资源配置与消耗的合理性、有效性,从而可以再源头上发现和揭露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最后,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主导地位,政府机构的主要功能就是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可以促进建立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保证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发挥作用的完善性、子任性和纯洁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二)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政府绩效审计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西方各国相续掀起的政府改革浪潮----新公共管理运动。其实质是:在公共责任与顾客至上理念的指导下,政府与公众得关系由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关系转变为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为了提高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引入了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绩效管理与评估等灵活有效的管理方式。其核心特征是对政府责任的高度关注,又主要体现在以“3E”(经济型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为标准的市场化绩效评价。这直接催生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使得绩效审计体现为一种消费者对共给服务进行直接控制和选择的市场责任机制。我认为,导致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国内经济环境制约。不同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水平还决定了不同的公共财政框架,而这恰恰是政府绩效审计所面临的基本对象。我国的公共资金除了国家财政资金之外,还包括了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目前,由于市场发展的不完善,来源于公共财政资金投资的国有企业承担了培育市场、维护市场稳定等应由政府履行的职能,因此国有企业的效益因其承担的责任而被置于次要位置。而以国有企业为重点对象的绩效审计,其审计结论也自然就得不到普遍重视。

2.绩效审计需求不足。其一,传统财务审计任务过于繁重。西方国家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法律制度相对完善,财政财务活动中严重的违法违规问题相对较少,财务会计活动运作规范,合规性已经不是审计的主要关注目标。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违法乱纪行为还大量存在,审计机关必须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合法合规性审计工作中去,而对公共资金效益的关注度被挤压,进而导致绩效审计的需求得不到提高。其二,开展绩效审计原动力比较弱。西方发达国家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社会需求强劲,其立法机构及民众持续企盼政府绩效审计对政府管理产生影响的社会张力,是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并且这种原动力的客观性较强。反观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其发展动力源于审计机关自身为适应我国的社会现状及世界范围内政府审计发展的潮流而做出的内部调整,这种内部调整转化为广泛的社会需求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3.法律制度建设滞后。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法规体系适用于绩效审计,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中涉及绩效审计的内容较少。2006年修改后的审计法尽管提到了绩效审计的问题,但不够具体化,只是原则规定,对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审计权限、审计范围等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1999年以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制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规范企业绩效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于政府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更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准则性质的操作性指导文件。

(三)国内外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现状

1.国外绩效审计发展现状

纵观世界审计,绩效审计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1929年至1933年的几年间,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一项,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政府可以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而其开支及所承担的社会和经济义务却日益增多。在此背景下,民众对增加公营部门资金支出效果和明确指出经济责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而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国家审计总署扩大了审计范围,开始进行效益审计,而此时的“效益审计”就是本文所谈的“绩效审计”。1948年。美国人阿瑟•肯特第一次提出“绩效审计”的概念。自此,绩效审计在世界各国开始迅速发展。

在1948年美国人阿瑟•肯特第一次提出“绩效审计”的概念后,到20世纪70至8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如1972年,美国会计总署《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这项准则的实施第一次把绩效审计运用于神父审计,其对政府审计的目的作出了规定。

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传统财务审计向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过渡。它如同任何事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均衡性。总体来看,实施绩效审计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一般处于领先行列,比如北美的加拿大、美国,西欧的英国和北欧的瑞典等。目前,广泛开展绩效审计的国家不仅包括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瑞典、挪威、荷兰等西方国家,还包括一些亚洲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日本和中国的香港等,其政府审计机关也开展了绩效审计,其中有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审计机关还总结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绩效审计方法和规律。

西方审计学者认为,在政府审计史上,绩效审计的实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催化剂,能否不失时机地选择并接受绩效审计,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政府审计是否具有活力的标志之一。这种认识与当前或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世界范围内政府审计的发展潮流是一致的。

2.我国绩效审计发展现状

实际上,中国审计理论界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审计制度建立不久,就开始探讨经济效益审计(或称绩效审计)问题。1982年的《宪法》和2006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都以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审计机关主要对相关部门的财政收支、财务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收益性进行审计。1984年提出“试审”,90年代初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90年代到入世前,审计学界对绩效审计进行深入研究并对是否要开展绩效审计达成一致。可以说,我国自国家审计机关成立以来,主要开展的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对绩效审计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入世以后,审计界开始思考:“中国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如何与国际接轨,并如何付诸实践。”近几年,在实践中,政府审计机关逐渐开始了对行业审计调查、离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基金审计及公共工程的绩效审计的实践探索,如:2001年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资金审计、2001年组织的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审计以及2002年组织的民航“一金一费”审计调查及重点机场项目审计、2002年深圳市审计局医疗设备采购审计、2005年浙江省审计厅组织对省、市、县98个财政投资建设项目的投资绩效审计,并核减工程造价3.14亿元.严格讲,这几项绩效审计因为包含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内容而与英美等国的那种纯粹独立类型的绩效审计存在一定区别,但却接近于加拿大的综合型绩效审计,也就是中国审计署所认为的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这类审计主要是以查处和揭露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专项资金审计。审计署领导对这类绩效审计的态度和选择是“提倡搞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不能照抄照搬国外”。

三、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理论思考

(一)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回顾

绩效审计距我们有多远?《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编辑部总编邢俊芳研究员在其主编的、于2000年出版的《最新国外绩效审计》一书的前言中作过这样的结论:“我国要用50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由财务审计为主导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到那时,财务审计仍将继续大量存在,但中国将转向以绩效审计为中心、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同时并存、共同发展、绩效审计越来越多的阶段。”

对于基层审计机关来说,近几年来,特别是审计署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颁布实施后,各地基层审计机关在开展绩效审计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在财政预决算执行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审计和专项资审计等多个领域;除了对其真实、合规、合法性进行审查外,已开始着手对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查证与评价,这表明绩效审计的观念在我国基层审计机关已经开始萌芽、成长。当前我国基层绩效审计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绩效审计于真实、合规合法审计之中、真实、合规、合法审计尚处在主导统计地位,但绩效审计呈逐步上升之势;二是探索独立的绩效审计尚不多见,各地绩效审计发展极不平衡,除深圳外,绝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尚处在摸索阶段。三是绩效审计的成果普遍不高,成果运用欠缺应有的平台。

(二)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绩效审计的目标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目前,我国各级审计机关的绩效审计还都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囿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绩效审计不可能搞全面的分析评估。现阶段只能以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完善法制、制约权力、提高效益为目标。作为区级基层审计机关,要将绩效审计融入财政资金审计,提高部门和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的绩效,不能急功近利,而应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及审计成本等一系列因素,慎重选项。

1.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首先,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是民主法制发展的要求。随着民主与法制的进程加快,人们对政府管理、利用公共资源的效益日益关注,并逐渐从关注过程到关注结果、从关注投入到关注产出,对管理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因此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不能仅仅在评价财务控制、停留确定财政财务收支是否合法、合规的层面上,而应从评价政府运用其资源效益的角度审查其内部管理系统和管理制度。通过审计检查其是否达到法律要求及法定工作目标,评价其工作效果与成效。

其次,绩效审计是法定的要求。《审计法》确定了审计工作的三大目标,真实、合法、效益。从世界范围来看,绩效是审计的重点,尤其是发达国家,真实合规性问题已经解决得比较好,发现的问题比较少,所以审计机关重点就是关注绩效问题。基层审计机关目前的审计工作目标大多局限于真实性和合法性,侧重于评价和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或预算执行情况是否真实、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对管理和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方面评价较少。因此,为了更好地履行审计法,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审计项目,基层审计机关必须使真实、合法、效益审计三足鼎立,使绩效审计势在必行。

再次,绩效审计有利于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十六大提出,审计工作要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经济责任审计是基层审计机关履行这一职能的重要手段,也日益成为基层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仍局限于财务收支和资产管理,对绩效方面涉及不多,因此确切地说这只能是领导干部的财务责任。而作为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领导干部来说,利用财政资金或公共资源服务社会的效果性、经济性和效率性才是其主要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要深入开展,要真正成为监督和制约权力的工具,必须将经济活动和行政责任联系起来,将领导干部能够掌控的财政资金、公共资源与其所承担的具体业务职责结合起来审计,这就需要关注其职责范围内,由其决策的事业、项目的效益情况,从重大决策如何做出、花了多少成本、效果如何等方面着手,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这样才能真正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最后,绩效审计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会带来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势必带来各级政府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的根本性转变,各级政府在资源配置、要素流动、资金分配等方面将进一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提高效益。审计工作要适应这一根本转变的需要,更高层次地发挥审计“服务经济、服务大局”的作用,就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打破原有的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习惯做法,大力推动绩效审计,监督政府及其行政管理部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为行政”,制造表面政绩工程的“表象行政”和不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及生态环境进行粗滥开发的“短期低效行政”,使一方经济不断朝着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可行性

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开展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都为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首先,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加速为我国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法制基础。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社会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出台,法制也不断完善,人民舆论自由度也有一定提高,反腐倡廉力度加大。这样,基层审计机关具备了实施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政治环境和法制环境。

其次,我国的审计工作今年来取得的成就为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了实践基础。尤其是深圳特区开展绩效审计的时间,为基层机身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另一方面,国家审计机关的相关改革,比如审计公告制度等,置政府、财政、审计于公众视线内,真正做到了受人民监督。这一系列成果都向我们展示了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有力环境。

再次,国外相对成熟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和充足的实践经验可给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借鉴。政府绩效审计在发达国家发展几十年,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西方各国的先进经验为我国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支持。

最后,审计人员的不断扩充,高素质的人才不断充盈,都为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后备资源。

(三)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方式正逐渐与国内成功地区绩效审计(如深圳)与国际接轨,以往单一的财务审计局面已开始改变,逐渐向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并存的方向过渡。但是,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政府绩效审计认识不到位

当前,我国绩效审计的理论探讨尚存在一定的过程,还没有形成其具备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实践的理论成果,加之对绩效审计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够,部分权力机关、公共管理部门及其负责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还不强,认为经济效益只是对于物质资料的生产领域而言,而对于非生产领域的政府部门和非盈利组织机构没有必要进行绩效审计;还有的人认为绩效审计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初级阶段,而且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作为基层审计机关还没有经验可循,等绩效审计成熟了再开展也不迟。

2.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局限性

我国审计机关隶属于国家行政部门,典型的行政型审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绩效审计向深层次发展。从受托责任关系来看,绩效审计的委托者、审计者及被审计者拥有同一隶属关系和共同的利益,审计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首先,一些地方政府怕揭露问题过多难承担责任或影响政绩,因而违反有关规定干预审计机关依法揭露和处理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还由于审计部门受本级政府领导,经费由地方政府供给,干部的使用、调动、任免权在地方,所以审计部门很难保持超越的独立性,无法真正行使各级政府财政的绩效审计和监督。再者,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有待完善,经济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屡见不鲜,会计信息的弄虚作假、欺诈偷漏行为还比较普遍,真实性、合法性问题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然是审计机关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同时,审计人员限于自身责任,对绩效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大都满足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对经济活动合规、合法性的审查与判断,仅仅着眼于微观、立足于宏观的不多,审计的成果更多地局限于纠错防弊,缺乏对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分析与评价。

3.人员素质不能适应效益审计要求

开展绩效审计涉及方方面面,必须运用多学科知识,采用多样化的审计方法,采取多种审计手段。而当前基层审计人员相对老化,知识层次相对较低,知识陈旧,且相对集中于财务会计及审计之中,欠缺懂管理、懂社会科学、熟悉法律、工程的复合型人才,审计视野相对狭窄,难以满足绩效审计综合性强,层次高的需要。现有审计人才结构、知识结构的矛盾也是开展绩效审计的有一大制约因素。

4.审计工作难度大、专业整合性强

绩效审计难度较大,专业性、综合性比较强,审计方法与技术更加复杂,审计人员只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已远远不够。还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意识,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深刻地理解政府的工作,并能对审计工作做出深刻而中肯的评价判断。在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配置知识结构单一、技能素养差距大,精通法律、心理学、工程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的非财经类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再加上评价绩效的标准难确定,也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会给绩效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困难,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开展基层审计机关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与方法

(一)完善基层审计机关政府绩效审计的几项工作措施

1.坚持审计项目的慎重

基层审计机关在选择效益审计项目时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稳扎稳打,循序渐进。首先,要考虑项目是否重要。要选择群众关心、政府关注、社会影响大、财政投入大的项目,这样才能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审计结果才能得到重视,审计才能发挥作用。其次,要考虑是否可行。要选择审计人员能够胜任的项目,选择审计机关力所能及而且能够获得被审计单位接受、支持配合的项目。在计划安排上不面面俱到,不必强求对某一项目作全面评价,可选择一些需要且可行的领域和项目开展,先摸索总结经验,再逐步推开。

2.对效益审计进行客观合理评价

一是正确认识效益审计评价。效益审计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实现评价的科学性,依赖于诸多因素和条件。每一个项目都有预期的目标,目标不同评价内容也不同,评价的具体形式和标准就会随之不同。但项目的目标都是非常明确的,评价就是根据收集的证据,针对目标问题确认差异得出结论而已,因此评价本身也是明确的。比如计划是否完成,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是否达到,资源使用是否高效率等等都是效益审计中常见的目标,评价时只需针对具体目标,切忌直接回答"效果(效益)好还是差"或者"效率是高还是低"等概括性的问题。举一简单的例子,在一个职业培训项目的效果性审计中,可以用经过此职业培训项目人员的就业百分比来衡量。

二是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制定合理的、切合实际的审计评价标准,是开展效益审计核心。但效益审计刚刚起步,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因此审计人员只能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积极探索。目前可从法律或法规的规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标准、部门制订的事业发展的工作目标、政策和程序、部门以前年度的效益(上年或历史最好水平)、同行业的效益、专家意见、私营部门的效益等获得审计评价标准,而这些都应紧紧围绕审计项目的目标进行,审计评价中应注意排除非被审计对象责任和审计对象不可控的因素。从评价形式上讲,我们可借助一些量化指标来分析和情况说明。有些情况下,用描述性的表达方式反而更好。如在一个项目计划完成情况的审计中可以这样评价:"某某项目刚刚起步,完成时间将被大大推迟"。

3.坚持正确可行的效益审计方法

一是坚持效益审计与真实合法性审计有机结合。真实、合法、效益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真实合法是基础,效益是核心。效益审计离不开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尤其在我国目前虚假信息资料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必须把效益审计同真实合法性审计有机结合起来。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通过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保证效益审计在真实信息资料基础上分析评价。

二是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注重运用先进的审计模式、方法,包括风险评估及重要性确定、内控制度测试评价、抽样审计、分析性复核等。注重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不断提高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改变以详细检查财务资料为主的账目导向审计,积极稳妥地采取风险导向审计等方法,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三是抓好审前调查。效益审计的要求高,专业性强,要将财务情况与业务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对被审计项目业务活动的基本情况如果不了解,单根据帐册进行审计,是不会有多大成果的。因此效益审计的审前调查要用较多的时间,掌握被审计项目的有关法规规定、业务管理的程序、流程,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其内部的考核制度和目标,内部审计的有关文件资料;对项目涉及的专业知识应有足够的认识,必要时可请专家一起参与调查,并从专家的角度提出审计应达到的总体目标以作参考。另外,还要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特别要注重沟通技巧,争取最大限度地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四是重视审前培训。审计人员对真实、合法性审计较为熟悉,已形成了基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但对效益审计的目标和方法还在摸索阶段,对有关的专业知识也缺乏了解。因此,审前应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使每个成员都对项目能有足够的认识,不仅要使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更重要的是理解做的结果对审计总体目标有什么影响。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让每个审计组成员了解项目,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审计工作更具效率更富成果。

五是转变审计思路,灵活运用各种取证方法,保证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以往的审计主要从资金入手进行详细审计,从帐册凭证中取得审计证据。效益审计则需根据项目的审计目标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沿着项目的整个业务流程开展审计工作,要学会科学运用抽样审计技术方法,审计证据的采集要大量采用询问、观察、分析和调查表等审计方法,有些则需要结合审计经验判断来进行审查,取证时特别要注重事物的实质而非表象。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努力选择切题的方法和技术的同时,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增大调查的样本量,遵守谨慎性原则、积极利用专家意见,提高证据的专业水平,自始自终都要对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给予特别的关注,以增强对总体推断的准确性。

(二)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研究

加拿大前审计长埃尼斯M•戴依•FCA受世界银行的委托,进行了近一年的调查,写出《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绩效审计——谋求发展的机会》的调查报告,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要点如下:

必须具有开展绩效审计的真正需求,并且了解可能带来的效益;

必须有政治和政府的支持;

最高审计机关领导任期要长;

吸取其他最高审计机关绩效审计的经验和教训;

开展绩效审计的目的以及发展态势十分明确;

已有审计法规和一定的发展能力;

良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政府委任了有水平的最高审计机关领导人;

必要的人力和财务资源;

对审计人员的激励和培训;

有财务审计基础。

那么,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具体有哪些呢?又该如何实施呢?

1.信息收集技术:信息收集就是审计取证。绩效审计沿用了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比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但也有自身独特的方法。

①实地观察。对整个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布局情况加以观察,了解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看其工作功能的发挥,并获得对组织的整体印象;对存货、设备状况进行实地观察,注意发现是否有多余积压、废弃等浪费现象;对于项目、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可以了解项目的运作过程。

②面谈。向有关人员分别提问并获得回答,采用口头询问同时做文字记录的方式。被询问者可以是被审计单位的高级主管、一般管理人员、当事人,也可以是有关外部人员包括某方面的专家等。

③座谈会。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多元式的面谈。在召开座谈会之前,可以事先将有关调查表提交给被审计单位,以便他们有时间适当做些准备,并选择相关的人员参与座谈。

④调查问卷。当涉及的人员或单位很多、以致无法进行必要询问时,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关键的环节是设计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表格,要求所有内容采用问答方式,这些问题应该非常明确,切忌模棱两可或带有某种诱导性。对于受益面比较广的资金支出,特别是具体到某一类公众个体的资金,比较适合这种方法,比如扶贫资金、救灾资金、“两免一补”资金等。

⑤审阅法。审查阅读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有关的文件资料包括以前年度的审计报告,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

2.信息分析评价技术

①比较分析法。比较就是将实际情况与一定的参照物或基准进行对比,基准可以是计划、预算、标准、设计、历史、同行业等。

②因素分析法。对事实进行分析找出成困。比如某单位的办公费用明显超支,那么,是因为人员增加还是工作量增加?是因为浪费还是预算不合理?

③统计抽样。统计抽样方法适用于总体比较庞大的审计事项,同样也需要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辅助。统计抽样的方法有如系统抽样、分类抽样、随机抽样等。随机抽样有时会被误以为随意抽样,其实后者并不是统计抽样方法。在传统财务审计实务中比较经常使用的就是随意抽样,要么是主观选取数额较大的,要么是任意选取。而随机抽样是有严格规律的,可以使用随机数表,但最好是借助于计算机产生随机数。

④量本利分析法。这是一项决策技术,原理是根据产量、成本与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比较以选择最佳投资方案。这种方法适合于以赢利为目的企业,对其实际投资决策进行分析评价。

⑤净现值法。这也是一项决策技术,与前者不同的是它融人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其基本原理是将不同时期的收益与支出全部转换为同一个时点上的货币价值,两者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五、案例分析

(一)深圳政府绩效审计案例分析

深圳市政府绩效审计,名称采用的是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1986年第12届国际会议上提出的“绩效审计”(PerformanceAuditing),是目前国际统一的称谓,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特点。然而,绩效审计的称谓不尽相同,在世界各国,甚至我国国内并未做到完全统一。“效益审计”就是我国另一普遍使用的绩效审计的名称。

深圳市政府绩效审计,是根据2001年公布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进行的。《条例》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各部门进行绩效审计,每年向本级政府提出绩效审计报告,并受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绩效审计工作情况。

2002年深圳市审计局首次开展了政府绩效审计,并在深圳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提交了2002年度绩效审计工作报告。深圳市审计局选择市属医院医疗设备的采购及使用和管理作为第一个绩效审计项目并非偶然。深圳市审计人员是考虑了项目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初次进行绩效审计的自身能力,及有相关单位的接受和支持,最终从涉及交通、环保、城管、医疗和农业的五个备选项目中选定了医疗设备。

项目确定之后,审计人员尽量收集该项审计的背景资料,包括所涉及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运作机制、制度规定和管理状况等,还从财政局取得了有关投资、拨款的全部资料。与主管部门商讨,建立了该项绩效审计的考核指标,并编制了取证表格,在此基础上,编制审计计划,制定了审计方案。这项审计并没有集中许多人力,而是重在确定审计组骨干人员。2002年8月至11月,4名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对深圳市人民医院等12家市属医院及卫生局的有关事项进行了深入调查。审计组先选点进行制度测试,试用考核指标。根据实际发现的问题,适当修正审计目标和评价标准,调整审计方案,进一步明确审计内容和工作步骤。在审计过程中,注意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审计工作,设计审计取证表格,对所有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取证,获取并核实数据。对审计中确定的重点设备和部门,加强现场观测和实地调查,同时注意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以各种方式征询他们的意见。现场工作完成后,对审计取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汇总、综合和分析,从中找出影响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问题和制度执行上的薄弱环节。经与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专家交换意见,初步形成审计结果。

市属医院医疗设备采购及使用和管理情况的审计结果,分基本评价、主要问题、审计建议和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四部分整理成文,再汇总其他绩效审计项目完成情况,一并上报市政府。经市政府同意,形成《深圳市2002年度绩效审计工作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报告首先由人大计划预算委员会进行审议,并向人大常委会提出初审报告。委员会对审计局的绩效审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审计的程序比较合理,内容比较全面,结论具有指导意义,工作富有成效。人大常委会结合初审报告,对绩效审计揭示的问题进行了审议,并将审议结果函告政府及有关部门加以整改。绩效审计结果引起了人大常委会的热烈讨论,绩效审计报告和人大常委会的审议结果被媒体广泛报道。

以上我们可以得知:深圳市审计局作为我国行政型审计体制下的一个地方审计机关,谈审计体制问题显然是不太合适的,但深圳作为我国最早也是发展最快的经济特区,拥有独立立法权,深圳市审计体制具有其独特特点。深圳市审计局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同时受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其中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其特色在于,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下设计划预算委员会。计划预算委员会担当着同香港立法会政府账目委员会同样的职责,审议绩效审计报告,并就此向人大常委会提出报告。在绩效审计方面,计划预算委员会与审计机关有共同的目标,通过审议和提出建议,提高了审计机关的作用。

深圳市政府绩效审计大致可以分为立项、实施和报告三个阶段。其中立项阶段重视建立考核指标,编制审计计划;实施阶段,注重深入调查,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大量采用座谈、询问、观察等审计方法;编制审计报告阶段,注重与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专家交换意见,审计结果分基本评价、主要问题、审计建议和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四部分,上报市政府,经市政府同意,形成“绩效审计工作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

(二)我区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案例分析

对我区(深圳)海上田园项目为例

背景:1998年8月,深圳市五套班子到宝安区考察时提出建设深圳市海上田园风光旅游区的意见,1998年12月2日深圳市委常委会通过该项目的建设规划。1998年12月24日,深圳市成立指挥部负责该项目开发建设的协调工作。景区于1999年1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1999年10月1日开园,实际于2001年9月28日开园。截至2003年6月30日,旅游区实际投入资金9.38亿元,其中政府直接投入6.67亿元。旅游区建设总投资为11.03亿元,实际支付工程款8.79亿元。

评价:旅游区在促进深圳西部第三产业发展、改善宝安区投资环境、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旅游区营业近3年来,累计净亏损3515万元,预定8年左右收回投资的目标难以实现。

存在问题:

问题一:开工前未进行可行性研究

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违反基本建设程序,从提出建设意向到计划开园营业仅有13个月多的时间。通常情况下,类似旅游项目的建设,一般应有2-3年的论证和筹备时间。由于建设时间紧、任务急,开工前未进行可行性研究,也未作初步设计和编制项目总概算,项目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经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总概算,只有一个2000年1月补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些做法与国家相关规定中的基本建设程序不符。

问题二:用地未经国务院批准

旅游区用地未经国务院批准,违反了《土地管理法》相关规定。旅游区占地1.61平方公里(约2415亩),其中征地929283平方米,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之中,其他用地为临时租用,违反国家关于“建设征用土地1000亩以上,其他用地2000亩以上,由国务院批准”的规定。

问题三:部分工程项目自主发包

该项目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部分施工项目未按有关规定进行公开招标。自行组织招标项目62个,自主发包项目49个,造价55088.27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68.50%。该项目整个工程分为326个项目,指挥部将工程发包价在300万元以下的311个分项工程自行组织招标或自主发包。

经粗略统计,未公开招标工程投资超过2亿元,占累计完成工程投资的25%。同时该项目的设计、监理单位也未进行公开招标,全部为指定承包单位,违反了广东省相关规定。

问题四:部分项目无施工合同

该项目建设过程中手续不够完整、不够规范,施工合同很多都是事后补签,部分项目甚至无施工合同,部分项目至今未办理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目前已经办理的施工许可证基本是在项目开工后才补办的。公司共建成1栋办公楼和3栋宿舍楼,但仅有办公楼和1栋宿舍楼报建,其余2栋宿舍楼没有办理报建手续,而且公司办公楼和1栋宿舍楼均以临时建筑报建,报建有效期已满,至今没有办理延期手续。

问题五:工程结算不及时

大部分工程结算不及时,项目未验收即交付使用。该项目共执行合同409项,已结算项目计19项,结算造价不到工程总投资的2%,尚有工程欠款2.03亿元。现已经办理验收手续的只有59项,仅占全部合同的14.43%。

问题六:债台高筑经营困难

每年5500万元左右的折旧费对后期经营造成巨大困难,公司2001年至2003年6月共亏损3515万元,改变局面难度大。据分析,年营业收入要达到15428万元,成本费用控制在7363万元,旅游区才能保本运作。这等于每天需售门票5333张,年客流量达到192万人次,年客房收入要达到2468.48万元,即入住要达到62.5%,而且房价不能低于目前价格水平的7.1折,每年餐饮收入需达2622.76万元。

同时,工程欠款高达2.30亿元,银行贷款2.47亿元,继续贷款困难重重,而且由于大部分工程尚未结算,产权不明晰,贷款、资本运作均受到制约,还面临同行业的竞争。

审计建议:

1.参股。吸引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入股旅游区。走品牌化、集团化、专业化道路。

2.合作。景区提供部分资源,合作方提供资金共建旅游项目。

3.建房。旅游区提供土地,合作方提供资金,合作开发房地产,走华侨城“旅游+房地产”模式。

4.转让。采取招标或挂牌出让,面向社会公开转让。

5.转公益。将旅游区非经营资产划归公益性公园(事业单位)管理酒店等经营性资产出售或由企业经营。

六、本文小结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公共工程的大量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使基层审计机关审计的重点逐渐转向了财政性资金审计、公共工程项目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上一些传统上的基层审计机关的重点的逐步“淡出”和新的工作重点的突现,使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重心”开始从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为主向效益性审计(绩效审计)转移,绩效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绩效审计必定会成为基层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所有这些,给审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也为审计事业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

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历史必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绩效审计已成为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公共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政府机构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由于绩效审计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审计部门都积极开展这一审计形式,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审计关注的焦点和主要工作内容。近年来,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也开始重视绩效审计,国家审计署指出:要积极开展绩效审计,逐年加大绩效审计分量。2008年审计署涉及绩效审计的工作量已占全部审计工作量的4/5,全国占2/5,今后要求加大投入绩效理念的分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在近几年会得到较快发展。但从本地区开展审计监督情况看,对政府绩效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在绩效审计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上比较缺失,针对这种状况,本文将通过回顾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情况,借鉴国内外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重点探讨如何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可行的绩效审计方法。通过分析与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对我区的绩效审计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本文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兼于当前行政管理机构不够精简,人事浮肿效率低下的实际问题,绩效审计作为管理手段,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是能够改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为弥补市场的失效,实现高绩效的行政活动,要求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价与监督,改善财政支出绩效。

三是加快推进责任政府建设。政府是经济责任受托人,对公共资源进行配置、管理和利用,责任是否得以履行,需要政府绩效审计来判定,政府绩效审计是有效的管理手段。

四是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集中表现,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审计机关要在加强对权力制约与监督中发挥职能作用,这是时代赋予绩效审计的光荣使命。开展绩效审计就是要将其“业绩”与责任联系考虑,使其责任人格化。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绩效审计在西方国家产生较早,但真正兴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国家公共开支的大幅度增长,经济资源与需要矛盾的日益尖锐,人们对提高公营部门支出的效益和明确支出经济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审计的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审计开始进入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并存的现代审计发展阶段。70年代后,政府绩效审计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同时纷纷通过有关强制性立法将其纳入法定审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明确政府经济责任,反对官僚主义,制止贪污浪费,提高政府运作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最早有关绩效审计的论著,当属美国管理咨询师威廉伦纳德于1962年撰写的《管理审计》(WilliamPLeonard,1962)。随后,也有一些述及该方面的文章和专著。1985年,英国绩效审计理论权威约翰.3,格林教授编著了《绩效审计》(ValueForMoneyAuditinginThePublicSector)一书。20世纪90年代以后,绩效审计己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政府审计的主要内容。西方国家在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方面非常注重实用性,善于总结在实务工作中产生良好效果的一些审计方法和做法,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再形成较系统的绩效审计准则或工作指南等规范性文件,以指导此后绩效审计实践的开展,并在实践中继续修订和完善这些规范绩效审计工作的文件。

三、文献综述

当前,已有的文献基本上分为三类:一是国外绩效审计的现状及启示;二是国内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发展与现状;三是对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

1.绩效审计在西方国家产生较早,但真正兴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国家公共开支的大幅度增长,经济资源与需要矛盾的日益尖锐,人们对提高公营部门支出的效益和明确支出经济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审计的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审计开始进入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并存的现代审计发展阶段。70年代后,政府绩效审计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同时纷纷通过有关强制性立法将其纳入法定审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明确政府经济责任,反对官僚主义,制止贪污浪费,提高政府运作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我国审计机关主要开展的是财政财务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绩效审计开展得比较少,效果也不明显。但随着责任政府职能的强化,民主和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绩效审计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提上了议事日程。文献都在探讨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含义基础上,对我国实施政府绩效审计必要性和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目前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在体制、法制建设、方法研究等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逐步融人绩效审计理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审计模式的方法和对策等。

3.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实务案例非常少,只有部分文献中对绩效审计的重点、难点以及评价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质量控制、风险控制的观点。个别文献中对深圳绩效审计的案例进行了讲解和剖析,提出了一些意见。尤其是从基层审计机关来看,几乎很少有对这方面审计的研究。理论研究比较多,案例分析比较少,因此,真正在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上都比较缺乏。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本文对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主要借鉴于先进国家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当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已有的事例,主要侧重于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情况,同时结合本地区在开展绩效审计方面的主要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适合于我们基层审计机关审计环境下的绩效审计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解决基层审计机关当前开展绩效审计亟待解决的理念、方法、途径:即绩效审计方法问题、绩效审计风险的控制问题和绩效审计标准的建立及选用问题。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政府绩效审计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出现有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成果、研究的方法、研究的不足之处,并理清研究的大致思路。

2.理论分析法

通过研读审计学、管理学、审计理论研究等相关理论,寻找并整合审计方法的理论依据,以及解决相关问题的依据,为全文的研究寻找理论支撑。

3.系统分析法

通过系统总结近地区及本地区审计工作的主要做法、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出开展绩效审计的方法途径。

4.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现有政府绩效审计的典型做法进行案例分析,并给予评价,从中得到新的启示。

五、写作提纲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选题意义

第二章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一节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国内外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现状

第三章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回顾

第二节基本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三节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开展基层审计机关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与方法

第一节完善基层审计机关政府绩效审计的几项工作措施

第二节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研究

第五章案例分析

第一节深圳政府绩效审计案例分析

第二节我区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案例分析

第六章本文小结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政府绩效审计在基层审计机关的实践与发展。通过本文对绩效审计方法的探索与研究,对今后开展这方面的审计工作提出一些理论依据,重点在审计方法的研究。

(二)研究的难点

研究的重点也就是本文研究的难点,由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开展得比较少,实务案例甚少,而且本地区在开展这方面的审计没有经验,对审计的方法研究往往会只停留在现有文献的论述及分析上,缺少实践基础。因此,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除了要在理论文献的基础上,要加强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

(三)研究的创新点

从现有的研究看,指导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大多理论性比较多,因此,本文的创新点应该是从当前国内外发展的综合评述基础上,对基层审计机关如何开展绩效审计提出一些实践性的意见,提升理论研究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七、写作进度安排

本文的研究计划分为5个阶段:

第1阶段(5月)为文献阅读阶段,主要是查找相关研究文献并认真阅读,为本文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第2阶段(6月——7月)为资料搜集阶段,搜集相关政府绩效审计方面的资料,尤其是近边地区审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的情况,并进行归类、总结;

第3阶段(8月)为起草初稿阶段,分章节起草本文的初稿

第4阶段(9月)为文稿修改阶段,将初稿提交导师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及时补充新的情况和想法,进行相应的修改,对论文进行进一步的润色;

第5阶段为论文成稿阶段,论文全部完成并准备答辩。

七、实验(调查)计划

第一步收集相关文献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实例案例,进行理论分析,整理初步研究方法思路。(5-6月)

第二步根据针对性、实用性原则,就邻近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经验与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取2-3个区县审计局为例。(7月)

第三步按照本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与思路,并以实际开展的项目为样本,组织实施。(7-9月)

第四步根据开展审计的实际效果,对绩效审计方法进行评价,再次发现问题、研究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10月)

八、参考文献:

1、刘家义:2008年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刘秋明:《国际政府绩效审计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审计研究2007年1期

3、王会金,易仁萍:《试论政府绩效审计的若干理论问题》审计研究

2007年1期

4、张政晓:《美国绩效审计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审计2008年13期

5、金齐天(编译):《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特点》中国审计2008年第2期

6、石福海:《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的启示》中国审计2008年第4期

7、冷吉华,朱荣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效益审计》方法初探中国审计

2008年第6期

8、宋艾芳:《比利时绩效审计及其启示》中国审计2008年第7期

9、孙岩,庄琪:《审计事项分析法在绩效审计中的应用》—英国审计署绩效审计思路和方法介绍之一中国审计2008年第17期

10、孙岩,庄琪:《风险评估模型在绩效审计中的应用》—英国审计署绩效审计思路和方法介绍之二中国审计2008年第18期

11、代勇,孙晖:《效益审计调查问卷方法的应用研究》审计研究2007年第2期

12、温美琴,胡贵安:《基于政府绩效评估视角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

审计研究2007年第6期

13、蒋杰,《浅议政府绩效审计》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4、赵惠惠,《我国政府审计中绩效审计模式研究》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5、段景霞,《从科学发展观看政府绩效审计》工业审计与会计2009年第1期

16、杨柳,《浅谈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经济与法2009年第4期

17、王国宏,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市政府绩效审计实践分析》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8、王琼林,湖南大学,《我国绩效审计实施的现实问题研究》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9、枝江市审计局,《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探索与构想》审计月刊2009年01期

20、阮春玲,《论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审计与理财2009年02期

21、《县级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对策》现代商业2009年第5期

22、MortimerADittenhofer.PerformanceAuditingSimplmed[J].

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1971(Mar.一Apr.):191—195.

23、Christopherpollitt,Xaviergirre,Jeremylonsdate,robertmul.performanceorcompliance?-performanceauditandpublicmanagementinfivecountries[J]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

24、H.J.terBogt.Politiciansandoutput-orientedperformanceevaluationinmunicipalities.AccountingReview,2001,Vol.10:621-643

25、王晓梅,《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未来发展问题研究》,财会通讯2008年3期

26、叶枫,《审计署“五年规划”:绩效审计将进入金融、财政领域》21世纪财经报道2008-7-15

27、C.WSchandl:TheoryofAuditing-Evaluation,InvestigationandJudgment,1978,Preface

28、David.N.Ricchiute:AuditingConceptsandStandards,south-westernPublishingCo.,1982

29、A.CLittleton:ACCOUNTINGEVOLUTIONTO1900,Russel&Russel,1993

30、Vatter,WJ.,StateoftheArt-Non-businessAccounting,TheAccountingReview,Vol.LIV,No.3,July1979,pp574-584

31、刘力云,《选择和确定效益审计项目的方法》审计研究,2004年6期

32、项文卫,《试析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1期

33、魏长华,《构建审计质量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中国审计》2005年1期

34、彭兰香,黄佶,《中美政府绩效审计比较及启示》[J].财会月刊,2007年15期

35、王春香,《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索》[J].甘肃农业,2006年2期

36、彭媛媛,《中美政府绩效审计的比较与思考》[J].审计与理财,2008年1期

37、刘家义,《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J].审计研究,2004年6期

38、张艳,《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实施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年2期

39、刘亚平,《关于开展部门绩效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审计,2003年13期

40、周勇、申崇女,《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依据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9期

41、李彩莲、杨肃昌,《公共支出绩效审计问题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3期

42、高燕、刘亚军,《中西方绩效审计现状分析》[J].知识经济,2007年10期